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玄学篇》黑兔走入青龙穴 欲尽不尽不可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4-02-24 17:03 5932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哥哥问《画江湖之天罡》是不是很好看,弟弟说它有9.9分肯定是很好看的。还问我是不是评分最高的电影。好吧,不好看的电影能推荐给你们看么?不过印象中确实没见过这么高的评分的,大概动漫片键盘侠们看得少吧,所以一般评分还是都比较高的,过段时间应该评分会下降到9.0-9.5分吧。我如是说。一个月过去了,哥哥忽然说《画江湖之天罡》还是9.9分哦。这下轮到我吃惊了。确是好片。原本就是想让他们了解下袁天罡和李淳风,还有他们的《推背图》。埋下玄学的种子。

看《2012》的时候哥俩问我,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是真的么?我说如果是真的,那你们还会存在么?2012年的12月21日那天我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一群朋友在化龙池喝酒末日狂欢,熬过了午夜十二点散棚,然后陪一个女孩子在麻将馆里打两人麻将决战到天亮。奇异版的《天亮说再见》。好吧,我更信《推背图》和《滴天髓》。玄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年少时对此不屑一顾。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奈何寻寻觅觅,兜兜转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最怕问初衷,幻梦成空。空有冯唐李广愿,不遇文帝付西风。悔不早做一闲翁,诗酒琴棋终日里,任岁月匆匆。细雨湿流光。已知天命虽还仍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大抵只剩不甘的咆哮和自欺的慰藉。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打不过的就加入。想逆天改命就苦研《滴天髓》、《子平真诠》等命理学书籍。只是这天机又岂可轻窥?算着日子,好像也就是这两年了吧。看不到横财,约摸就手心攥着的K线还能指望得上吧。好吧,终还能算圆回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彼时初闻算命高人所言愤然不信。成名须趁早,一日看尽长安花。老来即便是给你泼天的富贵又有何用?好饭不怕晚。我们以为我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却经常被命运掐的翻白眼。

据不靠谱相关人士统计,世界上有74%以上的人群信仰宗教,无神论者只占26%。不管你是否有信仰,这个世界,都已经被宗教所“攻陷”了。据说宇宙给人类派遣了灵性导师释迦摩尼述《大藏经》、耶稣留《圣经》和默罕默德传《古兰经》,成就了世俗中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导师团里还有老子和孔子是负责传授大中华区文明的,奈何国人太聪明,道家和儒家也只是为统治者所用,并未成就大气候。而五千年文明唯一传承下来的神州大地现也只有苍生和汗牛充栋的古籍经典,神鬼被打翻在地,扫除一切害人虫。众生皆苦,万相本无,唯有自渡。可自渡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呐,也只有抱团取暖寻求宗教的救赎和庇护一途了。以光之名,抚平世间的一切忧伤,愿战争不再人间出现,将那刀枪熔炼,变成耕耘的犁;以光之名,照耀你我前行的道路,在认清世界真相后能够摆脱一切不洁净的束缚,让你我在属灵的空间里绽放新的生命!以光之名,对世人沁注怜悯与爱的心境,让感动再次感动,让泪光浸润心田,不再惧怕黑暗,让低频的事物在冰雪消融的大潮中流逝吧。封建迷信都是糟粕,宗教也都是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工具。年少时是坚定的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直到一次又一次被命运之手无情的愚弄和嘲笑。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牛顿爱因斯坦晚年都醉心于神学。我们比他们更智慧么?谁耻笑我执着谁把岁月蹉跎,谁碾碎了泡沫谁心已成魔?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直到读到《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你以为这世界是真的?》,我知道我的世界观已赫然出现了一条裂缝,一道光进来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似乎,豁然开朗。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盗梦空间》里说,我们做梦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好吧,我们能想起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么?你有你出生后的记忆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四岁还是五岁?科学家告诉我们,人小时候的记忆因为杂乱无序所以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被好像我们清理手机内存一样被清除保护了。人生如梦。可你真的就能确定我们现实存在的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梦?就好像一晌贪欢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在梦里却并不知晓我们是在梦里。死亡,而回归天国回归主的怀抱,是不是就是意味着我们又回到上一级梦境?抑或是,现实?印度古卷《摩柯婆罗多》中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梵天的一场梦,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庄子也曾发出这样的天问,究竟是蝴蝶梦见了我还是我梦见了蝴蝶?庄周梦蝶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真实性的怀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周易算命之类的这些玄奥深涩的东方命理学说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去探究测算验证,我们的命运是否是在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的,但是我忽然想起了西方的星座理论。这个是更宽泛而简浅的划分。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星座去套测一个个熟悉的人的属性和际遇。至少我是最典型的摩羯座。其他星座都套不上。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是有很明显的星座特性。而且,更精确细化的是,西方也还有所谓的上升星座予以配合。所谓上升星座就是被我们的生辰时间和出生地所决定(其实就是经纬度)。在占星教科书里的官方定义是: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东方地平线上正在升起的那一个星座,它是占星学系统黄道十二星座之中的某个星座(不是天文学系统的星座),在星盘中它的符号是ASC。有些人的太阳星座会跟上升星座一致,而大部分人的上升星座跟自己的太阳星座不一致。这是不是西方的星座理论又和东方的命理学说殊途同归了?只是我们的更为高级和精准,当然能解读和勘破命书的也更寥寥,万中无一。

