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0
0
1
1
1
1、成熟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2、交朋友要向上,做生意要向下,穷不同富斗,商不同官斗,人别跟狗斗。
3、喜欢和傻子争辩的人通常更傻。
4、不值钱的总是最先被牺牲。
5、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而且很多人真的至死都没有思考。
6、如果你看到一个产品是免费的,那么其实你才是产品。
7、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在几小时的交谈里面会对你产生感情的,但物质不一样,一秒钟就有吸引力了。
8、如果你觉得活的很轻松,想一想是不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9、女人的敌人不是男人,而是营销你情绪的资本家。
10、人生比我们想得还短暂,只有900个方格。选择路线比努力更重要。
11、干部提拔,年龄是个宝,能力做参考,关系最重要。
12、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越是在意别人的情绪,自己就活得越累。
13、脾气人人有,拿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
14、只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问题,一想就疯了。
15、你不理直气壮的坚持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没人会主动帮你。
16、当你沉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但不会被消耗,它反而还会来加持你。
17、决定命运的三次机会:家庭出身,结婚伴侣,觉醒自己!
18、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19、你将来能有多少成就,不由你决定,而由你的圈子决定。
20、任何干货全在自己身上,别人说什么一点也不重要,重要在自身的内心信念。
21、最佳的另一半,是你人生战场上的盟友。
22、女人要过情关,男人要过欲关。
23、长期关系中,外表优势不断衰减,内在优势不断递增。
24、这个社会一切都是骗局,明白后才能成为有钱人。
25、听话放在一个小孩子身上也许是优点,但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就是窝囊的开始。
26、干大事,就不能要面子,穷的都没饭吃了,面子能换来馒头吗?
27、你不理直气壮的坚持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没人会主动帮你。
28、不要随便跟人分享你成功的喜悦,也不要分享让你开心的事情,永远要记住,人性中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尤其是当初不如自己的人。
29、如果你想达到超越常人的成绩,你想赚很多钱,那你要记住: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要以你想达到的那种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要把你周围所有人的教育、观念、思维,全部放弃,不认同他们,并反对他们,并坚定自己。
30、所谓财运,不过是人的性格。所谓财运好的人,不过是善于观察世界、总结规律、勇于试错,并且在做错之后承认错误、重新努力的人。
31、遇到优秀的人,大胆地表达喜欢、尊重、请吃饭,一定会有福报的。
32、虚荣炫耀,频繁晒车晒包的,往往是暴发户,长久不了;低调务实,能驾驭情绪的,往往是有钱人,后者更能守得住财富。
33、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没勇气。
34、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自动背负谁的命运“。
35、不要背负任何人的命运,先肩负自己的使命,羽翼丰满、有余力再帮助身边的人。自己羽翼尚未丰满,能力不足,此时的帮助只会把自己拖下水,看似委屈,实则愚昧。
36、要么努力到出类拔萃,要么就懒得乐知天命。最怕你见识打开了,可努力又跟不上,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又软弱无比。
1
1
弗洛伊德说:“人类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无能为力。”
人性中最深层的动力,其实就是对重视的渴望。
每个人都渴求着他人的欣赏,希望对方能夸夸自己。
可现实中,多的是上司对员工的批评,丈夫对妻子的批判。
纵然他们树立了威严,却也无形中浇灭了对方的热情,使彼此产生隔阂。
永远记住,人最本质的需求是认同感。
想要别人听你的话,夸比骂好使,鼓励比指责更有用。
拥有欣赏别人、赞美别人的能力,你的社交之路也会越走越顺利。
卡耐基曾给领导者提了 5点关于社交的建议,位列第一的便是:“忘记自己的私利,关注对方的利益。”
