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野史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4-03-16 10:33 6638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对着镜子的自己微笑。你好,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加油,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希望你不要辜负。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做最喜欢的自己,温善激奋,无愧无悔。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也对,也不对吧。圣经里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其实都是在其固有的规律下运行演绎。不变的是人心。研读历史的意义应该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及结果有个思考、评判和借鉴吧。但就好像我们在交易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世事无绝对,有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水往低处流。符合逻辑的方向总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概率最大的方向。但你的逻辑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或者说是无缺失疏漏的么?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只能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读史,明智。老师推荐给我的最后一本书是《华严经》。有时候会想,彼时假若不放弃人大历史系的保送资格,那肯定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平行世界里,有那样的一个我么?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打开淘股吧APP
51
评论(50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8-22 13:17

0
河小白

24-08-22 11:04

0
河小白

24-08-22 11:04

0
河小白

24-08-21 11:38

0
河小白

24-08-20 19:42

0
“三句话让汉朝灭亡”:贾诩为何被称为第一“毒士”? 

关于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要谋臣贾诩用计狠毒的梗,在网上层出不穷,贾诩也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毒士”。不过,都说“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贾诩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得到“毒士”这个头衔呢?
贾诩的“毒”,倒不是说他无恶不作,而更多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贾诩眼光毒,手段毒,他能洞悉人性弱点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其追求的个人利益,又不狭隘局限于荣华富贵,这就使得贾诩身上充满了争议。
贾诩,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生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比曹操大八岁,比刘备大14岁,在汉末群雄逐鹿时算是不折不扣的“老奸巨猾”。
贾诩年轻时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因病离职,回乡途中遭遇叛乱的氐族人,他假冒在当地素有威名的太尉段颎的外孙,以此逃脱。中平六年(189),贾诩虚岁43。这一年,汉灵帝死,其长子刘辩继位(汉少帝)。不久,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相互残杀,大军阀董卓趁机挥军进京,把持朝政,甚至杀害汉少帝,扶持灵帝次子刘协(汉献帝)登基。
中年文士贾诩正是在这乱世的序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献计攻长安
董卓进京,杀人如麻、胡作非为,对东汉王朝和洛阳、长安的百姓是一场浩劫,但对贾诩却是机会。
