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资料记录

14-12-26 09:40 3559次浏览
一江东流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浏览:1568 |更新:2011-08-13 19:16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1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2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3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4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5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6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7分步阅读
长期趋势经常被一般投资者所忽略,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因为陷入短期价格波动而忽略了中长期趋势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收益。或者说,他们只在乎当前的买入或卖出是否能赚钱,并不考虑未来一段时期,甚至股市长期的发展状况。
步骤/方法
1
股市的价格运动具有趋势特征,如同牛顿的惯性定律一样,一个趋势形成之后必会继续发展,直到趋势的终结。
但是,趋势运动是有级别的,不同级别的趋势其持续性不同。根据市场运动的规律,我们把趋势分为主要趋势、次要趋势和短期趋势三种规模。其中,长期趋势的稳定性最强,轻易不会发生反转;次要趋势具有明显的持续性,也不会很快发生改变;只有短期趋势的持续性较差,方向最不容易确定。
由此,具有可操作性的趋势就是长期趋势和次要趋势。其中,长期趋势主导投资战略,次要趋势主导投资战术并与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密切相关。
2
1、大趋势的三个要点
长期趋势经常被一般投资者所忽略,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因为陷入短期价格波动而忽略了中长期趋势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收益。或者说,他们只在乎当前的买入或卖出是否能赚钱,并不考虑未来一段时期,甚至股市长期的发展状况。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多数买卖错误都是因为没有看到未来趋势发展的可能性造成的。因此,弘历所倡导的“先长后短”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不仅把股票投资的战略、战术和战斗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让投资者找到了炒股盈利的基本出发点。
1、大趋势的反转不是一蹴而就的。
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运动,长期趋势的反转都是非常困难的。如同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不可能马上就能停下来,更不可能立即掉头。要想掉头,首先要减速,然后才能沿着一定的半径掉过头来。
所谓“大趋势的反转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说股价创出新低之后,通常不会直接反转向上,形成长期上升的大方向。尽管有些股票如同汽车特技一样,在高速行驶中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更加常见的情况是,股价从最低点开始进行横向运动,并形成各种价格形态,当股价向上突破完成之后,趋势的反转才能确定。
例如,熊市从2001年开始以来,有过加速下跌,有过减速下跌,还有过原地打转,但直到05年的6月份才真正开始掉了头。
1
如图,自1783点下跌以后,大盘在05年6月创出998点熊市新低,之后通过反弹和回落在7月份构筑双底形态,在迅速向上突破和回抽之后,确认了熊市的反转。
对于个股来说同样如此,如果股票没有充分的底部形成过程,则说明此类股票的上涨不是非常可靠,即便当时涨势凶猛,但之后的大幅回落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因此,对于稳健的投资者来说,尽管股票存在V型反转的可能,但遵循价格运动规律,选择那些经历底部长期运动,价格向上突破的股票,收益更加稳定可靠。
2
如图,中金黄金(600489)经历大幅下跌之后,于04年9月创出新低,并从此展开三角形横向运动。05年7月,伴随大盘行情的启动,该股一举突破横向运动的束缚,在回抽确认之后,于去年12月展开疾风暴雨式的拉升走势。
2、大趋势的过程是曲折的。
大趋势形成之后必会继续发展,但从起点到终点并非直线运行,中间也要经历小小的曲折过程。虽然这是趋势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许多投资者对此并不理解,以为牛市只能上涨不能下跌,一旦出现重大调整就认为牛市结束了,当然不会在市场调整过程中积极选股、调整持仓结构,以便为下一轮行情的做准备了。
通常高速公路都不是笔直的,尽管这样更能节省材料,但是司机沿直线驾驶更容易疲劳。因此,为了安全的需要,都要在高速公路上有意设置弯道。
同样道理,牛市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整来修正过度的上涨,并以此调整投资者的情绪,以免因投资者过于狂热而让牛市提早结束。
3
如图,以99年5.19行情为起点的牛市行情中,虽然出现了4次重大调整,但之后大盘仍然继续创出新的高点,向牛市的顶峰迈进。
牛市的进程是曲折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仅要好好把握牛市上涨过程中个股的盈利机会,同时也要牢牢记住:没有到达终点的直通车。在发现大盘出现中级调整的时候,在手中的股票向下破位的时候,需要赶快下车,躲开前进中的障碍。当前方的道路重新铺平,一切畅通无阻的时候,再乘下一班交通车向目的地挺进。
对于个股来说,整个上涨的过程同样是曲折的。不管一轮上涨幅度多么大,通常不会一下抵达终点,因此,利用中期调整的机会,耐心观察和等待,一旦趋势重新向上突破,新的上涨就会迎面而来。
4
如图,中金黄金(600489)底部反转突破后,曾经出现过两次重要调整,而每一次调整之后都出现了大幅上涨。
当前,许多股票都已经完成了长期下降趋势的反转过程,伴随每一次大盘的重要调整,都会有不少股票孕育新的突破机会。所谓牛市,其实就是培育牛股的围栏,在调整中发现走势坚挺的股票,并在大盘重新恢复上涨的时候果断买入,按照中期趋势坚定持有,暮然回首才会知道,您也能骑住并驾驭好超级大牛股。
5
如图,熊市中的超级牛股走势虽然并不顺畅,但中国船舶(600150)的曲折上升走势已经为我们演绎了长期上升走势的完美过程,并且这样的案例还会在更多的股票身上发生。当然,股票的爆发性上涨更容易在牛市当中出现,因为牛市的持续上升才是主基调,调整则是附属品,但好股票恰恰是在大盘向下调整过程中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的。
3、大趋势的方向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牛市有多长,股票涨多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才证明“上涨不言顶”这句至理名言的可靠性。
