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对研究的一些认识

15-03-24 14:08 573244次浏览
茅台03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研究有边际效益问题,要找效益大的地方投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要求,大部分时候只要同步于市场进行理解就可以了,但被市场多频次演绎后就得在市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要和市场比深度和远度,极端共识区域就得尽量找市场认识的相反点、要和市场比角度,这几个层次的难度是递进的,所以要有阶段认识能力相辅助才容易进行。

各方面都完美的系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放弃效率和短期安全的系统往往才会是长期安全和可重复的,这不太符合人性,也就保证了系统的独特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将精力放在长期要素和战略点的思考上。

研究有三个着力点,产品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生意模式和估值模式)、格局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发展路径和可把握程度)、股价阶段分析(可以帮助解决视角力度以及预期的程度理解)

阶段分析能解决赔率分布问题,基本面研究可以解决空间、方向和信心问题,阶段认识是相对次要的辅助工具,不能夸大但也不能没有。

守正出奇求变,研究上的“正”就是逻辑风格,这个要稳定,不能功利性的变来变去,但视角要灵活,这是“奇”,要不停的转换视角去看待问题。再就是要有挖掘变化的能力,这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尽量寻找虚实结合的标的,实是落脚点和确定性,绝不能错;虚是展望、是臆想,也是大利润的来源,上面说的求变就是这意思,既然是变化中的那自然不能太追求准确,有个大概就可以了,对了是命好,错了就拉倒,所以要严肃活泼的进行研究,严谨的寻找确定性,也要敢于不那么严谨的拥抱不确定,冲它而来但别为它过分支付。

涨跌都能令人坚定的才是好标的,跌令实的更实,因为价钱便宜了,涨令虚处显得确定,因为得到市场的确认和佐证了,这就是虚实结合带来的效果,如果涨几十个点就让人有想卖的感觉,那就说明虚处不足,就不太可能是好选择,最后也许连那几十个点也不容易挣到。反过来也是一样,跌了不敢重仓加的就说明实处不够,要多检讨下自己对确定性的把握能力。一般来说,长牛好票都是那种能持续化虚为实、以实展虚且不断良性循环的。

研究时应先把前提定好,是战略考虑还是战术选择,如果是战略考虑那就不要去管什么价格包含或预期差,如果是战术动作就应对市场进行分析,着重于市场理解。战术战略一致性的机会实现起来会更简单轻松。战略决定期要以企业质量为先,非战略决定期要以市场的预期包含程度为先。

最好在跌的时候研究票,即便是上升过程也尽量选择回调的时候做研究,不是从操作角度,而是从研究的冷静客观和时间从容出发,负面情绪下得出的乐观判断也比正面情绪下的乐观判断更容易准确也谨慎。

信息的价值与被市场演绎的频次负相关,但不能以市场是否都知道该信息来衡量其有效性,只要未对其进行恰当的演绎,则该信息是否被广为人知并不重要,毕竟会有很多因素压抑市场对信息的体现和理解。反之,即便是市场完全未知的信息,如果股价已经演绎过了,其价值仍旧要相应的给予折扣。

顶底两端是最重要范畴,这个清楚了才会有方向感,所以要对各重要阶段的顶底进行标注,找出当时对应的基本面和估值体系,然后将其与当下对比,找出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建立基本面坐标体系,这样可以有参照,就容易有方向感,这需要对基本面和整个估值体系及逻辑和市场心理进行理解。顶底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以很宽,不能用一个数量来界定,关键看在你逻辑风格中是否可逆。

不同投资周期的研究要求也是不同的,长线落脚点是事实与可能性,中线落脚点是预期与市场的匹配,短线落脚点是情绪及信息扰动,这三点经常会不统一,但有时会相通,只是呈现方式与周全性不同。

市场在不断变化,企业也在不断变化,变化是常态,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多方向的反复审视,对世界有敬畏心,这个敬畏就是要认识到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出现意外的,所以要尽量让自己处于有保护的状态,尽量多的假设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
打开淘股吧APP
369
评论(16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明心静气

