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重温历史,解读理解当前行情!

15-01-11 19:29 7056次浏览
logo2006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作家陆一写的关于证券市场的纪实文章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真实体现!其中披露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容!现发几篇温故知今,希望有缘淘友解读当前的政策及行情有所借鉴!

政府角色与“5.19行情”

“5.19行情”爆发之前和跌宕之后

1999年的“5.19行情”是指1999年5月19日,中国证券市场在沉寂了两年多后突然开始了井喷式的上涨行情。

5月19日,在沪深证券市场持续下挫、接近前期最低点时,上证指数 从5月18日收盘的1059.87点开始急速上涨,深圳成指从2534.72点升至19日收盘的2662.28点。5月19日当日沪深证券市场分别上涨50点、127.56点,涨幅都在4%以上。之后证券市场持续放量上升,到5月31日上证指数在盘中已攻破1300点,成交量平均每日100亿以上。

到6月30日,上证指数在盘中上涨到1756.18点,涨幅达65.69%。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证券市场急挫,沪市狂跌128点,下跌超过7.6%,这也就宣告了“5.19行情”的初步结束。

一年以后,正当欧美证券市场早已回调一年有余之时,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在盘中冲到了2245.44点的历史最高位。自此,正式宣告从1999年5.19开始的大牛市真正终结。

此后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熊市。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盘中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44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21点,跌幅达到55.54%。

“5.19行情”中的政府行为

在这一轮牛市中,有几个现象和背景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政府监管机构直接出面发动证券市场行情。

对于“5.19行情”的启动,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在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我在任期间曾两次组织撰写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二次肯定了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把握了时机,推动了股市的发展。” (《亲历股市十年风云,周正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华网(2003年8月13日)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二是,中央政府监管机构负责人和党报破天荒地高调出面直接讲话推动证券市场持续上升。

6月14日发表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陈耀先讲话中提到“当前股票市场的上升行情是一种恢复性的,是证券市场整顿规范以来,显示市场成长性的一种表现”。(插图1:19990614上证报,见右)

6月15日,也就是陈耀先讲话发表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题为《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的评论员文章,肯定了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地位,对当前行情进行了利好评价,并公开了市场盛传的几大利好政策。(插图2:人民日报《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的评论员文章,见下)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一轮市场行情,而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重大转折。对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市场参与各方都要倍加珍惜,共同推进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这些带有强烈宣示性和引导性的言论,是这轮行情在历史上被冠之以“跨世纪行情”的直接因素。

三是,运用政策杠杆在1999年6月底本轮行情初步结束后再次推动股指上升。

1999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三类企业”入市(这是在两年前由中央政府明令禁止的)和199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2000年和2001年股指创新高的资金面的背景。

“5.19行情”演绎的制度性格轨迹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政府监管部门在1997年以来一系列举措的体制性格轨迹。

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虽然危机被挡在了中国证券市场之外,但危墙不远。因为尽管当时中国资本 市场尚未开放,但在证券市场,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尚未建立,存在不少非法场外交易,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 ,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金融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在此期间,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顿:

*撤销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

*撤销29家证券交易中心及STAQ系统;

*整顿全国90家证券公司,清查1000余亿元违规资金,处罚君安证券公司;

*原14家期货交易所撤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原来的35个减至12个;

*清理原有50余只老基金;

*1998年开始新证券投资基金试点。

这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清理场外交易。据统计,当时有300万股民在这种场外市场进行交易,涉及的股票共有300亿元的市值。如何做到既关闭了场外交易又保证这300万人的利益?

