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稳增长促团结结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内新疆等西部有望迎来逾十万亿超大规模基建投资

15-01-06 12:28 2710次浏览
秦龙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

  知情人士:中国今年加快推进逾7万亿元人民币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据一位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称,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

  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这七大类投资包含400多个项目,今年开工项目预计约300个,旨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确保投资继续对今年经济增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具体项目已下发至各地方政府,有些项目去年底已经开工,投资资金预计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国有企业以及私营部门等。

  资料显示,这七类项目包括: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

  截至发稿,国家发改委没有回复彭博新闻寻求置评的传真。

  ------------

  以基建投资促稳增长

  年底,国家发改委又忙碌了起来,仅在12月22、23日两天就批复了8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2346.26亿元。截至12月24日的统计数字,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已达1.56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集中于新疆西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的不便对当地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效应,因此这些项目的兴建深受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欢迎。但国家发改委之所以会在年底之时加快投资项目审批,除了有这个动力之外,更迫切的期望是通过一些基建项目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2014年的经济运行,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经济增速下行势头难以扭转。尽管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但就近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效果不大,今年GDP增速低于年初确定的7.5%的目标,已经基本上没有悬念,而2015年的GDP增幅,普遍认为已调低至7%。但问题是,如果市场疲弱的格局不变,明年是否能保住7%的GDP增长率,仍是一个不能让人放心的问题。因此,发改委推动基建项目上马,其更为直接的动力是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上马,来保住明年7%的GDP增幅。

  通过投资稳增长,在近20年的经济运行中已经屡试不爽,一个或一批项目的上马,对深陷产能过剩泥潭中的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都会产生提振效应,还将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它带来的都是GDP数字的直接上升。因此,每当经济指标提升乏力,政府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上项目。但是,这种投资扩张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在投资扩张之下产生的信贷压力,都使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因此,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现在政府对继续通过扩大投资来提升GDP已经表现得很慎重。但是,一方面是投资出现了收缩,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后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尚未建立,因此,投资扩张仍然是一个难以放弃的“拐杖”,而具体来说,就是要保住一个增长目标,前几年曾经流行过“保8”,明年的任务无疑是“保7”。

  但是,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如果经济缺乏持续上升的动力,这些掷下巨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反而会成为拖累未来经济增长的负担。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这并不是只要改善了交通设施就能改变的,相反,在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反而很可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多年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等城市盲目上马了不少机场,如今有不少却因为客源缺少而闲置,地方财政却不得不为其支付维持营运的资金。最近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收费公路账目出现亏损,引起舆论质疑,其实对于大量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来说,由于来往车辆稀少,收费菲薄出现亏损是可以预料到的。

  基建项目大规模上马,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明朗,而那些投入了巨资的基建项目完成以后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其答案却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问题。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以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立的经济发展方针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进行新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因此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不仅要起到稳增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落实,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竞争力有所提升,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项目完成后的市场效能,使其成为提升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

在稳增长压力下,2015年投资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地方政府也需要在“钱途”上动些脑筋。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曾明确表示,对于一些收益较好、较稳定,而且未来收益渐涨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更多通过公私合作,即目前热门的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投资存在效率下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消费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投融资改革也提上日程,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等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多地也正加紧推出政企合作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2014年推出的PPP项目已达近8000亿元,政企合作的大幕正逐渐拉开。

  银河证券报告认为,PPP模式将引入海量社会资本,原则上只要项目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就能够借助社会资金对其进行投资,不再受制于地方政府财力规模的约束,规模由“有限”变为“无限”。

  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PPP模式在铁路、公路、轨交、体育馆、医院、市政环保、地下管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地方政府对于这类项目的兴趣也很大。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近日表示,若要每年实现900万?1000万的新增就业,需要GDP实现大约6.5%的经济增速,这是中央对经济增长的底线要求。但从各方预期来看,还是7%左右比较合理。民生银行 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则认为,从未来6年、也就是2020年为时间节点来看,GDP年均增速控制在6.6%左右是经济增速调整的合理区间。

  稳增长的变与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适应新常态的“调速”,并不等于被动跟在经济形势后面不断调降目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详细阐述可以发现,其九个特征无一不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为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指明了道路。

  从短期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而在2013年的会议中,“稳增长”并没有作为独立一项列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也反映出稳增长力度将提高,不会过度刺激,但必须能托住底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也是最近两个月国家发改委密集审批项目、中国人民银行超市场预期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对“稳增长”并不陌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曾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速。记者采访发现,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与过去一样,投资要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基建仍是重头戏。在目前的投资格局中,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分别占据约20%、25%和30%的份额。“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没有动力再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甚至走向个位数,所以基建还是主要拉动因素。”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数位市场人士预测,2015年基建投资将加码,增速达到20%左右。鉴于当下稳增长要和长期需求相结合,未来核电和高铁项目投资可能将进一步提速。

  第二,与过去多年不同,房地产不再是投资这架马车的重要选项。在房地产市场哀鸿遍野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2013年做法,没有再提房地产,说明依靠房地产拉动投资、拉动经济的调控模式将得到扭转。

  第三,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将迎来巨大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将出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特点。

  第四,外向型经济也将以新的模式呈现。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是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但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