16-04-25 15:19

31
以下是茅台03兄在其管理的髙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2016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对其投资行为的回顾与展望。反复阅读,个中情怀荡气回肠,实在是写得太好了,特此贴出来,与诸君共享。[淘股吧]
“这是我基金成立以来的首份季报,首先要感谢各位投资人,能够在市场及经济低迷时期将资金托付给我,且很大部分都有接受3到5年的锁定期,这体现了大家的信任和长期投资的决心,对我个人来说,不择时、不做衍生品、不通过指数期货对冲、不用杠杆、始终超高仓位集中投资是主要风格,这在熊市中会很受考验,虽然我们希望通过提高选股标准来化解,但面对系统风险时往往很难规避,所以在此之前我是预备好净值的大幅度滑落以获取对自己长期风格的坚持,所幸的是,我们并没有付出预想的代价而是取得了单季33.31%、成立四个月以来39.2%的相对较好成绩,并且这是在各类主要指数同期跌幅15%以上的背景下获得的,抛开运气或者选股正确的层面不谈,我认为,客户资金的长期化是我能排除干扰坚持选股持仓的很重要原因,所以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是我们未来要继续获得成功的很重要基础。
在个股方面,我还是尽量坚持过去个人投资时的集中原则,只是由于我们的资金规模已超过10位数,必然会带来适当的分散,所以我也持有和交易了近20只股票,但对我特别看好的某几只个股我还是分别投入了3成或1成左右的本金以充分参与它们的长期发展,如若不是规模和容量的限制我是很愿意再集中一些,因为优秀甚至伟大的投资机会是极度稀缺的,对于这类机会再集中都不为过,当然,在集中长期投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与那样的黑天鹅或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有企业思维,企业家是逃离不了的,他们更多的是想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而陪伴优秀企业共同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意外更是我们投资人的荣耀,也是每一个长线牛股不可避免的过程。以高标准进行选择,找出正确的人和正确的事及生意,然后以伙伴的心态与其同生共死、共同发展,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投资方式,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曲折和复杂的,不愿意承担往往意味着不配得到回报。
当然,也正因为这个世界是复杂且多可能性,很多事情即便你对了也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结善缘开恶果的情形并不少见,何况还有可能是真的错了,所以有一个纠正的机制是必要的,但这个机制的触发一定不是意外困难,而只能是我们投资它的主要逻辑被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困扰往往只是因为没有养成向远处看的惯而已。
另外,由于我不太赞同对短期业绩的关注和解释,我过去也没有进行季度甚至年度总结的惯,这没有意义,所有思考应该是伴随具体公司的发展节奏进行的,定期报告的交流很容易变成推责或炫耀,这都会带来不好的情绪干扰和心力浪费,我也不觉得大家需要这样的交流来了解持仓的优劣和投资进展,那可能只是不信任和不坚定情况下的安慰剂,所以虽然定期报告制度必须履行,但在投资经理的回顾和展望方面会尽量精简和形式化,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即可。”
物阜民康

15-03-24 17:31

13
今天的一点感想。[淘股吧]

投资既不是看K线,也不只是读财报,而是对未来的事件和潮流下注。阅读有助于对事件和潮流形成判断。仅以资产负债表而言,台基并不比丹甫和禾欣差,因为创业板不允许借壳,所以台基没能成为借壳标的。如果禾欣不被借壳,就难以实现价值,可见关注规则之重要。看财报的人不会关注乐视,看K线的人不会持有太久,而押注事件和潮流的人则有可能赚大钱。股市既不全是主观的,也不全市客观的,而是客观现实世界的镜像。互联网无疑是现时代最重要的事物,但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在A股,A股将乐视当作物联网的镜像。索罗斯的理论确实是理解市场的最好工具。

