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撒切尔夫人说过的一段话: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们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们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们将变成惯;注意你的惯,因为它们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们将决定你的命运。我们怎样思考,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0
我欲乘风破浪
原创 在下流年君 喻以流年 3天前
步兵校尉宇文泰从贺拔岳入关,以功迁征西将军,行原州事。时关、陇凋弊,泰抚以恩信,民皆感悦,曰:“早遇宇文使君,吾辈岂从乱乎!”
《资治通鉴·卷一五四·梁纪八》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
有些人成功,主要是因为个人能力;有些人成功,则更多靠了运气。虽然成功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这些因素的权重比例却各不相同。
能力超群者的成功,固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但这却不会是唯一重要的利器。而一个只有好运的庸才,哪怕曾意外得到过命运的垂怜,最终可能也只落得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结果。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高欢的奋斗史,介绍了他是如何一步步从底层向上迈进,直到走向巅峰的(传送门:《高欢的上位史》)。
这一篇,我们就来介绍高欢终生的对手——宇文泰。他的成功,走的又是另一条不同的历练之路了。
宇文泰比高欢要小十一岁。
和平年代里,两个成年人差上十岁,彼此间的差别并不会太大,在单位里无非就是老李和小张的区别。但在大变革年代,十岁却可能就意味着两个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最为经典的例子,应该要数李白和杜甫。这两人都生活在玄宗时期,都写着第一流的诗,而且人生还有过交集,但也是因为11岁的年纪差,李白在诗中展现出来的完全是盛唐气象,杜甫的诗却让人看到了安史之乱后的生灵涂炭。
高欢和宇文泰也一样。十一岁的年龄差距,意味着的是两段完全不同的人生。
六镇之乱爆发时,高欢已经是一个能统辖百人的小队长,可宇文泰却还只是个17岁的少年。这其中的差别在于,,高欢已经可以自己做出人生的选择,宇文泰却只能安心本分的随大流。
虽然看上去两人的结果相差不大,高欢在几经选择之后,投奔了尔朱荣,而宇文泰也辗转归到尔朱荣的麾下。
但不同的却是地位上悬殊:高欢凭借自己的见识,成功打动了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随军参谋。可宇文泰却几乎全家都被尔朱荣所杀,自己是在侥幸活下来之后,被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所收留。
天壤之别。
我们在上一篇已经提过,高欢的前半生,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找和营造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位置,而且一再获得成功。
但在高欢的一番努力之下,并不只有他一人享受到了成功。事后来看,别人也跟着坐享其成了——这个人,就是宇文泰。
几乎可以这么说,宇文泰的成功,完全就是拜高欢所赐。
整个故事的起因比较复杂,根源在于贺拔岳与高欢的矛盾。这两人虽然同在尔朱荣手下,但彼此却很不对付。
还在尔朱荣第一次进入洛阳,也就是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的时候,贺拔岳和高欢就有过交集:尔朱荣入洛的主意是高欢出的,而出兵的先锋正是贺拔岳。
河阴之变以后,对于尔朱荣是否该称帝自立,高欢和贺拔岳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高欢鼓动尔朱荣称帝,贺拔岳却表示反对,并且还建议尔朱荣杀掉高欢。虽然尔朱荣最终没有这样做,但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此后,两人都曾跟随尔朱荣平定葛荣之乱,高欢获封晋州刺史,贺拔岳则继续活跃在前线。
到关中发生叛乱时,贺拔岳又受命出征平叛。贺拔岳并不是粗人,他害怕功成以后会引起尔朱荣猜忌,因此建议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自己做副将——这个提议得到了尔朱荣的欣赏。
在平定关中的叛乱以后,尔朱天光与贺拔岳便留在关中镇守。
之后,尔朱荣再进洛阳,却被孝庄帝诛杀,此事永远地改变了天下局势。
尔朱荣被杀后,尔朱天光响应尔朱兆,进兵洛阳,贺拔岳则继续留守关中。期间,贺拔岳在关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直追尔朱天光。
