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玄学篇》黑兔走入青龙穴 欲尽不尽不可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4-02-24 17:03 6850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哥哥问《画江湖之天罡》是不是很好看,弟弟说它有9.9分肯定是很好看的。还问我是不是评分最高的电影。好吧,不好看的电影能推荐给你们看么?不过印象中确实没见过这么高的评分的,大概动漫片键盘侠们看得少吧,所以一般评分还是都比较高的,过段时间应该评分会下降到9.0-9.5分吧。我如是说。一个月过去了,哥哥忽然说《画江湖之天罡》还是9.9分哦。这下轮到我吃惊了。确是好片。原本就是想让他们了解下袁天罡和李淳风,还有他们的《推背图》。埋下玄学的种子。

看《2012》的时候哥俩问我,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是真的么?我说如果是真的,那你们还会存在么?2012年的12月21日那天我在哪里又在干什么呢?一群朋友在化龙池喝酒末日狂欢,熬过了午夜十二点散棚,然后陪一个女孩子在麻将馆里打两人麻将决战到天亮。奇异版的《天亮说再见》。好吧,我更信《推背图》和《滴天髓》。玄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年少时对此不屑一顾。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奈何寻寻觅觅,兜兜转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最怕问初衷,幻梦成空。空有冯唐李广愿,不遇文帝付西风。悔不早做一闲翁,诗酒琴棋终日里,任岁月匆匆。细雨湿流光。已知天命虽还仍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大抵只剩不甘的咆哮和自欺的慰藉。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打不过的就加入。想逆天改命就苦研《滴天髓》、《子平真诠》等命理学书籍。只是这天机又岂可轻窥?算着日子,好像也就是这两年了吧。看不到横财,约摸就手心攥着的K线还能指望得上吧。好吧,终还能算圆回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彼时初闻算命高人所言愤然不信。成名须趁早,一日看尽长安花。老来即便是给你泼天的富贵又有何用?好饭不怕晚。我们以为我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却经常被命运掐的翻白眼。

据不靠谱相关人士统计,世界上有74%以上的人群信仰宗教,无神论者只占26%。不管你是否有信仰,这个世界,都已经被宗教所“攻陷”了。据说宇宙给人类派遣了灵性导师释迦摩尼述《大藏经》、耶稣留《圣经》和默罕默德传《古兰经》,成就了世俗中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导师团里还有老子和孔子是负责传授大中华区文明的,奈何国人太聪明,道家和儒家也只是为统治者所用,并未成就大气候。而五千年文明唯一传承下来的神州大地现也只有苍生和汗牛充栋的古籍经典,神鬼被打翻在地,扫除一切害人虫。众生皆苦,万相本无,唯有自渡。可自渡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呐,也只有抱团取暖寻求宗教的救赎和庇护一途了。以光之名,抚平世间的一切忧伤,愿战争不再人间出现,将那刀枪熔炼,变成耕耘的犁;以光之名,照耀你我前行的道路,在认清世界真相后能够摆脱一切不洁净的束缚,让你我在属灵的空间里绽放新的生命!以光之名,对世人沁注怜悯与爱的心境,让感动再次感动,让泪光浸润心田,不再惧怕黑暗,让低频的事物在冰雪消融的大潮中流逝吧。封建迷信都是糟粕,宗教也都是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工具。年少时是坚定的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直到一次又一次被命运之手无情的愚弄和嘲笑。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牛顿爱因斯坦晚年都醉心于神学。我们比他们更智慧么?谁耻笑我执着谁把岁月蹉跎,谁碾碎了泡沫谁心已成魔?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直到读到《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你以为这世界是真的?》,我知道我的世界观已赫然出现了一条裂缝,一道光进来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似乎,豁然开朗。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盗梦空间》里说,我们做梦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好吧,我们能想起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么?你有你出生后的记忆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四岁还是五岁?科学家告诉我们,人小时候的记忆因为杂乱无序所以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被好像我们清理手机内存一样被清除保护了。人生如梦。可你真的就能确定我们现实存在的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梦?就好像一晌贪欢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在梦里却并不知晓我们是在梦里。死亡,而回归天国回归主的怀抱,是不是就是意味着我们又回到上一级梦境?抑或是,现实?印度古卷《摩柯婆罗多》中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梵天的一场梦,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庄子也曾发出这样的天问,究竟是蝴蝶梦见了我还是我梦见了蝴蝶?庄周梦蝶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真实性的怀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周易算命之类的这些玄奥深涩的东方命理学说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去探究测算验证,我们的命运是否是在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的,但是我忽然想起了西方的星座理论。这个是更宽泛而简浅的划分。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星座去套测一个个熟悉的人的属性和际遇。至少我是最典型的摩羯座。其他星座都套不上。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是有很明显的星座特性。而且,更精确细化的是,西方也还有所谓的上升星座予以配合。所谓上升星座就是被我们的生辰时间和出生地所决定(其实就是经纬度)。在占星教科书里的官方定义是: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东方地平线上正在升起的那一个星座,它是占星学系统黄道十二星座之中的某个星座(不是天文学系统的星座),在星盘中它的符号是ASC。有些人的太阳星座会跟上升星座一致,而大部分人的上升星座跟自己的太阳星座不一致。这是不是西方的星座理论又和东方的命理学说殊途同归了?只是我们的更为高级和精准,当然能解读和勘破命书的也更寥寥,万中无一。