而人的本质又是什么?人其实是大自然 的一种映射。比如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这一系统;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于是把中国农历的一年分为了24个节气。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运作原理,然后利用的却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理。因为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再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一般 7 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 7 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 7 的倍数,14 天或 21 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 7 的倍数:鸡孵蛋:7×3 = 21 天;猫怀孕:7×9 = 63 天;兔子怀孕:7×4 = 28 天;老虎怀孕:7×15 = 105 天;人类怀孕:7×40 = 280 天。七日节律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一个月有 28 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 除以 4 就是 7 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七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任何一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比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耳穴针灸、都是透过耳朵或手掌来诊断与治疗全身。我们要有一滴水而看到整个大海的能力,这就是整体的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世界就象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比如易经有“象数义理”四大法门,这四个法门就是研究易经的四个途径,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等等,都是我们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任何一个角度/途径/切入点,都是通向世界奥秘的钥匙。

万物皆有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三千,然殊途同归。终究又归为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从宏观到微观,概莫能外。可这一,可这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冥冥中,我们都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尾小鱼,很少的一些,强壮的,偶尔跃出水面以为看清了方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其实也都是命运的安排。躺平是命运,抗争也是命运。
打开淘股吧APP
59
评论(30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9-05 20:16

0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都在用地球标准,去寻找外星生命和外星文明,仿佛没有了水和氧气,生命就无法存在一样,这种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一开始的地球生命也是厌氧生物,只是大氧化事件之后,99%的厌氧生物灭绝了,地球生命才演化出了离不开氧气的版本。
更重要的一点是,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但元素周期表里的很多元素,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能成为生命的基础,比如不需要水和氧气,喜欢高温高压和辐射的硅基生命,它们的外表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块石头,或者是一簇簇晶体,但硅元素的特殊性质,甚至能赋予它们比我们更快的思维速度和更高的智慧。
从太空探索的角度来看,宇宙中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以及各种宇宙辐射,对硅基生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可以直接在宇宙中大部分星球上活动,反而是来到地球这种星球后,氧气和水资源有可能让它们短路生锈。
在我们看来根本无法生存的金星,才是硅基生命最喜欢的环境,更进一步来看,人类文明未来如果想舍弃笨重的维生设备,轻便地在太空和异星环境中活动的话,也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造,比如安装机械义体增强环境适应力,甚至是除了大脑之外的所有器官都进行改造,最终让我们也能直接在太空环境中生存,不需要水和氧气。
在一些科学家看来,硅基生命才是探索宇宙的主要力量,甚至我们现在研制的芯片和人工智能,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人造的硅基生命,如果未来人工智能真的取代人类统治地球的话,它们也会进行太空开发,探索整个宇宙。
现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也许直到最后人类才会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研制芯片和人工智能,为硅基生命的出现奠定基础,然后被硅基生命取代。
在目前的科幻作品里,最典型的硅基生命就是变形金刚里的赛博坦星人,它们完全由金属物质组成,至于变形那是来到地球之后的事了,在母星上它们的身体结构也是对称的,跟人类一样也有四肢躯干和脑袋,当然了,这毕竟是科幻作品,有人类的痕迹很正常。
至于宇宙中真正的硅基生命,我们只能肯定它们是岩石金属化的,地球上的生物学对它们完全无效,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天文学家才一直以地球标准去寻找外星生命,因为这种标准至少能确保对方也是碳基生命,能套用一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规律。
除了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外,有科学家还认为宇宙中存在气态生命,或者是等离子态的生命,它们生活在气态行星的大气层里,或者恒星的表面,是大量简单的结构组合涌现出的复杂生命形式,直径可能有数万公里。
河小白