长期上升趋势形成后,股票会一轮又一轮地往上涨,但很多人往往因为怕高而不敢做这样的股票,只愿意选择那些还没有上涨的股票,只好一边欣赏反复上涨的超级牛股,一边抱怨自己的股票总是不肯启动。
当汽车驶入高速公路之后,在下一个出口之前已经没有叫停的余地,就算不想前行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但是,如果错过了下一个出口呢?
股市也是同样道理,熊市的惯性延伸了四年,终于抵达了终点。牛市早已进入了上升的“高速公路”,尽管道路漫长而曲折,尽管不知道下一个出口在哪儿,但在到达出口之前,市场的上涨必定会减速、拐弯,为我们留下从容出场的机会。因此,只要我们认清市场的主导方向,紧跟价格的中期趋势,牛市就会属于我们。
6
如图,自突破93年开始的下降方向之后,起始于96年的上升大循环一直到01年才宣告结束。在经历了四年的熊市循环之后,大盘重新突破了长期下降趋势,新的上升大循环呼之欲出,一旦回抽确认之后,未来的股市发展前景莫测。
7
如图,始于96年1月的牛市行情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到97年5月,大盘从512点涨到1510点。虽然历经曲折和反复,其中还出现政策突变对股市造成的巨大震动,但牛市的进程没有改变,每一次调整之后,市场都以创新高作为回应,充分说明了“大趋势不会轻易改变”的道理。
8
如图,99年5.19行情突破了市场长期以来的历史高点1500点大关,在充分调整对市场重新洗牌之后,2000年以后的持续上涨成为当时中国股市历时最长的牛市行情。可见,股票的上涨决不是偶然的,日积月累必定会形成一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将会继续发展,轻易不会被改变。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3
2、牛市次级调整的特点
牛市不会轻易结束,牛市不会直线上升,牛市必定会出现可能为数不多,但足以引起投资者重视的重大调整。
虽然未来的走势变化多端,但有些情况是可以预知的,虽然并不十分明确,但即使知道大概的情况也能对我们的投资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了解牛市的次级调整并不困难,只要了解熊市的次级反弹走势即可,因为次级运动具有共同的特性。
1、熊市的次级反弹走势
熊市的中期反弹行情难做,不仅因为来的突然,而是大盘启动初期很难确定到底是日常反弹,还是中级反弹。当确定行情的性质为中级行情时,市场的上涨很可能已经告一段落了。反弹来得急促、猛烈、突发性强是熊市反弹的普遍特征,而且在反弹过程中屡屡出现的大阳线,往往让投资者不知所措。
9
如图,02年初的熊市次级反弹行情中,启动位置虽筑有小双底,但大阳线突破后就开始转入横盘整理,之后的连续阳线把反弹行情带到顶部区域。
10
如图,03年初的次级反弹行情虽然时间并不是很短暂,但单底连续阳线反转,而且大阳线之后立即转为盘整走势,在看似向下破位之后,突然连续上涨并很快进入头部。
11
如图,有时熊市的反弹更加短暂,例如04年9月突发性出现的连续长阳的急促反弹,几乎毫无征兆,让人措手不及。类似走势很难从容买入并获取稳定收益。
2、牛市的次级调整走势
熊市的中期反弹具有突发、快速、猛烈的特点,那么牛市的中期调整又将如何呢?从历史的走势当中我们可以借鉴许多东西,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将会给我们指引未来。
调整走势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中期横盘震荡,二是中期向下调整。对于横盘走势来说,在大盘上下起伏过程中,个股涨跌不一,其中有相当部分股票会有很好的表现,也会有不少股票破位下跌。因此,要根据个股情况区分处理。
大盘上升过程中出现的横盘走势,除了股市到达顶点之外,要么是主力机构进行调仓换股,表现为横盘区间波动比较剧烈;要么是个股正在轮番上涨,表现为横盘区间相对稳定起伏。但无论如何,当横盘区间向下打破时,表明上升行情告一段落,投资者应迅速离场,以躲避中期调整带来的巨大风险。
12
如图,2000年在网络科技股的推动下,市场迅速聚集人气并快速上涨,但2月份网络科技股纷纷见顶下跌的同时,许多不同类型的股票表现活跃,或者补涨拉升,或者温和上涨,当大盘向上突破横盘区间后,牛市进入第二阶段的轮番上涨时期。
当然,次级运动更多是以下跌方式完成的。牛市的中期调整和熊市的中期反弹一样,经常具有突然、快速、猛烈的特征,在下跌过程中经常伴有杀伤力很强的大阴线,在大多数散户投资者的无所适从中,主力机构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从容收集相对便宜的筹码,待调整结束后新的持续热点就被主力制造出来了。
牛市的突发性下跌往往是在大盘持续大涨之后出现的,此时市场堆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即使普通散户的账面也能有所盈利,因此,当市场出现调整时,累积的获利盘就成为杀跌的锐利武器。
但是,散户投资者的最大优势就是灵活、快速,当市场出现调整信号时,无论盈亏如何都应尽快迅速离场,然后耐心观察市场下跌过程中较为抗跌的股票,其中往往孕育着下一轮上涨行情的大牛股。待调整结束之后,果断入场买入,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牛市涨跌的节奏获得超额收益。
13
如图,2000年的牛市行情曾经有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出现在2000年8月底,第二次出现在01年的1月初。两次调整具有类似的特征,即顶部不是非常充分,下跌比较突然,伴随的大阴线让下跌显得更加猛烈。
不过,市场既然采取这种猛烈的调整方式,那么通常调整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市场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才能尽早结束调整。虽然大众投资者被搞得晕头转向,但猛烈下跌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持续上涨,被浇了一盆冷水之后,投资者又将逐渐缓过神来,在调整接近底部的恐慌性割肉之后,又开始从战战兢兢当中逐渐恢复过来,很快他们就会忘掉伤痛并重新被市场的狂热所感染,而且变得更加疯狂起来,成为被主力机构充分利用的持续上涨的助推器。
如果市场选择缓慢的调整方式,则持续性就会加强,其调整的时间自然会向后延伸。这样更容易消磨市场的热情和信心,一旦市场人气开始涣散,重新启动行情就需要市场公认的龙头板块带领,在它们持续猛烈的上涨中,迅速激发市场做多的热情,从而恢复牛市的主要上升方向。
14
如图,99年5.19行情爆发后,市场在横向运动中选择了向下调整,但缓慢的调整从9月初一直持续到12月底。在长达4个月的下跌中,虽然没有出现让人恐怖的大阴线,但持续的下跌几乎与熊市没有什么区别。在市场信心涣散的状况下,网络科技股担起市场龙头的重任,以大幅飙升的走势迅速聚起市场人气,完成了重新点燃牛市导火索的重要任务。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牛市中不同趋势下该如何操作
4
总之,熊市因为市场缺乏信心而下跌,每一次反弹都是精明人出逃的机会;牛市则是因为市场信心高涨而上涨,每一次回调都是精明人调仓换股的时机。因此,牢牢抓住牛市的中期上涨,回避牛市的次级调整,是整个牛市的基本操作策略。
END
注意事项
趋势运动是有级别的,不同级别的趋势其持续性不同。根据市场运动的规律,我们把趋势分为主要趋势、次要趋势和短期趋势三种规模。其中,长期趋势的稳定性最强,轻易不会发生反转;次要趋势具有明显的持续性,也不会很快发生改变;只有短期趋势的持续性较差,方向最不容易确定。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7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一江东流

