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野史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4-03-16 10:33 6710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对着镜子的自己微笑。你好,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加油,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希望你不要辜负。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做最喜欢的自己,温善激奋,无愧无悔。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也对,也不对吧。圣经里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其实都是在其固有的规律下运行演绎。不变的是人心。研读历史的意义应该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及结果有个思考、评判和借鉴吧。但就好像我们在交易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世事无绝对,有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水往低处流。符合逻辑的方向总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概率最大的方向。但你的逻辑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或者说是无缺失疏漏的么?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只能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读史,明智。老师推荐给我的最后一本书是《华严经》。有时候会想,彼时假若不放弃人大历史系的保送资格,那肯定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平行世界里,有那样的一个我么?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打开淘股吧APP
51
评论(50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大脚力量

24-07-09 18:32

0
索爱
河小白

24-07-09 15:04

0
河小白

24-07-09 11:39

0
经常读历史小说的人,肯定听过这么一句话: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项是项羽,霸是李元霸,李是李存孝,金是金台。
这四人代表着古代英雄豪杰的巅峰,“不过”二字,就说明在这个领域范围中,无人能出其右。
可是李元霸、金台是虚构的人物,他们的实力自然也是夸张后的效果。
而项羽和李存孝两人,却是历史上实打实存在的,他们的实力和战绩那是真实载入史册、有目共睹的。
故而后世多认可“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的这个说法。
楚霸王项羽恐怖的战力,自然不必多说,毕竟楚汉那段历史的流传度相对较广;
可如今关于残唐五代这段历史的小说、影视剧屈指可数,这也就导致活跃在这个时期李存孝的事迹就鲜为人知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存孝是谁,即便他是千古一等一的勇武之将。李元霸的战斗力大家知道吧!他是隋唐之际的最强战斗力,所有英雄好汉都敌不过他。
而李存孝在残唐五代那个时代,也是战斗力天花板,俨然另一个李元霸。
在李存孝下面的是“铁枪王彦章”(真实历史人物,杨康葬身之地铁枪庙,就是为了纪念他)。
著名的“五龙二虎困彦章”之事,就是王彦章一人对决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五龙,再加上大宋开国元勋高怀德的父亲高行周、著名杨家将杨继业的父亲杨衮两位虎将。
从“五龙二虎”这阵容,就不难体会到王彦章是何等的厉害。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却屡屡败于李存孝之手,以致于流传着“有了存孝,不显彦章”、“存孝不死,彦章不出”的说法。这种对比法,也可知道李存孝实力有多恐怖了。
传说李存孝少年时就一拳打死老虎,被路过的李克用大为惊叹,于是收他为第十三义子,因此又有“十三太保”的称呼。
当时是乱世,李存孝跟着义父南征北战,屡战屡胜,打出了属于自己名声,令天下英雄胆寒。他常常率领自己的十八骑亲军,在数万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最后还攻取长安,逼的黄巢仓皇逃走,成为当时天下风光无二的英雄,深受李克用器重。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存孝太过风光耀眼,也引来了其他人的嫉恨,当时李克用麾下其他人都看他不爽。
李存孝又是直爽一根筋,好几次李克用为了打磨他有功没有封赏他,所以心里也有点怨气,于是的确做出了些不轨的举动,最终这父子反目。
两人经过一番争斗,李存孝还是被李克用围住。李存孝内心其实不想背叛李克用,在见了李克用夫人刘氏后,甘愿束手就缚押往太原车裂(五马分尸)之刑。传说五马齐奔,由于李存孝天生神力,肌肉反应又将五马拉了回来,尽管五匹马卯足了马力拉了十几次,可依然不能动他分毫。放眼古今,也仅此一例吧!最后还是李存孝自己向主持行刑的李存信说,挑断手筋脚筋、打碎膝盖肘骨后再行刑,这才使得这一代名将彻底陨灭。
当然,以上是基于正史创作的传奇演义,自然少不了一番艺术加工。
那正史上的李存孝表现又是如何呢?那也是相当悍勇,耀眼无比。根据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是代州飞狐县人。
少年时他在一次战争中被李克用掳掠,便成了他的帐中一个干活的勤务兵。
因为他善于骑射,勇武过人,被李克用赏识收为义子,给他取名李存孝,他才开始了征战沙场传奇的一生。
李存孝确实勇猛,是李克用手下的头号猛将。每次战争前他都是先锋中的先锋。每次作战披重铠橐弓坐槊的李存孝,都会带着两匹马,要是胯下坐骑稍累跑不动了,他就在战场上换马冲杀,这样就能一直保持着战斗力,始终奔驰如飞,常常是冲杀的敌人胆战心惊。
上源驿时,李克用遭到朱温的暗算,也是李存孝力战退敌,身上背着李克用,手舞禹王槊,一路血战才救下李克用。
这使得李克用愈发重视李存孝,引得其他人不满,尤其是一个叫李存信之人,巴不得对方早点死掉自己好出头。
后来李存信找了一个机会向李克用诬陷李存孝吃里扒外,与敌人勾结,最后造成父子反目的局面。894年3月,李存孝被围之后,对着李克用哭诉道:自己能够有如今的地位,都是靠义父你,我又怎么会背叛你呢?儿子是被人诬陷的。李克用随后说李存孝给朱温、王熔写信毁谤我这是事实。李存孝对此无言以对。
李克用也不想失去自己这员爱将,要是有人向他求个情啥的,他也就顺水推舟放了李存孝。
可或许李存孝人缘不好,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给他求情,李克用也没有台阶下,这就造成了这最后的结局。
就这样,一代猛将李存孝结束了他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残唐五代历史中的一个传奇。后梁朱温知道李存孝死后,加紧了对李克用的进攻,导致李克用非常被动。
李克用常常怀念起李存孝,经常说要是他还在,肯定不会出现如今这般挨打的局面。
河小白

