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人性篇》——汝之砒霜 吾之蜜糖 一念地狱 一念天堂

24-04-21 11:11 5032次浏览
河小白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贪嗔痴慢疑。此五毒也。

所谓“贪”一般指的是贪婪和贪恋。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是有这个“贪心”的,概莫能外。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抛不开五欲六尘,放不下名利权情。“财、色、名、食、睡”,此又谓之五欲也。因为贪念这五欲,所以每天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所以才会经常感到烦恼和痛苦,人若想远离烦恼,就须一剑先斩这贪心。贪心越重的人,烦恼就越多,一个贪婪的人,就算物质上拥有再多,他们也不会满足,也不会感到快乐,“贪”就是个无底洞,一山还有一山高,永无止境。即便你得尽这世间所有的富贵与繁华,你又还会奢望其不朽。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耗其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才心甘情愿被它束缚为它驱使,成为它的奴隶。不贪欲。汝今能持否?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想要得到。而“嗔”是遇到不快乐、烦恼的境,我们拼命的想要抛弃它,想要把它丢给别人丢出去,但又丢不掉逃不离。嗔恨、埋怨、讨厌,这些都是属于嗔的心理。很多人遇到挫折或不顺时,就会心生愤怒,容易发脾气,怨恨他人,这种行为其实都是“嗔心”在作怪。嗔心是一种不仁慈的意识心,因为不仁慈,所以才会生出怨恨和愤怒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怒发冲冠,不仅会伤害他人,亦会伤害自己。俗话说:“气大伤身。”越喜欢发脾气的人,身体就可能越差,人际关系也不会很好。而“嗔”也并非仅指发脾气的行为,有时候虽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面若平湖,可内心却非常的不舒服翻江倒海,这也是“嗔”的一种。其实归根结底,“嗔”本质上还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的愤怒。


所谓“痴”就是愚痴的意思,就是缺乏智慧。简而言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皆可谓为“痴”。世上有太多不明事理、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人,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固化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中,囚困在自己信息茧房里,总觉得别人不可理喻,其实却是自己太愚痴而不自知。而“痴”其实是五毒当中最难断除的,亦是人生最大的障碍。很多人因为痴心太重,根本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愚痴的,所以这样的人其实是很难被改变的,你会自己颠覆自己自斩己身么?病里头一个知道的知,叫痴,就是无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态,而自己并不知道。


所谓“慢”其实只是“痴”的一个分支,“慢心”来源于“痴心”,因为愚痴,所以才会生出“慢心”。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昂,看不起别人,或目中无人。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物件等,皆可谓之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或地位或才华,然后看轻别人是慢。有些人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愿认输,反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也是慢。其实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悟道了,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也都是慢。

所谓“疑”其实就是喜欢怀疑,总是不相信别人,不相信圣贤,只相信自己,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怀疑。怀疑一切。有“疑”这样性的人,就会障碍本性,闭塞视听,很难进步,“疑”其实也是痴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因为愚痴,所以才会生出“疑心”。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和否定一切,迷信自己或者怀疑自己的一切皆为疑。有疑而不寻破,便终将受困于斯而再无寸进。

其实“贪嗔痴慢疑”五毒究其根源只有其三,那即是贪嗔痴,而贪嗔痴的根源,其实又只有一个,那就是“痴”。所以其实“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痴”也就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才会贪、嗔、慢、疑。故若想去除“贪嗔痴慢疑”,只需破除无明,而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能破除无明,那就是光明的智慧。“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只有不断去学和修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信息茧房,辩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去看待这世间的人和物,事与情。明白了这所有的黑与白,是与非,对与错,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站在天平的两端,大多都还是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非黑非白非是非非非对非错的矛盾并存、相互转化和辩证统一。明白了这世间所有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增长了自己的慈悲和智慧,“贪嗔痴慢疑”可能才会慢慢减少。而当你的智慧高了,心就可以不随境转,心就能够不随境动了,也就可能可以破除五毒—贪嗔痴慢疑了。