(丹甫和禾欣都买过,丹甫没等到借壳,禾欣借壳时只剩下三分之一,都是根据财报选出来的)
投中

15-03-24 15:44

11
2012年第一次看完茅台03兄的文章,我就觉得开了窍。年年盈利,不胜感激!
时间的力量

15-04-19 12:41

10
文章读了很多遍,之前在**也有评论过,近期还是结合一些思考,下面再谈谈我的理解和看法,如有错处,请多多指教。[淘股吧]
初看茅台03兄的文章,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片段的串联,其实实质上是一气呵成的整体。
最近的市场确实极为火爆,大众思考的时间和力度都在减少,更多追求短线暴利操作,超短线频出,身边人人都是“股神”。但正如兄所言,放弃效率和短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和可复制。独立思考,往往是反人性,但能保证长期活下来并获利。以回放的方式来看,会猛然发觉,原来以长期的要素进行思考来投资,确实更稳,获利更高。
研究的三个着力点,我理解是其实是两面,基本面和市场。基本面包括产品研究和格局研究,是微观的企业和行业发展、行业空间,以及相应的估值方式。市场包括股价阶段分析,是研究现阶段(包括大盘牛熊)的估值范围,市场对待同等事件的偏向性(比如熊市中的O2O,市场解读为双手互搏,牛市中解读为[tag]互联网+[/tag]。预期不同,引起的估值范围有极大的偏差)。这可以解决赔率分布问题,通俗的说,牛市或行业等方面乐观,可以打开估值空间。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虚实结合。实的地方,其实就是基本面的两个大的层面,虚的地方解决市场偏好和基本面预期。一个股票质地优良,但是往往在市场整体性不看好的情况下,即便是高速增长,行业也向好,也不一定能获得高估值,就是因为虚的地方不足。在熊市的时候,这一点可能显得尤为突出。但在牛市的大环境中,个股及行业的虚处不足,可能往往又能孕育出低估的机会,因为牛市就是市场面最大的乐观因素。而如果在虚的地方很足,往往股价能获得极高的溢价。如果过度支付,在估值坍塌的时候,杀估值都会导致毁灭性亏损。举个例子,比如家纺股,在实处,其实基本面不差,近几年的发展都不错,在服装整体性低迷的情况下,几大家纺增速都不错。去年整体市场还不太好的时候,传统行业的低增长压制估值,而在牛市的时候,视觉一下子就切换了,变成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估值空间打开,乐观情绪宣泄。这就是如何在不同阶段分析市场角度和预期的例子。
在牛市,往往虚的地方很足,可以获得极高的溢价,追涨有时候反而获利颇丰,基本面实处反而会被弱化,体现不出优势。但是尽管如此,从中长期来看,基本面实的地方很强,总是会逐渐的体现出来。在实处支付价格,在虚的地方不过多的支付价格,在市场转弱的时候,优势就又会陡现。在这里,体现的就是安全边际吧。
当然,在不同阶段,顶底的范围确实不同。比如,熊市中,小盘股能跌倒PE10倍附近,这就是底部,兴许涨到30,甚至20倍,就是高点。但是,牛市中,往往20PE的小盘股都难以买到,20PE就是铁底。这应该是顶底宽泛范围的理解。而要进行标注,进行当下对比,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面的两点,也同样需要股价阶段分析,进行市场分析,才能大致得出顶底的结果。
还有一点,可能高手表现出众,但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如本人,体会实在太深。那就是心态的历练。如文章谈的,跌时研究 ,究股票,更容易冷静客观,涨的时候确实容易头脑发热不谨慎。追涨杀跌,很多时候追的所谓概念,大概也是属于文中所谈的虚的一类。追求短期效率和暴利,对比之心,等等方面导致心态失衡,往往回过头来发现,得不偿失。茅台03大哥的淡定自若,稳中求变,只是说一句折服。
最后,市场和企业都在变化,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算是对大众的警醒吧。因为,你不多留心企业的变化,可能有一天的突变,会让你的长线标的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重创。因为,你不多留心市场的变化,对市场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下一次市场的负反馈,可能就来的悄无声息,但席卷一切。
尘浪