24-09-04 19:01

1
大爆炸可能不是宇宙的起点,大爆炸之前宇宙已经存在。最近一些宇宙学家在《宇宙学和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我们的宇宙可能会反复地收缩和膨胀。不仅如此,该理论还可能会对我们认识宇宙的本质,以及理解当今宇宙学中的两大未解之谜:黑洞和暗物质有巨大启示。
所谓暗物质是今天宇宙学家头顶上的一朵巨大乌云。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仅存在于理论中。科学家是为了解释星系的自转速度过快,而提出的一种假想物质。没有它提供的引力,宇宙中的星系都会解体,很多现象也得不到解释。这种假想物质还占宇宙物质总量的80%,也就是说,维系我们宇宙大尺度物质结构的引力中有80%来历不明。
主流理论假设暗物质是一种目前还没有探测到的未知粒子。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比如该理论认为,暗物质实际上是宇宙从上一次收缩转化为本次膨胀的相变过程中形成的黑洞。这种相变发生在所谓的宇宙大爆炸之前。
传统的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产生自一个奇点,这个奇点经历了一个被称为暴涨的过程,宇宙在这一极为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几何级的急速膨胀。而新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奇特的理论,即所谓“非奇点物质反弹宇宙学”的基础上。
“非奇点物质反弹宇宙学”认为,宇宙在膨胀前曾经收缩,并由于物质密度收缩得过高而发生了反弹。这种反弹就是宇宙大爆炸,以及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宇宙膨胀。
根据这一理论,宇宙体积的数量级曾经因为收缩而只有今天的1/50。光子和其他粒子都是在反弹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在反弹发生之前,由于宇宙密度过高,以及在量子层面上存在波动,宇宙中出现了大量的微型黑洞。这些黑洞的形成会产生引力波。
这些黑洞中有一部分质量稍大的会因为无法通过霍金辐射完全蒸发而保留到今天。它们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暗物质。这部分黑洞的质量大约相当于小行星。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的计算结果表明,根据这一模型得出的宇宙属性,比如空间的曲率和微波背景的特点,和今天的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
事实上,还有不少理论也主张微型原初黑洞就是暗物质。新理论的独特之处是,它认为原初黑洞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前,而不是暴涨期间。不过要证明研究人员所言不虚,也只有等未来更灵敏的引力波探测器投入使用了。
河小白