有人说,人有两心:贪心和不甘心。其实也就是五毒中的贪和痴。人只能赚取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其实也还是又回到了这个“痴”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直面五毒,便是直面自己。而人存世间,尚有他人。他人即地狱?汝之砒霜,吾之蜜糖。一念地狱,一念天堂。人性呐,又实在是太复杂了。怕兄弟过的苦,又怕兄弟开路虎。一口气写下来,也有些累了。实在是这个论题也太繁杂深刻,那就再找时间慢慢聊吧。

打开淘股吧APP
21
评论(23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11-09 19:10

1
1885年,哲学家尼采察觉到,过去的道德标准和人类的现代行为常常产生矛盾。
为了构建一套新的道德体系,他开始撰写《善恶的彼岸》。
没想到,这部哲学著作一经出版,就给被基督教统治的西方世界带来不小的震颤。
尼采也被视为西方思想“头号危险人物”。
在这本书里,出生于基督教牧师家族的尼采,高喊:“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他直接揭露了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毫无掩饰地把真正的人性,在书里展露出来。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
通过这本《善恶的彼岸》,可以让我们看清是非之后的逻辑,了解世俗之外的真相,理清人际关系的本质。
1
西方有一个传说: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
为了摆脱厄运,村庄每年都会派一个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数年过去,无一人生还。
有一年,在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
他发现,恶龙所在的地方,铺满了金银财宝。
而英雄用剑刺死恶龙后,被这些珠宝深深吸引。
慢慢地,英雄长出了鳞片、尾巴和触角,变成了新的恶龙。
这个故事,引发了尼采对人性的思考,在书里,他写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生总是充满着困难和挑战,与之对抗带来的疲惫和内耗,无一不在消磨着我们的初心和坚持。
更痛苦的是,你走着走着,就会开始在抱怨中产生戾气,在沉沦中消磨时光,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俗人烂事造成的负面情绪,就像吞噬你能量的深渊,唯有远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远离杂念和负能量的干扰,避免在失控中走向沉沦,你才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坚守住你的初心。
2
尼采在书中提到,良心无比敏感的人,会为每一次违背良心而脸红。
一个人的良善,就像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无形,却时刻束缚着我们,甚至绑架着我们,逼我们为了道德“完美”而牺牲自己。
可是现实中,太多人有着被善良反噬的经历:
工作上,你主动加班担责,忙到昏天黑地,同事却借此甩活:“能者多劳!”
生活里,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一旦你狠不下心推辞,便会被别人利用。
交往中,你为了迎合别人而活得小心翼翼,对方就会顺势忽略掉你的感受,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太多农夫与蛇的故事,让我们越看得明白:善良不是廉价的,善良的前提是善待自己。
所以尼采才在书里说:训练自己的良心时,它既吻我们,也咬我们。
不要用你的良善,去挑战复杂的人性,世态人情中从不缺泛滥的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
在保持善良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善良变得有底线、有尺度、有锋芒。
这样的善良,才能既能守住本心,又能够保护自己。
3
尼采的哲学精神导师叔本华曾说:“人,就是一团欲望。”
在这本书里,尼采却丰富了导师的说法:“人们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
过于追逐欲望,欲望便成了负累,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欲望太重,拖累的只能是自己。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讲过一个故事。
朋友送给他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
他穿上华美的睡袍在家里走来走去,突然感觉家里的椅子、书架、窗帘,甚至地毯上的针脚都粗陋不堪,配不上自己的睡袍。
于是,他换掉了所有的家具。
家里焕然一新后,他才惊觉:“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因为一件睡袍,他做出了一系列失控的改变,导致无心去干其他事情。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狄德罗效应”,也叫做“越有越不满足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为每一次欲望买单,其实放纵的是心中的贪念,付出的是下一次更大的消耗。
