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几天的上涨是原本博弈的三方之外的“第四方”参与进来,大破了原有博弈平衡的结果。
这个“第四方”的行为是很难做出判断的,决心多大?持续多久?效果如何?
只有等他们四方再次形成一种平衡稳定状态之后,也就是另外三方把第四方的影响消化掉之后,重新形成一种平衡之后,再出手,是最佳时机。
完全指望第四方的力量,是不能复制的模式,就算偶而赚到一些钱,也会随着时间的延申而消耗掉。
因为市场的主流最终还是参与主体三方的博弈。
0
既然决定要严格执行系统,等几天又何妨,难道这几天能赚到一辈子的钱吗?
0
每次外界环境超出自己的预料时,会不自觉地帮它去“解释”,让这种存在变得合理,以避免逆人性之苦。
其实到了最后,都会回归统计概率。没有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地决策往往被证明是错的。
原因就是有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前提”,在这个假设前提下做的决策,基础都是错的,结论当然也是错的。
比如:假设股市会永远上涨,那么每一次回调都会继续加大买入;假设股市会永远下跌,那么每一次上涨都是逃命的机会。
如何找到“大概率”上更正确的假设前提呢?
就是人为划分阶段——把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大概率的反应和大概率的行为想清楚,然后找到他们这些行为相互博弈后会如何反应到股市及外围的各个“指标”上(这个指标绝不仅仅是股市上图表、MACD金叉之类的信息,是更宽泛的“各类”数据和信息)。把这些指标记录下来,充分的进行统计。
然后根据概率划分不同的阶段,人为定义:在这个阶段的“假设前提”是什么:上涨?下跌?震荡?并以此为做出决策的依据。
不同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衔接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人群的决定不太一致,造成上涨、下跌、震荡的概率大致相同,也就是三种假设前提同时存在,依据哪一种决策的概率都不高,这时最好是观望,也要用“指标”把这个阶段定义出来。这样走到这个阶段时,就不买,退出,观望。
这就是我自己用的16时期理论的核心。
目前就是在我系统里定义的交接期、过渡期,在我的系统里,这几天是不应买入,继续观望,等市场明确了再买入的时期。
0
计划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0
0
牛市,高手往往干不过新手;最终,新手往往干不过高手。
因为高手经历过牛熊,知道敬畏。宁可少赚也不大亏。
0
0
学会一门语言,最快的方法是每天犯200个错误——亚当格兰特。
学会其它的技能也是一样,最快的方法是尽早尽快的不断的犯错误,所谓尽快试错。
0
一个不可复制的点,无法总结规律和模式,总不能每年都盼着出现这样的环境才能买吧。
0
据说交易所的系统像一个常年饥饿的人突然吃了一顿饱饭,撑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