24-09-03 12:02

0
河小白

24-08-28 12:34

0
【深空起源】月球矩阵和捕灵网真的存在吗?据说地球上很多人都陷入了无限的轮回!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都市传说,还是追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月球人造说和地球监狱说,我在很早之前曾经和大家介绍过地球鱼缸说,我们的地球和周边的环境规律性,好像是被刻意打造出来的孕育生命的工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提丢斯早就发现了行星之间排列的规律,以此推测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者太阳系的一切,而这双大手就是来自深空高维度的生命!他们创造这个环境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将地球视为监狱,那些犯了错误的高维度意识体会被投放到地球,第二就是为高我遴选优质的意识体,只有经得起第三密度空间考验的灵魂,才有资格重新回到高我的世界!这就是太阳系存在的本质!正是这样的一种双重筛选机制,在运行着地球的一切,这就是灵魂双循环!
而这一切生态系统,都依赖于两个矩阵系统来维系,一个是地球矩阵,一个是月球矩阵,这两个矩阵相互影响,地球矩阵中通过时间切线将空间给模块化,我们看到的一切集体潜意识都有可能会随着矩阵变化而变化,就像现在普遍性出现的曼德拉效应一样,地球在有意识的篡改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而那些海市蜃楼的景象之所以在现实中找不到,这是因为这些影像都是被告我删除的镜片记忆在空间中的反射!地球矩阵设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地球文明生存的难度,说白了,这是狱警给地球意识体进行合理控制的关键系统,就是为了在物质化的文明中拣选那些高频率的灵魂而设定的!但也不会坐看这些意识体出现集体偏差,当具有危害性的事情发生后,地球矩阵就会启动,而后让时间线暂停,让那些危害文明的人彻底消失,这才是曼德拉效应产生的根源!
而控制矩阵的能量,就是来自高密度空间的深空能量场,人类所在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身的意识体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不是一世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很多纪元的轮回,有些人出生就带有前世记忆就是这样的意识体,轮回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完成前一世没有完成的使命,无论你在这个世界是什么角色,哪怕只是平凡的NPC,都有着自己的修炼之道,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总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此刻就是灵体成长阶段了,若一个人的灵性没有得到最终的高度,即使肉体消亡,灵魂也会被月球矩阵所吸附,并重新将灵魂给打回到地球,这是阻止低密度意识体升扬到高我空间的唯一法则,而月球这张吸附低密度空间的网络就是“捕灵网”!

月球矩阵存在的意义远比地球矩阵复杂,月球不止是承担了时空交错和文明孵化器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它的多重属性,从月壤担任年龄就能看出月球并非是来自太阳系本土,它的终极使命就是为了迷惑那些低密度灵魂,我在之前魏斯医生的章节曾经和大家介绍过《前世今生》这本书,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会看到一个光明的甬道,这个甬道有着超强的吸附能力,意识体会被强大的吸附力给吸走,甬道的尽头你并没有看见自己的指导灵,最终等到睁开眼还是出现在了地球上,你知道婴儿出生为什么会哭吗?那是因为保留的意识碎片看到自己又在地球上轮回时候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呐喊!这就是月球矩阵存在的作用,也是地球监狱所承担的使命,若一个人的高我频率意识体一直没有出现,最终会在这永无休止的轮回中不断呈现!有人说我不断在地球往生也蛮好的,既然成长不了那我就坏事做绝,要知道宇宙本源意识创造地球的目的是孕育新的高我意识体,而不是孕育犯罪分子,若此人犯下罪大恶极的事、意识体会被直接“湮灭”,也就是删除这个不该存在的记忆,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和灭亡!连一丝的能量都没有。
这个双矩阵系统构成了地球存在的真相,或许这个实事很多人接受不了,没关系,日心说提出来的时候也被赋予了极端主义的称号,那我们该如何挽救呢?挽救,从当下开始,每个人摆正自身的心态,在这关键时刻我们需要全人类手拉手,用爱去修复曾经对地球的破坏,用心去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调整好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珍惜动物存在的美好,让自然重新焕发她应有的色彩,所谓行善并不是狭义上的助人为乐,而是站在地球的角度去对待生命,寻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这是我们与地球共生的基本原则!以光之灵,抚平世间一切的忧伤,让那花是花,树是树!让地球焕发出应有的色彩,这才是我们走向星际文明,开启恒星纪元的前提和保障!或许这才是人类文明意识上扬的关键所在!
河小白