15-01-09 10:39

0
我为什么不做波段和板块轮动? 
 
原文地址:我为什么不做波段和板块轮动?作者:水晶苍蝇拍
有朋友很不解的问我“如果判断到了市场的拐点变化,为啥不做波段或者版块轮动,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呢?”

没错,我就是不做波段,不玩版块轮动,哪怕我似乎猜对了下一阶段行情的演变,依然如此。

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第一,长期来看根本得不偿失。

我觉得做过一阵子波段以及板块轮动,有一定历练的人,恐怕都会承认一个现实:在波段(或抓轮动)这个事儿上,你曾经有过多么英明的操作,就一定也曾经出现过同样愚蠢的决定。长期来看,英明与愚蠢的比率不会相差太多(这还是说的比较客气的),而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确保英明的时候一定是大仓位,愚蠢的时候一定是小仓位,这种盈利模式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请注意,这里的“愚蠢的决定”可未必指的是亏钱。很多次我的波段或者版块切换都当时看起来挺聪明的,但往往再过些日子后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行为就无比愚蠢了(比如波段本身成功,但是卖出后大牛股再也买不回来了;或者换到别的版块个股上确实赚钱了,但若干月、年后回头一看,当初骑过的笨驴早已上九重天了)。

 

就一次来结算,很容易让人信服“波段才是王道”,因为确实高抛低吸成功了啊,差价那是实实在在的啊。但很多个“短期的正确”恰恰会导致一个“长期的错误”----对这一点醒悟的早晚,实际上已经是对长期的投资绩效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散户分水岭。

 

第二,我赚钱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投资回报的驱动是什么,这个无比清楚:是企业经营的结果。