而人的本质又是什么?人其实是大自然 的一种映射。比如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这一系统;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于是把中国农历的一年分为了24个节气。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运作原理,然后利用的却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原理。因为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再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一般 7 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 7 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 7 的倍数,14 天或 21 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 7 的倍数:鸡孵蛋:7×3 = 21 天;猫怀孕:7×9 = 63 天;兔子怀孕:7×4 = 28 天;老虎怀孕:7×15 = 105 天;人类怀孕:7×40 = 280 天。七日节律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一个月有 28 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 除以 4 就是 7 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七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任何一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比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耳穴针灸、都是透过耳朵或手掌来诊断与治疗全身。我们要有一滴水而看到整个大海的能力,这就是整体的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世界就象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比如易经有“象数义理”四大法门,这四个法门就是研究易经的四个途径,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等等,都是我们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任何一个角度/途径/切入点,都是通向世界奥秘的钥匙。

万物皆有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三千,然殊途同归。终究又归为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从宏观到微观,概莫能外。可这一,可这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冥冥中,我们都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尾小鱼,很少的一些,强壮的,偶尔跃出水面以为看清了方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其实也都是命运的安排。躺平是命运,抗争也是命运。
打开淘股吧APP
59
评论(31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5-26 21:56

1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意识是您体验的一切,意识包含了存在并成为人类的一切,每个人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但却很难科学描述或量化它,这一直是科学的重大奥秘之一。
发表在著名的《意识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大脑电磁场中的整合信息:意识的电磁信息场理论”,该研究发现指出,人类意识是由大脑的称为电磁信息场(cemi)的“能量场”产生的,该能量场来自于人的大脑器官神经元的电信号。

在介绍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论文作者:约翰乔·麦克法登(JohnjoeMcFadden),著名的英国萨里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以脑疾病的诊断、量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著有十几本书,包括广为流行的《边缘生命:量子生物学的来临》、《量子进化》、《人性:事实与虚构》等著作。
《量子进化》一书探讨了量子力学在生命、进化和意识中的作用,该书被评价为提供了超越新达尔文主义框架的另一种进化机制。《人性:事实与虚构》一书探讨科学和文学对人性的见解。和著名量子理论物理学家、吉姆·哈利利(JimAl-Khalili)合著的《边缘生命:量子生物学的来临》一书探讨了量子生物学,尤其是在光合作用、酶催化、禽类导航、嗅觉、突变和神经生物学,该书的中文译本书名为:《解开生命之谜:运用量子生物学,揭开生命起源与真相的前卫科学》。
麦克法登在研究论文中指出,神经元的电磁信号是意识的关键,众所周知,这些信号会在器官周围产生电场,这就是创造我们的思想和“自由意志”的能力的基本原因,大脑神经元产生的电磁场是人类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特征。
他说,几千年来,哲学家、神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普通百姓,都一直在思考大脑如何意识到的并设法认知这一谜团。“我相信这个谜团现在已经解决,意识是神经插入大脑自生电磁场以驱动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和我们的自愿行动的经验。”
大脑的大部分功能仍然是个谜,但是科学家们确实知道,信息通过微小的电信号通过称为神经元的特殊细胞传递,结果,大脑产生了一个小的电磁场,这也是公认的事实。
他在文章中解释说,这样的电磁场是由构成一个人的信息所创造的,是每个思想、运动和过程的副产品。因此,他认为,这是构成意识、驱动自由意志和所有自愿行为的核心。
该研究论文是如何具体地论证与描述的呢?下面我们做个简要的介绍。意识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它表示绑定或集成的信息,这促使人们越来越坚信:意识的物理基础必须能够在大脑中编码集成的信息。
研究指出,所谓“集成信息”的几乎所有示例,包括神经元信息处理和常规计算,都只是在时间上集成,即输出与多个输入相关联:信息集成是在时间而非空间上实现的。因此只有能量场才能在太空中整合信息。

如图所示(a)说明“与”门逻辑门的单个位输出如何将在其两个输入中编码的两位信息进行累积,以输出代表门输入的累积的单个位。实际上,在时间t2处输出位的状态取决于时间t1处的两个输入位的意义上,累积是因果关系的。(b)说明动态电磁场信息如何整合信息并充当逻辑门。所示的“与”门有两个输入和一个输出,在时间t1处每个都编码为零或1。输入是充当电磁场发射器的偶极子,它们在两种状态(激发(对应于输入=1的振荡)或非激发(不振荡,输入=0的状态)之间振荡。然后,输出是执行“与”规则以输出信号的电磁场接收器。


如图所示(a)由神经纤维束连接的大脑两个半球的示意图(双头箭头)。每个半球都有自己的神经元/突触连接,用直线表示,而空心圆箭头表示递归的神经元通路,其同步触发网络产生有意识的电磁场扰动,由弯曲箭头表示。通过集合相邻的神经元进行振荡,同步激发神经元网络的波(从而产生有意识的思想)可以在大脑中传播很长一段距离,例如,从右半球,通过胼胝体(Corpuscallosum)到左侧的语音中心半球。这使得起源于右半球的意识思想可以通过语音与外界进行交流。相反,电磁场扰动是高度局部的,因此除非通过形成递归网络的同步神经元的中继加以加强,否则电磁场扰动无法长距离传输。(b)切断胼胝体会阻止意识思想从右半球向左半球传播,因为它们不再能够通过神经元振荡的循环网络神经介质传播。


如图所示波粒综合信息。粒子(黑圈)的波行为被限制在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内,对应于大质量粒子(如质子、原子和分子,底行),较小质量粒子(如电子,中排)和无质量粒子(例如光子,上排)。灰色阴影表示叠加的粒子信息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信息被认为是物理整合的。
论文描述了有意识的电磁信息(cemi)场论,该理论提出了意识在物理上是整合的,并且在因果上是活跃的,是在大脑的全局电磁场中编码的信息,证明意识是在大脑的电磁领域内在空间而不是时间中实现算法,描述了电磁信息场论如何解释大多数观察到的意识特征,并描述了最近对该理论的实验性支持。
论文还描述了该理论的一些未经检验的预测,讨论了其对人工意识设计的影响。电磁信息场论提出了一种科学的二元论,它起源于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异。
河小白

