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玄学篇》黑兔走入青龙穴 欲尽不尽不可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4-02-24 17:03 5284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哥哥问《画江湖之天罡》是不是很好看,弟弟说它有9.9分肯定是很好看的。还问我是不是评分最高的电影。好吧,不好看的电影能推荐给你们看么?不过印象中确实没见过这么高的评分的,大概动漫片键盘侠们看得少吧,所以一般评分还是都比较高的,过段时间应该评分会下降到9.0-9.5分吧。我如是说。一个月过去了,哥哥忽然说《画江湖之天罡》还是9.9分哦。这下轮到我吃惊了。确是好片。原本就是想让他们了解下袁天罡和李淳风,还有他们的《推背图》。埋下玄学的种子。

看《2012》的时候哥俩问我,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是真的么?我说如果是真的,那你们还会存在么?2012年的12月21日那天我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一群朋友在化龙池喝酒末日狂欢,熬过了午夜十二点散棚,然后陪一个女孩子在麻将馆里打两人麻将决战到天亮。奇异版的《天亮说再见》。好吧,我更信《推背图》和《滴天髓》。玄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年少时对此不屑一顾。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奈何寻寻觅觅,兜兜转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最怕问初衷,幻梦成空。空有冯唐李广愿,不遇文帝付西风。悔不早做一闲翁,诗酒琴棋终日里,任岁月匆匆。细雨湿流光。已知天命虽还仍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大抵只剩不甘的咆哮和自欺的慰藉。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打不过的就加入。想逆天改命就苦研《滴天髓》、《子平真诠》等命理学书籍。只是这天机又岂可轻窥?算着日子,好像也就是这两年了吧。看不到横财,约摸就手心攥着的K线还能指望得上吧。好吧,终还能算圆回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彼时初闻算命高人所言愤然不信。成名须趁早,一日看尽长安花。老来即便是给你泼天的富贵又有何用?好饭不怕晚。我们以为我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却经常被命运掐的翻白眼。

据不靠谱相关人士统计,世界上有74%以上的人群信仰宗教,无神论者只占26%。不管你是否有信仰,这个世界,都已经被宗教所“攻陷”了。据说宇宙给人类派遣了灵性导师释迦摩尼述《大藏经》、耶稣留《圣经》和默罕默德传《古兰经》,成就了世俗中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导师团里还有老子和孔子是负责传授大中华区文明的,奈何国人太聪明,道家和儒家也只是为统治者所用,并未成就大气候。而五千年文明唯一传承下来的神州大地现也只有苍生和汗牛充栋的古籍经典,神鬼被打翻在地,扫除一切害人虫。众生皆苦,万相本无,唯有自渡。可自渡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呐,也只有抱团取暖寻求宗教的救赎和庇护一途了。以光之名,抚平世间的一切忧伤,愿战争不再人间出现,将那刀枪熔炼,变成耕耘的犁;以光之名,照耀你我前行的道路,在认清世界真相后能够摆脱一切不洁净的束缚,让你我在属灵的空间里绽放新的生命!以光之名,对世人沁注怜悯与爱的心境,让感动再次感动,让泪光浸润心田,不再惧怕黑暗,让低频的事物在冰雪消融的大潮中流逝吧。封建迷信都是糟粕,宗教也都是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工具。年少时是坚定的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直到一次又一次被命运之手无情的愚弄和嘲笑。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牛顿爱因斯坦晚年都醉心于神学。我们比他们更智慧么?谁耻笑我执着谁把岁月蹉跎,谁碾碎了泡沫谁心已成魔?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直到读到《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你以为这世界是真的?》,我知道我的世界观已赫然出现了一条裂缝,一道光进来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似乎,豁然开朗。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盗梦空间》里说,我们做梦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好吧,我们能想起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么?你有你出生后的记忆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四岁还是五岁?科学家告诉我们,人小时候的记忆因为杂乱无序所以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被好像我们清理手机内存一样被清除保护了。人生如梦。可你真的就能确定我们现实存在的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梦?就好像一晌贪欢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在梦里却并不知晓我们是在梦里。死亡,而回归天国回归主的怀抱,是不是就是意味着我们又回到上一级梦境?抑或是,现实?印度古卷《摩柯婆罗多》中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梵天的一场梦,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庄子也曾发出这样的天问,究竟是蝴蝶梦见了我还是我梦见了蝴蝶?庄周梦蝶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真实性的怀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周易算命之类的这些玄奥深涩的东方命理学说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去探究测算验证,我们的命运是否是在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的,但是我忽然想起了西方的星座理论。这个是更宽泛而简浅的划分。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星座去套测一个个熟悉的人的属性和际遇。至少我是最典型的摩羯座。其他星座都套不上。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是有很明显的星座特性。而且,更精确细化的是,西方也还有所谓的上升星座予以配合。所谓上升星座就是被我们的生辰时间和出生地所决定(其实就是经纬度)。在占星教科书里的官方定义是: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东方地平线上正在升起的那一个星座,它是占星学系统黄道十二星座之中的某个星座(不是天文学系统的星座),在星盘中它的符号是ASC。有些人的太阳星座会跟上升星座一致,而大部分人的上升星座跟自己的太阳星座不一致。这是不是西方的星座理论又和东方的命理学说殊途同归了?只是我们的更为高级和精准,当然能解读和勘破命书的也更寥寥,万中无一。