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人,与贾诩同为凉州老乡。董卓部下大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段煨等都是凉州人,其中张济、段煨还是贾诩的老乡,董卓集团妥妥一个凉州帮。贾诩作为凉州名士,又颇有智谋,在凉州一群武夫中分外醒目,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可惜没多久,董卓阵营内部出了乱子。初平三年(192),吕布与司徒王允等大臣合谋,杀死董卓。危难关头,李傕、郭汜等人屯兵长安以东,群龙无首,打算解散军队逃亡。这时候,贾诩献出一计,他说:
“现在传言朝廷打算把咱们凉州人全部杀光,你们若是丢下队伍单独逃跑,地方上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兵往西,一路裹挟攻打长安,为董公(董卓)报仇。如果赢了,则可以夺取天下大权,如果不赢,再往西逃回凉州也不晚。”
李傕、郭汜等听从了贾诩的建议,起兵造反,西攻长安。一路上他们汇合了其他董卓旧部,打败了朝廷镇压的兵马,等到长安城下,已经拥有十余万人。十天后,长安城破,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李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并强迫汉献帝给自己加官进爵,掌控朝廷。此时,距离董卓之死还不到两个月。
贾诩的计策取得了成功,却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事前的谋划来看,贾诩不但煽动李傕、郭汜等造反,甚至全然不顾董卓祸国殃民,喊出要为董卓报仇的口号,完全不顾此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伴随李傕等人掌权,原本在王允管理下稍微恢复的东汉朝廷再度崩塌,甚至比董卓之乱时还要严重。董卓虽然是个蛮横的土霸王,但好歹还要装一装礼贤下士的样子,对于肯依附自己的文臣名士如王允、杨彪、蔡邕等都还是挺客气的,也能够镇住手下那帮骄兵悍将,勉强维持朝廷秩序。而李傕、郭汜等人进京后,由于董卓的前车之鉴,他们对文臣不再客气,几大军头彼此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朝廷更乱得没谱了。
后世史家因此对贾诩评价很差。《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认为:“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把贾诩视为汉朝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现今称贾诩为“毒士”,一半原因也在于此。贾诩三计灭汉,这是第一计。
维护李郭的武夫政权
接下来两三年,掌握大权的是李傕、郭汜、张济为代表的西凉武夫们。贾诩算是这群人里认真干活儿的。李傕等要给贾诩封侯,他推辞说:“我只不过为了救命才出谋划策,有什么功劳!”他又拒绝了尚书仆射的官职。后来贾诩担任尚书,负责朝廷人事工作,据史料记载还干得不错。《三国志》说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献帝纪》说“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魏书》说“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贾诩似乎在努力纠正自己煽动叛乱造成的恶劣后果,试图把西凉武夫把持的朝政稍微拉回正轨。
然而同时,贾诩继续站在董卓余党的立场上,为维护李郭凉州军阀集团的统治出力。而以李傕为首的这群武夫“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据记载,李傕不但不肯好好供奉朝廷,甚至抢夺汉献帝筹措来赈济贫民的财物。再则,任贾诩如何协调,凉州军阀们的内斗愈演愈烈。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大打出手。李傕劫持了宫人,郭汜劫持了公卿百官,在长安城内外混战,死伤无数。
这时候,李傕对贾诩依然看重,提拔他为宣义将军。贾诩对李傕却逐渐“阴一套阳一套”。他一方面对李傕进言,劝李傕不要胁迫,不要杀害大臣,另一方面又暗中联络李傕部下羌人、胡人的首领,劝他们带本部兵马离开李傕,使得李傕的势力衰弱。这大概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认识到再跟着李傕这艘“破船”,终难逃一起沉没的命运吧——“毒士”要另外给自己找退路了。
等到汉献帝和百官逃脱李傕、郭汜掌控,49岁的贾诩也在195年冬天辞去官职,离开李傕。但他没有跟随汉献帝的朝廷队伍继续前进,而是投奔了华阴的段煨(段煨是贾诩的老乡,也是董卓旧部)。
辅佐张绣,痛击曹操
但贾诩在段煨那里过得并不安稳,因为当时贾诩已经是威名远震,段煨表面很客气,其实内心害怕被贾诩喧宾夺主。建安元年(196),另一位董卓旧部张济在宛城战死,侄儿张绣接管其队伍。贾诩又跑到了张绣那边。