24-05-26 21:47

1
随着物理学的兴盛,唯物论大行其道,唯心论几乎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学方向。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世界的物质是本就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管我们如何认知世界,物质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但随着近代的物理学研究,对世界的深入了解,整个物理世界却渐渐变得玄幻起来,许多物理现象都透露着说不出的怪异,这其中当属双缝实验最为著名。

双缝实验
  先说结论,双缝实验的存在让科学家们不得不考虑人的意识是否真的能影响世界。
  这个神奇的实验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免得有些读者不知道双缝实验,所以还是得大概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内容。
  科学家们早前一直无法搞懂“光”的基本构造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光是由一颗一颗的光子组成的光线,这些光子以光速进行运动,一束光线中会存在无数个光子。也有人认为,光是一种连续不间断的能量波,形状大概就像把石头扔进水中泛起的涟漪。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让光从两个缝隙中穿过去。

让光穿过缝隙
  如果是一粒一粒的光子,那么墙上只会有正对这两个缝隙的地方会有光,如果是涟漪一般的光波,因为光波会扩散开来,从一个缝隙中出来的光波会撞上另一个缝隙出来的光波,把这光波撞到一边去,随着这种撞击的连锁反应,墙上最终会出现斑马线一般的无数条光线。 一开始,科学家们直接使用普通的光线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就是,双缝后面的墙上出现了斑马线,这个结果似乎证明了光是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波。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然双缝实验也不会让人感觉很玄幻了。
  接着科学家们又使用与理论上光子几乎一样的电子,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已经确定了属于粒子,科学家们用高科技将电子一颗一颗对着双缝发射。

电子一颗一颗对缝发射
  随着发射电子的数量增加,结果竟然同光线直接照射的结果一样的,双缝背后的墙壁出现了与光线直接照射时十分相像的斑马线条纹。
  明明只有每次都只有一颗电子通过缝隙,理论上来说它一次只能通过一个缝隙,通过缝隙后也不会有光波或者别的电子来将这颗电子撞飞,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墙上只有对应着双缝的两根竖线的电子痕迹才对。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只能认为在量子的微观尺度中,这颗电子可以同时通过两个缝隙,然后自己把自己撞飞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个斑马线一样的痕迹。
电子同时穿过两个缝隙
  后来科学家们又做了第三个实验,与第二个实验一模一样,区别只在于在两个缝隙中安装了一个探测器,用来观察这个电子是怎样同时钻进两个缝隙的,这个探测器只有观察功能,不会影响电子的运动轨迹。
  结果让所有科学家都头皮发麻,这次试验中,电子们老老实实地每次只钻过一个缝隙,在墙壁上也只留下了两个对应缝隙的痕迹,斑马线再也没出现过。
  看完这个实验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观察而发生了变化!
  一直信奉物质不会随着意识而转变的物理学家们,根本解释不清这个十分唯心的现象,时至今日量子力学也仍在研究观测是如何影响到物质世界的。

量子力学
  而我们今天文章的主题,玻尔兹曼大脑,则十分有可能是负责观测宇宙,让宇宙保持存在的意识。
什么是玻尔兹曼大脑‍?  189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如果宇宙粒子真的完全随机,而且它们能随机组成生命,发展出人类文明,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随机组装出一个能直接就能正常思考的大脑?
  这个可能存在的大脑,就被称为玻尔兹曼大脑。
  有一个说法与玻尔兹曼提出的问题十分相似:给猴子一台打字机,再给它无穷无尽的时间,总有一天,它一定能敲出莎士比亚写过的全部剧本。虽然概率很小,但这绝对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玻尔兹曼
  如果这个意识真的存在,那么它有可能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意识,也有可能是由太阳一般大的天体作为基本单位组成的意识。
  甚至,玻尔兹曼认为,从低熵的宇宙原点演变成现在多熵宇宙的过程中,演化出低熵的生命体几率远低于演化出一个可以思考的大脑的几率。换言之,我们是宇宙正常演化出来的可能性,远低于我们是一个宇宙演化出来的玻尔兹曼大脑想象出来的生命的可能性。尤其是双缝实验中基本粒子就像是拥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会根据是否有观测而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这让人也不得不思考,世界本身是否会有思想,我们是否真的只存在于玻尔兹曼大脑的想象中?

玻尔兹曼大脑与熵的关系‍  熵,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指一个世界的混乱程度。
  从我们现在对宇宙的观察可以得知,我们整个世界的熵正在不停地增加,整个宇宙越来越混乱,于是人们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状态永远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想象总有一天整个宇宙的其他能量都会转化为热能,所有的物质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不停运动的基本粒子,宇宙变得就像一碗热汤一般,这就是热寂理论。

宇宙变化
  玻尔兹曼则认为,如果宇宙的熵并不是注定会增多的,只是从概率上说,熵增加的几率远高于较少的几率,但是偶尔熵也是会出现减少的可能。
  比如生命就是一个低熵体,生命天生就需要维持体内的稳定才能存活,而且为了生存,生命还需要将周围的环境也改造得井然有序,在这过程中,熵就在一直不停的减少。
  既然降低熵的生命能出现,那么在整个宇宙这么大的范围内,偶尔出现一片区域时熵下降的可能性岂不是也会有。

