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其实从实盘开始到现在,有非常非常多的朋友一直在问我怎么看待技术指标,其实这个话题我在之前的几个复盘文章里零零散散说过,我从最开始炒股的时候最先学的也是技术指标,也专门系统的学过,也踩过很多坑,最后放弃掉了走技术指标这条路,可能是这条路走不通,也可能是我悟性不足,没办法悟透这条路,所以今天的观点也只是做一个参考。
说一下我以前专门学过也是目前市场最火的几个技术指标吧。
首先就是趋势类的:MACD,BOLL,MA;
然后就是摆动类的:KDJ,RSL,WR;
最后就是量能类的:OBV,VOL。
这里面大家最常使用技术指标,其实大部分指标也都分为这三大类。趋势类说白了就是告诉你向上还是向下;摆动类的就是告诉你超买还是超卖;量能类的就是告诉你有多少成交。因为我自己学也不精,我就专门挑MACD,也是我当时花最多时间研究的说说。
首先是MACD,MACD是异同移动平均线,也被市场称为“指标之王”,很多老股民都知道水下金叉买入,水上死叉卖出,但是有多少人细致的去学过这个所谓的“指标之王”呢?其实A股的所有技术指标最开始都是80年代美国那边研究出来的,MACD的默默认值是(12,24,9),然后延伸过来我们的默认值也是这样,但是最开始是因为当时美国市场一周交易日是6天,一个月就是24天,然后6x1.4=8.4进一取9,所以我看到现在有很多人去改这个参数就觉得很可笑,你要先明白默认值的原理,如果你根据A股市场改成(10,20,7)我还是能理解一点,改得面目全非之后还要搞个什么噱头说能预测市场。你要知道改参数的目的和改参数的意义是为了什么。
所有的技术指标其实都离不开两个核心,一个是有效性,一个是灵敏性。任何技术指标都不能完美(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你追求有效性,就需要舍弃灵敏性;你想要高灵敏,那么他就没那么有效。什么意思呢?以MA均线为例吧,1日均线和20日均线相比,1日均线的灵敏性肯定是远远超过20日均线,但是相对的有效性就很差劲,可能一天出现好几个金叉死叉,都是均线金叉20日的均线的有效性肯定比1日的有效性好很多。
所有技术指标的核心其实本质上的核心就是“历史会不断重复上演”,也是利弗莫尔提出的观点,所以任何技术指标的叠加应用,修改参数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他的有效性和灵敏性,那这就需要借助统计学去分析,一般来说一个调教好的技术模型的有效性要超过70%才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去推荐去深钻技术的原因。首先就是我自己没学好,我没有成功的走出这条路;其次随着量化机构的进场,整个市场也发生着改变,那些你视若珍宝,十全十美的指标已经被人家淘汰优化过几轮了。你有多少金钱能砸进去呢?就光一个正态分布的统计大部分人都做不了,甚至都不愿花钱去测试,只靠凭空想象就觉得自己发现了
新大陆 ,很多所谓的“大师”给的技术指标,你哪怕多花点钱去做量化回测,不要加未来函数的话,基本上也就50%上下的有效性,更不用说自己去编写使用的技术指标了。
以上所有的观点都只代表我个人,如果技术指标真能走出来,那么最终的赢家也是比谁请的代码大牛写的好,谁的策略更领先,至少我作为散户,没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我还是坚持认为走技术这条路,我看不到头。当然也有一些朋友问过我缠论,画线,图形,其实他们都属于技术的范畴,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好与坏,关键看你怎么正确的使用。我一直认为正确的选择比无用功的努力更重要。
最后,如果你还想走这条路,我觉得最基本的你应该先把市面上所有战法买一篇研究一下,然后找人写一个基础的回测模式,当然这个也有公开免费的可以自己去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