贾诩在张绣军中安身之际,朝廷争夺战也落下帷幕,兖州牧曹操利用各路对手的矛盾,驱虎吞狼,最终迁都于许,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年(197)春,曹操带兵南下宛城,进攻张绣。面对兵比自己多、统帅力比自己强,又有“朝廷名分”的曹操,张绣决定投降。谁知曹操霸占了张济的遗孀、张绣的婶娘,还想除掉张绣。这一来,两人又势成水火。
贾诩为张绣准备了先下手为强的计策:利用张绣暂时还是“投降者”的身份,完成军事部署,然后突袭曹操中军。于是,张绣先是向曹操请求把军队移防到高地,途经曹操营中;又报告曹操,因为军中缺少车辆,所以请允许士兵们在移防途中,把铠甲穿在身上。贾诩这些迷惑战术大获成功,曹操居然全盘相信,毫无防备。就这样,披甲持刃的张绣军大摇大摆进入了曹操的营地,忽然发动袭击。
贾诩这一计是想直接拿下曹操人头的。只是,贾诩千算万算,没算到曹操的卫队长典韦居然如此勇猛,带着十多个士兵守住正门抵挡了张绣军许久,使曹操得以逃跑。此即淯水之战,是曹操损失惨重的一战,曹操阵营战死的人包括其心腹大将典韦、侄儿曹安民,还有曹操的嫡长子曹昂。这样惨重的损失,却是由一个“二三流的小军阀”张绣带来的,足见贾诩计策之厉害。
贾诩这次用计还带来了连锁反应。曹操好色害死自己儿子曹昂,其原配丁夫人和他闹翻,小妾卞氏趁机上位,卞氏生的曹丕成为曹操新的嫡长子,在20多年后继承曹操地位,废黜汉献帝,建立了曹魏皇朝。蝴蝶效应下,或许可以说这是贾诩三计灭汉的第二计。
终极出路:投曹的利害算计
贾诩带给曹操的也不光是伤害。建安四年(199)秋天,曹操和袁绍剑拔弩张,决战一触即发,两人都在拼命拉拢盟友。袁绍派人招揽张绣,还专门给贾诩写信。张绣想到自己跟曹操有杀子之仇,想要加入袁绍一边。贾诩却抢先逼问袁绍使者:
“请回去问袁本初,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自相残杀),还能容天下国士吗!”
这么不客气的一句话,戳了袁绍的肺管子,直接断绝了张绣投靠袁绍的可能。张绣吓得脸色都变了,问贾诩,曹操和咱们有仇,你又把袁绍得罪了,这可怎么办?贾诩告诉张绣:“第一,曹操尊奉天子,有朝廷名号。第二,袁绍兵多,曹操兵少,我们这点兵马到袁绍那里最多锦上添花,到曹操那里却是雪中送炭,会更受重视。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一定会捐弃私仇,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品德胸襟。”
于是,张绣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果然很给面子,握着张绣的手,拜其为扬武将军,还结成儿女亲家。又握住贾诩的手说:“是您让我信重于天下。”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53岁的贾诩十年飘零未逢明主,如今终于找到了“稳定的东家”。
但对于张绣来说,跟着这个东家,可不是那么舒心。《三国志》记载他病死于征讨途中,而在《魏略》中则记载,曹丕多次对张绣甩脸称:“你杀了我哥哥还有脸和我对坐?”张绣忧心忡忡,自杀身亡。等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张绣的儿子张泉离奇地卷入魏讽谋反一案,被连坐杀死。就这样,听信贾诩投奔曹操的张绣,最后被杀绝满门。
而同样促成曹昂之死的谋士贾诩,却在曹操手下尽情地发挥了才干。加入曹营后,贾诩尽管不再有过去在李傕、张绣手下那种首席谋臣的地位,但还是有不少出谋划策的表现。例如官渡之战坚定曹操信心,建议其放手一搏;赤壁之战前建议曹操先安抚荆州,不要急着去和孙刘联军决战;潼关渭水之战建议曹操假装答应马超、韩遂的求和,离间他们,成功使马超和韩遂内斗,从而轻易平定了关中地区等等。靠着这些表现,贾诩在当代被称为曹操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之一,在《三国志》中,更与荀彧、荀攸同列一传,位在郭嘉、程昱之上(虽然裴松之认为这样很不妥,是抬举贾诩了)。
贾诩能巩固自身地位的另一个关键是曹丕。张绣、贾诩对曹家最大的伤害是宛城之战害死了曹昂,而曹昂死后,曹丕成了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后来曹丕和曹植争夺储位,贾诩坚定站在曹丕一边。他暗中向曹丕提出了“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的建议,让曹丕在曹操面前表演“以德服人”。当曹操问贾诩关于立储之事时,贾诩又拿出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典故,帮助曹操坚定了立曹丕的想法。贾诩既能为曹操的大业出谋划策,又能帮曹丕夺位,他在曹魏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如泰山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如果是曹植继位,或许曹魏篡汉不会发生,毕竟曹植不会像曹丕一样急于称帝。这样算的话,贾诩在曹操立储上的计谋,称得上是他灭汉三计中的第三计。当然,这一计的影响其实比较小。毕竟就算没有贾诩的助力,曹植也难上位。
曹丕称帝后,坚定支持他的贾诩被提拔为太尉。这个任命在当时颇具争议,还遭到孙权的嘲笑,但无论如何,贾诩终究是以此富贵,在七十七岁的高龄善终。
河小白

