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立刚:许多年后,在我终于渐渐对股市的规律有了一点领悟之后,回忆起老童和他在那时所买的股票,我发现了一个绝大多数股民都最容易犯的惯性错误。
那就是,每个股民的思维和惯一旦养成,就会具有惯性,并一直影响着他在之后的操作。而这惯的养成,又和他刚踏入股市的市场氛围密不可分。老童是93年入市的,那时候,股市里热炒的是“上海本地股”板块,买了“上海本地股”,闭着眼睛都能赚钱,而买了外地股,则往往亏多赚少,市场以一只无形的手,不断训练着当时的参与者遵守这个规则,久而久之,93年入市的股民,在心理上就会形成对“上海本地股”充满期待的惯性,而到了96年的大行情里,市场却选择了以长虹为代表的外地股,并以“绩优股”的名义,展开了新的炒作潮流。但许多惯了“上海本地股”的93年老股民,却因为之前的思维惯性,而错过了长虹,例如那一年的老童和蒋处长,都是如此。
从中,我进一步思考,发现股市在每隔几年,会有一轮大的上涨,而每轮大涨所选择的主流热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上一轮大涨中投身股市的多数股民,都会在脑海里烙上很深的上一轮大涨的思维惯,于是在下一轮大涨中“选择性失明”。
譬如,96年大行情里入市的股民,会对长虹等绩优股产生思维惯性,从而在99年行情里网络股的潮流中无所适从;而赶上了99年网络股狂飙的股民,则又会在2006年大牛市中对有色金属股的大涨无法适应。
就以我本人来说,我亲身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网络股大潮,那种对“市梦率”的疯狂追逐,使我对“不同的行业应该给予不同市盈率”的观念深信不疑,在99年,钢铁股和有色金属股即使业绩再好,价格依然很低,仿佛即使它们每股收益超过一元,也命中注定它们股价不该超过10元,原因是市场认为它们只配拥有很低的市盈率。因此,到了2006年,尽管有色金属股业绩很好,我却惯性地认为,它们只配继续拥有十倍市盈率,所以,在后来,当
云南铜业之类的股票居然涨到80多元,我完全无法想象。
2006年的大行情里,尽管我收益也还算不错,但我几乎没涉猎有色金属股,原因就在于我之前的思维惯性,给我烙下了太深的对有色股的偏见。这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教训,它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尽管性格不同,喜好不一,有的甚至还十分叛逆,但我们一旦进入股市,却总是那么容易被当时的市场氛围所“洗脑”,并让我们自己的操作思路被一种自己也常常意识不到的巨大惯力量所钳制。而市场,则总是每隔几年,和我们之前的惯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并让我们因为之前的惯性而错过下一轮行情里最主流的股票。
我用十余年时间,才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它如同一列火车,对每个人具有很大的牵引力。但若要成功,有时候就得不断地否定旧思维,以变应变。
大到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小到我们普通股民能不能更好地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迎接每一波新趋势。
这,就是不同的投资者最终是否得道的分野之一。
听抄手说,雷立刚也已经翻了几十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