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
自期指运行以来,一个大的规律打破了,这就是期指持仓创阶段性新高的时候伴随着指数见顶。先不说见顶,目前连引起大跌也难,最近一次灵验的就是12月8持仓新高,12月9日冲高大跌(当时觉得这有机会成为头部区域,最弱也会做一个双头,而且牛市多急跌,所以减仓大部分空单)。12月15持仓再次创出持仓新高后,连续涨了3天。3月16日再次刷新持仓新高记录,连续逼空,十分强势,持仓也回落一成左右。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情况,那就是增量资金了。在股市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期指持仓新高可以理解为套保盘占比较大。3月16以来投机空头损失惨重,这是持仓回落的一部分原因,但回落幅度之大,超出预期。
理解 :1.投机空头已经放弃了抵抗(仓位超负荷),多头顺势获利减仓
2.套保的机构抛出现货同时平空单
3.套保的机构对锁打开,平空单,捂着现货
其实这几点都有互相重合的意思,但却各有不同。
基差:
14一季度,期指贴水现货先不说,远月还逐级贴水,形成一个back结构。到了6月,也只是稍稍升水。到了后面暴涨行情的远月大幅升水近百点。统计了一下,当前的交易的几个期指合约,当然,这几个在不同时段由于持仓数目不同会引起基差的变动,但这种基差趋势性的变化得注意。自1月30以来,IF506和IF1509,收盘点位基差最高点出现在2月9的28.4点,最低出现在4月3的7点,而且盘中出现主力合约贴水现货已经是常态。IF1505和IF1506基本同价了。期指是大资金的战场,这个不可否认,虽然空头大败,但多头同样谨慎,当然相对升水百点的时候,绝对的点位是高了不少,但这种基差的收敛也能说明一个问题。不敢升水太多是怕套利资金吗?但从前面的新闻看到,套利资金反而是前面大幅升水的时候被收拾的(多股票持仓组合+空期指),期指大幅升水,因为股票跟期指是两个账户,期指
保证金 不足被迫减仓空单。如果真的如媒体所渲染的大牛市,那么当前多远月空近月是大好的机会,哪怕出现调整,时间也是比较短。但真的是这样吗?后面会不会看到期指形成一个back结构?
顶部:
顶在哪里?牛市不猜顶,要在顶部卖出,但哪里是顶?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4000点到6000点是牛市,6000点到4000点难道就不是牛市了?只是后面跌到1600点,才发现,原来6000点是顶了,6000点到4000点可以归纳为熊市的开端。鱼尾是很香,尤其看到利润的快速增大。
思维惯性:
有一些东西是注定的,如果你在6000点卖出股票,而资金还在股票账户里(排除某些人当年把资金拿去买房了--不得不说这完全做对了),那么钱怎么来就怎么去,这是写好的剧本。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市场上总是流传着成功者的故事,但不会告诉你这只是极少一部人。你能在6000点卖出的(大牛市的坚信者,有技术,知道会回调再涨,逢低买),5000点不买,4000点买不买?4000点不买,3000点总买吧(而且当年是国外爆发的金融危机,而不是国内经济先出问题)?还记得当年,章建平大败
中信证券 和
中国联通 (上证3400点)吗?蓝筹股是大明星,总得买吧。 结果,越买越套,由于信心的膨胀,之前赚的都压上,跌幅远远超过预期,还把压仓底的资金都拿来补仓(总拿08年的事来说是不恰当的,但这就是风险教育。善攻不善守,注定失败)。当然,不用到今天,也有不少蓝筹股比当年6000点的时候还要高,但关键有多少人可以买到这类股?先不要说个人投资者,哪怕是专业的机构也未必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赚指数不赚钱,拉开了这轮牛市,主战场就在期指,升水不多,想象空间大,而且拉的大盘股都是被严重套牢的(满仓踏空就是由此而生)。真正让市场大部分人赚钱的是小盘股---这是基金重仓布局。为什么基金不卖出8股,调入2股?因为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催生的,尤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更是相信这一点(改革派信徒)。虽然阿玛尼的布料是山东产的,但这不阻碍他是外国名牌。虽然这些创业板的水分很大,但矮子里选将军就是这样。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总有人拿银行股对比创业板个股,创业板不涨,这种噪音就不会很大,其实这只说明了一个事:创业板个股是比银行股估值高,但不代表银行股就是便宜。银行股的盈利相比2007年增长了1倍多,但为什么股价远远比不上当年。中国的GDP增速相比其他国家快多了,哪怕在今天。为什么谈经济就会色变?当前银行股的估值,该与GDP增速挂钩,尤其当前经济总量在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大的时候,总拿欧美的银行股来比,那不恰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