24-07-08 09:18

1
公元187年,东汉军委的带头大哥崔烈,因为一些原因被下岗。
这个位列三公的位子空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想角逐此位,而最后胜出的人,则是一个叫曹嵩的人,那么他凭什么能胜出呢?
曹嵩出身于安徽大族,又认了一个大太监当干爹,所以之前就在体制内混的风生水起,而且曹嵩同志还很善于“理财”,等到角逐军委大哥大的时候,他直接豪掷了一亿万钱,结果凭财力拿下了这个职位。
三国时的著名ID曹操,就是曹嵩的儿子,如果一般人出生于这样有钱有势的家庭,可能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会所嫩模了,但是成年之后的曹操,却并没有耽于享乐。
据《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记载,早年的曹操进入体制之后,表现的那是相当非主流,他竟然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等词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甚至他对于和他有同样背景的官僚阶层,下手也非常的果断,好像曹操是来自于另一个阶级。
那么曹操当年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是因为他想为东汉人民谋幸福,为东汉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挖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当年东汉的主要问题,其实是新崛起的宦官团体,和老牌士族阶层的内部争斗,曹操和他爹虽然都没练《葵花宝典》,但是曹操他爷爷,却是不折不扣的宦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操本人也算是宦官团体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但是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宦官是依附于皇权而起来的野草,他们的崛起在法理上是不正确的,他们不会一直高高在上,只有和皇权高度绑定,又有一定独立性的士族阶层,才会真正的与国同休。而且曹操成年时,宦官团体的颓象已现,如果曹家还和宦官团体纠缠不清,那么曹家未来就危险了,因此曹操在进入体制以后,表现的格外高洁,就像一个根正苗红的士族,而这其实都是被现实未来逼出来的。
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交兵于汉中,当时刘备亲自顶在了一线,后勤的诸葛亮因为保证刘备在一线足兵足食,结果最后都差点被搞的抑郁了,好在最终的结果,是刘备拿下了汉中,不过因为用力过猛,刘备打完汉中之后,就到后方起不来了,就连关羽那边出现了严重危机,老刘都没办法伸手救援。
那么刘备当年为什么要打的那么狠呢,要知道他当时可已经拥有了部分荆州,以及益州的全境,他不是身无立锥之地,而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相对较深厚的家底了。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汉中这个地方家里的大门,曹操如果占据汉中,那么刘备不光出不去,还要随时提防曹操的进一步入侵,所以刘备不敢不拼命。但是刘备虽然拿下了汉中,但也累的无力援助关羽,结果导致关羽殒命、荆州易手,关羽死了后不久,曹操也挂了,而明眼人都知道,关羽虽然死在了东吴手上,但杀关羽的功劳,曹魏也有一半。
按照道理来说,此时曹操刚死,刘备如果真想为关羽报仇,可以找个机会打一下曹魏意思意思,但是刘备怎么做的,第一时间安排人去曹魏那边吊孝,等到曹丕登基以后,他这边也先登基,然后才去打的东吴。
刘备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反常”举动呢?
第一,孙权当时杀了二爷之后,并没有停手,而是想继续西进攻蜀,刘备为了应对孙权的蠢蠢欲动,不能再和曹魏两边作战,所以他不得不和曹魏虚与委蛇。
第二,曹魏改朝换代以后,蜀汉政权的法律地位就被动摇了,刘备称帝其实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的合法延续。
第三,刘备能不能不东吴呢,也不行,你不亮亮爪牙,东吴那边会得寸进尺,如果东吴得逞了,蜀汉内部就会不稳定。
所以刘备当年的一系列举措,看似问题重重,但其实都是无奈之下的被迫决定。
公元242年,东吴的太子和鲁王发生了上位之争,朝中的大臣则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孙权为了平定这一争议,杀了不少人。这件事从表面来看,似乎就是王储之争,但如果细究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孙权一手导演的一场大戏,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机继续打击江东的本地势力。
老孙家是江东的外来户,打压江东地头蛇一直是老孙家的一项基本工作,之前在孙策和孙权的努力下,这项工作已经很见成效,但是随着陆逊等本地派的强势崛起,孙孙又被逼的下了狠手。
类似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真正推动一个人进步的,往往不是未来的梦想,和自己期望的欲望,而是就在眼前的恐惧,当你感觉不到恐惧的时候,你其实很难真正的进步。
河小白