中兴元年(公元531年),高欢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尔朱氏,尔朱天光受尔朱兆的邀请,出兵迎战,结果却败于高欢之手。眼看着尔朱氏已经是穷途末路,贺拔岳趁机便霸占了关中。
不久后,高欢击败尔朱氏,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孝武帝,控制了朝政。他对于贺拔岳在关中的存在心有不满,但因为已成既定事实,也只能是接受。
而26岁的宇文泰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这些年一路走来,贺拔岳对宇文泰极为信任。在贺拔岳被孝武帝任命为关西大行台以后,宇文泰便被提拔为行台左丞,领骠骑大将军府司马,成为关中自贺拔岳之下的第二号人物。
贺拔岳对宇文泰的信赖,已经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他不仅把日常的政务军事都交给宇文泰处理,而且还将重大问题也交给宇文泰决策。
高欢控制朝政后,贺拔岳让人去晋阳见高欢,探听高欢的态度,派的正是宇文泰。而宇文泰从晋阳回到长安后,认为高欢有除掉贺拔岳的想法,因此建议贺拔岳联络身在洛阳的傀儡孝武帝——自然,这一光荣的任务也落在了宇文泰的身上。
孝武帝虽然是高欢所立,但此时对高欢已经相当不满。面对着贺拔岳的主动靠拢,他积极配合,又封了一堆的官职给贺拔岳。
作为从中牵线之人的宇文泰,自然也不会空手而归,他获得了武卫将军的任命——这虽然只是个空头名号,但宇文泰却从此成为贺拔岳手下唯一一个获得过任命的将军。这个军号,将是宇文泰后来稳定关中局势,收取诸将军心的关键之一。
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八月,宇文泰带着孝武帝给的封号从洛阳返回长安。此时,贺拔岳正在考虑夏州刺史的人选,众人一致推举宇文泰担任。贺拔岳虽然对于把得力助手派驻出外颇有不舍,但几番权衡以后,还是做了这个任命。
正是这个任命,最终改变了宇文泰的命运。
高欢既然与贺拔岳不对付,自然就不愿意见贺拔岳得势至此。高欢一生之中,战场上的军事能力不见得是当世一流,但论计谋心机却绝对可以傲视群雄。一番煽动之后,贺拔岳即被同在关中驻守的侯莫陈悦所杀,而此时,夏州刺史宇文泰并不在身边。
本来,高欢的如意算盘是用头脑简单的侯莫陈悦杀掉有威望、能打仗的贺拔岳,然后再除掉侯莫陈悦。但高欢没有料到的是,侯莫陈悦固然杀了贺拔岳,但宇文泰却躲过一劫,最终让高欢的谋划功败垂成。
在贺拔岳被刺后,部将群龙无首。消息传到宇文泰的耳中,他百般权衡以后,决定奔丧。借着孝武帝的任命,以及几年来在行台左丞任上积攒的影响力,宇文泰将贺拔岳的旧部收归麾下,取代了贺拔岳。
这时候,不愿意让高欢计谋得逞的孝武帝也来打了一波助攻。他在得知贺拔岳的死讯后,迅速承认了宇文泰的权力地位,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而宇文泰也一鼓作气,攻灭侯莫陈悦,让孝武帝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之后,孝武帝将贺拔岳身前的职位完全授予了宇文泰。自此,宇文泰完全占据了关中,成为北朝仅次于高欢的实力派人物。
而就在宇文泰登上权力巅峰的同时,孝武帝与高欢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孝武帝昭告天下,发兵征讨高欢。但不久,忠于王室的军队就被高欢击败。
高欢一路向洛阳进发。孝武帝知道,高欢一旦进到洛阳,自己就会像孝庄帝一样迎来被杀的结局。因此,他决定西奔关中,投靠宇文泰。
孝武帝的这场西奔,对高欢来说打击是巨大的——这一点,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述。但于宇文泰而言,却不吝是天降洪福,梦寐以求的正统性,居然来得这般毫不费力。
此后,追赶不及的高欢,只能无奈回到洛阳,另立元善见为帝。自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如果单纯看宇文泰的成功之路,那似乎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但是,如果把他的人生经历跟高欢的放到一起,两相对照之下,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足以发人深思。
两人走着不同的路登上权力之巅,然后在此相会。如果说高欢是拾阶而上,那么宇文泰的成功就是意外之喜。
若没有贺拔岳的提拔,宇文泰可能终生都默默无闻;若没有高欢与贺拔岳之间的恩怨,或许宇文泰也就会在贺拔岳的手下,安安分分地做好一个将领、好参谋。
但偏偏命运就给了宇文泰这个机会,让他能在意料之外尽情绽放,成为与高欢争霸天下的对手。
而且,虽然在他这里未尽全功,但他所创造的基业却在几十年后灭掉了北齐,其后又假杨坚之手,统一了分裂三百年的中国。
这便是人生,或者说,这便是命运。有些人费尽心机,有些人因缘际会;有些人机关算尽,有些人坐享其成。
从来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而再往下看一层,两个人在时运之下,所发挥的势能也是不一样的。
