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农业模式已经面临转折关口。以往的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生产非粮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的继续上升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这一问题会急剧加大。
以目前现状,唯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变农业经营体系,实行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农业自动化、信息化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人力成本等措施,才能解决目前国内农业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
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自动化、信息化也是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运行的模式,以
美国例,其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该模式,到目前有80%以上的农户都已经采用包括GIS地图、农机自动化、农作物信息采样、产量分析等信息化产品,其农业人口目前以下降到不足300万人,占总人口2%不到。日本农业人口比重目前也已经下降到4%左右。而国内目前比重惊人,占到一半以上。所以要想实现国家发展,这是最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首要问题。
所以中央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一号文件均是以三农为主题,从基础建设、提高生产率、技术推广、机械化、信息化一直到13年的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和14年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江淮动力收购的上海农易正是专业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
信息服务的企业。目前主要有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农易物联网、农易云平台三大类业务。
1、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
食品追溯是通过传感、二维码等无线射频识别以及视频监控、农残检测等技术队农产品从源头、流通、终端进行覆盖,形成数据对接。是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
上海农易的溯源产品体系涉及蔬菜、水产、生猪、奶牛、水稻、花卉等很多领域。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负责当时世博园的食品蔬菜的供给安全。
2、农易物联网:
物联网是上海农易重点发展的一项业务,可细分智慧大田、智能温控大棚、水产养殖、畜禽屠宰加工、农业机械五大领域和配套的自动冷链运输。
大田、水产养殖、大棚:主要通过传感等各种检测仪器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再通过网络和云平台对接。主要可以形成对天气、灾病疫情、土壤、农作物生长周期等各项指标的即使报备和了解。以及通过智能控制完成灌溉,喷洒、温度调节、投喂等各种作业。
畜禽屠宰加工方面是通过射频、二维码,车用定位系统等各种监控设施对屠宰检疫、经营者、单证追溯、配送结算、车辆运输、数据上报等流程进行管理。可控制产品安全,精准市场投放,提高中间环节效率。
农机物联网目前主要是上农信基于北斗自行研发的GPS定位系统
3,农易云平台:
通过上农易的终端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对用户提供的如农业电子政务、各项农业数据查询、虫病疫情预警、处理知识、天气等各项数据的查询。
上海农易2005年上海成立,10年开始进入江苏、四川、山东、福建、内蒙等省开始推广。目前上海地区的业务收入占比最大,2013年收入6500万,净利润900万。其中上海占90%左右,其他地区10%上下。从产品种类和销量比较,上海农易目前是全国农业信息化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企业。目前在上海信息农业市场中所有的大的平台全是上海农易所建,因此其他的企业、技术进入都要按照上海农易的标准进行。目前上海农易拥有105项著作权、21项专利、7项高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认定等知识产权。
上海农易之前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上市,依靠融资来推广目前业务和后续发展。因之前江淮动力在盐城与上农易有过农机物联网业务方面的合作,以及江淮动力和上农易在客户类型上面有重叠,再加江淮动力也有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战略布局,所以进行了股权收购,达成战略性合作。
目前上农信的发展方向是依靠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以及销售网络和上农易的技术优势在全国实行推广,建立全国性平台。今年4月,江淮动力对集团公司非公发行3.3亿股。募资15.5亿。加上之前的现在共有20亿现金,其中10亿将专门投入到收购的信息化农业方面。另外10亿主要投入农业装备等终端领域。
10月22号,收购之后的上海农易下属公司上海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签订《“农业云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书》三方主要将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应用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合作。
同时:江淮动力将准备和上海农信以及西藏德尚创投公司合资设立专门的物联网公司。目前已通过股东会决议。
综上所述:在农业物联网、信息化领域上海农信从资本、技术、合作、人才、品牌等各方面均已占据有利位置。