15-03-25 12:58

8
茅台总好文。[淘股吧]
做好研究,总结历史,发现规律已经很难,展望未来,前瞻判断,更加不容易。目前市场里的大多数机构采取自上而下的宏观投资和行业配置策略或着眼于企业价值研究。宏观投资由于诸多变量作用于市场,预测成功率不高,即使是事后尽快识别和确认拐点,并紧密跟随和把握住趋势变化,这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比较困难的。着眼于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也是复杂的并容易出错的,企业商业模式成功率判断,企业经营和竞争优势分析等,没有行业沉淀和长期跟踪,其判断也是很容易偏离实际的。茅台总说的三个维度的认识,虚实结合,互为验证,很有实战意义。
       投资表面看起来简单,实际复杂。简单在于决策可能只花了十分钟,困难是这十分钟的背后可能是十年的沉淀和思考。
茅台03

15-03-30 16:59

7
@jycsz168 你理解的都很对
姿由

18-12-06 13:43

6
用整整三天时间读完了茅台03兄在论坛上所有发言的帖子,并整理成了400多页的word文档(仅供自己和朋友学,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感谢那么多论坛朋友无私的知识和思想的分享和茅台03兄的思想逻辑分享。你们的思想在无形中确实影响了一些人。

挺感慨的,投资没有捷径可言,人生亦没有直路可走。投资当中比较深层的还是比拼人的态度,综合学识,心胸气度,而这些更是没有机巧的方法可走,唯有端正心态的有志,有识,有恒并不求结果的努力。

感谢淘股吧。
山青月圆

15-03-24 21:19

5
不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前景广阔的股票嘛,写得那么玄。
risk2015

17-02-04 10:52

3
转发: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投资经理冯柳与研究员团队作投研分享讨论的部分纪要。读罢全文,深感茅台03兄的谦虚谨慎,其自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发人深思![淘股吧]



冯柳:我是那种研究领域较窄,且对新事物学速度较慢的人,而很多机会是藏在新东西里,所以在研究支持方面,我希望研究员能多传递新的信息给我,平时我在独立研究方面花费时间比较少,主要是在市场已有的研究和结论基础上去做选择。

邱国鹭:可以讲讲你希望研究员怎么去做研究,或者你希望从研究员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冯柳:因为我惯做选择,能够在已有的范围内做出相对好的选择,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我能更好地进行选择。我不太擅长琢磨大方向将往哪里走,这需要学能力和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这么多年,我很少独立做研究,因为不擅长,所以我从来都是做白马不做黑马。通常会把别人研究好的、我觉得有道理的东西全部列出来,然后从中挑选。如果让我独立做研究,我很容易走偏,拘泥于一处走不出来。有时候可能看到我有几处神来之笔,但也会看到我有一些股票会表现的很差。实际上,表现好坏都与我无关,主要是运气。我在学新事物和方向感方面没有优势,所以我最希望能像孙总那样对大方向有所把握。我最开始见到邱总时也是这么说的,我是思考能力、选择能力不错,但是学和独立研究能力不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花在研究上的精力较少,所以研究经验的分享我真讲不出来。

邱国鹭:你对乳制品、博彩业、保健品的思考都算研究,你的研究效率其实很高。这怎么不算研究呢?

冯柳:这些都不算研究,都只能算选择。我会把所有的东西罗列出来,思考涨的理由是否可延展,跌的逻辑是否可被化解。2015年底选择的那个标的,股价涨了一波后被业绩打下来,我觉得涨的逻辑还没有完全展开,而跌的逻辑在跌下来就可以消失,因此我是在做选择而不是做研究。

邱国鹭:这样很好!研究员们可以提供选择题给冯总,让冯总从ABCD中去勾选。

冯柳:我希望得到的研究支持不是结论,因为给了我结论反而让我不知道如何决策。我希望大家把所有的可能性(无论好坏)都列给我,最好结合历史上涨跌的原因,然后我就知道如何选择。例如在大家都抛弃医药股的时候,我能够在医药股最底部时看多它,这种选择对我是很容易的,前提是要把好的坏的方面都罗列出来。我喜欢做关注度很高的票,因为关注度高,我能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对于关注度低的票,我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而无从进行选择。历史上我自以为是的研究基本都是错的,选择则基本都是对的。