降低熵值
宇宙中形成玻尔兹曼大脑的几率‍  宇宙中不停增加的熵,只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整体的一个现象。就好像一杯热水,一整杯水平均来说都是热的,但是偶尔总会因为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某一滴水突然变凉了,这个几率是存在的。
  但随着水分子的继续运动,这滴水的温度很快会恢复回原来的温度,从一整杯水的温度来看却是从未因为这一滴水温度的变化而出现起伏。
  宇宙也是一样,虽然整体都是越来越混乱,但是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总会有一些区域有几率变得井然有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混乱,这也不会影响整个宇宙范围内的熵增。这个现象被称之为量子涨落。

量子涨落
  在宇宙中量子涨落现象可以小到一个基本粒子的突然泯灭然后突然出现,也可以大到一整个星系突然熵减然后突然熵增。
  从概率上说,涨落范围越小,发生的几率越高。
  比如其他地方都在不停地崩坏、混乱、熵增,但偏偏我们太阳系变得井然有序,出现了生命,这就是宇宙中出现了一次太阳系那么大范围的量子涨落。
  相对于宇宙的尺度,只在太阳系出现熵减的可能性并不低,但也不能算高。
  比起一整个太阳系量子涨落的几率,只有涨落一个大脑大小的区域几率更是要大得多!

太阳系的量子涨落
  根据估算,宇宙中可以连续思考的大脑的估计有75亿×10的72次方那么多的数量,也就是七万五千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个意识体。这些可以思考的大脑,也许一出现,就被随机组合的粒子所欺骗,粒子们随机组成了记忆与历史,甚至一个新宇宙的规则和世界,让这颗大脑误以为生活在那个宇宙中,并且他所在的宇宙是处于熵减状态的。

熵减
结语‍  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的存在来自一个大脑是十分不负责的。而且,如果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玻尔兹曼大脑虚构的,那么物理规则也应该是虚构的,只研究虚构的规则,就意味着我们很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我们是被虚构的真相。
  总的来说,玻尔兹曼大脑就是一个科学版的缸中之脑。
  虽然按照他的理论,我们是玻尔兹曼大脑的概率远远高于我们是宇宙演化出来生命的概率,但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一个自发生成的意识体,那么它面对宇宙的虚无时很可能一开始就会疯掉。

缸中大脑
  关于玻尔兹曼大脑的一切,其实都属于无法证伪的猜想,也许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年后,终于发现我们真的都只源于一个玻尔兹曼大脑的想象,但在未证实之前,我们只能选择想象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回归到哲学层面来说,无论宇宙的本质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但我们存在于世界,拥有自己的思想,这不正是“我思故我在”的体现,仅仅为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就值得我们为生活而努力了。
河小白

24-05-26 21:41

1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宇宙大爆炸,该理论认为我们如今的宇宙是有一个起点的,这个起点叫做“奇点”,138亿年前的某一个时刻,这个奇点发生了大爆炸,我们的宇宙由此诞生,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源自于这一场规模无可比拟的爆炸中,之后各种基本粒子出现,引力、强合力、弱合力、磁力随之产生,物质和能量的聚合演化推动着宇宙的演进,直到形成今天的宇宙,这也是如今绝大部分天文学家认同的宇宙及其演变模型。
这一学说的建立也有现实的观测证据的,宇宙天体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很好的证明,但是也有科学家并不完全认同宇宙的形成和演变是如此这般的,比如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他在近日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做《微波辐射中存在霍金点的明显证据》的文章,原文的英文题目是《Apparent evidence for Hawking points in the CMB Sky》,在这篇文章中,彭罗斯通过对“霍金点”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我们所在的宇宙很可能是会循环往复的,某些证据显示它有轮回再生的可能。

所谓的“霍金点”,指的是黑洞蒸发之后留下的痕迹。“霍金辐射”理论告诉我们,黑洞可以通过霍金辐射向外释放能量,但是在常态之下,这种能量辐射的幅度十分微小,一个地球质量的黑洞大概需要1万亿年才能全部辐射完毕,但是彭罗斯和霍金等人还曾经认为如果宇宙温度极低,物质极为稀薄的情况下,霍金辐射的速度会大得加快,并且在其寿命即将终结时,黑洞会发生极大规模的爆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样的爆炸在宇宙中留下的电磁波等特征可以留存到下一个宇宙中,在下一个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明亮的痕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下一个宇宙大爆炸和上一个宇宙中的霍金点相撞产生的特殊“斑点”。因此霍金点又被认为是来自“上一个宇宙的幽灵”。
那么这种东西在宇宙中真的存在吗?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彭罗斯在前面提到的论文中称已从普朗克卫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图中,找到了大概30个“霍金点”,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撑了他的假说。


目前彭罗斯的这一假说还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天文学家的认同,但是他的观点却又拓展了天文学家们对宇宙的认知和思维考,其实彭罗斯类似的观点其实在之前出版的科普书《时间周期:宇宙的非凡新观点》当中就有讲到,他的这个说法如果成立,将说明在我们如今的宇宙出现之前,已经存在过一个宇宙,其中也有黑洞之类的事物,它的发现也将是上一个宇宙存在的直接证据,并且也说明我们的宇宙也有前世今生的。


同时这一说法也将拓展现有的宇宙学理论,并且完善现有的宇宙学模型,而且彭罗斯也和其他一些学者建立了共形循环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很可能是一直在暴涨回缩暴涨这样的循环振荡过程中轮回重生。
大脚力量

24-05-25 18:36

0
穿太多了
河小白

24-05-25 09:43

1
河小白

24-05-25 09:07

1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使用的都是一些比较“初级”的能量,例如化学能、风能、水能等等,直到进了20世纪之后,人类才逐渐解锁了一种更“高级”的能量——核能。 