而人的本质又是什么?人其实是大自然 的一种映射。比如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这一系统;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于是把中国农历的一年分为了24个节气。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运作原理,然后利用的却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理。因为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再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一般 7 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 7 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 7 的倍数,14 天或 21 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 7 的倍数:鸡孵蛋:7×3 = 21 天;猫怀孕:7×9 = 63 天;兔子怀孕:7×4 = 28 天;老虎怀孕:7×15 = 105 天;人类怀孕:7×40 = 280 天。七日节律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一个月有 28 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 除以 4 就是 7 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七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任何一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比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耳穴针灸、都是透过耳朵或手掌来诊断与治疗全身。我们要有一滴水而看到整个大海的能力,这就是整体的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世界就象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比如易经有“象数义理”四大法门,这四个法门就是研究易经的四个途径,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等等,都是我们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任何一个角度/途径/切入点,都是通向世界奥秘的钥匙。

万物皆有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三千,然殊途同归。终究又归为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从宏观到微观,概莫能外。可这一,可这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冥冥中,我们都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尾小鱼,很少的一些,强壮的,偶尔跃出水面以为看清了方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其实也都是命运的安排。躺平是命运,抗争也是命运。
打开淘股吧APP
59
评论(30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7-15 18:03

1
人造卫星上的原子钟,时间流逝速度要比地球上的更慢,这是因为卫星在高速飞行,时间膨胀效应就会导致这种结果,因此导航卫星都需要时间膨胀公式,来抵消和地面上的时差,如此一来才能保证导航精度,否则一天就能误差几十公里。
以上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里,即所谓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爱因斯坦同时还提出,速度越快质量越大,从本质上堵死了光速飞船的可能,因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在加速到光速之前,把质量膨胀成无限大,而宇宙中又没有无限大的能量去进一步加速它,所以光速飞船不可行。


那么如果我们达到光速,会看到什么呢?
答案是时间会停止流动,光速状态下我们能在瞬间到达宇宙任何地方,同时我们的体感时间为0,真正能感觉到漫长的,只有低速运动下的观察者们,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太阳的8分20秒之前的太阳,但在太阳光子的感觉里,它们是诞生瞬间就到达了地球,根本没有运动的过程,也没有时间的流逝。
回到光速飞船项目上来看,虽然我们不可能真正达到光速,但向着光速靠近,从而让时间流逝速度变慢还是没问题的,如果我们能达到光速的99.99%,那么前往254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只需要短短5年时间,只不过在地球上的人看来,这趟旅程要254万年,一来一回就是508万年,地球早已经沧海桑田了。
但对飞船上的人来说,真的只是过了10年而已,如果还能进一步向光速逼近的话,这种时间膨胀效应还会加剧,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飞一个来回,然后地球上就过了几千万年。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光速飞船里的人员都是注定一去不复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因为把他们和地球上的人隔开的不是空间,而是无法逆转的时间。
从时间膨胀公式上看,如果速度超过了光速,那么时间前面就会出现一个负号,映射到现实世界就是时间倒流,即所谓的超过光速时间倒流,然而目前唯一超光速的方法或者说可能性只有虫洞,它能把相隔几千万光年的两个地方链接起来,实现变相超光速。


但也有天文学家认为,虫洞链接的不是空间上的两个点,而是时空上的两个点,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从地球到火星的虫洞,它很可能是链接了今天的地球和几百万年前的火星,而不是此时的地球和火星。
总体来看
不论是达到光速还是超光速,它们都接近了今天物理学的极限,而现在最快的探测器连光速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可控核聚变也遥遥无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文明的主要宇航技术都还会是化学动力推进,所以探索宇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梦。
河小白