24-08-24 16:27

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彭罗斯曾于1971年假设了一种从自旋黑洞汲取能量的可能性。他认为我们可以在黑洞的吸积盘中建造装置,捕获因物质被加速到近光速而以多波段辐射形式释出的能量。打那以后,很多科学家开始着迷于想象宇宙中的智者是否可能使用这种方式来驱动它们的文明,以及这种能量汲取方式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可供探测的技术特征。
最近哈佛大学的阿维・洛布教授(就是那位经常提出外星人有关的奇谈怪论的怪人)在一篇论文中称,他认为宇宙中的高级文明有可能会制造一个环绕行星运行的“黑洞卫星”,来为它们的家乡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这个黑洞卫星以特定方式对其宿主行星的影响,可以成为我们用来在宇宙中寻找外星文明的一种技术特征。
一般认为,从黑洞汲取能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汲取黑洞吸积盘的角动量,或黑洞超高速喷流的能量;第二种是通过给黑洞“投喂”物质,来汲取黑洞产生的“霍金辐射”。洛布教授认为,宇宙中的高级文明可以通过设计环绕行星运行的黑洞卫星,以第二种方式来汲取能量。
这样的黑洞非常小,其质量可能不会超过10¹¹克(10万吨)。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这个黑洞只需1年半,就会因为霍金辐射而完全蒸发掉。但是洛布认为,只要能够以每秒2.2千克的速度投喂这个黑洞,它就能保持稳定,并以100%的效率输出无限的能源。
已知理论上唯一能够做到效率100%的质能转换方式是正反物质的湮灭。但反物质的生产极为困难。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对撞机产生的反物质总量不过10纳克,只够点亮一个60瓦的灯泡4小时。而纳布教授理想中的那个10¹¹克重的黑洞能够持续产生40¹⁵瓦的能量,是当前全球总能耗的10万倍以上。
把黑洞当成能量来源的另一个好处是干净——因为我们可以给它投喂一切,包括垃圾。以当前全球人类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计算,如果将它们全部投喂给这样一个黑洞,那么足够其运行4.37亿年。
至于什么样的文明才能驾驭这样一个黑洞卫星,洛布教授认为它远比通过量子隧穿的方式创造一个“子宇宙”简单。制造“子宇宙”需要三级以上的文明(能够汲取整个银河系能源的文明),而制造一个黑洞卫星可能二级文明(能够汲取整个太阳系能源的文明)就能胜任。
但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将物质或辐射变成黑洞,需要将它们的密度增加到比固态铁密度大60个数量级,而原子核或中子星物质的密度只比固态铁大15个数量级。在自然状态下,这么高的辐射密度可能只在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间短暂出现过。
最有意思的是,洛布认为这样的黑洞卫星是可以被探测到的,并可以通过它来确认高级外星文明的存在。具体而言,如果我们在宇宙中发现一颗被邻近伽马射线源影响的岩质行星,而且它附近没有任何恒星,那么就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河小白

