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野史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4-03-16 10:33 6701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对着镜子的自己微笑。你好,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加油,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希望你不要辜负。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做最喜欢的自己,温善激奋,无愧无悔。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也对,也不对吧。圣经里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其实都是在其固有的规律下运行演绎。不变的是人心。研读历史的意义应该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及结果有个思考、评判和借鉴吧。但就好像我们在交易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世事无绝对,有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水往低处流。符合逻辑的方向总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概率最大的方向。但你的逻辑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或者说是无缺失疏漏的么?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只能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读史,明智。老师推荐给我的最后一本书是《华严经》。有时候会想,彼时假若不放弃人大历史系的保送资格,那肯定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平行世界里,有那样的一个我么?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打开淘股吧APP
51
评论(50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7-18 08:41

0
河小白

24-07-17 18:42

1
河小白

24-07-17 18:42

0
河小白

24-07-17 08:30

0
河小白

24-07-17 08:14

0
为什么你看了1000本书,也没得到想要的人生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下面的一个县(今属山东临沂)。

熟悉诸葛亮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他家在当地也是数得着的大族。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出现在了荆州呢?
因为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他还没成年,中原就乱成了一锅粥,在他成了“孤儿”之后,是他叔父诸葛玄
诸葛玄因为中原混乱,以及工作调动,本来是要带着诸葛亮去江西的,但是因为一个意外,他只好带着诸葛亮去了荆州。
诸葛一家虽然是荆州的外来户,但是他家却和荆州的地头蛇建立起了很深的羁绊,因此诸葛亮在荆州过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很多人因为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问误认为诸葛亮在荆州时,好像是以务农为生。
但其实这只是说人家诸葛亮当年待业,户口属于农业户口(没有进入体制)而已。
那么当时的诸葛亮待业在家,没有亲自去修理地球,他整天都在忙什呢?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诸葛亮在“务农”期间,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是和名士交朋友,第二是和成为朋友的名士一起读书、游学。
公元201年,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之前,诸葛亮的个人档案里,工作履历一行都是空白。
但是当刘备面试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却表现的像个已经退了休的老干部,不光把天下大事给分析的头头是道,还针对刘备的个人情况,给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以后,立刻就让诸葛亮入职,然后待诸葛亮的态度,比那俩仁兄弟都要好上三分,搞得关羽和张飞直接吃醋,但是刘备态度依然不变。
诸葛亮为什么能打动刘备呢?
刘备是一般人吗,人家的老师可是卢植,同学可是公孙瓒,在见诸葛亮之前,人家刘皇叔那是能跟曹操、袁绍都谈笑风生的人物,人家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如果诸葛亮只是会忽悠,刘备能如此对待他。
刘备在和诸葛亮面谈之后,就能立刻对诸葛亮信赖,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当年在刘备面前,的确展示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那么诸葛亮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诸葛亮在见到刘备之前,是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他能拥有这种能力,自然是靠自己的读书学和不断总结。
有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疑惑,那就是我都读了上千本书了,各种名言和鸡汤,我都如数家珍,但是我怎么就没过上我想要的生活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光学不知道思考总结的人,会迷茫而无所得,光想不干的人,也会变得无所适从。
第一句话对应的人,是那种成天日复一日的打螺丝,却没有去总结经验,和动脑子想更多的人,他们每天也在忙,而且还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但他们只能用艰辛的劳动,去换取微薄的收入。
第二句话对应的人,是那种不甘于每天打螺丝,成天充满理想,脑子里规划了无数步,但一到真去做的时候,又走不动路的人。
而诸葛亮又是哪种人呢?
诸葛亮早年也没少读书学,但是人家不光埋头读书,人家还善于总结,史书上曾记载,他曾品评过他的好友们,这种行为,是知识在总结后,被用于实践的范例之一。
此外人家诸葛亮也不光是在自己家埋头苦读,人家还经常外出游学,游学是怎么个意思呢?
主要意思有两个:
第一,出去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以便结合一些书籍中提到的学问,再总结成为自己的见识,你看诸葛亮和刘备面谈时,为什么能了如刘备,原因之一,不就是他对荆州、益州甚至中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吗;
第二,拜访高人,相互交流,从而印证自己所学,诸葛亮为什么会有卧龙的外号,不就是因为他经常去拜访水镜,然后人家看他能力不错,才夸的他吗,如果他只是闭门造车,谁知道他是谁。
而且熟悉三国历史的,应该会知道曹魏那边有一个叫邓艾的人,邓艾在被司马懿挖掘之前,一直干的都是农业的工作,但是这伙计在干本职工作的同时,人家也没闲着,到哪工作,都会勘察当地的地理情况,然后再推演点军事。
因此等到司马懿把他拉进正式体制之后,他马上就展现出了成熟的军事素养,后来司马懿去世以后,他就成长为了能和蜀汉军事对峙的曹魏主将。
诸葛亮当年的在南阳干的事,应该和邓艾也有相似之处,没事看看书,学学,勘察一下周边的地理,至于自己没法去的,可以结合书籍和能接触到的高人,再进行学请教,然后总结其中的有用内容,和徐庶等小伙伴一起进行自己的推演。
读书是了解相关知识最经济的途径,但光读书不思考是不行的,因为书里的内容成千上万,而且有的还相互矛盾,如果你不进行总结转化,你就相当于把吃到嘴里的各种食物,尝完味之后再吐出来。
于是你脑子里就有了各种食物的味道,但是因为你没有把这些东西吃下去,再消化掉,所以你无法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这种过目不过脑的读书方式,除了一时有点爽之外,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好处,还会白白浪费你的时间。
读书之后再总结,是不是就行了呢?
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书里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候未必完全适用,它还需要你灵活的去使用,去验证,然后再改进,诸葛亮早年和朋友游学,晚年逐步接触军事,最后才能在北伐中大放光彩,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修正,再持续进步。
综上所述,要想有所成就,不读书学绝对是不行的,但光读书也不行,它还需要你去总结,以及实践,成就是事上结出的果实,而读书只是种子而已。
河小白

24-07-17 07:36

1
河小白

24-07-16 17:13

0
河小白

24-07-16 09:11

0
河小白

24-07-15 19:11

0
河小白

24-07-15 18:45

0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