核能是一种蕴含在原子核里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通过核聚变、核裂变、核衰变等核反应过程释放出来,由于核衰变释放的能量相对很少,因此人类能够大量获取核能的途径,其实是核聚变和核裂变。
简单来讲,核聚变就是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核裂变则是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可以看到,核聚变与核裂变是两个相反的过程,那么,这两个过程为什么都会释放出能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揭秘一下。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了方便描述,我们通常将这些构成原子核的粒子统称为核子。
已知的所有元素,除了氢原子核以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多个核子构成,这些核子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们分开,就需要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能量就被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由于一个原子核中的核子数量越多,其“结合能”就越大,因此我们并不能直接用“结合能”来评估一个原子核中核子结合的紧密程度,那应该用什么呢?答案就是:“比结合能”。
所谓“比结合能”,就是指一个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构成这个原子核的核子数量的比值,它表示的是原子核内所有核子的“结合能”的平均值,所以“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内核子结合的紧密程度就越高,原子核也就越稳定。
正如前文所言,一个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指将这个原子核内的核子分开所需要的能量,那么反过来讲,当多个孤立的核子结合成一个原子核的时候,当然就会释放出能量,而这个能量,其实就与这个原子核的“结合能”相等。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原子核通过某种核反应生成了另外的原子核的过程中,如果新生成的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增大了,那么此过程就会释放出能量。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可以来看一张图(如下图所示)。

这张图的横坐标代表原子核内的核子数,纵坐标代表“比结合能”,可以看到,铁元素(Fe)的“比结合能”是最大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与原子核内的两种力量的“较量”有关。
在已知的元素中,除了氢元素之外,其它元素的原子核都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质子,在这些原子核内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强相互作用力,它的作用是将核子结合在一起,另一种则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力,它会造成质子之间彼此排斥。尽管强相互作用力的强度是电磁力的大约137倍,但它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的作用距离太短,大约在10的负15次方至10的负10次方米之间,而电磁力却是长程力,这就意味着,原子核内质子之间的排斥力是可以叠加的。
由于原子序数的数值其实就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因此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内质子之间的排斥力就会越来越大,进而不断地“削弱”强相互作用力所起的作用,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原子序数的增加,就会使原子核中核子结合的紧密程度降低,其“比结合能”就会转而变小,而这个临界点就是铁元素,在这种情况下,铁元素就成了“比结合能”最大的元素。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原子序数比铁小的元素发生核聚变(原子序数增大)、或者原子序数比铁大的元素发生核裂变(原子序数减小),其新生成的原子核都有可能出现“比结合能”增大的情况,而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释放出能量。由此可见,核聚变与核裂变其实都能释放能量,只不过它们释放出能量是有条件的,简单来讲就是,只有原子序数比铁小的元素发生核聚变,或者原子序数比铁大的元素发生核裂变时,才有可能会释放出能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不是说核聚变与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是因为质量亏损吗?怎么又变成了“比结合能”了呢?其实这不难解释。
根据大名鼎鼎的质能方程(E = mc^2),质量和能量其实是等价的,所以一个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其内部的核子平均质量也就越低,在原子核通过某种核反应生成了另外的原子核的过程中,如果新生成的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增大了,其平均核子质量当然也就会降低,于是就出现了质量亏损。
河小白

24-05-23 14:18

1
河小白

24-05-23 12:48

1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流传着,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中说在开天辟地以后,世间并没有人类,有一位名叫女娲存在,用黄泥捏出来一个个生灵,这种被她造出来的生灵就叫做人。
女娲后来可能觉得这样一个个抟土造人太慢,于是把绳子放泥中,一拉一甩,那些绳子带起的泥巴也成了人。
女娲亲自捏出来的人,用的泥可能比较多,所以就是富人,而甩出来的泥巴比较少,就是贫贱的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神话传说其实暗含了很多的问题。女娲究竟是谁?
为什么要造人,为什么要用泥土造人?又为什么要把人造成这个样子?怎么就用的泥巴多的就是富人,用的泥巴少的就是贫贱之人?
(暗示着「泥巴」很值钱吗?)有一种说法,女娲是一位上古氏族的首领,是华夏文明的人类始祖,很强大,因为后来还为了救人类去炼石补天。
有传说女娲是因为看世间太冷清了,只有自己这样的智慧生灵,所以心生怜悯,由水的倒影里参考自己的外貌,这才「抟土造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山海经里女娲的形象并不是人身蛇尾,而是人首蛇身,也有人叫龙身。