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和副主席陈耀先一起与各地方政府研究解决办法,除了一定要保证股民的分红权之外,对于在关闭这些非法交易场所的过程中引起的股价下跌,采取了具有“周正庆特色”的特殊干预方式。

几年以后,周正庆颇为自得地这样回忆:“股票的价格跌呢,要让它缓缓下降,不能让它直线下跌。什么道理呢?这都是我找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就是要让股票它缓缓下降,不断地倒手。比如说这只股票你花5元钱买的,然后4.9元你卖了,你赔一毛。然后我4.9元买,卖出去4.8元,不断地倒手,最后形成一个市场收购价——l元多钱。这时就要求这个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拿钱把这股票收回来,用1块多钱你收回来。股民受损失了吗?受损失了,但是大家均摊了。这是一个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资本人物访谈录》,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同样,由于国家审计署在1998年对证券公司作了一次大范围的审计,当时的审计结果表明,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当时审计署审计了88家证券公司,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挪用保证金,没有一家不挪用的。

对此,周正庆同样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对于挪用得不是很严重的证券公司,大部分给了一个整改期。同时给两条政策,第一你可以增资扩股,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补上;第二在市场好转的情况下,让你赚了钱,通过当年的利润把窟窿都补上。

周正庆在多年以后很感慨地总结自己当年的做法:“你得有一个区别对待,你不能脑子一热全部处理,那处理了以后资本市场就完了。”

这种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目标而人为干预股价、用市场增资扩股的资金和市场上升的收益弥补机构违规亏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政府监管特色。

两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显现政府行为态度的前倨后恭

在1999年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政府行为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两年前的政府态度和行为模式。两年前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和两年后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截然相反的形势判断;两年前后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市场的行为态度更是冰火两重天的表现。

但是,在这背后的事实却是,这两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是出自于同一个人的组织和策划。两年半前的1996年12月16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针对1996年的大涨行情,认为当时存在严重投机行为,提醒注意风险。那时候,该文策划者周正庆任职国务院证券委主任。1999年6月15日,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组织发表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这篇文章则对当时由低迷转人上涨的行情给予充分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属于恢复性上升。(插图3:人民日报《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尽管在此之前的三周内,证券市场已经涨了30%。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所表达出的积极政策信号,仍然让股民信心大增,五天后,上海突破了六年来的最高点,收盘1564点,6月30日最高上到1756点。

周正庆始终认为:这次行情对国家对股民都是有好处的。股票可以继续发行了,股民被套牢的资金开始搞活了,他的财富又增加了。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到6月份把这个思想认识统一了以后,大家信心进一步恢复了,股市大概一直涨到1700多点,大体上把股民被套牢的股票都解决了。(《资本人物访谈录》,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尽管有种种猜测,管理层当时出利好主要是想发新股。但周正庆认为:我们搞资本市场,不但要关心通过资本市场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你也要关心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股市有涨有落,比如你搞了投机了,自己投资水平不高,人家赚钱你赔钱了,这是正常的,有涨有落也是正常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股民被套牢这是不正常的,这说明我们工作上有失误的地方。(《资本人物访谈录》,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对于市道不好,管理层有没有责任管的问题。周正庆态度始终明确:我们认为作为证监会应当管,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无能为力,不能无所作为。(《资本人物访谈录》,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从1996年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严厉指责证券市场过热,到1999年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热情鼓吹证券市场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背景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那么在证券市场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致政府部门如此前倨后恭,从根本上转变了对于证券市场的行为态度?

“5.19行情”的客观作用是什么?

和证券市场直接相关的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方案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未经人民银行或证监会批准,擅自设立的从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联网交易业务以及非上市公司股票、股权证和基金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中心,及其所属的证券登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并原则上要在1999年6月底以前完成。

这次清理整顿,共撤销了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和29家证券交易中心。

插图4:证监市场字(1999)20号文

各地证券交易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在1998年真正取得证券市场统一掌管权力之后,所面临的不亚于证券市场创建初期的极其混乱和猖獗的证券黑市的问题。这里面的资金窟窿至今无人可以计算清楚。

第二件、也是更为重大的事就是对信托业的整顿。

1999年,国务院责成中国人民银行对信托业进行了历时最长也最为彻底的第五次清理整顿。整顿的原则是“信托为本、分业经营、规模经营、分类处置”,信托公司被停止存款、结算业务,剥离证券经纪与承销业务。

在这次“跨世纪的整顿”中,中国信托业的格局被重新改写。

1999年全国信托投资机构一共有329家,经过第五次清理整顿后,重新获得登记的仅50多家,将近6000亿元不良资产被核销。这一过程伴随着众多令人瞩目的信托公司关闭破产事件,其中包括中农信、广信等震动全国的金融大案。

