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14年报要点:
[淘股吧]1、概述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3.53亿元,同比增长32.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218.7%,经营性净现金流1.79亿元,同比增长103.7%。
回顾全年,公司主要工作如下:
1、以管理变革求突破,成效显著
2014年,公司新一届董事会换届工作顺利完成,在管理模式、管理结构和经营团队激励政策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加强公司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的制度建设,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核心资产管控流程和制度,多渠道促进公司管理,规范了公司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经营决策能力与管理执行水平。
2、以新产品、新市场、新客户为增长点,经营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2014年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
制造向高端,服务型制造”的战略指引下,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着力打造销售精英团队,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加大高毛利产品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在新产品、新市场、新客户方面取得突破。
报告期内,
高理公司在进一步完善[tag]信息化[/tag]建设的基础上,实现采购、生产、仓储与销售物流一体化,提高协同效率,不断推进生产自动化改造,提高人均贡献率;
朝着新[tag]能源[/tag]汽车、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积极研发新产品,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国内首创纯电动汽车PTC加热系统,在市场应用基础上正在开发第二代产品;自主研发的系列
汽车传感器,打破汽车传感器国产化率低的局面,为迎接“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精确的感知基础;适用于智能[tag]家电[/tag]的新型封装结构超小型、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打破了国外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实现客户群体、销售渠道、媒介资源的融通共享。在管理变革上互相镜鉴,推动深度变革。
报告期内,
正源公司有源紧握4G网络建设的市场契机,在管理变革、新产品开发、内部资源整合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客户和产品分析,明确了以客户化导向的经营策略,以大客户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来源,提升大客户服务质量;聚焦技术含量高,更具价值优势的高端产品,向高端制造转型;同时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内部整合方面,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实现行业内有源、无源、子系统多领域的产品整合,为大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提高销售份额。
报告期内,
激光公司继续向“高端制造、服务型制造”突破转型,继续整合资源实施资本运作,加强全球化战略布局。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新开发的窄脉宽光纤机打黑应用,稳固了在核心大客户的行业应用;
蓝宝石切割、LDS、DF- PLUS 激光切割机研发和标准化工作获得进展。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成型,与参股的多家激光核心器件制造公司锐科、奥森迪科、纽敦光电等联动更加紧密;下游石油筛管加工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带动激光全自动切缝管设备在南美、中东等市场热点区域全面热销;在业务架构上新成立自动化部,以激光设备为核心深入挖掘“智能”装备的产品内涵。在管理变革方面,强抓企业运营及管控机制,狠抓资产质量,管理的一体化运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运营效率有效提高,核心资产的周转率同比大幅上升。2014年,激光公司坚持大客户和国际化战略,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手段,组建专业的网络营销团队,积极探索适合的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多渠道的互联网营销手段,有力促进了公司国际业务的销售。
3、以资本运营完善产业布局为支撑,服务主营业务发展
2014年,公司深入践行“以产品经营夯实企业基础,以资本经营扩张企业规模”的经营理念,投资公司以“服务主业”为发展定位,
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股权投资,通过构建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探索以存量资本撬动广泛社会资本的经营路线;强化股权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对已投项目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机制,确保股权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资金融通渠道,利用闲置资金,聚合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发起设立1.8亿创投基金。为更好地服务主营产业板块,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五、核心竞争力分析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863”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公司拥有1000余人的专业研发队伍,技术领军人才中有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拥有研发场地面积10100平方米,技术开发仪器设备2.5亿元。公司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用户开展多层次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2014年公司完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34项;完成专利申请61件,获得专利授权46件,其中国际专利1件,国内发明专利8件;开展标准制定16项,发布行业标准1项;报奖4项,成果鉴定3项。激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板块: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激光 2014 年,随着
3C 可穿戴电子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日益凸显,集中开发了一批包括软板 FPC 切割设备和 PCB 全自动打标产线
、蓝宝石切割在内的先进技术与装备,融合超快激光加工技术和独创的客户定制模式,获得了极好的用户体验和行业声誉;另外公司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着重开发了
基于国产数控系统及伺服驱动系统和软件的智能自动化切焊装备,并力推智能化工厂概念,构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和标准,在同行业中首屈一指。搭乘
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政策快车,将
公司 3D 增材制造优势技术全面应用于冶金行业规模化生产。敏感元器件产业板块:华工科技旗下华工高理2014年新产品开发取得新进展,高精度微型化领域实现小批量产、汽车加热领域实现量产、
汽车传感器研制取得重要进展。新产品“汽车PTC加热器”,技术先进,属国内首创,
打破新能源汽车用PTC加热器国外垄断。目前已在MG、MAZDA、上汽、
东风汽车、一汽、
长安汽车等国际国内厂家推广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汽车PTC加热器将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光[tag]通信[/tag]器件产业板块: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正源在光通信前沿技术领域波长可调谐激光器、下一代光通信网络用光芯片及器件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波长可调谐单片集成高速激光器阵列芯片和模块”获得国家 863 项目立项,“单路 25Gbps SFP+ 光收发合一模块”(注:指传输速度为每秒 25000 兆位,收发功能合一的一种独立于通信协议的光学收发器)研究课题获得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立项。激光全息防伪与材料产业板块:华工科技旗下华工图像2014年在
国内率先将激光全息防伪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发出
激光全息二维码产品,不仅赋予产品防伪的功能,同时可以追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等特殊商品方面。将激光全息防伪技术与印刷技术相结合(UV技术),自主开发UV涂料和新的生产工艺,开发出猫眼膜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新产品。将激光全息防伪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在零级衍射和动态防伪效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目前这两项技术都是当今最先进的光学防伪技术。
现代服务业板块:华工科技旗下
华工赛百公司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研发了面向生产、加工、仓储、流通、批发、零售和个人应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食品、汽车和电子元器件行业平台和企业平台建立了应用示范;通过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建设,总结形成了一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并参与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2014年追溯系统在企业级应用方面成功进入电子元器件、汽配行业,国家级平台方面通过一批项目的实施已奠定一定基础。