所以,她是怎么参考自己的形象来造出这样人的呢?
太平御览这本书里似乎并没有说。不过《淮南子》这本书上有记载,女娲造人的时候有很多神灵帮助,:
「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和手。」(哎,听起来似乎有一点「人」的样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记载是怎么帮助人生出腿的。
并且这些帮助女娲的神灵又是从哪来的,记载都很模糊,好像开天辟地后突然就存在了似的。
世间上本来没有人,但有其他动植物这些生灵,那为什么还会说女娲觉得世间清冷呢?
不管怎么样,经过了整整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出了人类。也就是说,女娲似乎不只是以自身为参考才造出的人的。女娲还有一个兄弟,名叫伏羲,他们母亲是华胥氏,但是伏羲和女娲长的差不多,也是人首蛇身的。也就是说,女娲之上至少还有一代智慧生命。再往前就没有什么记载了。
看起来是,没有人之前的神话时代就已经有「生育」这个概念了,但女娲的名字是和她创造人类以及化育万物有关的,不是生育。
别看女娲有这么强大力量,凭空创造出生命,也有补天大能。但她没有用这种力量去改变其它没有智慧的生灵,没有去把它们点化成为「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脑洞大开一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上一个文明或者说宇宙寂灭后留下了一个幸存者,就是盘古。
盘古在经历了宇宙的又一次循环后,开天辟地,他的血脉也就是基因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生命,也诞生了一批与他长相接近的,也拥有超级智慧的生命,也就是那些所谓的上古神灵和神话时代最开始的氏族,而那些没有得到智慧基因片段的生灵,就演化成了各种动植物。也许是拥有超级智慧血脉的原因,又或许是盘古留下的基因在他们漫长的生命中不再变化,导致这些智慧生命也就是上古神灵们,无法继续繁衍下去,到一两代就停滞了。为了使智慧能够继续传递下去,所以这些神灵的后裔就开始一起进行各种基因实验,想要创造出一批既能自我繁衍,又不会失去智慧的新生命。
在尝试过七十轮十分复杂而严苛的实验之后,终于以这个宇宙的开辟者盘古为蓝本,创造出了一批新的生灵,取名为人。
所以,人才像盘古一样,有着能够站立双腿,而不是像女娲那样的龙蛇之身。
而且「人」这个字从诞生到现在,也基本没怎么变化过,都是一副「站立」着的样子。而其他的野兽则大多数都是四肢着地。
反过来说说,只有站起来,解放双手拥有智慧的物种,才有那种开辟宇宙空间的无限潜能。现代出土的唐朝时期所做的伏羲女娲图中可以看到,伏羲女娲左右而立,龙身缠绕,伏羲手中拿着矩,女娲拿着矩,似乎是在量天度地。规矩代表着法则和标准,也就是经验,可以说是智慧的象征。高举过头顶是否是在说,智慧才是至高的。
也有人说,伏羲女娲实际上是一对夫妻,这种交缠的形象代表着化育万物,和生命体中非常重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非常相似,在双螺旋顶端的智慧,这是否也说明拥有和保持智慧,才是生命延续最终极的目标呢?

在西方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也是一对夫妻,也就是圣经神话里所说的亚当和夏娃。
和中国的远古神话很类似,亚当也是按照神的样子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而夏娃则不太一样,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有人就会觉得奇怪,明明能用泥土制造人类了,为什么要用肋骨来制造夏娃?
这里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这个问题,在更古老的苏美尔神话与犹太神话中,做了一个侧面的回答。
这些神话中记载的是:神曾经同时用泥土制造了一男一女两个人类。男性就是亚当,但女性却不是夏娃,她的名子叫莉莉丝,被认为她才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
神话中说,这时候的人类始祖是很执拗和愚钝的,但是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思想。亚当很大男子主义,他就总会支配莉莉丝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而且神似乎也默许了,没有去管。
于是莉莉丝就觉得,同样都是人,凭什么自己就要被支配,于是她决定离开亚当,念出了神的隐名离开了伊甸园。
后来神话中说神派了三位天使去追莉莉丝,但莉莉丝花言巧语之后,仍旧没回来。还引出了她和亚当夏娃和人类后代的各种恩怨。
这时候就能看出来莉莉丝似乎是有一些智慧的,而亚当则还是笨笨的,在莉莉丝离开的时候,他只能对神说:「神,你看看,你给我的那个女人跑了……」神就立即派了三位天使去追莉莉丝,想把她带回来。神同时也说,她如果同意回来就好,如果不同意就让她每天失去一百个孩子。结果天使在埃及的红海追到了莉莉丝,也告诉了她神说的这番话。但是莉莉丝这个时候产生了奇怪的变化,或者说堕落了,已经有了很多非人的后代。莉莉丝就很愤怒,说什么不回去,她还威胁说要让新出生的人类婴儿生病,男孩会在第八天患病,女孩在第二十天患病。
但莉莉丝也知道三位天使很强大,没办法就边央求边发誓说:「每当她看到有孩子挂着的护身符上有这三位天使的名字或者形象的时候,就无法控制这个婴儿了,诅咒也就解除了」。而且,也同意了每天失去自己一百个孩子。
自此莉莉丝还有她的后代就和人类结下了仇恨。这样看起来,似乎是失去莉莉丝之后,神为了安抚亚当,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夏娃。还有神话中认为,后来引诱亚当和夏娃吃下知善恶树果实的蛇,其实就是莉莉丝半蛇半人的化身。
问题又就来了。神为什么要造人?为什么上帝默许亚当的行为,而莉莉丝逃走他也没有立刻阻止?而莉莉丝为什么那么肯定会有人类出生呢?她是不是早就知道了什么,所以才要离开伊甸园,又或者说,莉莉丝的种种表现,是否代表她已经吃过知善恶果获得了智慧了?毕竟和莉莉丝比起来,亚当显得也真的是很笨。比较有趣的是,知善恶果也就是智慧果,伊甸园里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包括生命树的果子,但唯独智慧果不可以。(既然不是给人类吃的,那又是给谁吃的呢?)
吃过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不再拥有无限的生命,而是会带来死亡。而且,一代一代下去,寿命越来越短,但繁衍的速度却越来越快。以神灵为模板造人、智慧、生命、繁衍,听起来这个主题是不是和我们前面讲的中国的起源神话非常接近。
我们不妨继续前面的那个脑洞:
拥有超级智慧的神灵们,进行了一场远古实验,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既能拥有智慧,又能将智慧传承下去的生命。
这期间就有两种实验对比,一部分神也想知道,智慧究竟可不可以自然产生的,还是说自始至终都需要由更有智慧的存在赋予的。
于是这部分的神灵先创造了一批身强力壮,拥有无限生命的但没有真正智慧的人。而另一部分神灵则直接在最初就赋予了人以智慧,结果就很明显了,后者最后成功了。而且,神灵们也都明白了,用再多的泥土也就是物质造出来的生命,没有智慧,也只是一具机器般的躯壳,虽然能一直存在下去,但最终也没有什么意义。
就像前面说,女娲抟土造出的人是富人,也就是「物质丰富的人」,而甩出的泥巴点儿造出的人,物质就没那么丰富,但是在获得的智慧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如果人类没有智慧,就会和野兽一样,蒙昧无知,除了繁衍,就是陷入捕食和被捕食的循环当中。但获得了智慧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和运作。但同时,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冗长的生命。
曾经有人说,莉莉丝半人半蛇是不是就是女娲呢?这个我们是没法考证的。
但是不妨再大胆的猜测一下,或许他们这样的形态,就是上一代的神灵所做的另一种实验结果,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类。
或许莉莉丝并没有吃智慧果,而是在被创造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智慧,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知道了最终神灵的目的,也就是创造人类的答案,所以她背叛了人类,或许她从开始就不认为自己是人类。而女娲也知道了这个答案,但她的选择是创造新的人类。
这里有一个更大的脑洞,如果人类的智慧是上古那些神灵赋予的,那么上古神灵的智慧又是创世神灵赋予的,那么创世神灵的智慧是谁赋予的呢?(似乎越来越烧脑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理论,在计算机编程之中,有一种思路叫「自举」,是指当一个语言被编写出来之后,可以用这种语言自身,来编写它自己的实现程序。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解释自己。

