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关锡友在人民画报撰文: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特约撰文 关锡友
编辑摘要: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的诞生地,
沈阳机床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2002年,这个中国机床老大当年的排名仅为世界第36位,核心技术更是完全依赖国外。
十几年来,沈阳机床转变传统制造业国企的经营理念,加大服务力度,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向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变,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现代工业服务商。
某种程度上来讲,沈阳机床的转型就是铁西转型的缩影。为此,本刊特邀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撰文,畅谈沈阳机床的转型之路。
“ 终于可以在这个行业内挺起我们中国的脊梁。” 关锡友说。
沈阳机床有今天,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以及多年来各界对沈阳机床的支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拿到世界舞台上都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作为工业制造业的母机——机床行业,我们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国家的工业振兴。因此,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有这样一个责任。
从由小变大到由大变强
对大多数人而言,机床很陌生,实际上机床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万机之母,是工业的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发展工业急需,机床行业最先打开国门与狼共舞。正是这样的历练才锻造出今天的沈阳机床集团,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2002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沈阳机床在全球机床行业排名第36位,全集团只有13亿的营业额,到2011年,我们实现了180亿的营业额,成为经营规模世界第一的机床企业。应该说,沈阳机床的经营历程是东北振兴10多年来的一个缩影。沈阳机床成为世界经营规模的企业,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国家的东北振兴政策,催生了我们这样一个企业;第二是市场的需求;第三是我们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实事求是地讲,沈阳机床成为了世界第一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还不完全是由大变强的过程。如果从产品技术水平而言,或者说从国际化水准而言,沈阳机床的含金量还不是太高。因此,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一段时间,正是沈阳机床转型升级最重要的阶段。
信息化改变传统工业
从2002年开始,沈阳机床和德国几个教授、还有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研究一个合作项目,就是产品的远程诊断。其实很多社会资源是闲置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远程诊断可以让一些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比如一个客户买我们的机床,我们可以远程知道这个客户加工他们的零件,设计方案对不对。假设原来加工一个轴需要10分钟的时间,我们觉得通过底层软件改进,5分钟就可以完成,就可以远程帮助客户提升这种效率。
人们总说信息化改变传统工业,现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最后实现了智能化。依据智能化的单元,加上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信息网。这是很重要的,会节省很多资源。
机床的商业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相信大家都发现过一种现象,有的客户买了机床,并不是一直使用,有些时候机床是停止不用的。我们就把机床按寿命卖,分时间卖。比如,你买我的机床,干一个小时的活,我就收一个小时的费用。机床不用你买,我送你也可以。为什么呢?这个底层技术实际上是个信用技术,没有人可以改,你用我的机床,加工零件,在加工费用中,有10块钱,1块钱给沈阳机床就可以。我们会利用终端网络,对所有社会资源进行管理。
从2007年开始,沈阳机床涉足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率先诞生了智能化数控系统。我们原来用
西门子和法那克的系统之后,要想把图纸变成零件,工程师要用G代码编程进去,变成程序语言,送到机器上,进行模拟,再进行样件的试切削,之后赋予数控系统新的数值,再进行加工。假设,加工一个零件全程需要100分钟的话,真正净加工的时间只有30分钟,准备时间占去了70分钟。我们做的是把技术直接放在操作底层的软件上。沈阳机床的这代系统可以直接识别图形,确定加工过程。加工过程可以实现远端和终端实时再现。制造同样的零件,现在的准备时间只需要5分钟,提高了效率。
信任带来勇气
没有核心技术无法做二手机床回购和机床再制造。2011年10月,沈阳机床成功开发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当时在做的时候,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别人也曾要做过,可是都没有成功,我们怎么能成功呢?还有就是当时数控系统技术被德国西门子和日本法那克两大公司所垄断。数控系统诞生之日起,国外对中国是封闭技术的。
是政府对沈阳机床的信任,让我们有勇气承担这个任务。
我觉得我们不能从零做起,于是组成了三国四方的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也遇到了阻碍,国外公司封闭他们的技术,看可以,核心技术就很难猜透了。我们及时总结了经验,很多企业没有成功研发,一是方向不对,他们都是基于技术,而我们这次是基于市场需求;另一个是方法,他们一直都跟随西门子和法那克,我们如果也那么做,肯定永远落后。实际上,现在正在发生第六代科技革命,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把它定义为智能化时代。运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在一起,赋予了机器以智慧——智能化技术。
基于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和生产管理系统形成了紧密的集成。这是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沈阳机床在全球范围内诞生了第一台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具体体现在机床上,就是我们诞生了智能化的机床,实现集成性管理。
从制造到服务
基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要求,有了核心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把沈阳机床从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变,我们正在进行三个结构性的调整。
第一个就是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就是说我们在由过去低档的产品向高档产品进军。
第二是企业结构战略性的大调整。东北有个现象,民营企业不发达,这是因为原来国有企业太大了,产业链集中在我们这里,如果不主动打开,社会化程度就不会高,这也是企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第三是经营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国家过去十多年的工业发展,有很多地方是资源消耗性的,过去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资源短缺,或者说是物资短缺。沈阳机床过去五年,每年卖到中国市场近10万台机床,以后30年还会这样么?以后如果中国
人人手一台机床,谁还会再买呢?也就是说做增量生意会变得很难,必须做存量。用沈阳机床的技术,使产品再次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沈阳机床要从传统制造变身工业服务。
机床4S店模式
传统制造业利时代在中国到来。作为制造型企业,从市场角度、从经济角度来看,沈阳机床处于最好的转型期。
数控机床运动控制技术,底层技术,再向上集成,就是应用技术。应用技术再上层,表现的是产品,在顶层是商业模式。当信息化跨界集成的时候,容易出现创新。
从这个角度上讲,沈阳机床已经定义为要从传统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变。将来沈阳机床的主营业务中,至少有一半要来源于服务。一是不仅要卖机床,还要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要有金融性的服务,还有二手机床回购,机床再制造,机床及其他工业品销售、工业设计、工业品营销咨询、生产管理咨询、信息化管理系统。围绕客户需求,给客户打造这样一个网络,从过去简单卖机床,到以现代工业服务商的角色出现。
要变成工业服务商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们最先建立的是4S店。现在,我们的4S店在宁波、温州、青岛、广东、武汉、重庆、南京等地已经建立了19家。4S,就是销售、服务、备件和展示。这个像汽车4S店似的硬件平台已经建立起来了。沈阳机床有了核心技术,再有金融工具,就会催生一个现代工业服务商。将来沈阳机床也许就不做机床了;也有可能由过去卖机床,变成了机床咨询商。
现在要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三个基本条件,沈阳机床要应用三个工具:一个是金融工具,我们正在向国家银监会申请金融租赁牌照,开始转向金融,有了这个工具,我们才可能为客户提供这些服务;二是,市场服务网络;三是核心技术。
作为机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是产品智能化为核心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个技术,才能进行机床的再制造。在这个基础上,催生了用信息化为客户提供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系统。信息化、工业化与市场服务网络的融合是有起点,无终点的。
(本文作者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