九、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1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 2025”首次出现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 年的行动纲领。li*总理表示,要实施“中国制造 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 2025”旨在 2025 年前,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
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大力支持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必争产业优先发展;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航天装备、通信网络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中国制造 2025”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2、
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智能转型的大潮下,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中国版工业 4.0 规划—《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即将上报国务院,重点实施领域为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生物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在这一轮技术革命热潮中,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
3、物联网
2010年,物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工信部印发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tag]安防[/tag]、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等九个重点领域发展。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9月,发改委联合十余部门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研发项目。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深入,“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成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1700多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00多亿元,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物联网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要比信息互联网大30倍,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4、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已上升称为国家战略产业,对缓解雾霾污染和减轻能源依赖具有深远影响。国家各个部委支持鼓励政策有望继续出台,彰显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2015年,是《国家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考核年,为完成2015年达成新能源汽车产销量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的目标,中央及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2)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华工科技在发展中聚焦“中国制造 2025”,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将受益于“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个方面。其中“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其核心要求工业生产流程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社会创造价值;“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 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公司抓住这一历史时机,提出以赛百为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科技产业,此举对于公司加快转型、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司现已拥有激光
装备制造(智能装备)、通信激光模块、传感器规模化制造、工业溯源以及激光赋码标签及功能材料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公司在2014年换届后,经营层坚决贯彻“制造向高端,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战略,明确了未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平台的目标,
未来公司将围绕“智能制造”和“物联科技”为主线打造自身的平台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的内部梳理已基本完成,公司的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已逐步显现效果。
公司在激光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布局,并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在产业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目前公司正积极
布局“智能制造+物联网”的物联科技领域。华工科技智能物联前景广阔,
华工赛百为公司的现代服务业平台公司,可以作为物联网业务的起点,其余板块可提供具体业务支撑,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物联网将公司各版块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激光公司聚焦工业4.0,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图像公司提供商品防伪及溯源的解决方案;高理公司中传感器构建物联网的根基,具有良好的前景,可穿戴、智能家居均大有可为。正源公司从传统通信市场向新型ICT行业市场转型。物联网将公司各产业板块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当然,公司也会面临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需求换挡调整对公司的规模扩张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新的一年,公司将加强资本运营,通过并购等手段,纵向延伸产业链。此前子公司与社会多方成立并购基金,围绕主业展开并购重组,为公司外延发展寻找合适的项目,具体的方向与公司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这些将会为公司打开新的发展空间。2015年,华工科技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变革、聚焦增量发展,围绕新战略、树立新思维、探索新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优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公司将全面优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培养并举、激励约束协同”,启动实施5年“千人计划”,补充公司年度人力资源需求,同时为公司后续发展建立人才蓄水池;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共享培训资源和经验,打造公司内部企业文化;完善核心企业经营团队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成长性。
2、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快速发展
公司坚持从市场开拓为工作重点,从推广新产品,开发新市场、进入新领域,实现销售增量;集中资源,坚持大客户战略,客户挖潜与开发并举;持续进军海外市场,扩展国际业务,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强化管理、运用网络新工作提高销售能力,整合资源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市场份额,实现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3、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继续加强行业技术研究和部署,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整合内外部资源,联合开展集成创新,加快硬件平台构建;强化项目管理水平,突破重点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研发队伍建设,顺畅研发人员奖惩机制。进一步提升各业务板块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4、
借力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助力规模发展
公司坚持“以产品经营夯实企业基础,以资本经营扩张企业规模”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优势,增强资本运营力度,采用并购等手段,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利用创投基金的创新模式优势,放大资金的杠杆效应,进行与主业相关产业的优势技术企业的成长期投资,借此扩大项目投资范围,探索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