24-07-12 09:11

0
河小白

24-07-12 07:37

0
羽毛都会落地,60万亿亿吨的地球,为什么还能飘在太空中?
1798年,67岁的卡文迪许通过测定万有引力常数,计算出地球的质量是60万亿亿吨,根据生活常识,这么重的地球肯定被一个更重的东西“托着”,不然肯定会往下掉。
然而这么多年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都显示,地球“好像”是悬浮在宇宙中的。
除了地球,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以及银河系乃至于所有的星系,都漂浮在漆黑的宇宙背景上,就仿佛它们都没有质量一样。但爱因斯坦认为,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是飘在宇宙中,而是空间本身在托着它们,在我们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地方,宇宙时空正被质量不同的天体压出不同程度的凹陷。这种凹陷或者说扭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小质量的天体会被大质量天体吸引,即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绕银河系公转,可以说公转就是时空扭曲,就是引力的具象化。 
再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公转过程也是跌落的过程,地球并没有漂浮在太空中,而是一直在向太阳跌落,因为太阳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但就像人造卫星速度达到11.2km/s,就可以绕地球公转而不坠入地球一样,地球30km/s的公转速度也产生了足够的“离心力”来对抗太阳引力,而且在几乎没有阻力的太空中,地球可以长时间保持公转速度,进而就可以一直绕太阳公转而不坠入太阳。
这也是为什么距离太阳越近的星球,公转速度就越快的原因,因为更快的速度才能产生更强的离心力去对抗太阳引力,速度慢的只会坠入太阳,而远离太阳的星球比如冥王星,公转速度就可以很慢,因为它受到的太阳引力比较弱。
从人造卫星到空间站,它们的速度也需要保持,否则就会导致轨道高度下降,最终坠落在地球上,所以每隔一段时间空间站都会主动抬高一下轨道。
从本质上来看,宇宙就是一个大型俄罗斯套娃。

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公转,银河系绕室女座超星系团质量中心公转,室女座超星系团绕巨引源公转。
小到星球大到超星系团,宇宙中的天体们的运动规律完全是一致的,都是在引力支配下的无限循环或者套娃,这就是广义相对论里说的,物质决定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决定物质如何运动。遗憾的是,在引力方面,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实是有矛盾的,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引力子交换产生的,如果我们找到引力子并利用它,就能掌握反重力技术。
但目前为止引力子并没有被找到,这说明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上,还有一个更完备的关于引力的理论,也就是爱因斯坦晚年耿耿于怀的大统一理论,或者说统一场论。也许再过几百年,现代物理学也会和古典物理学一样进入瓶颈期,到时候会出现类似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把人类文明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河小白

24-07-11 21:17

1
河小白

24-07-11 17:58

0
为了说明世界是虚拟的,研究者列出了6个“无可辩驳的证据”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其实是人类的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复杂处理后的结果,那么,假如人类的大脑接收的外界信息并不是真实的,而是源自于计算机的模拟,人类能不能感觉得到呢?很明显,只要计算机模拟的信息足够真实,人类就感觉不到。
而从理论上来讲,一个足够复杂和高级的程序应该能够实现人类大脑的所有功能,并因此具备了自我意识,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本身也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实体的程序。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类真的有可能是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确实有这种可能,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人士,例如埃隆·马斯克就曾表示,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概率,可能不到10亿分之1。实际上,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了说明世界是虚拟的,研究者还列出了6个“无可辩驳的证据”,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1、虚拟世界的技术是可以存在的

研究者认为,现在的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生成接近真实世界的三维环境,可以让人类沉浸其中,并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通过佩戴VR头盔和使用手柄,人类就可以感受到与真实世界相似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
除了VR技术之外,现在还有一种脑机接口技术,该技术的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将一种很细的“线程” 植入目标大脑的相关区域,同时植入可以接收和发送生物电信号的传感器,另一端则连上计算机,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大脑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交流。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两种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就可以构建出一个能够“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而这也就意味着,虚拟世界在技术上完全是行得通的。
2、世界是有极限的

根据现代物理学,在我们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可以无限分割的,它们都有最小的单位,即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一旦超出了这些极限,我们的物理规则就会失去意义,除此之外,光速也是一种极限,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以及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研究者认为,如果世界是虚拟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了,即:运行虚拟世界的系统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其中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可以认为是该系统的精度极限,而光速则可以认为是该系统的速度极限。
3、量子叠加态