在电影《Lucy》,也就是《超体》当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女主角lucy在获得了超能力之后,穿越时空追溯到了最初的人类,那是一个猿人。lucy与猿人伸出手指碰触在一起。拥有一切知识的lucy将智慧传递给了猿人点化了她,于是人类便开始了。
而我们开篇所说的那个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就被人命名为——lucy,这便是自举,一个完美的时空闭环,一个来自智慧生命的创造的循环。
虽然远古的神话故事究竟从何开始,人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对于智慧与自身的思考却始终存在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善用这份智慧……
河小白

24-05-23 12:38

1
在后室的设定里,人们是透过一种类似触发bug的方式进入后室的,类似游戏中「穿模」。在(后室的故事中的描述)现实世界里的表现大概类似突然失去意识,然后就穿越维度掉进后室了。这个概念的由来可能是出于对大脑是一个五感黑盒的恐惧,有些人在经历一些重大疾病昏迷不醒的时候,往往是头脑清醒的或者感觉自己无法从心灵世界当中脱离,总之没法和外界沟通。
首先是感知不到外界的变化,然后可能会在头脑里不断地重复一个场景,就像是被困住了似的,这和人在做噩梦的时候无法醒来很相似。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后室本身的设定都比较认同。再一个就是我们从自己的感受、想象转化为语言和文字再到另一个人的脑中,这个过程是有损耗的,很难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我们所有的意图,由此可见我们的大脑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受限状态的。那假如大脑或者说意识能够突破这种限制会发生什么呢?计算机带来的科技突破,不仅帮助人类认知和模拟这个世界,也让不同人的想法乃至潜意识都集中到了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阈限空间,计算机也好互联网也好,那都是过去的人做梦可能都想不到的东西,现在实现了。
夸张地说,现在的人类或许正处在虚幻与真实与之间的过渡地带,有一少部分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猜测的话,这有可能是人类之中有些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那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可以突破限制,凭空创造一个世界、一个空间或者是一个宇宙的程度。后室level 0延伸出去的网络创作接力,就被叫做后室宇宙。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还有人不断的以这些创作为背景制作各种后室游戏,可以说人初步掌握了创造虚拟数字宇宙的能力,所以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了。这就像是在梦里突然知道自己在做梦一样,然后梦境就变成了清醒梦,在梦里就突破了限制,可以任意的改造甚至创造自己的意识世界,也像进入了电脑的后台程序,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的其他线程程序的运作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出一个世界,那么我们的世界是被有意识创造出来的概率就不再为0了,这在数学上叫「分型理论」,互联网上叫做「套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再也回不去普通的梦了,所以有人把后室level 0的照片叫「做梦开始的地方」。(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感觉了,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的意识可能已经觉醒了)现在大家所讲的都市传说后室其实本质是一个网络接力创作,但还是有很多人关心这样的空间或者说维度是否是真的存在的,或许可能是真的担心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后室的空间。现在普遍认为都市传说是没办法证明真实存在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完全证伪,我更倾向于现在的后室是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与虚拟世界之中的,不过它有可能曾经存在过。对于后室level 0这种阈限空间的感受,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有的,也包括了那些只知道后室宇宙而不知道后室level 0照片背后故事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感受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共识,本能地刻在我们的dna里,也被称为集体潜意识,也就是东方所说的道,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哲学里所说的真理。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在对艺术、审美、韵律还有道德上往往表现得非常强烈,而且据说跟人的年龄还有受过的教育关系不大。人们对于后室的这种审美和感觉就很符合集体潜意识的表现,这里的想象空间就非常大了。不妨脑洞大开一下:也许在人类生命漫长的旅途中曾经有过类似生活在后室中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既能让人感觉到安心又能感觉到违和的地方,周围似乎有界限和边界,但是又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迷宫。其中有奖励食物也有可怖生物的追赶,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就会进入这个空间,有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就出去了,像不像是实验室里被做实验的小白鼠?如果真的是这样,估计发生这一经历的时间会非常地早,早到我们的祖先把这段经历烙印在了最初的dna里,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所以每当我们碰到类似的场景、画面就会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本身可能没有经历,但细胞里的记忆却告诉我们这段经历很重要,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许有人有过类似的体验但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即便是有人能描述出来甚至画出来,也碍于传播的速度和理解转化的损耗,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时间当中了。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和脑洞。其实在现实世界里也也出现过,类似后室level 0照片的存在。2021年5月就有一位在澳大利亚旅行的女孩在tiktok上发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她说在她所住的民宿下面似乎有一个废弃的地下购物中心,那里有着和后室很类似的空旷长廊,也有发黄的灯光和老式地毯,唯独没什么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我们聊过的自称被困在2027年的哈维尔,他的视频被也是在2021年的2月火起来的。看来似乎没有人的城市建筑和空旷的房间天然就有一种阈限空间的吸引力,也许后室这类的都市传说会受有社恐的人欢迎,当然里面那些对人类抱有恶意的实体存在除外。
河小白