即便波段操作,版块轮动确实是条路子,是某些人的康庄大道,那条路也不是我要走的。人,总要学会取舍,总要知道一个真理:这个世界的便宜不能让我一个人都占上。试图拥有一切,只会失去更多。将股票投资作为拥有了一部分的生意来看待,虽然辛苦,但是又很踏实。虽然可能短期慢一点,但是长期来看回报又极其惊人。

 

那有没有可能波段操作与企业基本面合二为一呢?这当然是个“很聪明”的想法。但想到这点的“聪明人”恐怕实在太多了。我们不讨论为啥很难,我们只问一个问题:那些能够将企业分析做到一定深度的成功的投资者,是傻子吗?显然不是。那么这些被证明的市场的优秀因子,为何普遍都不去做这个“是个聪明人就会想到”的游戏呢?----对这一点想没想透,实际上成为了能否实现优秀的长期投资绩效的第二个散户分水岭。

 

第三,对于市场偏好的转变这种客观存在,不做短期行为也可以有不错的应对方式。

比如在持仓组合上不要过于集中在1,2个非常具有相关性的行业区间上,在持有的过程中,根据市场价格与企业价值偏离的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持仓调整等等,都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当认同第二条的时候,实际上这第三条只不过是个优化而已,是某种熨平波动幅度的对冲措施而已,做得好当然很好,实在懒得做,并不会对结果有太大的影响。

 

最后还是强调,这里的“波段,版块轮换”指的是短期操作,以及一种投资上的原则。宽泛点儿来看,价值投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波段,但显然并不可同日而语。而投资的原则性,则是更突出主旨和核心,但并不一定如雷池般不可逾越半步,更不是某种牛角尖式的强迫症----就像不酗酒是个原则,但并不代表极少的特殊时刻可以多喝两杯一样。
一江东流

15-01-09 10:37

0
网友话语:最好不要做波段操作 分类:领悟技术 2008-03-21 01:39 阅读(13)评论(0)编辑删除  要提高潜在的投资报酬率,最大胆的方法是靠波段操作,典型的波段操作者在市场上进进出出,希望在市场上涨时,把全部资金投资下去,价格下跌时,把资金全部撤出.还有一种波段操作的方式,是把股票投资组合,从预期表现会不如大盘的股类中退出,投入表现可能优于大盘的股类。 

  在债券投资组合上从事波段操作,目的是希望在利率下降、促使长期债券价格上涨前,把投资组合转入到期日很久的债券,在利率上升、驱使长期债券价格下跌之前,再转入到期近的债券。 

  如果是替平衡型投资组合从事波段操作,就要在股票的整体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券时,致力增加股票投资的比重,在债券整体投资报酬率高于股票时,转进债券投资,在短期投资工具的整体报酬率高于债券或股票时,投资组合转进短期投资。 

  以1940年到1973年间两种完美的投资成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时,会让人感到波段操作的潜力十分诱人,第一种投资是在行情上涨时,百分之百投资股票,市场下跌时,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 

  在这34年里,一共交易22次,买进和卖出各11次,以道琼斯30种工业股价指数作为股价的代表,1000美元会增加到85937美元。 

  在同样的34年里,这个假设的投资组合总是百分之百投资,而且总是投资在表现最好的各类股票中,同样的投资1000美元,买进和卖出各28次,最后会暴增到43.57亿美元!在这段期间的最后两年,投资人必须胆大过人,必须在1971年元月,把6.87亿美元投资到餐厅类股,这样到年底会变成17亿美元,然后再投资黄金类股,到隔年圣诞节会暴增到44亿美元!这个例子当然很荒唐,从来没有人达成过这种绩效,将来也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这么优秀。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过去或是未来,靠着“波段操作”,不要说不可能创造上例这么神奇的成就,连想达成远低于这种成就的绩效都不可能,因为没有一位经理人能够持续不断,远远比同行专业的对手精明。 

  在股票似乎高估时,精明的卖了,减轻暴露在市场中的风险,等价格似乎跌到诱人的低水准时,再大胆投资。这样低买高卖虽然很吸引人,但是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显示,想提高报酬率,波段操作不是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残酷而有力的原因,就长期而言,这种方法通常行不通。 

  投资经理波段操作的成绩令人一见难忘,因为绝大部分都是亏损。有一份精心研究波段操作、但未出版的报告断定:在计算错误和加以成本之后,投资经理对市场的预测4次必须有3次正确,他的投资组合才能损益两平。为什么波段操作这么不容易提高投资绩效?罗伯特·杰福瑞(Robert Jeffery)提出过解释,原因是在这么短的期间内,而且在投资人最可能受平凡的共识左右时,发生这么多的“动作”。一份未出版的研究报告研究100家大型退休基金及其波段操作的经验,发现所有退休基金都从事过波段操作,但没有一家能靠波段操作提高投资报酬率,事实上,100家中有89家因为“波段操作”而亏损,而且在5年内,平均亏损高达4.5%。

  就像有“老”行员、也有“大胆”的飞行员,却没有“大胆的老”飞行员一样,也“没有”靠波段操作一再成功的投资人。贪心或恐惧促成的决策通常都是错误的,通常也太慢,而且很可能是反方向才正确。在真刀真枪的金钱游戏上尤其如此,试图猜透市场或胜过众多专家,以便“卖高买低”,连想都别想,你一定会失败,而且可能输得很惨。

  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说得好:“一般说来,无论投资人退出市场或留在市场里,市场的表现都一样好,所以投资人有一部分时间退出市场时,和简单的买进长抱策略相比,一定会亏钱。” 

  波段操作困难十足,对于这一点说得最透彻的话,出自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坦白的感叹,他说:“我看过很多有意思的波段操作方法,而且我在40年的投资生涯中,试过其中大部分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我之前可能很高明,但是,没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得上我的忙,一个都没有!” 