24-08-22 13:22

1
曾有心理学家对近2000名平均年龄为4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有33%的孩子拥有宫内记忆,这也引出了一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大多数人都希望它存在的概念,也就是灵魂,你知道吗?早在远古时期,无论是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亦或是玛雅文明,以及中国境内也都流传着有关灵魂的传说,令人们不禁质疑,这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古代文明为何都一致认为,人类的死亡迎来的不是结束,反而是下一次的开始?
令人诧异的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批精神病学专家希望通过科学来解开灵魂的秘密,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名为知觉研究部,该部门长期收集声称拥有转世记忆的儿童的案例,惊人的是,后来,他们甚至收集到超过2500名儿童转世的档案,其中最为出名,证据最确凿的当数拥有奇幻记忆的男孩詹姆斯,很少有人知道,小詹姆斯的父亲曾经历过一个令他永生难忘的事情。
一天,小詹姆斯告诉父亲:当时我在看到你们的时候,我就知道选择你是没有错的,你们肯定会是一对很好的父母,此时,詹姆斯的父亲还未反应过来,小詹姆斯就接着说道,我第一次见到你们,是在一家粉红色的酒店,话音刚落,詹姆斯的父亲就已惊魂未定,因为他与妻子决定生孩子之际,就是在夏威夷地区那家粉色的酒店,也就是说这名男孩连甚至清楚的记得投胎时的记忆,可以说这名男孩不仅证明了灵魂的存在,还证明了转世投胎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父母甚至十分担心小詹姆斯的身体里面住着两个人的灵魂,后来,知觉研究部门的职务员塔克博士表示,他们在40多年累积的2500多个案例中发现,这些孩子开始谈论前世的平均年龄为38个月左右,当他们成长到5到6岁时,他们就会逐渐淡忘前世的记忆。
当今,不少人都相信人类去世后,他的意识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以灵魂的形式飘荡一段时间,并且有可能再次转生为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说法至今为止仍不具有任何直接的科学证据,因为灵魂活动似乎根本无法使用仪器进行测量,要知道现代科学始终认为人类的一切意识都是由大脑的硬件实现,无法允许脱离肉体的意识存在,更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已经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整个世界,似乎没有哪些事情必须要用人类拥有灵魂的观点来解释不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会在网上论坛频频看到一些灵异事件的“经历贴”,其中描述的灵异事件似乎只能用果真有鬼来解释,但在以宣传无神论为己任的科普人士看来。
即使这些经历再离奇,背后也一定存在一个科学、甚至是简单到可笑的解释,然而这样的态度却未能让所有人信服,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此做出科普,并非科学家们关注灵异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不是出于科学家的傲慢,而是这些事件的确很难令他们认真对待,毕竟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证据,倘若真的有鬼,介于它们的出现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人们几乎无法进行实验,要知道网络上所谓的经历贴的事实是否成立都难以验证,就算有科学家真的相信,兴奋地冲进现场,届时,检测不到任何动静的仪器,又该如何证实所谓的灵魂?再者倘若有科学家使用仪器真的在某个凶宅里捕捉到了不正常的影子,那么谁又能确信这段录像不存在技术错误等问题?这说明,除非人类能够大规模地重复验证一种灵异现象,才有可能让科学家们真正认真起来。
显然关于人类死后,是否有灵魂一事,存在很多说法,也有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人类死后,就没有了意识,也有人指出,人类死后,他还拥有灵魂的意识,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肉体,人类得到的最多的最终结论,莫过于转世投胎,这就是被隐藏的科学吗?人类公认的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现代科学第一人,他在大名鼎鼎的《相对论》中曾指出,人的灵魂就是脑子里的记忆组,脑电波则是一种类似电波的物质,是由这些记忆组发出的,你知道吗?
脑电波在空气中传播,假如碰到了脑波同频的人,信息才能够被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气味相投,人类去世后,脑波会转为在空气中到处游荡的记忆电波,并且不断游荡,最后回归到大气层外的一个游离电波层中,该地区聚集着众多互相交流的电波,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约150年左右的时间内不断衰减,或受宇宙中数种射线的影响,被外力再次引导重返人间,从而占据一个新生命的脑部,由此控制它的思想,指挥它的行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国,山姆帕尼尔竟使用精密的仪器测量,首次以科学实验证实了灵魂的存在,全球负有盛名的数学家约翰冯纽曼博士,他是一位被诸多科学家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即人体内可能具有一种非物质的“识我”控制肉体的大脑和遥控物质,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曾明确指出,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也是灵魂真实存在的证据。
河小白