尔朱氏从兴起到衰败,前后不过四五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高欢的身影始终闪现。不管是提出让尔朱荣参与帝后纷争的建议,还是从尔朱兆处骗到六镇的镇民,抑或是最后起兵与尔朱氏决裂……高欢一直都在主动选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才是尔朱氏兴衰的“幕后之手”。
在他的那个时代,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谋略大师,就是一个“造时势”的英雄。他参与开创了这个乱世,而且得到最大的红利。
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因缘际会之下,宇文泰也得到了另外的一部分。相比起高欢苦心孤诣的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宇文泰的成功相对要简单得多,他没有那么多的选择需要去做,一切几乎都是水到渠成的——因为他正好处在了时代的风口上,所以在委身于贺拔岳之后,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重大事件。
但他也不是单纯的躺赢。运气因素固然重要,但他在一步步上升的过程中,从取得贺拔岳信任,到实际主持关中政局,再到贺拔岳死后收服诸将,都呈现出了超卓的管理能力和军事能力。
乱世确实代表着机会,只不过这机会在高欢与宇文泰面前的意义不太一样。高欢是造势,他能主动营造出各种有利于自己出头的局面;宇文泰则是借势,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能毫不犹豫的紧紧握住。
这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时代的大潮从来都不会只青睐于某一个人。当潮流来临时,每一个能抓得住它的人——不管是主动靠近的,还是偶然在此的,都会被垂青。
而如何能够守得住这份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对高欢还是宇文泰而言,北中国陷入两分的局面,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如今既然狭路相逢于此,自然就该奋勇争胜。
我们都知道,最终获胜的一方是宇文氏。高欢原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些优势却统统在几十年的互殴中逐一丧失;宇文氏的北周不管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上,都全面超越了高氏的北齐,最终一统北方。
这个崛起与衰败的过程,虽然要在接下来的四十年中依次发生,但其根源,早在高欢与宇文泰时代即已注定。
在北方两分的最初刻,高欢对宇文泰的优势是全方位、碾压式的。但谋略大师高欢在军事能力上的短板,以及高欢赖以成功的六镇残余势力,却最终决定了高氏北齐的落败。
而宇文泰对汉文化的尊重,以及其在自身实力不足的前提下所迸发出来的改革需求,共同造就了宇文氏、杨氏,乃至李氏的成功——隋唐帝国赖以成功的关陇集团,即发轫于此。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你靠运气赚的钱,总有一天,会凭实力全部亏掉。有些时候,有些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积累了巨大的资源,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他们总会逐渐输掉所有的筹码——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这种例子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高欢亦然。所不同的是,他的初始资源,靠的是自己的谋略,靠的是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这个先发优势,让他在开局之初差点做到了赢家通吃。
但宇文泰的漏网,却让他在坐庄时尝尽苦果。
而这,还真的只是一个失误。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宇文泰受命赴晋阳,观察打探高欢对贺拔岳的态度。大丞相高欢当时39岁,已经是北魏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面对着眼前这个28岁的小伙子,他依然发出了“此小兒眼目异”的惊异。甚至,高欢一度有过除掉宇文泰的想法,只不过宇文泰及早脱身才幸免于难。
十五年后,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围攻西魏战略要地玉璧城。玉璧城在西魏名将韦孝宽的抵抗下,坚守50余天而城不破。东魏死伤六万余人,高欢进退维谷。
此时,东魏军中开始传出高欢已被射死的流言。为了安定军心,年迈的高欢扶病而出,巡视诸军以安定人心,并与将领们露天晚餐。
暮色四合,望着远处的玉璧,高欢知道自己穷尽这一生也不可能攻下这座城了。生平霸业,止步于此,难免无尽遗憾。
不知道此时的他,会不会想起当年自己权倾天下时,28岁的宇文泰毕恭毕敬立于阶下的样子。
如果早知如此,那当时无论如何,都应该杀掉那个小名叫黑獭的年轻人啊!