直到2002年7月18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一法两规”的政策框架形成,才意味着始于1999年的第五次清理整顿告一段落。

如果冷静地将这两个背景、证监会1997年以后的多项整顿和1999年-2001年证券市场的“跨世纪行情”关联起来分析的话,客观地说,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央政府取得统一主导权之后不久,就用一次“跨世纪行情”的市场热潮,让证券市场和全体投资者为中国改革过程中最为巨大的资金和金融黑洞的弥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政府主动用一次持续两年的大行情、推动几乎翻倍的投资者入市、驱赶几乎成倍的市场外资金进入、引导几乎翻番的指数上扬……填平了诸多不良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各地证券交易中心挪用客户保证金、坐庄洗钱形成的远超过6000亿的坏账,避免了这两年整顿中有可能引发的各地信托公司下属营业部和证券交易中心的挤兑风险,保证了这场金融整顿的平稳过渡,使得数百家信托公司最终软着陆,摇身一变为一批新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

“5.19行情”预支了政府的信用

但是,在上市公司业绩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5.19”行情是靠政策强行“起 ”的,直接导致了“三高一低”(高指数、高股价、高市盈率,低业绩)的现象,为日后的暴跌埋下了巨大隐患。

于是,中国证券市场从2001年起持续将近5年的漫漫长跌,交易量萎缩、投资者离场、筹资功能退化、本土市场失去最好的发展壮大机会……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政府管理机构预支市场信用所酿制的“苦果”。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从48090.94亿元,减少到32430.28亿元,减少了15660.66亿元,将近缩水了32.6%;在这期间,流通市值从16087.52亿元,减少到10630.51亿元,减少了5457.01亿元,缩减了33.9%。

这从市场蒸发的5457.01亿元流通市值,基本接近信托业第五次整顿所核销的将近6000亿元不良资产。而如果没有这“跨世纪行情”圈入、套住和蒸发的将近6000亿元流通市值,那么可以平心而论,中国信托业在1999年的跨世纪整顿中给中国金融和经济肌体所带来的损失至少要翻一番。
打开淘股吧APP
16
评论(2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ogo2006

15-01-11 22:38

0
现在的行情本质是什么!还是那些票,还是这个市场!什么个情况?你懂的!
淘友们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做滑头,不要成为炮灰!
logo2006

15-01-11 22:05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转文章而已!牛逼的是作家陆一!有些文章看其他贴!有些给删除了!
logo2006

15-01-11 22:01

1
借鉴历史,沪股通!期权!深股通!都是为国家大战略服务的!祝淘友们顺势而为做滑头不要成为炮灰!
outman45

15-01-11 21:59

0
在这里还谈什么技术指标!
楼主牛逼,文章营养太足了!在线等更新!
logo2006

15-01-11 21:38

0

这两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是出自于同一个人的组织和策划。两年半前的1996年12月16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针对1996年的大涨行情,认为当时存在严重投机行为,提醒注意风险。那时候,该文策划者周正庆任职国务院证券委主任。1999年6月15日,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组织发表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这篇文章则对当时由低迷转人上涨的行情给予充分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属于恢复性上升。(插图:人民日报《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logo2006

15-01-11 21:35

1

插图:人民日报《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的评论员文章
logo2006

15-01-11 21:33

1

插图19990614上证报,
logo2006

15-01-11 20:59

1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不是比是借鉴!淘友一此解读这次国家的战略意义!
logo2006

15-01-11 19:48

0
您好,重温历史,理解当前行情!未获通过,请注意避免违反社区规则,谢谢。
有缘淘友借鉴!
logo2006

15-01-11 19:33

0
股改行情的前因后果 



插图2:三一重工股东会

插图3:清华同方股东会

6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月17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6月19日,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42家上市公司进入试点名单。

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宣布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开始。

9月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合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操作指引》。

9月12日,40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入股改程序,拉开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进的序幕。

11月5日,中国证监会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涉及外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商投资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进行规范。

11月2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50家上市公司率先完成股改。

插图4:中信证券股东会

插图5:长江电力股东会

2006年2月27日,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已占A股总市值的53.85%,完成股改重点推进阶段的预期目标。

