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利润,相同的增速,为何两家公司估值相差5倍?投资者必须明白的受限制盈余
2018-12-24 00:00手机/巴菲特/
A股市场中有不少人喜欢用PEG这个指标,该指标由史莱特在《祖鲁法则》书中提出,它以PEG=1作为一家公司合理的估值标准,也就是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合理PE=30;利润增速20%,合理PE=20……
在我看来,PEG是所有估值类指标当中最愚蠢的一个,没有之一。我们来看下面4家公司,它们今年的利润都是100万元,年化增速均为6%:
公司A:这是一家八九十年代的报纸公司,它是巴菲特笔下最好生意的代表,可以“永无止境地以每年6%的比例增长,而且完全不必对运营资金做追加投入,也就是说股东可以有每年6%稳定增加的纯现金流入”(1991年致股东信)。所以我们采用DCF模型,假设永续增长率6%,股东折现率10%,得到公司A的估值=100/(10%-6%)=2500万元,对应的合理PE=25。
公司B:这是一家极具人气的连锁火锅公司,可以想象为海底捞。它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在无新增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就坐拥每年6%的增长,海底捞若想获得利润的增长,只有投资开新店。而海底捞的品牌商誉实在太强,“新开餐厅一般在6至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报”(摘自海底捞招股书),所以只需要很少的新增资本投入就可以换来像公司A那样6%的年化增长,我们假定这个新增资本投入占净利润的比例为10%(其实完全可以用50%的再投入换取50%以上的增长,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采用同样的DCF模型,得到公司B的估值=100x90%/(10%-6%)=2000万,对应的合理PE=22.5。
公司C:这是一家普通制造业公司,不具备任何特许权和经济商誉,所以它无法像公司A和公司B那样用很小的新增资本投入就换来利润增长。我们假设公司C若想获取6%的年化增长,每年需要新增投入资本为当年利润的50%,相同方法得到公司C的估值=100x50%/(10%-6%)=1250万,对应的合理PE=12.5。
公司D:这是一家航空公司,产品同质化、顾客无品牌意识、竞争激烈、成本高企,是一门糟糕的生意。
南方航空2010年的净利润为64亿,过了7年只增长到68亿,而固定资产却从797亿剧增至1583亿,可见新增资本投资回报率非常之低。我们假定公司D需要将每年净利润的80%再投资,才可以获得6%的年增长,相同方法得到公司D的估值=100x20%/(10%-6%)=500万元,对应的合理PE=5。
所以你看,同样是100万利润、年增长6%的4家公司,它们公允估值对应的PE分别为25、22.5、12.5、5,最高相差了5倍,这是PEG阵营怎么也无法解释的(PEG认为合理PE应该都是6)。当然,以上粗糙的DCF估值计算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若想精确计算还是应该用分段模型,并设定更精确的参数,这是题外话。
送走PEG,我们把注意力投向真正有含金量的问题:为什么公司C和公司D,扣留了相当多的利润,而盈利能力依然只能维持如此低速的增长呢?
费雪在经典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中给出了两个原因:
一是有些公司为了维持现有的竞争力,必须在某些资产上面做新增资本投入,还举了零售店装空调的例子。
类似齐装空调的案例,我也切身经历过。有一次我去广东调研一家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材料商,老板信心满满地告诉我,“我们准备投资建一个新工厂,采购了几台全新的隧道式真空干燥机,虽然价格比较高,但是能帮我们显著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升明年的盈利水平”。然而,当我今年年初再一次走进他办公室的时候,听到的却是“唉,真想不到,XX和XXX(竞争对手)也这么快用上了跟我们一样的新技术,现在价格也没之前那么好了,17年的利润没达到预想目标。”
关于这一现象,巴菲特在股东信中也多次提及,其中在1985年的信中,他做了一个著名的“抬脚跟”比喻:
费雪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通胀的影响。假如有一项价值500万元的固定资产在使用5年、折旧至0被淘汰后,公司发现他们需要花600万才能买回具备同等生产能力的设备,那么这5年公司就相当于“扣留”了股东100万的利润,同样因通胀引起的“利润扣留”事件,也同样在应收账款、存货科目中上演。以下是费雪的原文(有些拗口):
以上两个原因造成的追加资本投入,都无法为公司转化为真正的盈利提升,但它们却让原本属于股东的一部分利润被永久“扣留”,这部分被扣留的利润,巴菲特称之为“限制性盈余”。也正是“限制性盈余”的存在,造成了公司ABCD天壤之别的估值差异。
在巴菲特的投资体系中,“限制性盈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会计报表给出的净利润仅仅是分析的起点,而真正有意义的是股东利润(股东利润=净利润-限制性盈余)。但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股票时永远将净利润、市盈率挂在嘴边,即使券商研究报告也是如此,限制性盈余和股东利润却一直被忽略。也许有一天,当有人100%全资收购了D公司之后才会发现,报表中的净利润怎么只能停留在账面上,好像永远都无法落入自己的口袋。
当然,要准确计算“限制性盈余”和“股东利润”并不容易。娴熟的财务技巧,对生意的充分了解,都是必不可少。以我的经验,没有一个适用于全行业所有公司的万能公式,当我准备在财务报表中抽丝剥茧的时候,会发现手术刀下的每家公司,它们内部的机体结构都互不一样。
幸运的是,我们有两个很好用的过滤器,可以快速筛查出大量的公司C和公司D,这两个过滤器是:
(1)
ROIC (投入资本回报率)。这个指标与ROE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分母不仅有净资产,还加上了有息负债(注意,无息商业负债是公司靠实力欠的钱,不应计算在内),它反映了每个单位的投入资本能创造出多少盈余。
一般而言,ROIC高,往往是经济商誉在发挥作用(《这五大要素,让你发现好生意》的第1点),ROIC低,说明需要大量的资本再投入(通过扣留利润、举债或增发新股)才能换来微薄的利润增长。在ROIC这台过滤器下,公司CD们就一下子现出了原形,下面摆出几家A股公司:
但是ROIC,我认为它还是不够完美——首先,分子采用营业利润也应当比归母净利润更加准确,其次计算增量应该比计算存量更加重要。所以我创造了这个指标,新增投入资本回报率,热心的朋友可以帮我计算一下哦:
(2)营业利润率。这个指标展示了公司销售产品的价格高出成本的比例,该比例高,要么是因为成本控制好(典型如福耀),要么是该产品附加值高(绝大部分是这个原因),具备提升售价的潜力,而提价的增长模式,就是公司A模式,增长的利润100%为股东利润。
由于喜诗糖果早已成为加州每个家庭圣诞节时的必备元素,巴菲特可以每年都给它涨一次价;
苹果手机依靠着与用户生活的深度关联,iphone一年一个价,消费者们仍然愿意每年多掏500块钱留在IOS内——这些产品的高阶效用(《这五大要素,让你发现好生意》的第3点),正应了那句“价格是你所付出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意识到了,同样利润、同样增速的公司ABCD,为什么它们的内在价值存在天壤之别,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发现它们。最后,忍不住还想嘱咐一句,以后不要再一个PE走天下,也千万别再拿出PEG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