往事不堪回首,这一杯苦酒终究要自己来尝……思虑至此,高欢极目远眺,天色渐暗,斜阳残照,战场上血色昏黄。面对着此情此景,高欢命将军斛律金作歌以应景,并亲自和唱,一时泪流满面: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0
看完正文再看底下的众人才华横溢的评论,这个算是一个很大点题和补充,让人看文章中所讲的本质:)
*:
其实高欢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长得很帅…
小伙长得帅,有高阶层女子倒贴。这样的事儿古今皆有。长得好也算本事。也有些小伙实现阶级跃升后,把不漂亮的妻子狠心抛弃。
豪门大小姐为什么会看上他一个什么没有的底层?这一步才是关键。他当时有什么打动别人的,别人大小姐见得优秀男人恐怕一堆,仅仅一眼?恐怕谁都不信。
娄小姐放到现在必然是顶级猎头
看到这标题,差点就跟着念出了,“我要成为赵高!”(电视剧《神话》)
职场中也经常能见到高欢式人士: 出身低微、立志出人头地,头脑清醒,足智多谋,做事严格,性格流氓,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善于揣测领导意见,拼命往上爬。他们确实有“优秀”的一面,然而跟他们相处压力真的好大。并且这些人私心很重,得罪人很多,自己或者子孙终究难有好结局。
找另一半是第二次命运,毕竟难搞的婆婆、扶弟的妻子之类的是自己选回来的,也决定以后自己生活质量。回到家一些无厘头的事、本可以不发生的琐碎烦事,会阻碍自己辛苦奋斗,因为你在前冲锋,后院爆水管那可烦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进程,但也要靠自我奋斗啊
高欢能力还是很出众的,要不然在底层的人有多少要多少,有几个有选择的机会?大部分人碌碌无为。
任何一个令人称颂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高欢成功主要在于他的择偶标准、政治眼光和军事能力。帅哥、流氓、兵痞的混合体,想不成功都难!
平台,太重要了
从古至今,婚姻可真是个跨越阶层的好手段
高欢这种人即使是屌丝,那头脑也不是一般的聪明,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踩对了节拍。一般人回首半生基本都长吁短叹:呀!要当初我咋做就不会这样了……升学如是工作如是创业如是买房如是
0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原创 :在下流年君 喻以流年 1周前
欢曰:“今天子暗弱,太后淫乱,嬖孽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时奋发,讨郑俨、徐纥之罪以清帝侧,霸业可举鞭而成,此贺六浑之意也。”荣大悦。
《资治通鉴·卷一五二·梁纪八》
今天我们来聊高欢。
如果单纯从一个开国的角度来看,那么高欢的成就似乎不见得有多大,比不了前世的曹操,比不了当世的宇文泰,更比不了后世的杨坚。
但如果从成功学的意义上来说,那高欢可能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标准典范了: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过程,虽然崎岖坎坷,但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且,他的成功,几乎完全靠的是个人的奋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非要从这个人的身上挖点有用的东西来,那么可能也就这种成功学上的意义了,通过他的发迹,我们将能get到一个人的成功,到底该如何规
因为有个不靠谱的爹,高欢从小就家境贫寒,而且还是个留守儿童——他妈韩氏在生他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难产而死,所以高欢从小就被寄养在姐姐家里。而姐夫尉景,是怀朔镇监狱的狱卒。
有这种生活环境,高欢要不发育成一块混社会的料,都对不起他的出身。果然,史书记载,高欢“长而深沈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这是好听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个手底下有几个小弟、混社会的小头目。
这要搁前两年,妥妥就是被“大扫除”的对象。但高欢生活时期的六镇,内部矛盾丛生,社会已经处在即将爆发叛乱的边缘,因此高欢这种人反倒成了那时候混得最好、吃得最开的人物。
而这,也正是高欢第一次人生跃迁的契机。
某次,高欢在城墙上干活,被娄家的大小姐看上了。娄小姐不仅主动派婢女联络,投怀送抱,还死乞白赖的要嫁给他。
从此,高欢算是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是真の第一桶金,因为和大族娄氏结亲,高欢这才有了人生的第一匹马,以及丰厚的嫁妆。
不过恰如我们所知,混社会的人,哥们义气是最重要的,所以攒钱是不可能的。娄氏带来的嫁妆,就这么被高欢造得干干净净。
当然,史书不会这么描述,史书上的说法是,某次,高欢因公去洛阳出差,正好碰到了胡太后执政后期洛阳的乱象。回家后,他跟人说,执政者荒唐如此,乱世将至,还能指望着平平安安的当一辈子守财奴吗?
