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农牧与
牧原股份竞争力比较简析
发布时间:2015-02-16 22:37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1211 次
陈来华北京青麦田科技有限公司
(一)扩张之路及现有的产业布局
1.企业概况。
雏鹰农牧: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端于1988年,经过20多年发展,已拥有十余家分(子)公司,员工数超过3000人。2010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上市以前,雏鹰农牧的养猪区域仅限于河南省的局部地区,但上市后利用资本市场雄厚的资本优势,不断扩张养猪版图,先后在吉林、内蒙古和西藏等地区投资大型养猪项目。牧原股份:牧原股份始建于1992年,历经22年的发展,现拥有10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参股公司(河南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
2.扩张之路。
雏鹰农牧:2014年11月29日,雏鹰农牧公告,公司与郑州盛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将郑州雏鹰蔬菜种植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以12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盛源农业。而就在此公告发布前3天,雏鹰农牧对吉林子公司增资1.5亿元。据了解,雏鹰农牧吉林子公司投产之后,雏鹰农牧的生猪产能将由目前的360万头提高到760万头。雏鹰农牧近年来投资的养猪项目见表1、图1。
牧原股份:2014年4月份,牧原股份在河南唐河、扶沟和山东曹县设立子公司,而这三家子公司的注册金额均为5000万元。11月29日,牧原股份公告,牧原股份杞县、通许、正阳3家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均为2000万元,经营范围为饲料加工等。在前一周,牧原股份与滑县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牧原股份投资3.9亿元,将建年出栏规模为40万头的生猪项目。另外,牧原股份在邓州、卧龙、唐河、扶沟分别建设了年出栏规模为200万头、150万头、30万头、35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在湖北钟祥、山东曹县建设年出栏规模为140万头和45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如果扩张项目全部达产,牧原股份的产能将超过600万头。至此,牧原股份也开始利用资本优势,走上养猪扩张的道路。牧原股份近年来投资的养猪项目见表2、图2。
(二)企业基本信息见表3。
(三)财务信息
1.雏鹰农牧。2014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5.55%。201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减少12.7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418万元,同比下降208.17%雏鹰农牧因成本控制得当,第三季度利润增幅较大。
2.牧原股份。2014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2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82%。201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4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0万元,同比减少98.17%。
牧原股份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累计达到130万头,头均盈利约2元;其中,第三季度生猪出栏量45万头,头均盈利约180元。由于猪价回升及出栏量增长,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83亿元,弥补了上半年的亏损。
(四)生产销售状况
1.雏鹰农牧。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生猪产品,2013年全年生猪产品销售收入145431.10万元,同比增长6.83%,占本期营业收入的77.85%,其中商品仔猪、商品肉猪、二元种猪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3.01%、28.69%、6.15%;销售家禽产品的营业收入为7445.84万元,占本期营业收入总额的3.99%;销售生鲜冻品的营业收入为17138.93万元,占本期营业收入总额的9.17%。2013年,公司生猪总出栏量169.5万头,同比增长10.96%,其中,销售总量156.06万头,同比增长5.13%。全年商品仔猪销售量为117.01万头,同比减少0.11%;商品肉猪销售量为32.36万头,同比增加20.21%;二元种猪销售量为7.23万头,同比增加47.55%;猪肉产品生产量为12657.56吨,同比增加241.59%;生鲜冻品销售量为11194.77吨,同比增加290.89%。生猪产品的营业总成本为10.41亿元,占公司营业成本的74.36%。预计2014年生猪出栏量在190万~200万头。