简而言之,量子叠加态是指在未被观测的情况下,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直到我们对其进行观测,它们才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状态确定下来,这种现象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无法想象的,但量子力学中却是常态。
研究者认为,量子叠加态应该是一种可以有效节约系统资源的机制,毕竟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处理和存储所有细节所需的计算资源是巨大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系统可能会将那些当前不重要或未被观测的细节进行模糊处理,只在需要时(即被观测时)才将其明确化。
这类似于电脑游戏中的“延迟加载”技术,只有当玩家接近某个区域时,系统才会加载该区域的各种细节。
4、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微观世界里的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它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一种神秘关联,即使相隔非常遥远,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的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也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这种现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以至于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研究者认为,量子纠缠应该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指针”引用,在编程语言中,指针是一个变量,它存储了另一个变量的地址,两个指针可以引用同一个对象,无论你通过哪个指针操作,结果都会反映在同一个对象上。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那么量子纠缠应该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在共享同一个“数据对象”,这就像程序中的两个或多个指针指向同一个内存地址,任何对其中一个指针的操作都会立即反映在另一个指针上。
5、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是一个探索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实验,在实验中,科学家将单个粒子(如光子或电子)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到带有两条缝隙的屏障上,然后在屏障后面放置一个探测屏,以此来探测它们到底是以粒子的形式还是以波的形式穿过了缝隙。
实验结果显示,当不观测粒子路径时,探测屏上出现了干涉条纹,表明它们以波的形式通过了两条缝隙,同时干涉自己,而当科学家在缝隙后面放置探测器以观测粒子通过哪个缝隙时,干涉条纹却消失了,粒子表现得像经典粒子一样,只通过了其中一个缝隙,这表明观测行为改变了粒子的行为。
除此之外,双缝实验还有一个延伸版本——延迟选择实验,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即使在粒子通过双缝后再决定是否观测其路径,观测结果仍会影响最终的干涉图案。这似乎暗示了过去的事件(粒子通过双缝的行为)可以被现在的决定(是否观测)所影响。
研究者认为,在真实的世界中,双缝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但在虚拟世界里,这就很容易解释,因为这可以用计算机程序中的条件语句来类比,在程序设计中,条件语句(例如if-else)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入条件执行不同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那么双缝实验中粒子的行为可能由程序中的条件语句控制。
6、找不到外星文明
宇宙那么大,存在的时间那么长,如果说人类文明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文明,几乎是没有人相信的。正因为如此,多年以来,人类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搜寻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然而,尽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探测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迄今为止,人类都没有发现任何明确的外星文明存在的迹象。

研究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就强烈暗示了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其理由可简单地概括为:由于算力有限,运行这个虚拟世界的系统,只可以模拟一个智慧文明,也就是人类文明。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人类所观测到的绝大部分宇宙,都应该只是一种复杂的“背景壁纸”,其作用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看似真实的宇宙,但其细节和复杂性仅限于我们能够观测和接触的范围,就像在虚拟现实游戏中,虽然远处的景色虽然看起来很真实,但实际上却是简化的模型,只有在玩家接近时,系统才会加载更多的细节。
结语:
以上就是研究者为了说明世界是虚拟的而给出的6个“无可辩驳的证据”,由于这只是虚拟世界论的支持者的观点,因此笔者特意为其打了上引号。总的来讲,虚拟世界论只是一种探索世界本质的假说,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过当真。
科学趣闻13稀奇古怪的问题109科学趣闻 · 目录上一篇旅行者1号“胡言乱语”几个月后,NASA终于找到原因:这确实与外星人无关
河小白