于是,散尽家财,结交豪杰。
在这段描述中,高欢充满了鄙夷和不屑,但事后来看,他的看法和选择的确是对的。到大乱来临时,高欢早年结交的豪杰,很多都成了他后来人生中的重要助手。
六镇叛乱爆发后,高欢半自愿半被裹挟地加入了叛军。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六镇之乱第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被消灭。之后,是因为北魏朝廷应对失策,将乱民安置到河北腹地,才在不久后又引发了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葛荣之乱。
高欢也在这当中,但他对葛荣并不看好,便当逃兵跑到了对手尔朱荣那里。
那尔朱荣为什么会接纳他呢?
一来是因为尔朱荣负责平叛,只要是来自对方的逃兵,总是欢迎的。二来,就是高欢早年散尽家财结交的“豪杰”派上了用场:高欢早年结交的小伙伴、秀荣人刘贵,在老乡尔朱荣那里很说得上话。
不过高欢也并没有因此就入得了尔朱荣的法眼——直到某次,他帮尔朱荣驯服了一匹烈马。
这场景是不是依稀有些眼熟?对,一百多年以后,这个桥段在李世民和武则天那里又重演了一次。
而且,高欢还不只是入了尔朱荣的法眼,他还成了尔朱荣的随军参谋,因为某次他给尔朱荣出了这么个主意:
高欢先问尔朱荣:听说您的马塞满了山谷,而且这样的山谷有十二个之多,难道您就没什么别的打算吗?
尔朱荣:你想说什么就直说。
高欢道,如今天子年纪渐长而太后淫乱,帝后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爆发。所以,您何不趁机以清君侧为名,成就霸业呢?
这大概是高欢在去了一次洛阳以后,长出来的最大见识。
尔朱荣听了这番话也极为动容,由此,北魏末年的乱局正式开启。
而高欢,也随之迎来人生的飞跃。
此后,尔朱荣进洛阳,废少帝杀胡太后,另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高欢跟随着尔朱荣,在此后平定了葛荣叛乱。期间,高欢军功卓著,因功封晋州刺史——至此,他终于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久后,尔朱荣被孝庄帝所杀,高欢开始有了脱离尔朱氏自立的心思。
在尔朱荣被杀后,尔朱兆南下,准备入洛。他叫高欢一起去,高欢却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之后尔朱兆攻入洛阳,并将孝庄帝带回晋阳。这时候,高欢不痛不痒地给尔朱兆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希望他不要擅动妄念,有弑君的念头——当然,既没有苦口婆心的劝阻,也没有郑重其事的行动,信只是说说而已。高欢此时并没有想要真的跟尔朱兆翻脸。他实力尚弱,还远不足以跟尔朱兆相抗衡。
但没想到不久以后,尔朱兆竟然给高欢送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
当时,六镇的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六镇镇民却像流民一样到处流窜。尔朱兆面对着这些人很是头疼,便问计于高欢。
高欢说,这么多人,杀了也不是个事。大王您应该让心腹将领来统领这些人,一来可以增加兵力,二来如果有什么过错,责罚将领就可以了,否则打击面太大,容易让镇民逆反。
尔朱兆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便又问高欢:那你推荐一个人吧。
这时候,坐在一旁的贺拔允插话了:我觉得高刺史就挺好!