24-08-20 14:23

0
河小白

24-08-20 12:45

0
河小白

24-08-19 12:51

0
河小白

24-08-18 15:20

1
千古兵仙,一生不败——淮阴侯韩信 

“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卷十二
秦末汉初,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天下,此时代最耀眼的战神,唯霸王项羽、兵仙韩信。
上学时曾研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感叹韩信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败赵降燕、伐齐灭楚,垓下击败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未曾一败。感叹韩信一生拜将、入相、封侯、称王,国士无双。
荣光万丈,千载悠悠,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少年布衣,郁不得志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韩信没有显赫的出身,来自于平民百姓劳苦大众。年少时家中非常贫困,而且他品行也不咋地,不能被推荐为官,更没钱做生意,以致于韩信都找不到饭辙。没钱吃饭怎么办,我们的兵仙韩信就老起脸皮去蹭饭吃。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那个年代大家条件都不太好,韩信总是去别人家蹭饭吃,导致乡里四邻都特别讨厌他。此时的韩信,完全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乡村二流子形象。街坊四邻家中条件一般,实在供不起韩信白吃白喝,韩信就去吃大户,他去乡长家里蹭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
后来乡长他媳妇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赶在饭点之前把饭做好先吃掉,等韩信来了已经没饭了。城墙厚的脸皮也快磨开了,韩信大怒,不让吃拉倒!拂袖而去,一去不返。
没饭吃怎么办,韩信决定去河边钓鱼吃。河边有几位洗衣服的大妈,有位大妈看韩信饿得两眼冒绿光,于心不忍,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
韩信吃了大妈的饭,心里贼感动,他对大妈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大妈也是受够了他的厚脸皮,训斥韩信道:“你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难道我图你的报答吗?”听了大妈的话,估计韩信又是不让吃拉倒,拂袖而去,一去不返。(韩信名动天下后,找到了大妈并赏赐给大妈很多金银。)
在韩信老家淮阴,有位屠夫家中的儿子,估计是当地的富二代吧,非常瞧不上韩信。他对韩信骂道:“你这个人虽然长得高高,还带着刀剑,骨子里却是个怂货软蛋。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刀杀了我,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韩信仔细打量了那个富二代一番,弯下腰从他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哄然大笑。这是韩信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了,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段传说的真实性。韩信忍不了别人不让蹭饭吃,却忍得了胯下之辱?率领千军万马征战天下的将军中,有过此等经历的,千百年来估计只有韩信一人。也由此可见,韩信的武力值应该非常一般,甚至很差。年少时的那段岁月,塑造了韩信隐忍、复杂、阴暗的性格。
锋芒毕露,征战天下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攻破咸阳。按照之前的盟军约定,先攻入咸阳者即为关中王。但项羽不认账了,单方面毁约,刘邦自知不敌项羽,让出咸阳。项羽进驻咸阳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令其前往当时较为荒凉的汉中、巴蜀一带。
眼看刘邦争雄失败,发配边荒,在去往汉中途中刘邦手下的数十位将领逃跑,韩信此时在刘邦军中任职(好像是库管),也跟着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汇报便去追赶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刘邦听闻萧何跑了,又惊又怒,如失左膀右臂。过了两天,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问萧何:“你怎么也逃跑了?”萧何答:“我没逃跑,我去把韩信追回来,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个。
如果你想老老实实做你的汉王,那就用不上韩信,如果你想图谋天下,与项羽争雄,就必须依靠韩信。”刘邦愣了,逗我玩?这是从哪冒出来一个能跟项羽一决高下的战神?怎么从未听过?又不好驳萧何的面子,就敷衍说:“那就让他随便当个什么将军吧。”
萧何又说:“让韩信随便做个将军实在是屈才,要把韩信拜为大将军,统领全军,而且要举行正式隆重的仪式,办的热热闹闹的 ,这样韩信才会在军中有威信。”也不知萧何给刘邦灌了什么迷魂汤,刘邦同意了。至此,韩信由无名之辈一跃成为汉军大将军,登上历史舞台。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决定出兵南郑袭占关中,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
小试牛刀
在之前刘邦入蜀就任汉王途中,依张良之计,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韩信此时率军攻取关中,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率万余士卒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按那个工程量,没个三年五载根本不可能完工,因此当时的雍王章邯认为短时间内不会与汉军间发生战争。韩信自己则亲率军队翻越秦岭,出其不意袭击陈仓(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汉军分路追击,攻城掠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力挽狂澜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率汉军出关。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这几个墙头草就投降了刘邦。刘邦带着这几个怂货,又邀请齐王、赵王共同攻伐楚。刘邦分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夏侯婴等,向东直取彭城。
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与中路军会合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率领,出武关走南阳,进攻彭城。三路兵马共约五十六万。这里有疑问的是,韩信去哪了?据史料分析,韩信此时应该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