24-07-03 14:08

0
河小白

24-07-03 12:45

0
在西方的都市传说中,月球是美国秘密太空计划中最核心的地区,科里.古德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曾经透露过美国的秘密太空计划!在科里.古德关于秘密太空计划的爆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种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的发展,他们曾经在上古时期来到地球,并帮助人类文明建立了秩序和等级,他们的形象被埃及法老刻画在岩壁上,古埃及语里叫他们叫“拉”,意思为来自天空的神!这就是被科里古德描绘成有着鸟喙和深蓝色羽毛皮肤的蓝鸟人,这个文明长久以来一直在观察着地球,因为地球人类是银河系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性和最具有维度跨越性的种族。
科里古德称其长久以来一直和来自六维宇宙文明接触,蓝鸟人来自天鹅座K217的恒星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它们对地球文明的建树就是在每一个历史的关键点会赋予一批人智慧从而让地球的文明意识向前进,科里古德长久以来和一个叫做“比尔”的蓝鸟人进行跨越宇宙的用心灵感应的方式联系,比尔告诉科里古德,人类即将从三维的意识体进入到四位的状态,这个过程是非常的痛苦,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进入到新的文明维度!比尔还说,人类文明的升维会助长猎户臂正义力量的比重,在新的使命中,地球人类在宇宙中的扮演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
比尔还告知科里古德,蓝鸟人长久以来在月球和地球的南极建有联络站,而南极的联络站就建立在那厚重的冰层之下,里面四季如春。蓝鸟人在月球的联络站建立在月球背面一个巨大环形坑的地下,在这里建有一个小型的基地,其职责主要是为了保护地球免受到外来文明的骚扰,为了让太阳系变得默默无闻,它们还在太阳系的边缘奥尔特云中建立“星际尘埃反射区”,地球人类的无线电信号走到这就回被吸收,从遥远星系观察太阳系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恒星,这片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太阳系的隐身衣。科里古德还说,蓝鸟人在南极的星际观测站被美国政府给发现了,知名媒体人琳达.莫尔顿.豪采访的代号为斯巴达1号的前海军陆战队成员在南极挖到的巨大六边形蜂巢建筑就是蓝鸟人在地球建立的星际服务站,这个建筑内部都是一些很久以前在地球进行基因实验时候的设备,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干尸样本,这个基地被人类发现或许就是一场灾难,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偏执宇宙的观点一旦形成将会给人类文明轨迹带来不可逆转的失败。人类是有着高维度的灵魂和三维肉体的复合结构,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灵体是一股强大力量的时候,便是文明升维的开始,人类的认知是被锁死在物质世界中的,这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人类自己解开,要不然人类不会感知到高维世界和宇宙文明等级之间的联系,当然,人类的文明升维对于六维密度蓝鸟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们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文明意识,并迅速对自身的维度进行调整!
科里古德爆料出的蓝鸟人据说已经和地球个别大国政府达成了某种秘密的合作协议,这是违背宇宙规则的,但必须得进行,因为现在人类的意识发展和当初创造时候的初心相比已经严重偏离了,人类有可能会被银河系的邪恶势力给利用,这里就包括人类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人类在物质化的文明中体现的越来越暴戾,这让人类丢失了自身种族的优势!为了挽救人类文明,蓝鸟人化身成为政府的顾问,对人类社会进程进行指导,这里面就有长期驻扎在地球,以顾问形式出现的影子政府!有人说它们就被安排在美国白宫的一处地下室中。
河小白

24-06-30 22:22

0
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所以生命本质上都是低熵体或者负熵体,当熵值达到最高后便会重新回到无序状态,也就是死亡,类似的过程也会发生在宇宙天体身上,恒星会因为熵增而熄灭,黑洞也会因为熵增而蒸发。
但熵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研究热力学的时候,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孤立的系统内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出现,它只会在不断的转化中产生损耗,并提升这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就是熵。因此一杯开水才会慢慢变凉,一个整洁的房子不打扫才会变得混乱,这背后都是无序度在上升,也就是熵增,最重要的是熵增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把水重新加热的过程创造了更多的熵增,把房间重新打扫的过程中也会熵增,所以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低熵体,都会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走向死亡。对我们人类来说,大脑其实是倾向于熵增的,因此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学总是比玩乐痛苦,因为学和自律本身就是在降低熵增的进展,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逆天而行,但人类也正因为这些逆熵行为,才有了今天的科技水平。爱因斯坦曾将熵增定律称为科学第一定律,凌驾于所有定律之上,这意味着它是不可证伪的,相较之下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在未来都有可能被修正甚至是推翻,但熵增定律永远不会,因为它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基础,和时间一样牢不可破。宇宙学家认为:随着宇宙中熵值的不断升高,宇宙中的恒星会一颗颗熄灭,虽然恒星死亡后形成的星云仍然有可能形成新的恒星,但新恒星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所以足够长的时间过后,宇宙中所有恒星都会熄灭。至于恒星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会因为霍金辐射的原因逐渐蒸发,尽管蒸发一颗天然黑洞可能要数百万亿年,但终究也是会蒸发的,熵增将和时间一样如影随形永不停歇,因此我们的宇宙最终会没有一颗没有一颗黑洞,只剩下无序的基本粒子们在宇宙中乱窜,整个宇宙将不会有任何低熵体存在。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里,那个终极问题就是“熵增能否被逆转?”
人类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超级计算机,然而直到人类全部消失后,超级计算机才把问题的答案找到,喊了一声有光吧,于是一次新的大爆炸发生了,宇宙再次从熵增的顶点回到了原点,不同的是这个新的宇宙里已经没有人了。
河小白