高欢闻言起身,照着贺拔允的脸上就是一拳,直接打掉了贺拔允的一颗门牙,而且嘴里还骂道:你是什么东西!当年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在时,你就是他的一条狗。如今大王在思考军国大事,你竟然敢插嘴!
尔朱兆赶忙拦住高欢,说,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你去就很好。
高欢大喜过望。宴席散后,眼看着尔朱兆酩酊大醉,高欢生怕他第二天酒醒后会反悔,连夜便在军营中宣布他已经受命收编六镇流民,以造成既定事实。
——这些六镇流民,将是高欢日后争霸天下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一举奠定北齐立国的基础。不过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将来再说。
而有了这些人以后,高欢的野心愈发大了起来。某次,尔朱荣的妻子从洛阳回乡,高欢竟然抢了队伍中的马匹。
尔朱兆闻之大怒,亲自至高欢处责问,但不想反被高欢的一番花言巧语所蒙蔽,两人还在阵前结拜为兄弟。
当夜,尔朱兆留宿于高欢军中,部下都劝高欢杀掉尔朱兆,但高欢却拒绝了。他认为此时尔朱氏势力仍在,而己方力弱,杀掉尔朱兆会招来灾祸。
第二日,尔朱兆回到自己的营中,高欢却停下了脚步。两人隔漳河而立,恰好漳河河水暴涨,尔朱兆这才明白自己原来被高欢所欺。他隔河痛骂,但已经无济于事。
这也是高欢与尔朱兆的最后一次相见。不久后,高欢便开始起兵,他打出反对尔朱氏的旗号,并最终击败尔朱兆进入洛阳。
一年后,尔朱兆兵败自缢。胜利者高欢虽亲临丧事,但尔朱兆已经无法再睁眼看一看这个昔日的仇人。
此时的高欢,已经完全取代了尔朱荣当年的地位与声望。他废节闵帝而立孝武帝,自封大丞相,成为北魏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这一年,高欢三十八岁。
当我们回顾高欢走向权臣的整个过程,会发现他的个人能力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这却远远不足以来解释他的成功。
他真正赖以成功的,其实是关键时刻的个人选择。
从婚姻开始,到选择尔朱氏,再到背叛尔朱氏,是这一次次正确的选择加上出色个人能力的双重加持,才让他几乎每一步都能跳一个大台阶,从此成功走向人生巅峰。
说的直观一点,高欢就是一个做选择题的高手,每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押中正确的选项,从而完成阶层的跃升。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狗屎运了,即便我们考虑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也必须承认,高欢先后几次都能选对正确的路,这是真正的高瞻远瞩。
那高欢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若论出身,高欢无疑是社会的最底层。而他所面临的阶层跃迁之路,其实跟当下很多人的痛点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做法也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借鉴意义:
拾阶而上,想办法把自己
编织到上一层的网中。
社会阶层就算再固化,阶层之间的壁垒也不是牢不可破的,总会有一些缝隙可钻。而对于一个身在下层的蝼蚁而言,这可能就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高欢抓住的也就是这样的机会。虽然身在下一层,但他总是踮起脚尖努力地向上够,想尽办法把自己嵌到上一层的网中。
/ 他的第一次人生跃迁,是通过婚姻实现的。这也是如今公门之中,很多出身微寒的“青年才俊”所选择的奋斗方法与目标:通过一段婚姻,为自己日后的仕途提供助力。
于高欢而言,这一步也确实是他改变人生的关键一步。娄氏在日后虽然于他助力不大,但高欢这家“企业”的启动资金,是完全来自于娄氏的。
// 六镇叛乱后,天下局势纷扰,高欢虽然被裹挟入乱军之中,但却及时脱身到了尔朱荣处。相较起不成气候的乱军,尔朱荣不管是自身超卓的军事能力,还是手下所掌握的正规军,所能带给高欢的助力,都远比六镇的叛军强要多。
/// 但尔朱荣即使能平定叛乱,也仅仅是地方诸侯而已。并不满足于此的高欢,之后又通过助力尔朱荣,继续向着权力的更高处迈进。
孝明帝与胡太后有矛盾,这让高欢看到了希望。如今局面纷乱,以尔朱荣的实力,足以在乱中取利。他尔朱荣只要愿意走出这一步,就能从一个地方军阀,变成宰割天下的权臣。届时他作为尔朱荣身边的人,身份和地位也能随之迈上一个关键台阶。
//// 等到获封晋州刺史,高欢终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此后,他不再仰人鼻息,而是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经营。
尔朱兆准备杀孝庄帝时,高欢反对。此时高欢以一州之地,尚远不足以与强大的尔朱氏抗衡,因此他所谓的反对也只不过是写了封信,向世人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而已。