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你若想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最重要的便是先要让别人占便宜。
有网友谈及自己家门口的两家蔬菜店。A店总是门庭若市,B店却门可罗雀。
按理来说,两家卖的东西质量和价格都差不多,客流量也理应平分才对。但现实的情况却让网友很疑惑。
他开始暗中观察,一周过后,他果然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当顾客在A店结账时,老板总是先说出总价,然后强调一声“给您抹个零”。听说顾客要做拌凉菜或者煲汤,他还会贴心地附赠一把小葱或香菜。碰上水果上新,他更是热情地送给大家尝鲜。
反观B店,老板虽然也没缺斤短两,但他从不抹零,也从不送菜。顾客觉得占不到便宜,自然也就不想再去他家买东西。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性就是如此,哪里有利益,人就更愿意去哪里扎堆。
让人家觉得你有利可图,人家就更愿意与你交往,为你付出。任何一段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价值的交换。
当你能够想他人之所想,先满足对方所求,他自然也会成全你。
卡耐基曾在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每个人都喜欢和好人交往,可人一旦善良过了头,这个好人就会生出一种廉价感。
大家会默认这样的人不值得被尊重,于是谁都会来踩上一脚,让你遍体鳞伤。
梁晓声就曾在节目中,遇到过这样一位读者。
这位读者说,自己前几个月刚开了一家饭馆,生意也还不错。但最近有件麻烦事,让他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困扰不已。
起因是,在他饭馆开业之初,曾邀请几位朋友来免费品尝。没想到其中一人把他当成了免费饭票,不仅自己每天来蹭饭,还带着亲戚们来白吃白喝。读者想委婉地提醒他,自己经营不易,但又怕说得不好,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梁晓声听后,建议他直接挑明。当读者鼓起勇气亮出自己的底线后,这位朋友反而开始尊重他,每次吃完饭都乖乖付钱了。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惯了退让。
你越好说话,别人就越觉得你没实力。你表现得越软弱,别人就越敢肆无忌惮地压榨你。
人性本就是欺软怕硬,你若执意当个老好人,就别怪别人看不起你。
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温顺,但必须长出爪牙;你可以不伤害别人,但一定要有伤害别人的能力。
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不好惹时,你遇见的每个人才会和颜悦色地对待你。
在《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纳菲尔管理着一家燃油公司,他想为一家大型企业提供燃油。可很长的时间内,他派出去的业务员都屡屡碰壁。
对方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跨越数千里从外省进货。纳菲尔百思不得其解,以为对方不愿意和自己合作。
偶然的一次机会,商界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他和对方公司的经理恰好成为队友。在得知经理是辩论老手后,纳菲尔决定亲自去拜访对方。本来纳菲尔都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最终,他们相谈甚欢,聊了近两个小时。
谈话结束的时候,经理亲自把纳菲尔送到门口,并询问纳菲尔是否还愿意为自己提供燃油。
纳菲尔受宠若惊,表示自己非常乐意效劳,但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疑问:为什么你之前拒绝了那么多业务员,这次却欣然同意了呢?经理却笑了笑,说道:“他们一进来就介绍产品,让人不胜其烦。而你不一样,你会认真听我说话,给我真实的意见,这感觉棒极了。”
后来,两家公司的合作非常愉快,两人也在相处过程中成为最好的朋友。
很多人认为,所谓交流,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诉求。
可直到体会了被拒绝的滋味,人才幡然醒悟,让别人“听话”最好的方式,不是说,而是听。
你只有先听懂别人的想法,别人才会去理解你说的话。
纽约电话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在日常电话沟通中,哪个单词的使用频率最高。
结果发现,在五百个电话中,“我”这个字被使用了三千九百次。
人天性就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只会关注自己。
回想一下生活中的场景:当你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让别人插不上话时,他的神情是不是越来越不耐烦?