江淮动力目前在中小功率农装产品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产品种类齐全。在中大马力产品线方面2013年已经完成各项前期工作,今年将开始面向市场。至此产品类型已涵盖大中小功率和多个领域。在销售网络上面2013又新增了400多个网点。10亿的新资金投入后,产品线和销售网络还会持续增加。
现在的农机装备市场国内外品牌众多,市场供给过大,面临很大的竞争,再加上是传统制造业,所以整体毛利率都很低,如果发展高附加值的农机装备以目前的技术,最主要是以目前国内农业市场的消费水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又难以拓开出市场,且耗资巨大。
因此如果单方面的发展农机装备业务,基本上很难实现业务量的大幅度提升
收购上海农易后:
江淮动力的农装产品和上海农易的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均是农业用户的需求,因此两者有很高的市场重合性,可以形成协同效益。
国内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市场目前基本上一片空白,以及形成有效市场的基础目前已形成并逐渐加强。所以在这一领域做市场的占领和推进相对比较容易。再者收购的上
农易是该领域龙头,实施起来会比其他的竞争对手更快。
所以以信息化、物联网来占领市场,然后和农机装备业务形成协同效益,会直接数倍放大目前江淮动力的市场份额。
现在上农易在国内农业物联网行业已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在上海也有了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很大的市场,接下来将着重建设上海以外的市场,其规划是两年内将上农易产品、服务推广值十个省份。开始针对的用户大多数是政府,因在上海有成功的模式,且在业内有一定主导权,因此推广起来成功概率较大。接下来主要是做农户的推广,农户中主要是合作社类型的组织。这也是上农易将主要发展的用户类型。另外在推广中江淮动力分布在全国的销售网络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上海已经相对成熟,上海的用户中政府和农户各占一半。其中收入来源有针对政府、大型农业组织的农业信息系统集成收入和软件销售以及针对用户的服务费用。其中系统集成收入占比最大。
当全国性的平台建立起来之后,再配套江淮动力本身的农机物联网会给公司整体带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包括系统集成、软件销售、信息服务、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农产品食品安全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广告、农机装备租赁、销售、等等一些列的衍生业务。
最直接的是将会大幅度提升目前农机装备的销量,当大的平台形成之后,更多的农业组织、个人用户加入进来后,对于公司物联网用户所需的农机装备完全可以采取厂家直供的精准对接,会大幅降低价格,甚至可以采取零利润售出,然后每月收取其配套的信息、软件等服务费。
以及低利润或是零利润售出农机主装备,然后销售相关的配套农机具。
总之,当大的平台形成之后,由于可以和平台上的用户形成精准的对接并有相关的云平台大数据等支持,因此可以在上面开展针对农装终端产品的各种经营模式。
市场容量
农机装备市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今年可能会达到60%的水平。且目前中国是世界农机生产数量第一的国家。增长速度快。但目前国内农机装备的配套比例不足,先进国家的的平均一台农业主机平均配套6台相关机具。而国内目前平均数量为1.6台左右。而且农机装备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低端产品,效率不足。按此估算国内的配套农机具市场容量较目前还有4倍左右的发展空间。中农机协会数据显示,13年国内的农机市场总规模为3800亿。如果中国的农地机械化水平、配套率水平发展到目前先进国家的水平或是接近目前先进国家的水平,其市场总规模至少会到达万亿规模。
食品安全监测及服务市场:
目前国内的国外品牌超市
如家乐福以实现30%的农副、生鲜等商品实现了农超对接,大多数均已建立追朔体系。按照市场预测,到2015年国内的整个食品安全市场包括溯源、监测服务等总规模将超过80亿(不包括检测仪器)
农村电商市场:
2013年国内农产品总交易额为4万亿左右,其中80%是通过传统交易进行。2014年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截止目前约1800亿左右。潜在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农业合作社规模:
按照国家的预期,未来中国的实际从事农业的人数将下降到10%的比例。按照目前人口总量预计则是未来将有1..4亿人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截止13年国内的专业农业合作社约60万个,平均每个合作社的人数60-70人。以此预计则未来全国将形成200多万个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则以合作社展开的信息服务、农业合作社智能系统集成、特殊农机租赁等等各种衍生服务的市场总规模也是相当巨大。
总结:
从大的方面江淮动力的的此次转型正好是符合国内以及全世界的的农业发展趋势,并且时机相对成熟,国内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基础大部分已经形成具备
公司层面来看,江淮动力传统业务是农机装备,且在市场中拥有较高的产品、销售、品牌等优势,实行现代化农业物联网转型有一定的基础。另外公司转型发展谋划已久。实际控制人资本也较为雄厚,在后续的经营发展中资金等保障比较大。
另外此次收购的上海农易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发展已久,以及在上海地区率先取得成功,在全国的推广中有很高的品牌效应,另外上农易已经参与到了行业标准制定的研发当中,对树立自身壁垒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从市场总容量看,空间巨大,可发展的经营模式众多,如果转型成功其盈利空间巨大,按照目前预计的市场总容量,转型成功后仅按照5%的市场份额来预估都在千亿级别。因此对于管理层和其他的合伙人来说转型动力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