24-08-18 14:33

0
河小白

24-08-18 14:32

0






河小白

24-08-18 14:26

0
河小白

24-08-16 13:29

0
几个世纪以来,牛顿的平方反比定律,一直占据物理学的中心地位,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平方,而不是其他规律,比方说立方等等,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为我们解释了一切。
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吸引力:引力。但这种力的性质是什么?根据牛顿的说法,这种力在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是普遍的,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比例,是瞬间发生的,并以无限大的速度穿越这些物体之间的巨大距离,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它的减弱程度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这就导致了物理学家所说的平方反比力定律:如果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r ,则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与1/ r ²成正比。
牛顿从平方反比定律中推导出很多有趣的性质,包括它导致封闭的椭圆轨道,允许从中推导出开普勒的所有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它导致球形行星,其中物体总是“向下”落向其中心。但牛顿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它是平方反比定律?为什么这种力的强度与1/ r ² 成正比,而不是任何其他可能性?为什么等式中的指数是“2”而不是任何其他数字?
从牛顿提出平凡反比定律后,几百年来,我们一直不知道答案。后来爱因斯坦出现了,他证明了为什么这种力的强度与1/ r ²成正比。
与牛顿关于任何两个物体在视线方向上受到瞬时力的想象不同,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一种扭曲的时空结构,其中单个粒子按照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在弯曲的空间中移动。在爱因斯坦的想象中,引力根本不是瞬时的,而是必须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引力的速度,与光速相同。
他对牛顿最大的质疑在于:没有“绝对空间”或“绝对时间”这样的东西,只有两者的统一组合,即时空。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插上两面旗帜,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些旗帜分别何时插上去的,以及这两面旗帜相距多远。
你会认为——至少,如果你像牛顿一样思考的话——你可以用时钟或其他计时装置来测量它们,以确定它们何时被插上,并用尺子或卷尺等测量设备来测量距离。在牛顿世界中,你所在的位置或你的移动速度并不重要,因为这些信号是通用的,对所有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正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令人信服地展示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物理信号只能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受光速限制——并且与插旗时刻相对应的信号到达时间的“时间”,以及两面旗帜之间的“距离”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以及观察者移动的速度(和方向)
相对论运动的一个革命性方面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但之前由洛伦兹、菲茨杰拉德和其他人建立,即快速移动的物体似乎在空间中收缩,在时间中膨胀。相对于静止的人,你移动得越快,你的长度似乎收缩得越厉害,而对于外部世界来说,时间似乎膨胀得越厉害。这种相对论力学的图景取代了旧牛顿对经典力学的看法,但也对如牛顿引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通常认为这两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它们之所以相关,正是因为空间和时间都不是不变和绝对的东西,而是一个被称为“时空间隔”(有时称为爱因斯坦间隔)的量,它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移动时所经历的组合。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相对于静止不动的人,你在空间中移动得越快,你在时间中移动得就越慢,反之,你在空间中移动得越慢,你在时间中移动得就越快。
以允许的最大速度(光速)运动的物体尤其有趣,因为它以可能的最大速率在空间中移动。对于任何以光速运动的物体来说,时间似乎都被“冻结”了,尽管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它的速度和运动仍然是有限的:299792458 米/秒。这也是爱因斯坦宇宙中所有观察者都能认同的一点:光速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恒定的。无论你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光总是以这个速度移动。你对时间流逝或物体间距离(甚至物体的物理尺寸)的体验可能会因你的运动或位置而有所不同,但光速却不会改变。
这让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或者说爱因斯坦喜欢称之为“思想实验”。我们知道太阳的引力吸引着地球,地球绕太阳公转也是因为太阳的引力。我们还知道地球接收阳光是因为太阳产生了这种光,然后这种光穿过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空间。
我们还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光与此刻太阳表面发出的光并不对应。相反,从我们地球上的角度来看,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因此光需要时间(约8 分20 秒)才能穿过那个空间,从太阳到达地球,然后我们才能接收和吸收它。
如果太阳以某种方式停止发光,就像它瞬间变暗一样,我们不会瞬间知道。已经发出并已经开始从太阳到地球的旅程的光(包括已经在途中的光)需要时间——同样的8分20 秒——才能完成到达。只有在最后一束光到达之后,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太阳才会变暗。