5月8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对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恢复再融资。

5月24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招股说明书,成为“新老划断”启动后首例新股发行,市场融资功能全面恢复。

8月18日,中国石化进入股改程序;9月25日,其股改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标志着国有大市值上市公司的股改取得突破。

2006年底,已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占应改革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98%,股改任务基本完成。

截至2006年底,沪深两市共1301家上市公司已完成或者进入股改程序,占应股改公司的97%;未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仅40家,股权分置改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宣告完成。

2007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已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占应改革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98%,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中国证监会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对此的评价是: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制度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历史问题,还在于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参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尚福林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如果按照2001年4月26日,财政部长项怀诚所表示的:“减持国有股绝不可能牺牲现有资本市场的繁荣”。那么,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到2007年底确实是相当成功的:

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盘中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历史最高点2245.44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21点,跌幅高达55.54%。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收盘于2017.28点,重新站上2000点。2006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于2600点之上(2675.47)。2007年,上证指数从2728.19点开盘,至2007年10月16日盘中创下历年最高的6124.04点的指数高位,2007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于5261.56点。

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成交金额2005年为31664.8亿元;2006年为904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7%;2007年达到4605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09.1%,与股改之前的2005年相比增长了1354.5%。

无论筹资额、投资者入市数、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额,在2005年-2007年都得到了一个空前大的增长数量。

2006-2007年的市场行情由此被市场投资者称为“股改行情”。

插图6:股改尚福林

按照2007年底的市场描述方式:

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沪深两市152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发生裂变式增长,其中A股市值32.47万亿元,成为新兴市场最大、全球第四的证券市场;2007年,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从一年前的42%达到158%,比肩国际成熟市场水平;2007年11月,中国石油( 601857 )回归A股,上市第一天即以7.1万亿元的市值,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超过第二名埃克森美孚近1倍。

从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来说,2005年由于市场的长期低迷成为历年发行数据最低的年份。而股改进行的2006和2007年无论首发家数、首发股数、首发募集资金数,都出现了创纪录的突破。

同一年,由于中央政府在5月底突然提高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收取比例,以致2007年政府印花税收入全年完成2005亿元,几乎与前16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总额(逾2300亿元)持平,超过了当年内地上市公司分红总额。

2007年,沪市各类投资者盈亏相抵盈利3.28万亿元,个人投资者盈利1.74万亿,10万元以下中小散户盈利0.71万亿,按账户数计算,各类账户盈利的比率均超过79%。

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股改行情”的技术含义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各方面的数据,就很难将整个2006-2007年的“股改行情”与政府的鼓动区分开来。

当股改开始初期,市场极度悲观,指数不断下跌。为了推动和完成股改,政府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市场走强的政策和措施。如2005年6月7日,有关部门批准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股票;6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增持社会公众股份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改同时可增持流通股股份;6月13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股权分置试点改革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对价免征印花税,流通股股东获得的对价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7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权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在对价支付上有困难的上市公司采取权证方式,以增大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力度;8月24日,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和商务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同时存在H股或B股的A股上市公司,要由A股市场相关股东协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观点……

2005年5月中旬,政府监管机构明确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新华网北京2005年5月15日电,《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股权分置改革”焦点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这就使得这项市场各方利益主体在一定规则下的市场博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强烈的政治、政绩和行政色彩。

1.从基金的规模增长数据可见,我国股改前后的市场繁荣更多地建立在驱赶更多资金入市的基础之上

2004年底,我国共有基金168只,基金总规模为3308亿份,基金净值为3223亿元,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为29%。到2007年底,已有基金348只,资产管理规模为22331亿份,基金净值为32782亿元,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达到36%。

三年中,基金规模增长了575%,基金净值增长了917%,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增长了24%。

2.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需要而超常规增加QFII投资额度

同时,从2002年12月开始实施允许批准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的QFII制度以来,2006年是QFII资格和额度集中批出的一年,当年有18家QFII获批,截至2007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49家获得总计99.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49家QFII持有的证券资产市值达到近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股改进行中的2006年是QFII集中获批的一年,自2006年10月开始至2008年3月连续17个月未新批QFII,而这期间恰恰是上证指数完成1800点的盘整,随后一直上升至6124点,又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下跌至4000点之下。从指数和QFII的获批时间,可见政府监管机构对QFII启动行情和减缓市场下跌的倚重和期望。

