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技术路线,各种弯路;
说说我的技术路线路径:
2007年上半年,单纯新高突破,macd金叉等等入门级别,有效性10%;
2007年下半年,做均线粘合,埋伏 ,特别适合长线大牛股,一到短期均线就向上。
2008年上半年,分时追涨,瞎追;
————————————————————前面这一年半基本无厘头————————————
2008年下半年,日线级别低吸,在连续涨停股的中继阴线位置低吸。成功率较高,同时研究了历史上大量的主升浪结构。
2009年,参与过券商、水泥、核电、高送转、都做过,那时感觉低吸已经如火纯清,但现在想想只能打30分,低吸的进化依次从 强势股的5天线低吸,突破结构后的10天线低吸,前期龙头的60天线低吸。同时看了大量的题材股分时和日线结构,但基本没什么理解,有也是非常粗浅,什么突破前需要挖坑,要试盘,粗浅。
2010年,对板块炒作演化的规律有了一点认识,热点大部分参与但经常买不到龙头,出现过
中钢天源 、
广晟有色 、
阳泉煤业 等大牛股,操作上只能打酱油,经常追高了,前面这段时间光注重对日线的识别了,对分时图形的理解只能打30分,对隔日来说分时的精确度也很重要,当然,现在又发现日线的势的形成比分时更加重要。
2011年,出现过
迪康药业 、
三爱富 等大牛股,感觉对分时的理解还只能打40分,提高在分时的企稳和真突破的识别,低吸也实践了很长时间,但盘中的低吸很容易随大盘不稳而击穿。彻底放弃了做双头第二波和均线附近低吸的手法。
2012年,对日线结构大量复盘,对个股运作的各个阶段,感觉不错,但只能打60分。对分时大量复盘,主要是涨停次日的分时和涨停当天的分时,以及次日和后续一段时间的走势。手法集中到做中继。打板、闷杀低吸三类
2013年,主要对盘中意图的识别,换手的理解,资金的有无出局。对上影线的理解大概70分,闷杀股的理解70分,打板理解60分。
2014年,一直在实践中继、低吸、打板,放弃了盘中的低吸,补仓,手法基本以追涨为主,中继和低吸做的也比较少,打板条件更加苛刻,以形态为主,放弃了对杂牌股,跟风股,没有新高股的操作。对连板股每个板对应的市场情绪和当天大概率的走势有一定的认识,从个股的位置把握板的可能质量,对上影线的理解基本八九不离十,放弃了双头位置的上影,对闷杀股和中线股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知道大概的调整极限位置,放弃了随时可能被澄清的无厘头炒作的第二板介入;能够淡定的晚上集合挂板。还有个比较大的进步是对主升前在布林上轨附近特别让人纠结的一段上影线洗盘结构(大概3-8天)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总体感觉每年在进步,第二年又会觉得前面一年就跟白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