当人类观察太阳时,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太阳内部产生并于大约 8 分 20 秒前从太阳光球层释放的光。光需要大约这段时间才能穿过太阳与地球之间的1.5亿公里,然后我们才能“看到”它。如果太阳突然变暗,我们将在接下来的8分20 秒内无法观察到这种黑暗。
那么,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想象同样的事情,但想象如果太阳光突然以某种方式“消失”会发生什么,太阳的引力效应会发生什么?如果你能以某种方式想象太阳从时空中“消失”,并将巨大的质量——2 × 10³⁰千克——从其当前空间位置移除,会发生什么?
太阳消失本身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地球何时会感受到这些影响?如果我们考虑的是牛顿的宇宙观,答案将是“瞬间”,因为在太阳消失的那一刻,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以及太阳和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将不复存在。从水星到海王星的行星将立即以直线飞离,不再受太阳引力的束缚。但爱因斯坦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信号无法瞬间穿越这些距离,而且一般来说不存在“超距作用”,所以由太阳存在造成的弯曲空间引起的引力信号只能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光速——所以地球需要同样的时间,大约8分20秒,才能停止感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
整个三维空间本身都会因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和特性而弯曲。空间不会在任何地方瞬间“改变形状”,而是受到重力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的限制:光速。
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足以让爱因斯坦相信,任何两个独立质量之间的引力必须遵循1/r²定律,因为任何其他答案都是非物理的。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解释很简单。首先,想想太阳:一个巨大的、炽热的、发光的物质球体。当光从太阳的光球层(其最外层)发出时,它不仅会穿过太空传播;它还会在离开光源时向外扩散。太阳是一个球体,来自它的光以球形向外传播:在所有三个维度上。
当光线在球体中传播时,我们必须明白,光线不会充满整个球体(球体是一个三维空间),而是在球壳中向外移动:在二维区域,如地球表面。当光线远离太阳时,在任何给定面积上接收到的光线都会减少,因为球体的表面积为 4πr ²。距离太阳两倍的行星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线只有四分之一;距离太阳三倍的行星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线只有九分之一。
光线以距离函数的形式传播,这意味着距离电源越远,您拦截的能量就会以距离平方的1下降。这也说明了,如果你从原始光源的角度观察某个特定的角度区域(由正方形表示),距离较远的较大物体在天空中看起来会占据相同的角度大小。每次你将光源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加倍,你观察到的亮度就会减少四分之一。一般来说,光子(和所有光)都会以球形向外传播,远离发射源。因此,物体闪耀的亮度在三维上会下降:约为1/r ²。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物体不通过三维空间传播,而是通过不同的维度传播。例如,将一块石头扔进一潭非常平静的水面。没错,石头落地的地方会发出很大的“水花”,但石头撞击水面后,波浪会以圆形向外传播,穿过水面,不是在三维空间中传播,而是在二维空间中传播。
因此,如果你在远离石块撞击位置时测量水面上几个点的波峰高度,你会发现:当你与某个初始距离相距一定时,你测量出某个初始高度,当你距离初始距离两倍时,高度是初始高度的一半,当你距离初始距离三倍时,波峰的高度是初始高度的三分之一,当你距离初始距离四倍时,波峰的高度是初始高度的四分之一,等等。由于波只能沿着水面(二维表面)传播,因此它只能按 ~1/ r的比例扩散,因为圆的周长由 C = 2πr给出。
当池塘中发生扰动时,例如将一块石头扔进一片静止的水体,它会产生向外圆形传播的涟漪。由于波浪被限制在水面上,它们的振幅只会以 ~1/r 的速度减小,因为波浪以圆形扩散,被限制在二维表面上。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四维理论:其中一个维度是时间维度,其他三个维度是空间维度,描述我们所体验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或x、y和z方向)。正如太阳发出的光必须在三维空间中传播,但在任何瞬间,光都被限制在球体表面,太阳施加的引力效应也必须如此:它对空间产生三维影响,但会随着球体表面积的增加而变弱:根据球体表面积公式,即4πr ²。
这导致了引力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变弱的力定律:好像它与1/ r ²成正比。引力遵循平方反比定律的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三个空间维度的宇宙中,并且当引力从产生它的源头传播到所有三个维度时,它会在所有三个维度上扩散。如果你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
在一维中传播的物体,比如通过弹簧的压缩波,不会扩散,因此波不会减弱,而是保持不变:与1/ r ⁰成比例。
在二维中传播的事物,例如石头掉入池塘激起的涟漪,会像圆圈一样扩散,因此这些涟漪的高度会与1/ r成比例下降。
在三维中传播的物体,比如在空间中传播的光或重力,会像球体一样扩散,因此它们的强度会按1/r²的比例下降。
然后你可能会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除了我们已知的三个维度之外,还有其他空间维度会怎么样?”你可能认为任何额外的维度都会为物理现象的传播提供额外的方向——或自由度。这是正确的。
如果宇宙有四个空间维度而不是三个,那么光的强度和引力的强度现在都会在四个维度上扩散,并且它们的强度或强度将按1/r³的比例下降。如果宇宙有九个空间维度(如超弦理论),引力将会按1/r⁸的比例下降。相反,如果它有十个空间维度(M 理论),它就会下降到1/r⁹。
正是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认识,爱因斯坦终于能够解释引力的平方反比(即1/ r ²)力定律。如果空间和时间不是绝对的,引力不是瞬间传播的,那么引力就必须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并在空间中传播,才能与附近的物体相互作用。由于在空间中传播的信号会在该空间内扩散,因此我们宇宙中的维度数将决定引力如何随距离变化,而三维宇宙恰好意味着1/ r ²力定律。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