0
尹伊立太甲,后流放太甲,最后太甲迷途知返,最后尹伊还政于他,这是儒家推崇的说法。
但有本竹书纪年却记载:尹伊位高权重,欺压幼主,最后被流放的太甲潜回杀害。
到底哪个是真实可信的记载呢,谁说得清楚,哪个更符合人性。我们只能抛去这些繁杂的信息,得到太甲最终得到国君之位这个信息。
可见一件历史,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掩饰编排,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无从得知。
0
三国演义里曹操和吕伯奢的典故,单从客观来分析,曹操这种做法,是在其处境下利害权衡,正确的选择。但后人根据道德和法律来对其进行批判,成为曹操一生污点之一。倘若批判者处于当时场景,又作如何选择呢。
0
今天来空军抗战纪念馆参观,参观完出来经过一个小卖铺,我不经意看了一眼,看到一位大约七十多岁老人,在那里望着电视擦眼泪,我往她望着的方向看去,是中央六台播的老电影,黑白画面,电影名好像是小兵张嘎,老人家的感情真挚。不知怎么回事,看到此情此景,我心中很不是滋味。
0
记得之前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一本薄薄小书,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一脸猪相》。回想其内容核心正验证了: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0
古代帝王立长不立贤的原因甚是高明,之前想不通,近来突然明白过来,‘长’是客观存在的,‘贤’是主观认为的。立长不立贤,是断了其他兄弟们宗族子弟的念头,换做立贤不立长每一代都会争个头破血流,兄弟相残,权力交接很难稳固,如果我是其中一个藩王,我会认为自己很‘贤’,没有比我更‘贤’的了,谁会认为自己不‘贤’呢。
0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王立群教授启发式提问一句:最容易打动人的是什么?我看到弹幕里很多打的是真诚,当时我也这么以为。后面王教授缓缓说出答案:是利害。当初很不理解,现在醍醐灌顶。如果听到一件事情这样做对自己有利,不做或者那样做对自己有害,那听到的人接着该怎么做就不言自明了。很多人说是‘真诚’,这是只看到了表象,没理解实质。但为什么真诚大部分时候会打动人,首先真诚代表你说了实话,对听者表明了心迹,这就给听者表明了无害,如果确认了要帮的人对自己无害,那听者要去做的概率大概有3-4成,如果求助者言辞恳切,情之凿凿,那去做的概率再加4-5成(为什么呢,因为有利),这样说客的事情能办就有8-9成的概率了。
0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0
托孤大臣可不好当,北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在主少国疑的情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稳定宇文氏的基业,他至于想做周公还是想取而代之不得而知,但北周能顺利建立,其功不可没。可能宇文泰一脉担心他像南朝的梁齐明帝那样,被北周武帝用背后偷袭的方式给带走了。但北周武帝儿孙辈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由于宇文家族没有有威望的人镇场子,很快就成为被上柱国隋国公杨坚取代。
0
刘宋的最后一位十三岁的君主哭着说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是无助的泣歌,是绝望的告别,是无力的哀嚎。
想到相比较末世君王,好像也就少数能寿终正寝,溥仪是其中一个,实属运气。
0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属于那种战神附体,士族底层,投身行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生南征北战,平内乱灭敌国,为东晋延续了一二十年的时间。读完武皇刘裕的历史,感觉有两个遗憾: 其一,其寿命不到六十,如果寿命再长十年,说不定能统一南北,再造大一统的中国也是极有可能。其二,得子太晚了,儿子虽然比多,但年龄都很小,不足以镇住场子,以至于后面的困难局面。第二个遗憾其实第一个的延伸。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