24-06-30 08:59

1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

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就是粒子在宇宙规律下的运动,不可预测的量子们组成了可预测的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再组成物体,从宇宙中的恒星到地球上的我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天文学家更是证明了,组成地球和人类的重子物质,都来源于太阳形成后剩下的边角料,所以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几十亿年前的话,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原子都还是太阳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其实都是宇宙星辰的化身,是原子们无穷的时间旅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它们只是再这个阶段组成了你我他,未来随着我们肉体的消亡,原子们还会组成其他东西。
当无穷多的原子在四大基本作用力的影响下开始运动,在时空中开始组合,星系就诞生了,黑洞也诞生了,恒星诞生了,行星也诞生了。
有些行星因为恰好位于宜居带,上面的原子们在机缘巧合下形成了生命和文明,文明又发展出了科技反过来往前探寻自身的起源,最终看到了从原子到宇宙的演化过程,明白了自己从何处来,但并不知道要往何处去。
今天的人类文明虽然还只是一个0.73级的文明,连大规模进入太空都做不到,但科学已经让我们知道了宇宙的一些基本规律,而这些规律在科学家们看来就是两个字:完美,一系列恰到好处的参数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形成了见证这一完美的我们。
正因为宇宙太过于完美,各项参数太过于巧合,所以很多科学家包括杨振宁,都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非人格化的造物主。
举例来说
如果我们宇宙的光速不是每秒30万公里而是每米3米,人类就不可能诞生,而如果氢元素核聚变的效率稍微高一点,宇宙中所有恒星都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所有氢元素,让宇宙陷入寒冷和黑暗,而如果核聚变的效率低一点,宇宙中可能都不会诞生恒星。
如果地球不是位于宜居带,如果太阳不是黄矮星,如果6500万年前恐龙没被小行星灭绝,无穷多个如果代表着我们有无穷次本不该诞生和出现的机会,但事实是我们就是诞生了,人类文明中的你我他现在就存在于宇宙中,并感慨着这一切的巧合。
于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就产生了,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在一个被物理定律统治的时空中,我们不知道生命和文明的诞生是否是一种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一定很稀有,是宇宙中真正的瑰宝,与他相比所有的恒星都黯然失色,因为智慧生命的思考能力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宇宙有意识,或者有一个非人格化的造物主,他又想让宇宙的和谐与美被看到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允许宇宙中出现智慧生命,然后他们自己就会开始探索并见证这个宇宙,这个最大的奇迹。
河小白

24-06-29 09:30

0
序言
大自然对我们的嘲弄
在我见过的所有物理学家的办公室里,这肯定是最简约的一间。一张小桌子旁边是一把椅子,桌上什么也没有。没有书,没有论文,没有台灯,没有电脑,什么也没有。唯一称得上装饰性的东西只有一张沙发。巨大的窗户俯瞰着一汪小湖,湖边的树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个别落叶晚的树上还有一些秋叶,执着地拒绝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寒冬的来临。卢西恩·哈迪(Lucien Hardy)把笔记本电脑往桌上一放,他说自己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咖啡厅完成的,所以他的办公室只需要一张咖啡厅那样的桌子,能搁下笔记本电脑就行。
黑板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哈迪办公室里的这块黑板几乎占了一整面墙。他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没过多久,黑板上就满是图形和公式——绝大多数我认识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喜欢这样做。
我们刚开始讨论的话题是深奥的量子力学,结果哈迪停下来,说:“我选错了切入点。”为了重启我们的讨论,他说:“假设你有一家制造炸弹的工厂。”他的话勾起了我的兴趣。
他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名字:伊利泽和韦德曼。他要讲的正是“伊利泽–韦德曼炸弹问题”。这个问题由两位以色列物理学家的姓氏命名,它的目的是让不搞物理学研究的人也能理解量子世界的反直觉本质。即使是对物理学家来说,量子世界的性质也很令人困惑。
炸弹问题的内容如下。假设有一家生产炸弹的工厂,它给炸弹装配的触发装置十分灵敏,以至于一个粒子(无论什么粒子,哪怕是一个光子)都能引爆炸弹。但这家工厂碰到了一个难题:该厂的组装线不过关,所以带触发装置的合格炸弹里混着大量不带触发装置的次品炸弹。哈迪将这两种炸弹分别标记为“好炸弹”和“坏炸弹”,然后开玩笑说:“显然,如果你的道德标准异于常人,好和坏也可以互换。”
我们的任务是设法识别哪些炸弹是合格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检查炸弹是否安装了触发装置。但逐个检查炸弹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因为要查看触发装置就需要光,而无论是多么微弱的光,都会导致合格的炸弹爆炸。检查到最后,我们就只剩下一堆没有触发装置的哑弹了。
那么,这个问题究竟要如何解决呢?我们不妨做一个让步:允许引爆一部分炸弹,前提是最后可以剩下一些能用的好炸弹。
从我们对于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日常经验来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但量子世界(微观事物,比如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和光子所在的世界)本来就很奇特。研究微观世界里的物理现象的物理学科被称为量子物理学或量子力学。而我们可以利用量子物理学,在不引爆好炸弹的情况下把它们找出来。只需一套简单的装置,就能保全大约一半的好炸弹。我们要用到的是一个已经有200 年历史的物理实验以及它的现代改良版本。
这个实验被称为双缝实验,在19 世纪初被提出,最初的目的是挑战牛顿对于光的本质的看法。20 世纪初,量子物理学的两位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为双缝实验究竟揭示了现实的何种本质而争得不可开交,两人的争论让这个实验再次成焦点。20 世纪60 年代,理查德·费曼对双缝实验大加赞赏,称它包括了量子世界的全部奥秘。很难找到一个比它更简单同时又更精巧的实验:双缝实验的原理连高中生都能理解,但它的内涵却深邃无比,连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没能参透,这个实验引起的困惑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解答。
本书将通过一个经典实验以及这个经典实验巧妙而复杂的改良版本(该版本解决了伊利泽–韦德曼炸弹问题,后文会详细介绍), 讲述量子力学的故事。无论是智慧的头脑想出的思想实验,还是在物理系地下室通过艰苦努力完成的实验项目,所有这些实验都是双缝实验的变体。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如何嘲弄我们的故事:有本事就来抓我啊。