  别尝试波段操作,原因之一是很多很多投资经理的经验显示,他们大量持有现金或大量投资时,市场的表现一样好,反之亦然。(事实上,专业投资经理通常互相抵消,在第一段期间,增加现金部位的人数,通常等于减少现金部位的人数。) 

  第二个原因更清楚,图1显示,去掉市场表现最好的日子后,长期复合投资报酬率会有什么变化。拿掉表现最好的10天,平均投资报酬率就会少掉1/3,从18%降为12%,这10天占整个期间的比率不到0.5%。拿掉次佳的10天后,几乎又使投资报酬率再少掉1/3,降为8.3%。去掉表现最好的30天后,这30天占整个期间的1.5%,投资报酬率就会从18%掉到5%。图2显示,计算长期股价时,去掉表现最好的年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波段操作是“邪恶”的观念,别去尝试,千万不要尝试。然而,如果你像所有高明的律师一样,相信必须透彻了解对手才算做好了准备,你可能对投资行家对波段操作诱惑力的辩论有兴趣。在1960年1月,投资1美元在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到1990年6月,会增加到19.45美元。但是,请注意,如果在这30年里,在市场表现最好的10个月里,把同样的美元撤出市场,这样只占整个30年的3%而已,到1990年6月,1美元只会增加到6.58美元(大约只等于收益平平的国库债券)。因此,主张长期投资的人说,在行情艰难时仍然继续投资,才是惟一健全的投资方式,才能享受表现优异的大好时光! 

  “别骤下定论。”主张波段操作的高手说。如果能够避开表现最糟的10个月,1美元会暴增到63.39美元。要是你认为这种假设的说法很有诱惑力,你很可能有兴趣再看看詹姆斯·赛伯(James Thurber)的经典之作《华特·米提的生涯》(The  Adventures of  Walter  Mitty)。

  书中用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的报酬率作为衡量依据,迅速、明确地说明了下述主旨:从1926年到1996年,在这段漫长的70年里,股票所有的报酬率几乎都是在表现最好的60个月内缔造的,这60个月只占全部862个月的7%而已。要是我们能够知道是哪些月份,想想看获利会有多高!但是,我们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我们的确知道一个简单而珍贵的事实,就是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些表现绝佳,但不算太多的60个月,我们会错失掉整整60年才能积累到,而且几乎等于所有的投资报酬率。其中的教训很清楚:“闪电打下来时,你必须在场。”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任何大型机构能够持续在行情低落时进场,到行情高涨时退场。根据对行情波动的预测,在股票和债券、或在股票和现金之间,来回换类操作,失败的情形远比成功的次数大多了。
一江东流

15-01-01 00:16

0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里面有一个对保守型公司的估值公式,就是pe*pb=22.5,其愿意就是一家企业其pe不能超过15,其pb不能超过1.5倍买入。算是极其保守的,只有在熊市中才能找到符合这个公司的企业。


在资本市场上如何获取投资收益?其实就是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品种,下狠手,重仓持有,然后耐心持股

聊聊PE与PB的乘积

 

格雷厄姆给防御型投资人提供的证券组合里有7项要求选择企业:

1、相当的规模。

2、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

3、至少在连续20年内支付过股息

4、过去10年没有负利润

5、10年内每股利润至少增长三分之一

6、股价不高于净资产价值的1.5倍

7、过去3年内的平均市盈率不超过15倍

 

这后面又补充说当市盈率低于15倍时候,净资产可以更高一些,因此根据他的过去经验PB乘以PE不超过22.5为好。在这里我说的很不详细,格雷厄姆用了很多数据统计一大章的内容不断论述这些问题。之所以选择15倍PE,是因为将债券投资看做标准时候,所建立的股票组合的市盈率的倒数,相当与当期高等级债券的利率一样就不错了,相当于6.7%左右的高级债券利率,这样股票就有不错的吸引力了。把债券投资也看成和股票一样,利率就变成了市盈率的倒数。

量化评级银行的探索:

 

投资者的目的:追逐风险最小化,预期回报最大化。

 

评价指标很多有ROE,PE,PB, ROIC ,ROA,毛利率,净利率,增长率,低负债率等,如何综合量化是个难题。我提出我的观点量化银行评级:

 

