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悟道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能悟道。每个人的“道”都理应有所不同。
在学xi的阶段,应该大量学,博采众长。
消化后再从市场上去学。
这是一个主要的阶段。
到了悟道的阶段,则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过多的参考别人,会误导自己、影响自己。
今后我也可能会不去看别人怎么做的,盈利多少。而是专注于自己的道——法——术——模式。专注于逻辑的完善直到模式的完善。专注于赚自己能看懂的钱,赚自己“该赚”的钱。
0
不想公布持仓,又想记录资金的成长过程(和显摆)。
有什么好办法?
也许可以把标的的名称模糊掉?其他的保留?
吸取某高手的教训。省的里外不是人。做好了说是阴谋,做差了说是昙花一现。
安安静静的记录和显摆,就挺好。
0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实现质变。
我感觉从今年清明假期开始,可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
思路上有了质的飞跃。
再看之前的所谓感悟,一半正确,一半不太正确。
之后的,正确的比例就在80%以上了。
五一假期之后的思考和结论,目前看又比之前提高了一个层次。
也许今后的某一天,再看这几天的,还会觉得很幼稚,也有可能。那就说明又进步了。
0
比如小米的道是“通过产品矩阵效应+控制产业链+规模效应+低毛利+营销,实现超高性价比”。
延申到术的层面才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所谓的“抄袭、借鉴”
如果不从这个层面考虑问题,单纯的盯住别人“术”的层面去探讨,说抄袭还是不是抄袭都没有意义。
光靠抄袭能抄进世界500强?你抄一个试试?
0
所谓的“干货”,往往是“模式”层面甚至是模式还未形成时期的“指标”层面的东西。
只求干货时,高手们往往会苦笑,然后顾左右而言它。
不是不教你,而是实在无法教。
因为道、法、术、器必须相一致,学了皮毛,胜率依然不高,而要悟道,又是个人的事,不是能用语言和讲授能解决的。
0
“道”、“术”似乎在炒股中被神秘化、神圣化了。
“道”似乎变成了“无往而不胜的唯一真理(真谛)”的代名词。
我到觉得,“道”是个人化的,是在“自己”的能力、性生格、认知下,如何实现“总账户平稳增长”这一目标的“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径。
任何学问都分:道,法,术,器,不入流,这5层。
就我自己学吵股一年半的总结,对我自己来说:道,就是:靠确定的收益+不亏损产生的复利实现总账户平稳增长。道不可能复杂,而是最朴素的大道理。只有历经仓沧桑之后的蓦然回首,才会真正领悟(各人悟各人的道)
法:就是16字方针,即实现道的方针,而非方法。所谓“君子不器”就在这个层面。法是方针,在方针的指引下具体的方法是百变且灵活的。如同“敌进我退……”的十六字诀,是方针,具体仗怎么打,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定。
术:对我来说就是从市场上学到的各种战法。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方法,越学越多,哲学层面思考+进行适合自己的“道”的筛选,越筛越少。
器:对炒股来说,就是“模式”。把上述三层收纳到模式之中,把它们外化出来,和真实世界互动,并得到结果。我自已的道是确定性+不亏损获得复利,那我的模式一定要支持这个道: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有风险时早卖……并固定下来,形成固定的系统买点卖点仓位……这就是模式。道上耍求不亏损,模式上就要计算胜率并对应相应的分仓份数来实现不亏损。这些都是用“模式”来体现“道”的要求。
不入流:模式还没有形成的阶段。
炒股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然后不断向下延身,最后每个人有相应不同的棋式。
所以,同样是打板,可能“道”上的逻辑并不相同,那么买卖点仓位组合等都不相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0
炒股的胜利,理应是哲学思考+数学思维的胜利。
想通了刚才这些道理,喜不自胜。
希望就此突破黎明前的黑暗,看到天光大亮。
剩下的,留待时间来证明。
0
仔细想了很久。
16字的方针应是正确的。
如果从之前的大量交易中每月挑出100%能够盈利而不亏损的几个单子是能够做到且能够复制的。它们复合在一起复利增长,实现月均复合增长15%——30%之间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即使某些月份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可以耐心等待。
“只”做这些交易应能实现“每次交易不亏损”这一目标。
这样复利下来岂不是可以实现月均复合增长15%以上?
只做“
长白山模式”——“
立航科技模式”的交替,没有这两个模式时就空仓等待,放弃更多性价比不高的小的机会,保持劳逸结合,应为最佳方案。
——我好像悟了。
0
你要想变得超乎常人的强大,
必须在某个3-5年里,疯狂的行动,高密度的锻炼
——埃隆·马斯克
只要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地努力,就一定会见证奇迹的诞生。
1
假期复盘结论:造成亏损或者收益不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做得太多了。
不去做无谓的操作,只做100%确定的操作。
这样是复利增长最快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