第一章
回顾双孔实验
理查德·费曼对中心谜题的解释
世界上再没有比现实更离奇和抽象的东西了。——乔治·莫兰迪
这一天距离理查德·费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有一年的时间。费曼出版过一本好玩的自传,他在书里形容自己是个心直口快的科学家,对一切都很感兴趣,无论是破解保险箱还是打鼓。这本自传让许多非物理学背景的人认识了费曼其人,但那已经是20多年后的事了。而在1964年11月,对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来说,眼前的费曼早已是个响当当的明星,他们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费曼此行的目的是举办一系列讲座。康奈尔编钟奏响了校歌《远在卡尤加湖之上》,教务长在介绍费曼时称他是一位卓越的导师和物理学家,当然,他也没忘记提费曼是个出色的邦戈鼓手。在一种欢迎表演艺术家的掌声中,费曼大步走上台,以下面这个回应作为演讲的开场:“真奇怪,我偶尔也会在正式场合被叫到台上表演邦戈鼓,可是主持人似乎从来不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其实我还搞理论物理研究。”
等到了第6场演讲,面对还在鼓掌的学生,费曼没有说任何开场白便直接切入了正题,甚至连一句客套的“大家好”都没有。他想要探讨的是,虽然直觉可以帮助我们应付看得到、听得到和摸得到的日常事物,但它却难以理解大自然在微观尺度上的表现。
他说,经常是实验挑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直观认识。“于是, 我们便看见了意想不到的东西,”费曼说,“这些东西与我们的想象差距巨大。所以我们的想象力被发挥到极致——这与写小说不同, 不是幻想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极致的想象,来认识和理解实际存在的东西。我想谈论的正是类似的情况。”
这个讲座是关于量子力学的,也就是研究微观事物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尤其关注光和亚原子物质(如电子)的性质。换句话说,它要研究的正是现实的本质。光和电子会(像水一样)表现出波动性吗?还是说它们更像粒子(比如沙粒)?就目前看来,回答“是”或者“否”都是既正确又不正确的。任何试图将微观的亚原子实体具象化的努力,都只是我们的直觉在自取其辱。
“它们的行为遵循自己独特的方式,”费曼说,“用术语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量子力学’的方式。它们的行为与你见过的任何事物都不同。无论你有多少见识都是不够的——你的见识不完备。在极其微小的尺度上,事物的表现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它们的行为不只是像粒子,也不只是像波。”
不过好在,至少光和电子的行为是“完全相同的”,费曼说,“那就是,二者都很古怪”。
费曼提醒现场的听众,接下来的讲座内容会有些难懂,因为它将挑战听众在大自然如何运作这个问题上的长久共识:“但其实,这种难是心理上的,是你施加给自己的永恒折磨,因为你总对自己说: ‘可它怎么能是那样的呢?’这种想法源于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用熟悉的事物来类比的冲动,但我认为这终究是徒劳的。我不会用任何熟悉的事物做类比,只是单纯地进行描述。”
于是,为了能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通过引人入胜的演讲表明自己的观点,费曼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旨在反映量子力学全部奥秘的实验”上,它“将让你直面大自然的自相矛盾、神秘莫测和稀奇古怪”。
这个实验就是双缝实验。很难想象有哪个实验能比它更简单,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虽然简单,却令人感到无比困惑。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光源,然后在光源前放置一块不透光的板子,板子上开出两道狭窄且间距很小的狭缝或口子,这为光线的传播提供了两条不同的路径。在板子的另一边立一块屏幕,你觉得你能在这块屏幕上看到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据我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取决于回答者如何看待光的本质。在17世纪末和整个18世纪,艾萨克·牛顿的观点主导了我们对于光的看法。他认为光由微小的粒子构成,并把这种微粒称为“光微粒”。
