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月4日,所有上市企业的半年业绩出炉了,没有了非瘟后的暴利,熬过了猪价的至暗时刻,也经历了第二季度猪价短暂的过山车,如今的猪价基本稳定在10元/公斤以上,大部分养殖集团和养殖场户已经亏损。但就在这个时候,
9月开始投放储备肉成为了行业焦点,这释放了什么信号?临近双节,猪价“逢节必跌”的魔咒是否会再现?
34家上市农牧企业仅有
1家企业盈利
通过梳理34家上市农牧企业的半年业绩可知,仅有10家企业盈利,盈利最多的通威集团主要是受益于光伏业务;而四大养猪巨头牧原、温氏、正邦和
新希望 上半年共亏损186亿元,出栏5098万头生猪。
1、从净利润看,34家企业中盈利的企业只有10家,分别是通威集团,
海大集团 、
天邦股份 、
巨星农牧 、
天马科技 、
禾丰股份 、山东春雪、
龙大美食 、
仙坛股份 和
湘佳股份 ,合计盈利142.87亿元,通威一家独大,占85.6%。
2、22家企业亏损225.5亿元,四大猪企亏损额较大,占82.6%亿元;牧原、正邦、新希望六和、温氏分别亏损66.84亿元、42.86亿元、41.4亿元和35.24亿元。
3、从营收看,第一梯队是3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
5家,从高到低分别是新希望六和、
通威股份 、海大集团、
牧原股份 和
温氏股份 ;第二梯队100-300亿元的企业有
4家,分别是禾丰股份、
大北农 、
唐人神 、
正邦科技 ;第三梯队10-100亿元的企业有21家,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4家。
4、从饲料销量看,只有新希望六和一家企业饲料销量破千万,上半年共销售饲料1334万吨
5、饲料方面除通威外,海大集团净利润最高,达到9.19亿元,饲料销量大(974万吨),动保毛利高(46.58%),都对海大的净利润贡献巨大。
6、随着猪价的上涨,大部分猪企在第二季度已经大幅减亏甚至开始盈利,比如牧原第一季度亏损51.8亿元,第二季度已经减亏至15亿元;再如
神农集团 ,第二季度已实现净利润2724万元。
7、正邦科技,尽管上半年巨亏42亿元,但是净资产依然还剩7438万元,且猪的出栏体重逐月下降,从年初210斤下降到6月份151斤,7月份进一步降到142斤,平均一头猪仅卖1014元。
8、天邦股份是10大盈利企业之一,但是净利润却是因为转让子公司股权实现盈利的,5.83亿元的净利润中,来自转让子公司51%股权产生收益14.20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为亏损8.24亿元,主要来自于生猪养殖业务亏损。
9、
京基智农 以生猪养殖和房地产为主营业务,上半年房地产收入为0,而养猪业务收入6.92亿元,同比增幅1532.67%,翻了15倍。
1月供需紧平衡,国家投放储备肉成为焦点
1月上中旬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在20-21元/公斤窄幅区间震荡,下半月由于学校开学,团餐备货终端短时需求强劲,1月下旬末掀起了一波涨势,截止到1月30日,生猪已经突破23元/公斤。整体来看,1月大部分是在市场多空分歧的震荡中度过,月末由于规模场出栏节奏减缓,且市场中大猪供应偏紧,中大猪价格上涨,拉涨标猪价格,加之各地学校陆续开学,消费有所增加,市场看涨氛围浓厚,猪价呈现了不可阻挡之势。
如何看待国家抛储以及收储
猪肉?
1月4日,发改委提出将在1月开始投放储备肉,市场期货2301合约开盘瞬间跳水,但随后逐步回暖,收盘于长下影线倒锤子形,技术面属于见顶信号,现货市场各地生猪价格也小幅回调,也可看出市场对投放储备肉比较敏感。
我们知道储备肉的投放量相较于国内产量来说九牛一毛,它的作用引导市场情绪,同时反映信号是国家认为生猪价格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控的地步。储备肉的投放,一般在两个时间点,一是节假日需求旺季,比如冬季以及春节,二是价格高到超出政府的预期。9月虽有中秋节日,而且天气转凉,贴秋膘传统,也会适当增加终端需求,但与冬季腊肉灌肠以及春节的需求来比较,并不算严格意义的需求旺季。因此9月国家投放储备肉这两方面可能都有考虑,但主要考虑的价格高到超出预期。目前全球各国都在控制通胀目标,近期央行持续实行宽松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逼近7元关口,因此国家商品价格敏感程度增加,调控也比较积极。
猪肉投放的调控仅仅改变的是情绪,并若市场本身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猪肉的抛储或者收储难以改变市场供需格局的根本方向,也改变不了价格趋势,因为生猪不像工业品那样,它的的供给调节是需要周期的。但当供需处在相对平衡或者紧平衡的状态下,收储以及抛售可以短时影响生猪价格波动,使生猪价格尽可能处在相抵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