我希望知道在股票涨跌的时候市场在想什么,最好有一个进程图,这样我就知道如何选择。不是我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是我觉得是市场展现出一个逻辑,又展现出另一个逻辑,我会思考倾向于选择哪一个逻辑。我们参与市场的时候,要听最强者的声音,尊重对手,跌的时候要听看空的人的声音,涨的时候听看多的人的声音。市场是不断交替的,多的理由和空的理由都存在,市场演绎多的时候,要记住那里还有一个空的理由,当多方的理由不充分时,就选择加入空方。这个过程中,没有我的研究见解,更多是我的猜测和选边。

这个世界没有真相,我们认为的真相往往是一种偏见或者说是一种阶段性的逻辑。这个世界太复杂,我们没有办法去认知。我认为市场都是对的,关键是我们什么时候去选择相信什么。所以,我不进行研究,一般做选择。

研究员能把一个公司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罗列给我,同时有倾向性的观点,这样对我帮助更大,方便我更好地进行选择。我最需要的是全面的呈现,当然最好是和过去股票波动结合起来的呈现,这样我能够去做选择。我做这么多年股票,大部分的研究预测都没有实现,有的人奇怪为什么我经常能在股价的最低区域去买,认为我的研究超越了市场,但其实并没有,我也是读别人的研究报告,只是我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选择。我非常重视主导趋势的逻辑,在下跌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看多的逻辑放在一边,全面理解看空的逻辑,当觉得看空的逻辑已经体现后,再去想看多的逻辑,过早思考看多的逻辑容易出现偏见。

另外我是孙总(注: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 孙庆瑞)的粉丝,因为孙总的方向很对,要站对大时代、大潮流,在鸡毛蒜皮里选择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最希望得到孙总那样的支持,同时我还希望研究员能带给我各方面全面的呈现,方便我进行选择。当然,我并不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因为我是散户出身,散户做研究的结果往往是靠碰运气,你以为研究对了,其实赚的是运气的钱,运气不好就会很惨。因为散户的研究大多很片面,并且容易陷入偏见,所以我自己不怎么做研究。我发现这样自己越走路越窄,因而希望能加入团队合作;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像孙总一样指明方向,研究员帮我呈现细节,然后我进行选择。

我之前是站在散户的立场不赞成过度依赖研究,但是后来听了邓总、世宏总的研究后,感到很震撼,包括世宏总对地产股的研究,邓总对电力、汽车股的研究。我觉得他们这是很强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会很有底气。我是做长逻辑,所以持仓时间比较长,但是很多时候我自己不太有主意,但却时时刻刻在想别人的研究逻辑是否是对的。很多股票我自己不敢碰,因此错过了很多票,虽然我知道可能会有机会,但没底气,总希望市场呈现出一种力量后再给我机会,但很多时候等市场呈现了这种力量之后往往并不会给我机会,这样我会错过很多,以前我认为这种钱我是没法赚到的。大部分时候市场多种逻辑交互出现,这种时候我们只需分辨什么逻辑可以延展、什么逻辑是可以等其自身消除然后再介入,但很多时候市场并不给外行机会,这时候需要更透彻的研究。

不过我还是相信市场比个人有智慧,很多人否认这一点,因为他们看到过市场愚蠢的时候。但我认为,那根本不能称之为市场,那种时候市场的参与者变少,生态不丰满,被某些信息或情绪主导使得它的参与者呈现出某一种特质的思维方式,这时候市场就不成为市场。当它非市场化时,它是愚蠢的;但当它是市场时,它一定是超越我们大多数人的智慧。对那些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股票,我们指望市场出错是非常困难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每次赚钱都是因为相信市场是对的然后我进行选择,每次亏钱都是我以为我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

投资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你看见了未来,同时相信你所看见的未来。但我不相信自己能看见未来,所以会更多的基于赔率,市场会展现多种逻辑,当一种逻辑被反映了,我选择相信没有被市场反映的逻辑。当然,我希望以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能够更多地做研究。你们有研究能力,可以这样去深入研究,但是研究完你们得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研究是对的,为什么我不是偏见。从我自身来讲,回顾我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大部分都是偏见。

