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这四个分支。其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是卫星制造67%,其次火箭发射22%。也就是说,这个赛道的核心其实聚焦在卫星制造领域。
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市场空间可达8313亿元,带动6.06万亿的地面设备市场和4.99万亿的卫星服务市场。
卫星制造环节,这个由国家领航,民营企业聚焦零部件的制造。
卫星发射环节,国有企业为主,发射降本成发展重点。
地面设备环节,C端市场广阔,民营企业参与众多。
卫星运营环节,中国星网成立,牵头统筹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1) 卫星制造:产业链上游,包括卫星载荷与卫星平台的制造。目前在定制卫星中载荷和平台的成本各占 50%,但是随着卫星的批量化生产,平台的成本占比能降到30%,甚至 20%。
2) 卫星发射:运载火箭将卫星运送到预定轨道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发射运载火箭的成本构成中,火箭成本占比最高且是民营火箭公司最重要的可控成本。以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为例,火箭成本占比达到了发射总成本的 53%。
3) 地面设备:产业链中游,包括地面站及终端设备两部分。地面设备价值量占比有逐年提升的趋势,2019 年超过卫星服务后便成为了产业链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到2022年时占比已经高达52%。
4) 卫星服务: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和卫星固定服务等。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属于高度管制行业,需要获得工信部运营牌照才能展开相关经营活动。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分别占比5%和2%。国内外的成熟企业较少,技术壁垒较高,主要由国家单位引领。
中、下游包括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位,分别占比50%和44%,市场容量大,上市公司数量较多。
卫星互联网部分代表厂商:
从整个系统的构成来说:
基本上是 1: 2: 7 的结构,10%在上游,20%在中游,70%在下游。
比如整个产业链有 10 块钱,一块钱在上游,卫星制造加火箭占了1块。中游运营商向上要买火箭卫星,向下买相应的终端和提供服务,它的产值基本上占了2块。
剩下的就是应用的产值(占了7块),虽然应用的产值看起来大,但是每家公司都很小,尤其是国内现在无法形成很大的应用厂商。但是国外基本上通过合并整合游会出现很大的厂商。
这就类似
5G产业链的发展顺序,产业受益性将从制造端逐步发展到运营端。
短期来看,随着“星网”等国内低轨卫星星座逐渐拉开建设帷幕,上游卫星制造环节作为前端率先受益;
远期来看,随着后续星座建设逐步完善,产业链价值重心将逐渐向终端及运营服务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