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数量回升这对保险股意味着什么?
2015-04-29 13:13:08
东方财富网
今年只涨了14.79%的保险股 ,还能不能买?
友邦保险中国区高管没有回答股票问题,却给了早报记者几个印象深刻的数字。
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蔡强说:全球各国的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通常保持在1/4至1/3的水平,中国目前是8.7%。
换言之,中国保险业有3到4倍的增长空间。
光有发展潜力还不行,关键是中国保险业是否已经站在起跑线上?友邦保险中国首席业务执行官张晓宇提到了一个行业最容易被忽视、但对万亿保费收入的中国寿险业(2014年全国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0902亿元)影响最大的事件—保险代理人 (或称营销员 )数量和产能都在回升。
金融资产面临重新再分配
如果你是价值投资者,并且是保险股的持有人,可能更愿意选择能够做大、市场空间广阔的行业。毫无疑问,中国保险业就是这样的行业。
蔡强告诉早报记者,今年中国保费收入应该超过英国 ,进入全球前三名。
但他同时说,中国保险行业还没有进入保险强国的行列。
在蔡强看来,衡量保险业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保险密度(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一个是保险深度(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蔡强说,目前,中国保险密度人均刚刚200美元出头,和发达国家大约4000美元的人均保费比,相差20倍,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而保险深度也只是不到3%左右,世界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则是7%至10%,几乎只有一半。
蔡强说,对于一个发达国家来说,
老百姓的家庭财产一般三分天下,1/3银行、1/3证券、1/3保险。
“中国的保险资产只是8.7%。绝大部分的资产全部集中在银行。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这个资产会进行重新再分配,这是未来保险业以及中国成全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
要关注寿险公司两组数字
对于寿险公司的股票投资人来说,可能还得关心另两个数字:保险代理人的数量以及他们的收入状况。
友邦保险中国首席业务执行官张晓宇日前给了早报记者两个数字。
一、2009年开始,友邦中国保险代理人数往下走,从高峰时的3万人一直降到前年的1.5万人,现在慢慢往上走,到2014年年底的时候数字变成1.8万人。
二、据有关统计,2013年上半年,
金融行业平均收入是6600元/月,整个保险业代理人的平均月收入仅为1917元/月。
这两组数字说明什么?
首先,从2009年开始的代理人数量下滑现象,是全行业情况。
相对利润率较高的保险代理人销售渠道减少,不仅让保险公司利润率受到严重挑战,也让相对复杂、需要解释的保障型保险发展面临瓶颈,而保障型保险正是保险业生存发展的立足之道。
按照张晓宇的说法,友邦中国代理人2009年平均月收入1969元,2014年为5865元。友邦保险代理人数量减少这一态势从2013年开始扭转,友邦中国业务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数据显示,友邦中国2014财政年度业绩再创新高,新业务价值、税后营运利润和年化新保费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提升了55%、38%和25%。
事实上,从国内四大上市保险公司的2014年年报数据,也能看到代理人数量恢复增加以及寿险业的变化。
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最大寿险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营销员共计74.3万人,较2013年底增长13.8%。
国内第二大寿险公司—
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超过63.5万,较年初增长14.1%,创历史新高,平安寿险的个人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14.4%。
中国太保旗下的太保寿险营销员月均人力达到34.4万人,同比提升14.3%。
新华保险营销员渠道总人力达17.5万人,与上年持平。
随着中国保险代理人数量开始恢复,寿险业似乎也在从低迷中走出来。
不过,张晓宇给的第二组数据,仍需要投资者关注。作为寿险业的老大难问题,中国代理人收入持续在低位,增员难、代理人素质差导致销售误导等问题,会不会带来新一轮的行业挑战,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友邦保险从2012年成为国内金融行业首家向全体员工推行境外上市股权计划的外资机构,其目前正在探索推广的精英营销员模式是否可行,拭目以待。
(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