邓晓峰:为什么我们要看业绩基准?根据过去的教训,我发现人存在很多偏见。我们做研究或投资时如何克服偏见?国外通常会看与业绩基准的偏差,分析哪些做对、哪些做错、哪些是超额收益、哪些不是超额收益,我们国内市场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每个人需要隔一段时间去检验对错,把市场实际发生的与你所假设的比照检验,分析你的回报率来自哪里。传统上归因分析通常是罗列出所有的行业配置,看在各个行业上的配置权重是否超配、低配,存在正贡献还是负贡献,这样的做法让你在更广的图谱上了解市场、认识自己对错的原因、分析需要加强完善的地方。

我们需要阶段性地分析或回顾这个市场发生的事情,做全市场的回顾可以帮助自己发现盲点和偏见,这个过程是不断提醒的过程。过去做组合投资的经验让我觉得,根据业绩基准去评判基金经理能力是有依据的。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市场的业绩基准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至少半年需要做一次回顾,分析哪些是大家认识不充分、或者哪些是社会里你没有关注或理解的变化。

A股在有些方面特别有效率,大家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比其他所有市场都快,也反应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和调动能力很快,因为上市公司天然地比非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优势,他们能够通过融资重新配置资源。第一轮所有人扑进去,基本上赛道出来了,在股票第一波涨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而待事情发生一两年之后,如果行业出现大发展,我们更容易把握。第一轮错过了没关系,但我们要去学、反思并总结,去把握第二轮机会,第二轮赛道和公司个体都选出来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把一级市场的很多做法吸收进来,有很多人擅长做第一轮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可能他们自身具备这样的优势,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参与第一轮可能有心理障碍,那就不妨参与第二轮,只要事情真的能成,机会还是会给大家的。所以,当有新东西出来时,大家需要互相提醒、互相多学。这个过程也会比较有意思,不会在过去的知识框架里不断重复。

归根结底,市场有些时候很有效、有些时候很没效率,与基金经理的认知偏差、投资者结构等都有关系。大家与市场多接触,了解市场、了解自身,总体上使自己处于一种更清醒的状态。做研究了解更多一定是好事情,正如冯总所说,我们需要知道市场是什么样子,刚才冯总简单的总结里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值得大家借鉴。在中国市场,我觉得做投资比发达市场更容易创造超额收益,因为我们的市场不成熟的投资者比例更高,过程会放大。我们需要思考清楚自己的定位,不同人在不同阶段做出最适合投资的选择,这是基金经理顺应市场的生存技能,也是与研究有不同的地方。以后可以时常请冯总从最敏锐的直觉帮大家判断市场,利用多年的经验帮大家分析。

研究员:冯总,您看到市场的主逻辑造成了某种趋势的发展,请问如何判断主逻辑到了尾声?

冯柳:所有的研究报告里都有说明看多的逻辑和目标价,参照这些分析师推演的逻辑和力度来进行选择。把长逻辑和中逻辑分别罗列出来,尽可能地选择长逻辑,当中逻辑已经被体现,我就进场等待长逻辑做长线。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机会少,而市场未必给你机会,因此我不能轻易卖股票,一直握着钱可能就被市场淘汰,这时候我会选择有持有价值的股票。

我不在意是否有低估、是否有成长,因为成长很难判断其持续性,我在乎是否具备持有价值,是否长期屹立不倒,至少能够抗通胀。选择具有持有价值的股票可以帮我应对找不到有机会的股票的困境,因为长期拿着现金肯定是亏,长期来看股权肯定赚钱,毕竟人类社会要发展资本就必然会获得回报。所以,永远要有仓位,选择相对更好的机会,做时间的朋友,至少不能是敌人。

所有的涨跌逻辑都是阶段性的,冲着涨的逻辑进入,必然会有逻辑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新的机会,卖掉就只能持有现金,但是持有现金就违背了一个大逻辑,即超长期来看股权一定跑赢现金,所以我要选择具备持有价值的票,当它们有涨的逻辑时我持有,当它们没有涨的逻辑时我去找下一个有逻辑的,如果找不到我就继续持有原来的那只。

研究员:冯总非常敬佩孙总把握大方向的能力,请教孙总是如何把握大方向的?