滔天的欲望,会堕落自身;过度的贪婪,会令人下沉。
只有把多余的妄念抛开,让思想和灵魂真正丰盈起来,才能承受住一切诱惑与迷失,为生命带来真正的蜕变。
4
尼采在书里提到这样一类人,当他们看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眼神就会变得特别犀利,甚至可以从鸡蛋里挑出骨头。
他还指出,这些人中不乏博学多才的学者,但也避免不了气量狭窄,充满嫉妒之心。
如果说嫉妒是在竞争社会中人类暴露的本性,那么比较,往往是嫉妒产生的根源。
读书时比成绩,上班时比工作;年少比家境,长大后晒娃……比较无处不在。
当我们发现别人在某方面超越了自己,拥有了自己所没有的成就,嫉妒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可是,比较没有终点,人若沦陷其中,就永远不会感到快乐。
比赢了,除了一时的胜利和优越,对自己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比输了,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把自己困于内耗身心俱疲。
在比较中,对别人身上的美好视而不见,心里涌动的都是不喜、不满;
对自己身上的优势也抛诸脑后,嘴里嚷得都是不甘、不忿。
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进步和幸福是自己的,都与他人无关。
忽略别人的影子,找到自己的节奏,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5
书中有句话写道:“每个深深遭受过痛苦的人,会从理智上变得桀骜不驯和怀有厌恶之情。”
那颗破碎而又自卑的心,总能轻易将人推向叛逆不羁、自暴自弃。
比起遭受的痛苦和挫败,他们其实更加害怕被贬低和否定。
想起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一个有着过人数学天赋的青年,威尔。
从小被父母抛弃,让他将童年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这样的自责,让威尔长大后,明明可以通过天赋改变命运,但始终觉得自己不配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明明生活开始向好,他又自暴自弃泡酒吧、鬼混、打架,甚至差点进了监狱。
直到后来,威尔遇到了一位数学教授,对方看穿了他厌世外表下的脆弱。
在教授悉心开导下,威尔终于能释放出那颗自卑而怯懦的灵魂,自信地去迎接新生活
威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的打击,而是自身的心态。
当你不再相信自己,就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淖中。
做事成功了,有自我怀疑的惶恐;做事不成功,又加重了“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活动。
其中积累的沮丧和气馁,让人轻易地忘了自己为什么活着。
而活着最好的支撑,就是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拥有足够强的信心与勇气,你才能逃出自卑的牢笼,走得更加坚定。
6
世界上,最难看清的是人品,最难读懂的是人心。
尼采在书中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
哪怕是那些高知人群,身份和学历带来的光芒,会成为他们的面具,遮挡住他们真实的样子。
唯有当他们才华衰退时,你才能看清他们的本性。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
和做HR的朋友聊天时,她的一番话颠覆了我的认知。
她说在招聘的时候,那些耀眼的学历,虽然会让人眼前一亮,但真正的学霸,进入职场后,反而没有多大后劲。
因为新人入职场的头几年,接触不到光鲜亮丽的核心业务,大多数都做着琐碎重复的杂事。
要不了多久,很多“天之骄子”就暴露出了不屑、不耐烦、心生抱怨,在工作上要么挑三拣四,要么遇到点挫折,就心高气傲,一走了之。
而真正有潜力的人,往往是那些学历一般,但是性格踏实稳重,从不好高骛远的人。
因为没有名校的光环,他们也没有过高的期待,他们只需要老老实实做自己,没有那么多激进的想法,所以不会玻璃心,往往能把事情干好。
所谓,人品极处,本心使然。
才华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是一个人真实品性的藏身之处。
想要真正看清一个人,就得褪去华丽的外表,去看他在最无助时的所作所为。
一个人风头正盛时,大多人只能看到他表面的风光,忽视他内在的不堪。
只有面对挫败和低谷,一言一行才能显露出他本身的真面目。
那些真正品性好的人,无论生活多么狼狈,无论自身遇到了多少困境,都始终坚守着尊重和底线,保持着得体和人品。
7
人在困顿无助的时候,看谁都像救赎。
遇到失业、失恋、生病、没钱等脆弱落魄时刻的时候,谁都期待着能有人拉自己一把。
可实际上,依附别人,不过是从一个深渊,掉进另一个深渊的开始。
指望别人的救赎,无异于将卑微与软弱袒露人前,让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越来越低。
所以,尼采在书中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自己考验自己。”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小时候跟父亲乘坐马车出去玩。