3.上证指数权重股给市场一个加大波动的支点

除此之外,为了完成股改不致拉跌股指而应推动股指上升的目标,市场组织的技术处理上出现了极具中国色彩的特点。

随着2006年股改的顺利进行和股指大比例的启动上升,新股、尤其是大盘股的上市成了一种潮流,2007年以来上证指数成分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盘股的身影。这些在股改过程中发行的大盘股非但存在着非流通股,而且非流通股的比例有加大的趋势。这非但没有改变“客观上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证券市场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和定价机制扭曲”,却更加重了这种扭曲。

不过,上证指数的成分股是以总股本市值计入股指权重的,而成分股实际上在市场中流通的股本市值却小于计入股指权重的总股本市值。例如,当时占上证指数权重16.63%的中国石油,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的股本和市值比例却只有2.18%;在上证指数权重比例超过2%的成分股中,流通股比例都没有超过10%。这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股价波动所产生影响的杠杆至少是1:10,而中国石油的股价波动所产生影响的杠杆居然达到了1:50,加上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主要买卖的都是这一类蓝筹股、指标股、权重股,在杠杆作用下,2007年以来的股指快速上升就有了技术上的支点。(当然权重股的这种特点也存在着另一个方面的相反作用,当市场指数下跌时,权重股的杠杆作用也同样放大了市场指数下跌的速度和恐慌程度。这在2008年上半年的市场下跌中有充分的表现。)

4.股改权证放大了市场的泡沫和风险

2005年首只股改权证上市以来,只占市场总市值(A股、权证、基金)约0.6%的沪市权证市场,最高上市交易的认购权证品种数只有14个,认沽权证最高17个,但交易额平均占到整个市场(A股、权证、基金三大品种)的17%左右,最高时接近40%。

权证的换手率更是惊人,认购权证日均换手率77.5%,最高一日达到617%;认沽权证换手率更高,日均95.4%,最高一日达到912.7%。而如此之高的交易量或换手率只是由少数大户带来的,权证炒作者正是利用高成交量和较大的超额波动吸引着越来越多对权证认识严重不足、盲目跟风的“搏傻者”加入并赚取爆利。

插图7:宝钢认购权证最后一个交易日大跌85.78%

从投资者对基本没有价值的认沽权证的炒作情况来看,自第一只认沽权证上市以来,认沽权证交易价格都远在理论价格之上,基本没有价值的认沽权证的价格经常被拉高到离谱的地步,日交易额一度超过上海证券市场一天的交易额,认沽权证的高估实际上已经部分解释了2007年股指飙升的现象。

这样,在现实中引发巨大社会争议的权证,在股改中被引入作为市场创新的工具,但实际上却放大了市场投机的泡沫,彻底改变了政府监管机构通过股改“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的初衷。(新华网北京2005年5月15日电,《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股权分置改革”焦点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

5.巨大的资金入市量、连续不断的盈利示范和利好前景,鼓动着投资者的贪婪和搏傻行为,造就了2006-2007年的股改行情

由下表可见,投资者开户数量是随着上证指数的上升而同步急剧增加的。

从股票市场交易行为来分析,2006-2007年间,近80%的投资沪市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期限都不超过3个月,几乎都是短线操作。(见下图)

由此形成了2006-2007年整个市场或大盘股的市盈率随着股指的飙升曾一度达到70倍以上,这就造成了整个2006-2007年的股改行情在表面繁荣昌盛背后的市场投机高涨和泡沫膨胀危机。

股改行情: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认识和理解的命题

股市里有一句老话,指数从哪里起来还会回到哪里去。也许正应了这句话,空前暴涨的股改行情仅仅在一年后就打回了原形。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创出的历史高点6124.04下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历史最低点1664.93,两者之间跌去了4459.11点,跌幅高达72.81%;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在此期间总市值减少60.09%,流通市值减少56.73%。