当你想找别人办事,却只叽里呱啦去说自己的诉求,对方是不是只敷衍了你几句?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踩中的雷区——只想表达自己,却忘了倾听别人。
如果你想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你要做的不是着急地说,而要先微笑着听。
让对方认为自己是谈话的主体,感觉到被重视、被认可。这样你再开口时,别人才会对你的话感兴趣。
心理学上有个“富兰克林效应”。
是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和谁缔结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求助者。
这个方法也被卡耐基广泛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他还讲了自己学员的故事。
这个学员名叫爱姆赛尔,主业是推销铅管。他想和一位铅管技师做生意,可对方总是很冷漠,每次见到爱姆赛尔都会不耐烦地摆摆手,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不过后来,一次求助打破了这种僵局。那时候,爱姆赛尔的公司打算开设分公司,地点正好与铅管技师的房子为邻。于是爱姆赛尔以了解新地址为由,去请教铅管技师。没想到这次铅管技师并没有赶他出去,而是拉过来一张椅子,花了一个小时来给他讲解。在这过程中,他们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朋友。
而这次,爱姆赛尔并未提任何关于销售的请求,最终却仍旧获得了一大笔订单。
一段好的关系,往往就是麻烦出来的。
你有棘手的问题,我愿意帮忙,我有难办的事情,也会找你求助。
一二来去,两人的交集越来越多,彼此的关系才能不断加深。
人与人就是这样,没有相欠,就没有羁绊。不麻烦别人,你就永远找不到关系的突破口。
很多人无法和别人建立连接,就是怕欠人情,不敢开口。但其实,让别人帮助你,反而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认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求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彼此对对方都有需求,一段关系才有继续下去的理由。
有人说,真正的驭人,其实是驭心。
那些所谓的社交高手,看似让人捉摸不透。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能看懂对方一举一动背后的需求。
社交本就是一种博弈。
你想赢,就得深谙人性的弱点,你想一直赢,就得让人性的弱点为我所用。
1
0
1、了解别人的需求。钓鱼的时候用什么做鱼饵,看的是鱼喜欢吃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鱼吃什么。如果用鱼不吃的东西鱼饵,那可能永远都钓不到鱼。这和我们跟人交往一样,我们可能经常会自以为他人想听什么、想得到什么来思考,但其实说的都不是别人想听的。所以如果希望别人喜欢你,就要做别人喜欢的事情,说别人喜欢的话。
2、不止是批评他人,还要赞美在日常我们难免遇到别人做的不好,做的不对,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可能我们急急忙忙就开始批评他人,希望别人能听我们的批评和建议。但其实人是很难听进去说自己不是的话的,就算是真的做错了,也希望是被引导,由自己认识到错误,才能真正的思考改进。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是容不得他人攻击性的说自己。
在需要批评他人是,可以先从赞美的角度出发,先说做的好的部分,再通过建议的方式提出我们的看法。这样别人才会认为你是尊重他的,他也就会真正思考问题所在。
3、谈论他的兴趣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听的事情。如果在和别人聊天时,我们一直讲自己喜欢的,想说的事,别人是很难听的进去了,就是是为了保持良好的教养耐心听我们讲,但可能是左耳进右耳出。
我们应该提前了解他人的兴趣点,所擅长的事情,这样在沟通时以他们的兴趣为主题展开。别人才会有兴致跟我们深度讨论,也会让别人喜欢我们,认为我们有学识,和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毕竟人都是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交往的。
在生活中,在商业上,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一点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例如我们要去谈一项重大项目时,如果先了解对方的兴趣,在开始沟通的时候不要直入主题,而是先讲别人喜欢的事情。等双方聊的足够深入后,很多事情自然就能成。
4、争取让对方说,用耳朵来交谈。人都是爱表现自己的,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也是会不自觉的自己多说点。这时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别人也是希望自己多说,那岂不是两相冲突了。所以如果用想和别人做朋友,那就要争取让对方多说,多满足他人的表现欲,让别人认为我们是尊重他的。
我们多用耳朵来交谈,让别人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就能真正的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才能真正有效沟通,还能满足他人的表现欲。
5、总结被尊重是每个人都最期望得到的,在日常的小事上,我们都能时刻注意别人的感受,让别人得到被尊重的感受,别人就会一直记着你的好,就算以后我们犯错了,别人也会维护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