1假设银行股的风险是相等的,衡量估值高低,“PE*PB”值是一个重要指标。PE有动态还有静态的指标,为了保守估值高低,选择中最最小的:min(PE静*PB,PE动*PB)来排序。简称PEPB。

 

2假设银行股的风险是相等的,假定公司不分红,资产收益率不变,每年的收益利滚利,达到股价两倍所需要的时间的倒数。1/(Log(2PB,1+ROE)) 来排序。这就是净资产翻倍年化收益率。简称年化法。
一江东流

14-12-31 07:54

0
转载]当前银行股评级 
一、标准

如果股市关闭,股东的回报就是净资产的增值,那么在这里引用净资产翻倍期的概念。

净资产翻倍期:假定公司不分红,净资产收益率不变,净资产翻倍所需要的时间。

在EXCEL表中用函数:LOG(2PB,1+ROE)

同理,三倍期为LOG(3PB,1+ROE)(即净资产增加两倍,至三倍净资产)

同理,四倍期为LOG(4PB,1+ROE)(即净资产增加三倍,至四倍净资产)

以上翻倍期均越短越好

二、数据标准:

ROE使用最近三个年度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PB采用调整后数据,具体调整有两项。

1.拨贷比调整

公式为:A=贷款总额X2.5%-拨备

2.核心资本充足率调整

公式为:B=(8.5%/当前核心资本充足率-1)X当前核心资本  (系统重要性银行采用9.5%)

调整后净资产为:

当前净资产-A-B/2  (由于核心资本的增加会增加等额净资产,因此差额除以2)

.翻倍年数:是指每过几年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就能翻倍。次参数说明企业的成长能
力。

F的翻倍期方法(2014-03-02 21:40:35)转载▼  
这里给出我的银行股评级

一、如何评价?
评价指标很多有市盈率、市净率、资产收益率等等。如何综合量化是个难题。这里我提出我的观点
资产翻倍期:假定公司不分红,资产收益率不变,每年的收益利滚利,达到股价两倍所需要的时间。 
在EXCEL表中用函数:LOG(市净率两倍,资产收益率+1)
翻倍期越小越好。
为何不用 回收期=(市价-每股净资产-每股盈利)/每股盈利 这个指标呢?
比如说一个公司,每年净资产收益率可以为100%,也就是翻一番。那么如果他每年都不分红10年可以到净资产的1024倍。
也就是说股价大约是净资产的1000多倍,10即可回收,但是按照回收期的算法好像要1000年才能回收。
另外当股价低于净资产,回收期为负,看起来好像都好于股价高于净资产的公司,这不全面

二、四个资产翻倍期:
1、翻倍期1
  我使用的是基本每股收益,注意不要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因为全面摊薄是指计算时按照期末数计算,不取平均数,如用年末的股数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某公司12月31日增发获得大笔资金,股本增加,如果按照全面摊薄来计算收益折扣。而这部分资金必将在明年产生收益,按照基本每股收益是不是更准确呢?
  用基本每股收益/账面净值 得到资产收益率,用现价/账面净值得到市盈率。再用LOG(市净率两倍,资产收益率+1)
得到翻倍期1
2、翻倍期2
  报表中还有一个指标是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通知的规定: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计算公式如下:ROE = P/(E0 + NP÷2 + Ei×Mi÷M0 - Ej×Mj÷M0) . 其中:P为报告期利润;NP为报告期净利润;E0为期初净资产;Ei为报告期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净资产;Ej为报告期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净资产;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新增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我认为用这个指标更能反映未来的情况,用LOG(市净率两倍,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1) 得到翻倍期2
3、翻倍期3
  考虑拨备的问题。
拨备要求,拨备率达到150%,拨备比到达2.5%。银监有意向要求2016年达到,从2011年算起就是6年。
假设某行拨备比不到2.5%,那么低于2.5%的部分除以6,也就是每年要增加的量。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量就说明该行少拨备了,那么计算出至少应增加拨备,然后计算这些拨备对加权收益率的影响。得到新的加权收益率2。
然后用这个新的加权收益率去计算翻倍时间 LOG(市净率两倍,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2+1) ,就得到更为合理的排名。
4、翻倍期4
  考虑分红
每股收税算法:(每股送+每股派)*0.1 
分红再投损失:分红款减去被收的税后按现价买回股票,由于市盈率大于1,而产生买到净值产下降,买股票不收印花税,佣金按万三计算。
总损失=每股收税+分红再投损
在市盈率2=现价/(账面净值-总损失)
然后用这个市盈率2去计算翻倍时间 LOG(市净率2两倍,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2+1) ,就得到更为合理的排名。  

由于该分红的已经分完,这个阶段可以暂时不用考虑翻倍期4.
计划进一步升级我的系统。提出收益率5的概念,即在收益率4的基础上,抛弃利润概念,用股东权益的差额代替利润。这样做假的可能性更加降低。看看招行如何做“假账”:
我在计算收益率5的时候发现,差距最大的是招行,差距如下:
2011年3季报股东权益为15384800万
2010年3季报股东权益为13310800万
期间没有融资,有一次分红10派2.9,股本是2157660.89万,
0.29*2157660.89=625721.6581万
2010年3季度后1年权益增加值是15384800-13310800+625721.658=2699721.66万=269.97亿。
再看2011年3季报利润为283.88亿,2010年3季报利润为205.85亿。2010年年报利润为257.69亿。
也就是说2010年第4季度利润为257.69-205.85=51.84亿。2010年3季度后1年的利润是283.88+51.84亿=335.72亿。差距是如此巨大。