24-07-03 14:05

0
河小白

24-07-03 14:03

1
河小白

24-07-03 11:32

0
河小白

24-07-03 09:14

0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让如今我们脚下的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这个从各个城市名称中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只是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时代一直在变迁,其中有些城市为了某种原因而改名,从而失去了原有的美感,难免给人一种沧海桑田之感。网友们也常常拿这个话题开玩笑,例如常山赵子龙变成了石家庄赵子龙,文化诗意满满的徽州变成了黄山,闻名遐迩的朝歌变成了淇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城市历经千年仍然未改其名,让人一看到这些历经千年的名称时,就能很好的感受到它那历史厚重感。

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为汉朝开疆拓土,带兵打下了河西走廊,后来朝廷在此设立四座城市,并且取了霸气非凡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千年风雨,从未改名。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国防隐患,时常南下侵扰,给边境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汉朝初立,朝廷没有实力也没有多余精力来战胜匈奴,所以大多采取和亲等政策以换取短暂的和平。汉朝经过几代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于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决定和匈奴好好算账了,汉匈决战的帷幕就此拉开。汉武帝挖掘出了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军事天才,在汉匈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一次上战场,霍去病就凭800人深入匈奴腹地,给予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后来在“河西之战”中,他更是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旋风,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霍去病不仅取得了中国武将最高荣誉——封狼居胥,而且还收复了多座城池,彻底打通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的狭长的地带,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河西走廊的打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这是史书上对霍去病的评价,虽然他只存在了24个春秋,但是他留下的丰功伟绩,值得被世代铭记,例如以下这四个郡名。酒泉
河西之战时,霍去病率领汉军将士们驻扎在一处有泉眼的溪流边休整,因为大胜匈奴,汉武帝赏了好几坛美酒给霍去病。
霍去病认为这不是他一人功劳,而是全军将士上下一心取得的战果,于是想把酒分给所有人喝。
这么多人怎么够分,于是霍去病就将美酒倒在泉水里,以这种方式,让所有士兵都能尝到美酒这美酒了。从此,酒泉的名字就诞生了。2000多年过去,酒泉之名一直未改,如今的酒泉市,是中国现代航天的摇篮,拥有卫星发射中心。
所以我们提到酒泉二字时,不仅依稀地看到汉军将士的喜悦,也能感受到华夏民族拼搏进取的精神。

武威
霍去病的军队,与匈奴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彻底占领了河西走廊之后,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河西走廊东端)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现今的武威市,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有着“银武威”的美誉。


张掖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地归汉,先设酒泉、武威两郡。
为了方便统治,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从这两郡的基础上,又分了两郡出来,其中一个便是张掖郡,是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如今的张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七彩丹霞、大佛寺等著名景点,是一个既风光独特,文化底蕴又深厚的旅游胜地。

