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总结了一些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特点,并结合公司的基本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在预期业绩披露的前几个交易日购入业绩好的公司,待业绩报出来后,便先一步卖掉。
每天收盘后就开始做功课,寻找第二天要买入的目标,追逐市场热点,钱往哪里流,就跟着往哪里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大盘是由板块构成,而板块的启动是由各板块的龙头股决定,经济面的转暖或者一个利好消息,在股市中的首个着力点一定是龙头股,随后才是板块,最后大盘才会在板块的带动下走出行情。
只要看准了大市其实股票就很好炒了,把各大板块的龙头股都选出来,只要考虑对手在想什么,将要做什么,早他一步看着买就行了。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做股票心态很重要,不要去给自己定一个框框,任何提前设定好的东西,最后都有可能是错的。炒股的最高境界就是随波逐流,顺势而为。投资者也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炒股风格和盈利模式,只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最“靠谱”。
获胜的法宝是什么?在于极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和把握短期趋势的能力。首先,在投资前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此次投资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可能会有多大的亏损?有什么应对措施?在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之后,才开始考虑潜在收益等因素。对中短期趋势的判断能力要远远强于对中长期趋势的判断。
首先看当时的大市有没有赚钱的机会,其次操作的股票一定是当时热点,还有一点是所选股票未来短期有想像空间,要做大量功课,要对众多股票的基本面比较熟悉,阅读大量的券商研究报告,对国内外的
大宗商品、国外各大指数都要了如指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A股的某些板块。
如何使用研究报告?首先想到的是看研究报告的其他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不是这个研究报告本身。比如中金、明星研究员发布研究报告后,第二天股票常常会涨停,就会提前分析那些基金经理看到报告后是否会做出买入决定,就比别人早半步去买,当然这需要经验。
怎么把握好买入时机?首先看大盘,一般情况是下午买。持股时间长短只是每个投资者操作的策略,风险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要做的就是充分规避风险,持股时间越短,越能规避风险。
操作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大市决定了仓位,买多少。再就是当前的热点,要善于反向推理,比如每天大涨的股票或者涨停的股票,要去研究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思考这些股票以后有没有可能提前找到。比如这两天送转股实施的股票都非常强势,我们就要思考,那些还没实施送转的股票是不是也有可能大涨,然后去寻找这些股票。
举一个例子,2007年4月份中央二套的证券时间栏目,当时在该节目结束时,主持人说了一句话,下次节目采访TCL总裁李东生。该节目前一期采访的是
古越龙山的总裁,结果节目播出后,第二天古越龙山开盘涨停,那么采访李东生,TCL可不可能涨停?看完节目后,就觉得这是一个交易性机会,于是在节目播出前一天尾盘买入了TCL,结果节目播出后,第二天TCL涨停。在涨停价卖掉股票,持股时间非常短,可能不到30分钟,这就是我们的思路。
再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
迪康药业ST摘帽,之后连续三个涨停,这给市场带来的无限想像空间:下一个ST摘帽的是谁?我们分析了基本面、技术面后,认为最有可能的是ST平能;同时,该股符合当时的热点,国际油价上涨,导致国内煤炭价格形成向上的趋势,这就形成了两个热点。最终,我们选择了ST平能,结果果然符合预期。把握住ST平能后,我们又想:摘帽的大涨,申请摘帽的、可能申请摘帽的会不会涨呢?
再再举个例子,之前牛奶事件,三元没有查出三聚氰胺,它就大涨;那时候人们怕喝牛奶,可能会喝豆奶、喝羊奶,相应的公司也会被炒作。再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肯定要新修房屋,水泥、钢材等类似公司都被热炒。
举一反三 从迪康摘帽联想到ST平能
如何分析资金流向?挖掘什么样的资讯?或者从哪一类新闻中发现机会?
首先从资讯、新闻、传闻、研究报告中挖掘股票,然后再看这些信息对股价的刺激或反应来验证?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波动,比如公司业绩、国家政策,甚至传闻都会影响股价波动,这些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我们通过基本面选股,技术面买入,但基本面和技术面是要互相验证的,任何利好若不转化为市场中的需求,股价就绝不会上涨,相反亦然,这取决于市场的认知。只有两者都验证通过了才会考虑。还有一种方式是从技术面反推。股价表现很强,就要思考为什么会很强,是否有基本面的支持,有的话我们就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