最新收益率6也出炉了,就是在收益率5基础上对再融资的银行股下个季度的收益率进行预测,也就是打个折扣。经过这样处理,经测算换股的收益大幅提高。从2011年5月初开始测算至2013.11大约收益为上涨90.8%。远高过同期民生银行59.6%的涨幅(同期第二名是平安银行18.45%,16个a股银行平均涨幅为-4.27%,9只港股银行平均涨幅为-13.65%)

翻倍期7:最近对收益率继续优化,之前系统对于分红,配股等的时间精确到月,这也是证监会公式的规定,但我后来发现,比如7月底的分红(大部分半年报表已经不含分红),与6月初的分红实际相差将近两个月,而原系统是一样处理的。对于大比例融资,月初与月尾相差还是蛮大的。目前我正在细化这部分工作。细化后再对融资调整模式进行极值测算。总之系统在继续进化中。 

F的收益(2014-02-26 22:02:43)转载▼  
很多人对我的收益好奇。我将原来贴出来的换股前一天涨幅汇总一下,实际操作是在这个涨幅后操作的的,有时略高,有时略低,总体是略高。其中2013.1.22那天是光大涨停,盘中发出。2013.9.9华夏的价格是分红再投的价格。

代码  股票名称  2012/11/30  2013/1/7  涨幅
SH 600000   浦发银行  7.460  10.320  38.338%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1/7  2013-1-22(s)  涨幅
SH 601818   光大银行  3.060  3.360  9.804%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1/22(s)  2013/4/26  涨幅
SH 601288   农业银行  2.850  2.690  -5.614%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4/26  2013/6/24  涨幅1
SH601818  光大银行  3.000  2.792  -6.927%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6/24  2013/6/25  涨幅1
SH600000  浦发银行  7.5200  7.8000  3.723%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6/25  2013/9/9  涨幅1
SH 600015   华夏银行  8.6900  10.6105  22.100%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9/9  2013/11/6  涨幅1
SH601818  光大银行  2.960  2.840  -4.054%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11/6  2013/12/2  涨幅1
SH600015  华夏银行  7.570  8.420  11.229%
  
代码  股票名称  2013/12/2  2013/12/4  涨幅1
SH 601166   兴业银行  10.850  10.960  1.014%

上面的涨幅连乘是1.82183,也就是近1年增长82.183% ,实际操作比这个数略高一点点。

还有2013年4月底前用的是收益率4,后来不断改进,如果这1年直接用收益率6,那早就超过100%。
一江东流

14-12-29 23:50

0
理论上,PE的考虑应优先于PB,因为我们买的是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不是随时准备清算的资产。不过,确也存在一些情况,PB的运用要优于PE。 

值得肯定的是,PB-ROE有效解决了PB忽略ROE的问题。不过:1)正如我们下面将看到的,PB-ROE体系,其实来源于PE;
换言之,所谓的PB-ROE体系,在PB的基础上考虑了ROE,其实又回到了PE。事实上,这点同样可以从公式PE = PB/ROE中看到。
一江东流

14-12-29 19:45

0
近几年银行股估值持续降低,目前PE4-5倍,远远低于上轮熊市998点的15倍PE,也远低于09年1664低点的10倍PE,困扰着很多投资者,有人担心银行PE会不会跌到3倍,甚至2倍或更低。

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忧,凡事都有个底线,那么银行PE的底线在哪里?正常股市的估值是拿PE的倒数与同期无风险利率做比较,人们极端恐惧时会拿股息率与之比较。

股息率=E*分红率/P,则PE=分红率/股息率,目前16家上市银行分红率在20-30%,无风险利率取5%较为合理,则极限估值为PE=20-30%/5%=4-6倍,即当下的银行估值已经低至极限。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社会贷款需求增速放缓,银行扩张动力不足,在资本充足率达标后,分红率会持续提升。即使未来几年持续熊市,银行估值也会随着分红率提升而持续改善。

别让熊市思维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别不相信银行股潜在的投资价值。别忘了,94年的四川长虹当时的PE4倍左右,股息率7%后再也跌不动了,一样的大盘股,一样的不招人待见,那更是个题材炒作、坐庄盛行的年代,94-95年长虹一样的蛰伏不动,后面的大牛市众所周知了,长虹涨了20几倍。

1、银行股太便宜了,几成肉干、毫无水分。市盈率已经集体跌破5倍,招商和四大行在4倍左右,浦发已经跌破4倍、动态市盈率3.5倍,且每年下降15%左右;