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快,肯尼迪被甩了出去。
他躺在原地,大声哭了起来:“爸爸,快来拉我一把。”
可他的父亲见到这一幕,待在原地,无动于衷,对着他说:“你可以自己站起来。”
肯尼迪一脸委屈,只好摇摇晃晃起身,重新爬上马车。
父亲在此时对他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没人会去扶你的,在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
想起《皮囊》里的一段话:
“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可是你怎么找就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
人生这条路是一座独木桥,充满着各种风风雨雨,没人会一直为我们撑伞。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跑,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牢靠。
没人扶的时候要自己站稳,没钱的时候要自己努力,没人帮的时候要学会靠自己。
当你独自走过风吹雨打,你会发现,自己早已不需要别人撑伞,因为你已经活成了自己的屋檐。
8
曾经看过一段话:年少时懵懂做的事,都是命运的子弹,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击中眉心。
所有结局发生前,都伴随着漫长的伏笔。
所有看似毫不相干的意外,背后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尼采早在书中提示了,人类认知发展中,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人们决定一件事的价值终于不是从“结果”,而是“起因”去看待了。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在于把生活的顺序过反了,提前透支了自己的福报。
仗着年轻身体好,喝酒熬夜、应酬,不拿身体当回事,年纪大时才发现,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体检单上红灯一片。
刚工作时就佛系摆烂、不思进取,蹉跎了光阴,到了事业上升期才发现,自己早被同伴甩在后面,而新人又紧追其后,职业生涯已走到尽头。
为了自己的社交轻易牺牲陪伴父母的时间,总以为来日方长,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什么都抵不过世事无常。
常常听到有人哀叹“早知当初怎样怎样”,只可惜,世间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人生的困局,从不会无端发生,每件事情的因果,都在自身。
一个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一定是一边敬畏因果,一边以果择因。
我们没有对抗命运的能力,但至少能让自己过好每一个当下,不悔每一个选择。
9
在书里,尼采谈到了这样一类学者。
他们好像只是一面镜子,只去反映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却从未产生过自己真正的思考。
他们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尼采自己,是不愿意做这样的学者的,在他看来,尊敬自己,创作自己的价值,才是拥有高贵灵魂的开始。
25岁大学毕业,尼采就因为学术上的亮眼成绩,被评为欧洲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然而,他不顾众人的阻拦和反对,毅然辞去了体制内工作,摒弃主流思想,另起炉灶研究自己的哲学。
在他的小天地里,尼采可以毫不顾忌学术规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超前的思想。
有人笑他是“疯子天才”,有人骂他是“危险分子”。
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支持和接受……伴随了尼采的一生。
但他也无怨无悔,反而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世上,尊重别人很容易,尊重自己很难。
很多人,因为难以忍受孤独,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因为太过向往名利,选择妥协归附。
但还有很多尼采这样的人,始终提醒着我们:
不要因刻薄的环境而改变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委屈自己,不要因为过去的不幸而否定自己。
遵从内心,成为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一位读者这样评价尼采:从别的哲学家里,你会读到深刻、高级,但在尼采身上,你看到的却是孤独、善良和绝对的赤诚。
读了《善恶的彼岸》你会发现,所谓善恶的彼岸,不过是人性的每个侧面。
一切被人性背刺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无所知。
人的善恶好坏、生活的起落沉浮,从不由你我掌控。
只有当你对人性有了更多包容,对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理解。
pjj18c