公司净利润下降的原因:(1)报告期内,生猪行情持续低迷,公司主要产品商品仔猪和商品肉猪的年均售价均下降,对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2)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养殖场改造升级项目,对当期公司生猪出栏量有一定影响。(3)受养殖场改造升级项目的影响,在仔猪行情低迷时育肥舍产能未能匹配,使公司全年仔猪销量保持在70%以上水平;商品肉猪方面,11月公司改造后的育肥舍产能逐步释放,但商品猪价格已回落,使公司商品猪的利润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猪舍改造对公司产能的影响,处于猪周期的底部,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4)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及向产业链下游的发展,规模扩大相关各项费用的增加,使公司盈利水平下降。
2.牧原股份。2013年公司生猪销售130.68万头,同比增长42.41%;实现营业收入204440.28万元,同比增长37.13%,其中商品猪、种猪、仔猪收入分别占营业总额的97.03%、1.94%、1.01%;销售猪粪的营业收入为32.16万元,占本期营业收入总额的0.02%;在生猪价格低迷,饲料、人工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净利润30382.94万元,比2012年下降7.99%。预计2014年公司生猪出栏量在200万头左右。
(五)生产经营方式
1.生产组织方式。
雏鹰农牧:“分阶段、流程化”养殖和“分散养殖、统一管理”方式。“分阶段、流程化”指将生猪的养殖按生长过程,分为“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成”五个阶段并配备不同猪舍。
“分散养殖”指各养殖场或内部养殖区平均占地规模较小,且相互之间保持合理距离;同时,防止疫情传播,对各养殖场施行“封闭管理”,进入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统一管理”指通过统一采购、供种、供料、防疫、流程、销售的管理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牧原股份:“统一组织,多点饲养”方式。采用早期隔离断奶(SEW)、分胎次饲养、多点式饲养、一对一转栏与不混群、自动化饲喂、人工授精等饲养组织方式。
2.生产实施方式。
雏鹰农牧:“合作养殖”和“合作建场”方式。“合作养殖”是将自有畜禽交予农户在公司养殖场进行养殖;农户按照公司养殖流程接受饲料供应、防疫、技术指导和“封闭管理”,但具体养殖方式由养殖户自行决定;养殖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农户养殖成果支付农户养殖利润。
“合作建场”是部分养殖场由农户按照公司要求自行建设后,租赁给公司使用。牧原股份:“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产业链”模式。“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产业链”是指公司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全部自己投资建设完成。
(六)竞争优劣势分析与观点
1.融资资本方面。雏鹰农牧暂时先胜一筹。
2013年以来雏鹰农牧,在资本市场上的累计融资近35亿元。其中,2013年6月份雏鹰农牧募资8.2亿元。2013年11月份,发行了3.5亿元的短融债。
2014年1月初,雏鹰农牧公开发行面值不超过8亿元的公司债券;在2014年8月份从市场上通过非定向增发的方式,再次融资15亿元。2014年1月牧原股份成功上市,按照其招股说明书,牧原股份发行6050万股,募集资金6.67亿元,为牧原股份的扩张解决了资金问题。观点:在无重大事件或负面消息的影响下,双方都借助资本市场,在生产投入和扩张方面应该都不差钱。
2.生产模式方面。各有千秋。
雏鹰农牧:公司+基地+农户,该模式利于公司发展期抢占地盘,扩大生产规模;但长远看,将会给管理和食品安全带来难度。牧原股份:一体化养殖模式,该种模式利于产业链的风险控制,食品安全控制;生产投资额度大,粪便集中堆积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压力。观点:雏鹰农牧,未来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多变市场情况。牧原股份,积极挖掘粪污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快速布局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省份,在产业链后端的食品环节,加大投入,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原料供应与产品营销模式。雏鹰农牧销售渠道多元化,牧原股份销售渠道相对集中。2013年雏鹰农牧销售前五位客户销售额共计占总销售额的22.67%;2013年牧原股份销售前五位客户销售额共计占总销售额的34.14%;说明在产品营销上牧原股份更为集中,且其第一大客户为河南龙大食品,牧原拥有龙大食品40%的股份,营收的稳定性方面可能优于雏鹰农牧(见图3、图4)。
雏鹰农牧2013年支付前五位供应商原料费用共计占总支出费用的33.72%;牧原股份2013年支付前五位供应商原料费用共计占总支出费用的16.09%;说明在采购来源方面牧原股份渠道更广,雏鹰农牧渠道更集中;因为大企业集团的价格谈判能力较强,说明雏鹰更容易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在成本控制方面或优于牧原股份(见图5、图6)。笔者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在于经营模式、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而后才是包装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