但是,通过这次反对,高欢却成功地把尔朱氏所得罪的鲜汉大臣都拉拢成了自己的支持方。这又是在向更高一层的社会网络迈进,而且,还是在跳过尔朱氏后,向前迈进。
///// 到尔朱兆主政时期,高欢成功抓住机会,收编了六镇乱民的残余势力。至此,他真正有了争雄天下的实力。
从娄氏开始,到六镇的叛乱,再到历经尔朱荣、孝明帝与胡太后的矛盾、尔朱兆的执政……这些人与事,在高欢这里,统统都是他的跳板。借助着它们,高欢一步步的往上跳,终于一跃而至权力的巅峰。
史书上说,高欢年轻时就有“澄清天下之志”,这无疑是溢美之词。从高欢的前后经历来看,他想出人头地是真的,想手掌权柄也是真的,但至于澄清天下,这种事就跟他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了。
什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些在高欢这里统统都不起作用。他所看重的,或者说唯一看重的,就是谁能带给他更高级的社会网络——甚至于,他还会用自己的努力和方式,来帮对方织大这张网。
依附着强者一步步地往上爬,这在高欢的选择中,自始至终都是坚持的原则。
番外
我们的
说书时间
最后,在这里要申明一下,正文中所介绍的高欢的选择,只是在下的一种推测分析。同时,这种选择原则也并不是在下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一点,还请读者们周知。
而且,高欢人生中这种随处可见的“唯强者论”,也不是万能的。这虽然确实是他能够迅速成功的原因,但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也将受到这种选择的反噬:
因为过度地依赖鲜卑武人的力量,高欢秉政时期的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都表现出了极为典型的胡人政权气质。
这相比于北魏,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北魏几代君主温柔而坚定的汉化过程,到这里完全终止,又回退到了曾经以胡制汉的古老局面。
但此时站在山巅之上的,已经不只高欢一人了。公元534年,孝武帝西奔关中,北魏从而一分为二,东西并峙。西魏的实际执政者宇文泰,在此后坚定地朝着胡汉融合的方向前进,走出了一条与高欢完全相反的路。
这两人一生的恩怨情仇,既是那个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的对决,同时也是中原大地三百年来胡汉融合的缩影。
下一篇,我们就来介绍宇文泰。
0
性格决定命运和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德行的逻辑错误,不完全的条件“决定”个毛。明白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才是正道,加大自己的主动权,但是”决定“不了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就是说一旦进入“算命”就是错了,形式包括名词术语等等,已经限制和固化你的思维和方向。
0
性格决定命运!
还有一句选择即命运,其实是性格决定你将做什么样的选择,即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哈哈,有点绕口~~
改命运就是改性格,而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许是思路还没理清,关于命运的主题我先搁笔了,以后也许会续,也许不会再续。
我转几篇喻以流年君的几篇命运相关的文
0
关于命运这话题,当时有所感,就着情绪开了篇,等回深圳情绪平复我竟迟迟不敢下笔。想得越多,越觉得命运的不可捉摸。
我内心认为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看我前面写的:命 运是什么?能不能改变?怎么改变?说明我的潜意识中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最后汇成一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
1
姐还没有成功到出书立传的程度:)
做股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根据自建的交易系统进行交易,克服人性上的弱点,做到心和手合一,看着盈利增长中,心中有着淡淡的愉悦感~~
只是有点遗憾,现在再有不会有什么事,包括赚钱让我高兴得飞起的情绪了。
年少时总想着修练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现真做到了,又怅然若失,因为这意味着我已不再年青,不再热血澎湃......
0
哥哥出书算了,炒股多没意思,关注你一年了
0
命 运是什么?能不能改变?怎么改变?
感慨、思绪万千,想下笔时才感觉是个大工程,还是等回深圳后好好的写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