24-10-28 12:51

0
我喜欢223楼这个。
河小白

24-10-28 12:48

0
河小白

24-10-16 22:01

0
河小白

24-10-14 17:37

0
河小白

24-10-14 12:29

0
河小白

24-09-24 19:21

0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他的这一理论也叫做“冰山理论”。 
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却无能为力。
3、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4、别人说你变了,是因为你没有按照他的想法生活罢了。
5、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6、宁肯听任自己失望,也绝不乱存奢望。
7、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包含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
8、我们都更尽力地去避免痛苦,却不去努力地获得快乐。
9、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10、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河小白

24-09-18 15:04

0
河小白

24-09-16 21:09

0
河小白

24-09-16 07:15

3
女人天生很难过情关,因为女人的天性是慕强,那种来自基因深处的,来自卵子的诉求,使得她渴望有一种归属感。
男人天生很难过欲关,因为男人的天性是嗜欲,同样来自于基因深处,来自精子的诉求,使得他渴望有一种占有感。
没谁能归属,也没谁能占有,那只是一种虚妄,一种感觉,一种假象。
但基因就是通过这种东西来操纵男女去做有利于它的事情,否则它怎么复制自己呢?
这就是来自基因深处的秘密。
女人过不了情关那就是岳灵珊,男人过不了欲关那就是白世镜。
这就是人最普通的样子,这就是人本来的样子。
那么人这个东西,和一般生物不一样,相比于狮子老虎,他产生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于是你看到周芷若表现出来的样子是拧巴的,她看着挺无情的,但实际上呢,依然过不了情关。
同样,东方不败,连小兄弟都割了,不还是过不了欲关么?
所以女人有情,男人有欲,是天生的动物本能,女人无情,男人无欲,是后天自我意识的一种矫正。
可是这种程度的矫正是没用的,无情的女人依然过不了情关,无欲的男人依然过不了欲关。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也非常通用,就像自律和自由的关系。
很多人问过我,如果我躺平摆烂,是不是就无欲了,就解脱了,就不再被产品经理们设计的消费主义的游戏所操控了?
并非如此。
记住我这句话:自律才是自由,自由只是堕落。
你想想,孔子七十岁的时候为什么要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呢?他为什么不省略三个字,干脆说老子活够了,老子七十了,老子随心所欲了?
答案很清楚,他在暗示你,重点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不逾矩。
没有人能管得了你的背后,一定跟着一句,你自己在管自己。
如果没有这后面的一句,那么对不起,你只是个傀儡,欲望的傀儡。因为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那不是傀儡是什么?
所以躺平摆烂不是悟空,你只是陷入了空。
被欲望控制是陷入了有,躺平摆烂是陷入了空。
你以为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不起,你只是换了个坑蹲着而已。
人家陷有,你陷无。
陷入无的人,就像我昨天说的,你以为你很坚定的选择了蓝色,其实是因为你无知。
你只见过红橙黄绿青蓝紫,你以为你选择蓝色排斥的是六种颜色,殊不知你排斥的是六千种,六万种。
三千大千世界你一个都没见过,你误以为你看到的那点,就是空了,那不是悟空,那是陷空。
有个段子,小和尚在深山里修行,老师父跟他说女人是老虎,要提防,他自诩修行成功,一下山,就被“老虎”迷倒了。
为什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女人这种老虎嘛。
这种修行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呢?