项羽此时正在率大军攻齐,分兵不暇,刘邦则以逸待劳,大军压境。项羽不愧为西楚霸王,率三万铁骑千里奔袭,大破刘邦五十六万联军(下期西楚霸王中会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刘邦溃败,兵卒四散奔逃。此时韩信挺身而出,沿途接收溃败汉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后又组织汉军阻击楚军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保住了刘邦老命。经此一役,楚汉之间的仇恨愈加强烈。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能与西楚霸王一战者,唯兵仙韩信。
擒魏取代,破赵胁燕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后,那些个墙头草诸侯王又纷纷叛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跟楚国达成和解。刘邦先是遣使去说服魏王豹,想让他回心转意。但魏王不吃这一套,刘邦大怒,拜韩信为左丞相,率军伐魏。
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依靠黄河天险坚守城关。韩信用疑兵之计,在河边停泊了大量军船,假意要强渡河关。魏王信以为真,而韩信又令汉军主力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仓促回援安邑,被汉军击败。韩信大胜,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国。这一战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影子,正所谓,兵不厌诈。
公元前204年,井陉之战,韩信率三万汉军攻赵。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率兵二十万在井陉迎击汉军。
赵王麾下将领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给赵军主帅陈余献计说:“韩信战功赫赫,兵锋正锐,非常不好对付。但韩信劳师远征,井陉口又地形险要,道路崎岖,战车都不能通行,韩信的粮草、辎重必在其大军后方。你给我三万精兵,我抄小路袭击汉军后方粮道,汉军断粮后必军心动摇,到时候你再率军从正面出击汉军,前后夹击,汉军必然大败,十日就可斩杀韩信。”
这计策听起来合情合理,是破敌良策。可这赵军主帅陈余,是位脑袋被驴踢过的主。陈余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后非常反感,觉得李左车这人就是个心地歹毒的小人,就会打闷棍放冷枪,不是正人君子。陈余说:“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岂能用此等下三滥的手段!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
韩信虽号称有兵马几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赵国,汉军早已疲惫之极,我们还不敢正面硬刚,还要用这等阴谋攻打韩信,天下人怎么看?丢不丢人?”
李左车闻言后一口老血喷出,竖子!不足与谋。韩信派人探听消息,得知李左车献计却被陈余臭骂一顿后,心情大好。告诉副将:“破赵后我请大家吃饭啊,好酒好肉”。副将心想:“我们的韩大丞相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韩信传令,命两千轻骑兵,带上汉军军旗,半夜抄小路上山埋伏,并告诉骑兵统领,明天我来率军挑战,赵军定会倾巢而出,赵军出营后,你们就冲进赵营,砍掉赵军旗帜,竖起我们汉军军旗。
第二天韩信命汉军扛起自己“韩”字大旗,大军在绵蔓河岸边列阵,另派小股军队去赵军营前挑战。陈余一看韩信阵势大喜,心想:都说韩信能征善战,原来只是徒有虚名,背靠河水列阵,这不是找死吗?于是陈余命赵军全军出击,攻杀汉军,希望借韩信头颅一战扬名。在赵军阵前挑战的汉军佯装大败,把赵军引至韩信阵前。
韩信大呼:“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拼死一战才能有活路。”汉军无不奋力拼杀,赵军一时间难以取胜。此时赵军有听得后方呼啸,一看赵军营中大旗已经全部变为汉军军旗,以为汉军另有大军杀来,吓得四散奔逃。一成逃兵,便毫无战力,赵军大败,全部被汉军歼灭,陈余被杀,赵王和李左车束手就擒。擒获李左车后,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灭楚垓下,兵仙千古
韩信一连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定齐,战功显赫。齐国平定之后,韩信给派人给刘邦上书说:“齐国人非常不靠谱,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应该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否则局势不稳定。我看我来当这个齐王比较合适,这样对咱们汉军形势非常有利。”
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紧紧围在荥阳胖揍,情势危急,看了韩信的上书内容,恼怒异常。主公有难,臣下不去救援,反而要自立为王。刘邦大发雷霆,张良赶忙劝住,说:“现在汉军形势不好,没有韩信我们打不过项羽,这种时候怎么能训斥他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让他守土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也真是当的材料,当即改口道:“韩信功勋卓著,平定四海,做真王也不为过,何必做个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命韩信率军攻打项羽。
要战兵仙韩信,楚霸王项羽心里也怵。他派人去策反韩信,让韩信拥兵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回答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断然拒绝了背叛刘邦。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城池。英布也率军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马。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刘邦命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正面攻打楚霸王,刘邦坐镇后方,汉军共四十万人。
韩信率汉军发动进攻,初战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楚军无心恋战,项羽自刎于乌江。
至此楚汉相争终结,汉王朝的繁荣强盛由此起步,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略不世出,光耀千秋
纵观兵仙一生,征战天下,未曾一败,一己之身,称王、封候、拜将、入相,被评为“略不世出”“国士无双”。但他不是无敌的,能制他的,就是高祖刘邦,还有刘邦的媳妇,吕后。
汉十年,陈豨造反,高祖亲征,吕后怀疑韩信参与叛乱,派人把韩信抓到长乐宫处死。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韩信年少得志,二十几岁便能统领千军万马,平四海,镇八荒。我们不知他这一身本领从何而来,师承何处,似乎只有“天才”与“传奇”这等字眼才能形容他。他的一生塑造了太多传说,但他作为一个臣子,情商似乎不高,从“多多益善”的典故中就能看出,兵仙不太会说话,傲气太盛。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不再多做评论,引用几句古人之语,领略其风采: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河小白

24-08-18 10:08

0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