而在评论股改的成就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股改后我们的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流通的新时代。但是我们从“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中却可以见到,在股改完成的标志——“新老划断”前后,限售的非流通股的数量的变化并不如预计的那样随股改完成和全流通的到来而逐渐减少,反而却大为增加了——在“新老划断”之前的所有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为不到4700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61.22%;但到了2008年12月31日,尚存的“非流通股”加上“限售股”已经激增到将近1.2万亿股,占总股本比例反而增加到了62.33%。

而随着2008年市场大跌和股指屡创新低,政府监管机构对限售股上市流通的行政干预和限制逐渐加大,不得已一再动用行政调控的手段,出台一系列限制、推迟“大小非”减持的规章和做法,并要求上市公司主动承诺对“大小非”延长持有期。这样就基本违背了当初坚决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以解决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权问题的初衷,显示结果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有三分之二的股票仍处于限售阶段,股改仅仅只完成了对价的支付。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采取的另一个防止市场指数进一步下跌的行政措施——从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暂停新股发行,这给“限售股”腾出了9个多月的解禁缓冲期。于是在“新老划断”后到2008年9月暂停新股发行期间上市的269家公司(这269家公司是分析这个问题的绝好样本)在2009年里总共解禁了4563.56亿股“大限”和76.04亿股“小限”。如果加上“大小非”解禁和减持,结果就使得2009年一年整个市场的非流通股或限售股占总股本比例从62%下降到了31%,几乎下降了一半。到2009年底、2010年初,这组数据似乎给了市场和政府监管部门一个十分良好的信号——“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仔细分析可见,由于2008、2009年政府对限售股解禁(概念上的)后的减持(实质性的)行为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的“限制”措施, 269家公司已被冠以“流通股”的巨额解禁股,99%以上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产生实际的减持。(详见《谈股论经: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概念辨误》,陆一著,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第3章、第4章)

这样的结果就使得“限售股解禁”、“市场的流通股比例大幅度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这一切都成为一个概念上的虚拟结果,它们给市场的实际压力并没有消除,只是被隐含了、被延迟了。

这已经“解禁”、但被延后“减持”的“限售股”,尽管其现时的市场压力被隐含,但它在行使其“实质性流通行为”时对个股和市场涨跌的冲击力却无从回避。这种“实质性流通行为”将会在以后的市场上不断从后台走到前台,对市场的发展造成新的困扰。于是,到2011年底甚至出现了上市公司高管为求减持套现而蜂拥辞职的现象。

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名词的改变并未改变问题的实质。因为2008年、2009年的维稳政策,使得“限售股”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实质性行为,从虚拟的“解禁”变成为实质的“减持”。这样问题就戏剧性地回到了历史的原点:2001-2002年流产的“国有股减持”,在2008-2009年蜕变成了“大小非(限)减持”。

如果以2007年10月16日盘中所创出的上证指数历史最高点6124.04点为基点,到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盘中创出的新低1664.93点,两者相比,跌幅已经达到72.81%。这已经明显超过了轰轰烈烈的“5.19行情”之后,2001年至2005年的漫长熊市期间上证指数55.54%的跌幅。

2010年初,笔者在撰写《谈股论经——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概念辨误》这本新书的相关章节时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市场是否会在2006-2007年大涨透支之后,重复2001年至2005年的大跌?这到2010年已经成为一个既成的历史事实。而市场是否会因为99%已解禁但未减持的“大小限”的压力而长期徘徊在3000点左右、重复上一次那样长达将近5年的一蹶不振?这却是一个有待时间来证实的命题。

很不幸,到2011年12月13日,上证指数重新回到了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上证指数当时历史最高点2245点,而且在年底前继续下跌。十年指数上涨幅度为零,股民拿某大人姓名的谐音所做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这种历史现实也许是一种宿命。政府监管机构在519行情后再一次的强力干预市场走势并预支、透支信用的结果,留下的也许仍旧是市场长期低迷的行情……

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收盘指数:上证2199.42 ,深证8918.82。

——仍对政府抱有希望的股民调侃地把它念成:2199.42 你要救救市啊!8918.82 不救要拜拜啊!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