所以躺平摆烂并不是放下了,改天人家给你点钱,你马上就一个鲤鱼打挺,完全忘了自己曾经说过些什么。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包括自以为开悟了的人,基本上都是在陷入有和陷入无之间打转。
一旦陷入有,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过节期间聚餐,张三换了车,李四换了房,王五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赵六说自己嫁了个好老公。
你马上就会不自在。
让你不自在的是他人的目光,是你每天都在想,别人会怎么看待我,我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形象。
我到底混得好不好呀,我到底成不成功呀,人家是仰视我呀,还是看不起我呀。
这个过程就叫陷入有,很痛苦的,你非常迷茫。
成天和爸妈,和亲戚吵架,说你两句,你马上就出离愤怒了。
但是反过来,走到另一个极端,俗称你专门做刺头,我就是不合群。
我才不管领导什么意思,我才不管公司里各种利益山头,反正我就是我行我素。
你以为你跳出来了么?并没有。
夜半时分,辗转反侧,你还是不舒服,因为领导给你穿小鞋了,因为裁员名单上,你排在第一位。
你只是在躲,在逃避,可问题是,你逃不掉,你依然活在人世间。
我们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一旦提及了解人性,看透人性,他就本能的反感。
因为他把看透人性和丧失自我,联系起来了。
这个过程,就叫做陷入无,同样很痛苦的,你比迷茫还迷茫。
因为陷入有的人,他以为陷入无就可以不迷茫,而你是刚跳出火坑,又进另一个坑,你比他还绝望,你连念想都没有了。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陷入有,和陷入无之间摇摆,挣扎着,痛苦着,生命旅程就到终点了。
到这里,你已经看到两个阶段了,有情,无情,有欲,无欲。
岳灵珊是有情,周芷若是无情,白世镜是有欲,张无忌是无欲。
但实际上没用的,因为那都是假的,周芷若是自以为无情,实际上关键时刻,她就迷糊了,就走不出情关了。
张无忌式的无欲,只会让他黏黏糊糊,无法理解舍得,无法真的选择,只会让他一辈子被控制,而不是真的跳出了欲望的控制。
所以无情无欲,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自欺欺人而已,御弟哥哥连眼睛都不敢睁开,却说什么两眼空空。
这话糊弄得自己,糊弄不了女儿国国主,他早就被看透了。
所以现实中,大多数女人过不了情关,大多数男人也过不了欲关。
周芷若是没有目标还是没有理智?她都有,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
她哪怕做到了峨嵋掌门,哪怕练过九阴真经,那一瞬间,她还是空虚寂寞冷,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
而这时候的她,依然克服不了慕强的天性,她不是身边没有男人,但是她看不上宋青书。
张无忌虎躯一震,她就无法控制自己对强者的仰慕之情了。
同样,男人要过的欲关也不只有白世镜那些小儿科。
鳌拜是不知道小玄子只有十几岁而自己已经六十几岁了么?他知道。
立太宗子,本就是当年他兵谏,也要和多尔衮争取的结果,他没有反心。反而因为忠诚,被多尔衮打压过多年。
问题是,每一次话赶话,他的权力欲都会把他架在那里,使得他顾头不顾腚,顾眼前不顾将来。
你觉得韦小宝辞去鹿鼎公很容易么?不,很难的。
绝大多数男人都会像大宅门里面白七爷的爷爷说的那句话,我进一步容易么?临了也不肯退一步的。
所以有情有欲,无情无欲,控情控欲,这是三个阶段。
好比你把人生看作一个游戏,投降游戏,逃离游戏,控制游戏,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岳灵珊白世镜是投降了游戏,周芷若张无忌是在逃离游戏,而韦小宝,才是真正的控制了游戏。
小宝世故么?他太世故了,他想讨好康熙就能讨好康熙,想讨好师太就能讨好师太。想收买武将,收买高手,就能收服人心,想搞好同僚关系,就能和多隆斩鸡烧黄纸拜把子。
他对于如何在俗世中游刃有余,太熟悉。
可是,他陷入这一切了么?没有。他为了保全陈近南和一众兄弟的命,背后捅多隆刀子,一秒都不带犹豫。他放弃鹿鼎公,此生不见小玄子,连个辞职报告都不带打的。
还觉得他世故么?不,他太超脱了。他真的是把人生当个游戏,给玩了。
女人要控情,男人要控欲,就像玩游戏,一定得是你把游戏给玩了,而不能是游戏把你给玩了。
这个句式换成人生也成立,得是你把人生给玩了,而不能是人生把你给玩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