敦煌
酒泉、武威两郡之间分出来的另一个便是敦煌郡了。“敦,大也。煌,盛也”,也就是说敦煌是一个盛大辉煌的城市。
敦煌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处,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的敦煌市,它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学术研究。

这四座城市,承载着汉朝的辉煌历史,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光芒,在新时代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河小白

24-07-03 09:10

0
公元211年,已经事业有成的刘备,准备更进一步,开拓益州的地盘,此时一个叫魏延的人,入职到了刘备的麾下。
史书对魏延的来历没有详细介绍,只说他是义阳人,魏延户籍所在地的这个义阳在哪呢,直到今天还有一定争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魏延不属于刘备麾下的“老人”。
不过此时的刘备集团正处在野蛮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来补充到人才梯队里,而且对刘备来说,新人的加入,既有利于增加队伍的活性,也有利于制衡骨干们的权力,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魏延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后,表现的很突出,刘备也没有把印章磨圆,而是频繁对他进行提拔,对于魏延这种没有大的属地背景的新人来说,刘备能如此看重他,他是非常感动的,于是他就成了刘备的自己人。
公元219年,耗时好几年,差点动摇了刘备集团根基的汉中之战终于结束了,刘备拿下汉中之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汉中这块地盘的负责人。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备会像之前把荆州交给二爷关羽那样,把汉中这块新地盘交给三爷张飞,但是刘备最后却把这块地盘给了魏延。
刘备为什么会做如此的安排呢?
如果此时刘备把汉中交给张飞,那么且不说张飞的能力能不能干的了这个活,你刘备如果这么做,会传达出来一种,我用人只用“老人”的用人态度。
如果此时的刘备是刚拿下荆州那会,那么这么做没什么问题,反而会让人感觉你刘备讲感情,但是此时的刘备已经不止拥有部分荆州了,你还拿下了益州,也就是说你刘备麾下至少有河北创业时的“老人”、荆州新势力,益州新势力三顾人马。
如果此时刘备还把新地盘只交给自己的老兄弟,你让新势力怎么看,你以后还怎么团结同志们,另外从权利制衡的角度来看,关羽坐拥荆州,和关羽亲如兄弟的张飞在拿下汉中,这俩人万一有点什么想法,你刘备拒绝的了吗?
如果此时提拔的人是魏延呢,他背后没有荆州和益州的明显影响,他是刘备亲手一次次提拔出来的亲信,这种“新人”的当选,会让加入刘备的新势力看到希望,而权力又不会脱离刘备的掌控,所以这才是当时的最优解。
公元227年,诸葛亮完成了刘备死后的权力转移,成了蜀汉军政两届的第一人,于是他开始北伐,但此时的诸葛亮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当年刘备托孤的时候,为了权力的制衡,他只给了诸葛亮处理政务的权力,而把军权给了李严,诸葛亮后来能染指军权,其实是弄了一点手腕的,但此时的诸葛亮该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李严还在,而诸葛亮本人在军中的地位还没有如日中天。
那么此时的诸葛亮要如何做呢,一方面继续加强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是要压制和拉拢军中的力量。
为了分化李严的力量,他拉拢了魏延,给魏延升职加薪,但他又不打算重用魏延,因为魏延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已经很高,如果任由魏延立功出头,那么魏延就是第二个魏延,因此在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对魏延使用是克制的,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此外史书还曾记载,魏延曾提出过一个子午谷之谋,诸葛亮也给否决了,这一方面是因为魏延的计划很难实现,另一方面,诸葛亮这样做,也能避免魏延“出风头”。此后,诸葛亮为了安抚魏延,曾给魏延升职加薪,但依然不重用,后来诸葛亮死了之后,魏延竟然因为谋反而被杀,而这场谋反背后,隐隐约约也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子。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杀魏延的可能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政权基本还掌握在诸葛亮一系的人马手里,如果当时魏延没有死,以他的资历和能力,诸葛亮留下的人,大概率是搞不定他的,如果诸葛亮想要死后,还能保持政局“稳定”,那么魏延这种人就必须要死。
纵观魏延的一生,是非常努力的一生,但是他的努力,虽然让他坐上了高位,却也让他卷入了权力的游戏,而在权力的游戏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而且人在江湖,凡事也不都由你。
河小白

24-07-03 08:36

0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