1、A股市场估值几乎全球最低,股息率几乎全球最高(80%的因素是银行股)。A股主要银行股的市盈率4倍左右,仅仅是世界主要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A股主要银行股的股息率8%左右,几乎是世界主要市场的两倍左右;
一江东流

14-12-27 23:22

0
Roe除以PB不就是使用率的倒数吗?再加上股息率,其实和约翰聂股的低市盈率投资法是一样的。当然这里的利润都是长期的。
一江东流

14-12-27 23:13

0
,就是计算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应该用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股息收益率衡量,衡量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就是巴菲特投资高盛和所罗门9-10%的优先股股息。如果你投资的一家公司的长期预期比较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除以你买入股票时股价对应的市净率,加上你能够获得的分红回报率,如果超出9%-10%,那么你的投资将大获成功。以大秦铁路为例,大秦铁路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17.34%,在今年3月的6元股价附近,市净率为1.16,税后分红率为6.81%。可以计算ROE/PB+分红收益率=21.76%。已经超过了9%-10%的长期要求回报率,即使大秦铁路保持最谨慎的永远不再增长,你也能保持21-22%的投资收益率。这里请注意不要将金融企业这样计算,否则会降低这个公式的实用性。


一直把roe/pb作为快速粗略判断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如果roe/pb小于5%,说明资资金应用效率赶不到存款利率,除非高速且确定的增长,否则不值得投资,反之比例越高投资价值越大。不过为什么要加上分红率,这个应该已经包含在利润当中了吧。

就是市盈率倒数+股息。

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股息收益率,衡量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就是巴菲特投资高盛和所罗门9-10%的优先股股息。

  用ROE,是因为这对于股东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其他的都是虚的。一个公司的所有优势,包括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品牌、行政垄断、专利技术、面临新兴市场、治理结构、优秀团队等等,最终都必然要体现到ROE上。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市场,没有业绩只靠概念、题材,很难长期持续。

u  用PB而不是PE,是因为净资产的波动、预期偏差都要比盈利的小得多,单位变动对于股价的杠杆效应也要小得多

PE*ROE=PB或者
P/E*E/B=P/B 
公式表明,PB和ROE、PE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PE不变,ROE越高,PB越高;ROE不变,PE越高,PB越高。

一、关于PE
1、什么样的PE是可以接受的
PE是收益率的倒数,能够接受多少倍的PE实际上取决于你每年愿意接受或希望实现多少的收益率。
  
收益率(%)
3
4
5
6
10
15
20
30
PE(倍)
33.3
25
20
16.7
10
6.67
5
3.33
 
如果把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就是无风险利率(大致5%左右)作为机会成本或者最低的收益率水平,我们能接受的PE大约是20倍,这也是成熟股票市场的估值中枢。PE如果超过20倍,还不如去买低风险的国债。有人会说,你没有考虑公司的增长。有的公司虽然市盈率很高,但公司的增长率更高,PEG(=PE/G,G表示增长率)还不到1。我们这里不去探讨PEG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超过20%的增长一定是不可持续的,长期的高增长不过是一个精心编排的故事,太高不确定性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确定性极高的风险。
一江东流

14-12-27 22:41

0
价值投资三大卖出原则:1、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 2、股价被高估 3、有更好的投资标的

当安全边际消失的时候,而企业仍在高速增长,但是股价已经高估到将未来五年以上的成长性抵消的时候,就是卖出的时机。第一种方法:简单说10倍市盈率的低成长企业,股价发展到20倍市盈率的时候,这时候基本确定安全边际已经消失了,这时候就是考虑卖出是时候了。尽管价值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还在继续上扬,但是这部分盈利是趋势投资的机会,不属于价值投资的范畴,这也是赵丹阳为什么要在3000点清仓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于高成长的企业由于市场疯狂的高估,达到50-60倍市盈率的时候,尤其是60以上的市盈率,就是意味着企业未来的业绩将以每年50%的速度成长,而且连续5年以上的成长才会达到一种安全边际的估值,这时候该企业的估值明显是高估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这时候就是考虑卖出的时机。

三、关于价值投资的卖出原则
价值投资者经常会遭遇“买得太早”或者“卖得太早”的尴尬,其实“买得太早”是因为估值过于乐观,而“卖得太早”则是对企业价值了解不透彻导致持股信心不足。
我非常欣赏费雪的卖股原则:找到比目前持股更优秀的投资标的。
其实买或者卖不过是操作手段而已,真正决定盈利的是操作理念。
一江东流

14-12-26 21:35

0
波段起点,也就是我常说的阶段性底部,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判断。今日就讲讲通过量的变化来判断。  通过我数年的经验,摸索于验证,我发现,波段顶部出现之后,想要再次出现阶段性底部,必须缩量。量缩到什么地步才是阶段性底部呢?取阶波段顶部的量除2.5,至少要出现这样的量,才是阶段性底部。  总结:小幅调整,需要出现阶段性顶部量除于2的量,底部基本出现。中线调整,需要最少出现阶段性顶部量除于2.5左右的量,底部才能出现。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数据 不可死搬硬套。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