24-05-23 11:44

1
这是一个比地球面积大n倍的未知空间的集合,在这里普通的物理规则已不再适用。它究竟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存在,还是确实有可能无意中跌入的异次元?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似乎正在“逐渐影响现实世界”,并且有可能真的存在的都市传说——后室(Back rooms)。 
「如果你不小心在错误的地方从现实中脱离,你就会来到后室。那里除了潮湿的旧地毯的臭味,令人发疯的单调黄颜色,永不停歇的日光灯最大功率的嗡鸣噪音,以及被随机分割成空房间的约六亿平方英里的区域以外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听到有东西在附近徘徊,那你只能静待死亡了……」

这段描述来自于2019年5月14日国外BBS上一张令人觉得十分违和但又令人内心有种奇怪安宁感的照片,也就是后室的最初的起源。这张照片在后室的传说里被描述为「level 0」初始层,也被很多人称为「梦开始的地方}。乍一看这张照片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许多人都表示过越看越觉得奇怪,而哪里怪却又说不清楚。于是乎根据这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就衍生出了相当多的有关于后室的都市传说以及后室其它level的层级,不同的层里面还有各种奇怪的设定以及似乎有智能的对人类有威胁的「实体」们,不过这些设定自然都是网友们的脑洞了。在整个后室都市传说中,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这张所谓的level 0的照片,因为它的来源几乎不可追溯
很多人知道后室是因为网络上一个名为凯恩皮克斯的账号在2022年1月7号开始上传的一系列以backrooms为背景制作的特效电影。这个系列的影片有一个非常详细也很科幻的设定,但后室最开始的起源,也就是这张level 0图片很可能跟科幻不沾边。关于前面那段后室最初的描述灵感是来自于于2019年5月12日发表的一个名为令人不安的图像的帖子,但实际上这张图片早在2018年4月22日就出现在一个名为被诅咒的图片的帖子当中了。所以大部分人觉得上传者认为这张图片中隐藏了某些超自然的信息。从照片文件本身也可以分析出一些隐藏信息,原始图片是一个59kb大小,分辨率为640×480这么一个文件。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分辨率,像早一点的vga显示器用的就是这种分辨率。如果是手机拍照的话,这张图片大概可能是由一个30万像素的摄像头拍摄的,有这种分辨率的相机或者手机大概最早出现于2000年左右。图片的名称被认为是一个计算机的unix时间戳,日期指向的是2018年4月8日,而凯恩皮克斯后室的背景设定是在80年代末人类进行的一个名为kv31的backrooms的项目,所以这个时间线貌似对不上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张图会不会就是凯恩皮克斯提前了两年上传的,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但是通过对比发现原始照片与凯恩皮克斯的视频可以发现差别还是很大的。原始图片的分辨率虽然不高但是比较清晰,包括墙上壁纸的花纹地面的纹路、墙上的插头、阴影的质感以及一些边缘轮廓的细节都不像是电脑简单合成出来的图片。反观凯恩皮克斯的后室影片则是刻意营造一种年代感,相对来说很模糊,对level 0的还原度很高但还是看得出来区别,至少原图的墙壁上左右壁纸花纹是不同的。后面凯恩皮克斯自己也说,他是使用了CG也就是电脑动画加上3D建模制作的,如果不用特效滤镜某些场景看起来可能就很有塑料感。
除了文件本身的一些信息之外,这张图片的元信息都是没有的。所以相比扩展出来的内容,这张level 0的图片才是最神秘的,因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找得到图片里的内容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哪个角落。因为找不到与后室level 0图里一模一样的地方,所以有人相信这张图也许真的拍摄于另一个与我们不同的空间。但有一种可能,像后室level 0这种情况是一个介于「存在」与「不存在」的状态之间的。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就是: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这原本是指人在移动过程中不停留的空间或者区域,像是走廊、电梯、高速公路这些目的地与路程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的地方。
举个例子来说人们通常对于停留比较久的地方印象深刻,对于之前的过程可能就会很模糊。
比如坐电梯的时候你知道是在坐电梯,但事后仔细回想你会发现细节可能并不那么清晰,除非乘电梯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阈限空间就是你模糊和深刻的印象的中间区域,有人就发现了在这个区域之间的记忆画面会让人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离我们最近阈限空间就是梦境,你仔细想下梦里的场景是不是就是时空交错、真实与虚妄交织的呢?所以阈限空间的感觉往往伴随着怀旧、梦幻或者不可思议的奇怪舒适感,这也是很多人都对后室level 0这张照片着迷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后室的虚构层级设定的骨架也是遵循着阈限空间这种感觉的,不过有一点特别重要,能让人有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图片有一个神秘的规律,就是它们几乎都来自于20世纪中后期,而且年代不会超过2010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可能有三个谜因:
其一是现代计算机诞生其二是互联网的诞生其三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三个原因让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同时造就了像后室level 0这种都市传说。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后室似乎正在影响现实世界,不过这这是浅层的理解,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层更令人细思极恐的东西。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