牛顿之所以提出光的“微粒说”,部分是为了解释为何光不能像声音一样拐弯。牛顿认为,光肯定是由粒子构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光线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不会弯曲的现象。费曼在讲座中讲解双缝实验时,首先考虑了用粒子轰击双缝的情况。为了强调实验对象的粒子性,他让在场的人忘掉亚原子粒子(比如电子和光微粒),转而想象我们在开枪发射子弹——子弹总是“一颗一颗”的。为避免太多暴力的联想(序言里已经提过了炸弹, 后面还有用到枪械火药的思想实验),我们不如想象有这样一种机器,它喷射的是沙粒,而不是子弹。我们都知道,虽然沙粒比子弹小得多,但它也是一颗一颗的。
第一步,我们只用左侧或者右侧的狭缝来做实验。假设沙粒的速度足够快,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运动轨迹看成直线。经过这样的处理,绝大多数沙粒都会在穿过狭缝后,落到狭缝正后方一个与狭缝相对应的区域内。正中间的数量最多,越往两侧越少。在下图的曲线图中,曲线越高,代表落在该处的沙粒数量越多。
如果我们用两条狭缝来做实验,又会看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很多人所预料的,每粒沙子都会从两条狭缝中的一条穿过,然后击中位于屏障另一侧的光屏。有多少沙粒穿过两条狭缝,就有多少沙粒击中后方的光屏。这种简单易懂的运动方式非常符合非量子世界,也就是牛顿运动定律所描绘的经典世界的日常经验。
为了向你证明实验结果的确如此,我们可以把整个实验装置竖起来,让沙子从上而下落在带有两条狭缝的屏障上。 很容易想见, 穿过狭缝的沙子应该会在开口的正下方形成两个小沙堆。
把实验装置恢复原位,想象这次入射的不是沙子,而是光线, 并且假设光是由牛顿所说的光微粒构成的。根据沙粒实验的结果推断,我们应当能在光屏上看到两条光带,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条狭缝的正后方,每条光带都是中间最亮,越往两侧越暗,除此之外, 我们只要把击中光屏的光微粒悉数相加,就能算出总共有多少光微粒穿过两条狭缝。
可惜,实验的结果却并非如此。从穿越双缝的表现来看,光并不像是由粒子构成的。
哪怕在比牛顿更早的年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了一些不符合牛顿的光微粒说的现象。举个例子,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比如,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然后再从玻璃进入空气——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折射,正是我们制作玻璃透镜的原理)。如果认为光是由粒子构成的,那就很难解释它在穿越不同的介质时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的现象,因为无论是从空气进入玻璃,还是从玻璃进入空气,想要改变粒子行进的方向就必须对它们施加外力的作用。但是,如果把光看成是一种波,折射现象就可以解释了(波在空气和玻璃里传播的速度不同,这解释了它在跨越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也正是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7世纪提出的观点。惠更斯主张光是一种波,就像声波一样。鉴于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的振动,惠更斯假想存在一种名为“以太”的介质,弥漫在我们周围的空间里,而它的振动便是光的本质。
这是一个严肃的理论,由一位天赋异禀的科学家提出。惠更斯是一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兼数学家。他曾亲手打磨透镜,并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土卫六(2005年,人类的探测器首次登陆土卫六,探测器名叫惠更斯号,以纪念他的贡献)。他还独立发现了猎户星云。1690年,惠更斯出版了《光论》一书,他在这部著作里详细论述了光的波动理论。
牛顿和惠更斯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牛顿的名声更为显赫。毕竟,是他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从日常生活中的抛物线到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的一切现象。不仅如此,牛顿还是个相当博学的通才,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作为数学家,他创立了微积分,他甚至曾大胆涉足化学、神学,撰写过《圣经》评注,至于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我就不必多费口舌了)。这么看来,牛顿的光微粒理论能压惠更斯的波动理论一头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世人还需要一位能与牛顿分庭抗礼的全才来打开局面。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