孙庆瑞: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是比较粗放地思考,出发点是思考需求的满足程度到了什么水平。每个时间点我都选择成长行业,包括07年之前的周期股,08年市场下跌之后的西部水泥,09年之后全部转向消费行业。这是我过去所有逻辑的出发点,以需求端为引导。消费端的吃穿用住行和娱乐,作为正常需求的几个层次。根据需求是否满足及满足程度的多少去进行选择,至于需求什么时候爆发我并不确定,我只是认为它应该会爆发,之后具体选择什么公司就交给我们的研究员。

例如,12年转向传媒,是因为传媒行业在移动端、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娱乐的满足程度在吃穿用住行中相对最低,基于这两点选择了一批传媒公司。今年我之所以非常坚定地选环保,是因为我思考当所有人的一般需求都基本满足时,环保是最没有得到满足而又最迫切需要得到提升的,例如空气、水的质量。但我这个思考程度是很粗放的,因为我无法确定爆发的时间点。不过这也没关系,只要在强需求拉动下,不管行业处于什么状态、生意模式是否好,即便短期可能缺少机会,我相信之后某个时点一定会有机会。

生意模式好不好也不重要,因为模式只有等发展成熟后再反过来证明判断好坏,但在企业规模小又面临强需求爆发时,所有模式都是OK的。根据这个选择标的风险不太大,只需要挑选行业里最好的公司就好。但是我也面临较大的挑战,过去在公募也不在意回撤,所以拿住了等它爆发就好。现在私募在意回撤和业绩表现,我会更顾虑什么时候爆发,是否会对收益率有拉低。

邱国鹭:孙总的分享特别好!研究员们可以看看各自覆盖的行业里是否存在还未满足的强需求、较大的成长空间,虽然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够实现,但只要有痛点,总有人能够思考出解决方案使其得到满足。而且A股上市公司很能折腾,只要有机会,他们总能够折腾出来。

冯柳:孙总目前除了环保,还关注哪些行业?不看好消费品和医药?

孙庆瑞:就行业整体而言,站在这个时点不太看好消费、医药。最终消费就是个人或者政府采购,企业采购最终也是为了个人,所以我觉得站在政府端和个人端能够思考得更清楚。站在这个时间点,消费只有单品爆发的alpha机会,整个行业已经没有太多的成长性,去看看大行业下的各个细分类,更多可能是结构性的成长机会。当然医药行业会比食品饮料行业好一点儿。总体而言,我会更关注总量,当然在各个行业下也会看更细分的子类,发现结构化的机会。

王世宏:请教下冯总,历史上每次市场见大底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我们不知道是否已经见底了,这时候做出了选择可能是错的。这样的情形怎么办?

冯柳:抄底是为弥补研究能力的不足,所以希望在最负面的情境下进场。但是,抄底必须是站在最强者的逻辑上,把最悲观的逻辑列出来,当觉得最悲观的逻辑成立也不怕时,才可以去抄。用下跌的逻辑来证明跌不动,千万不能在下跌时通过对上涨空间的论证来证明跌不动,而是本身跌不动才可能有后期的上涨。我们的行为是站在了市场的对立面,但心要顺应市场、要理解它,把注意力放在现有趋势的主导逻辑上,放在最强者身上,这是对对手的尊重。
wxw1972101

15-03-29 08:26

3
认真学,寻找实打实的标的,同时需要能有多唯想象力。比如互联网+,就是此类,寻找传统上做的好的企业,再加上互联网的想象力,实是给于了安全边际,给于了持股的信念,虚可以提升估值,如果是分口上的虚那就更牛,康美药业物产中大均是这样。加油!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