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搞新汇改的时机是非常不理想的。人民币才进入降息通道,股市就崩了,然后美元这边就放话说准备开始加息周期,这个时候搞汇改,明摆着是把社会资本往国外逼。这样的形势就需要一个“设计”,将流动性锁定在国内。启动楼市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在股市版的国家牛市出现之后,又出现了楼市版的国家牛市。
去年一线城市房价一枝独秀地暴涨,应该说绝非这个设计的本意。在一线楼市这个问题上,个人认为当局有所误算。很明显当局的本意是想让资金进入全国各地的楼市买新房,完成去库存的任务,同时又锁定了流动性,可以一箭双雕。可是热钱不理会这个如意算盘,一窝蜂只往一线城市跑,尤其是往北京上海的二手房市场跑。应该说热钱的选择是合乎市场理性的,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深的房产是无可争议的白马股,而二手房比新建商品房更具性价比。当局的误算在于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拿北京来说,在这几年的总成交量当中,二手房和新房的比例已经是4.5比1,也就是说,进入北京楼市的资金,只有不足两成是去买新房。上海好像也差不多是这么一个情形。
有人说楼市是流动性的蓄水池,这话不完全正确。其实只有新建商品房交易才具备沉淀流动性的功能, 而二手房交易根本没有这个作用,有多少钱进入二手房市场,就有多少钱从这个市场出去,这和股市的二级市场交易是一样的。所以去年虽然一线楼市非常火爆,仍然没能稳住汇率水平和外汇储备。这毫不奇怪。
表面上看,买新房的钱全去了开发商的账户,其实在这些钱当中,平均来说大概有五成五是租地的钱,即所谓土地出让金,这些钱的真正去向是地方政府。另外四成五的钱里,包括各种建筑成本,各种税,还有各种运营成本,这些钱大部分肯定是留在国内了。这里强调指出,土地出让金加上各种税费,也就是进入楼市一级市场的资金去向各级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的钱,占一级市场成交金额的七成以上。一万亿去买新建商品房的钱,有7000亿以上去向各级政府。也就是说,通过新房交易,大量社会财富被各级政府回收。这是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开发商的利润,明摆着早晚还得去向地方政府,因为还得继续拿地搞项目。所以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蓄水池,同时,只有通过新房交易,资金才会沉淀在这个蓄水池里。
于是当局就提出“因城施策”,其实就是向社会资本喊话,你们不要去北上广深,你们去三四五线城市。于是就有今年三四五线城市房价的明显上涨。应该说今年这个局面是合乎当局本意的。
2013年地产商们集体误判形势,去三四五线城市盖了N多的房子,不料2014年市场忽然转差,全成库存了。表面上是地产商被套牢,实质上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
三四五线城市在沉淀流动性方面具备天然有利条件。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城市楼市的二级市场容量非常小,没什么本地人买房卖房,外地人来买房的就更少。热钱由于一时的狂热进入这些城市为国接盘,将来怎么退出是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级市场去了库存,二级市场没人接盘,这流动性不就被踏实锁定了么!当然同时也应该指出,政治这个东西从来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果将来需要释放锁定在这些城市的流动性,自然会有政策,这个不在话下。
这里有个比较诡异的问题就是当局对北三县的封杀。按说这不合道理。北三县在沉淀流动性这个政治任务上成绩卓著。客观来讲,北三县成了政府的一块试验田。我的意思是说,未必是当局早有预埋,然而在效果上,当局通过北三县看到了社会闲散资金巨大的和贪婪的能量。封杀北三县这步棋,应该是经过权衡的政治策略,这其中涉及一些复杂的利益博弈,既有地方政府之间的,也有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还有就是要考虑雄安新区的整体形象。同时,可能也包含了当局的一些苦心。据个人领会,苦心之一可能是想让社会资本心里先有个数:在未来某个时期,三四五线楼市的局面很有可能就是北三县的今天。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三四五线楼市和环京楼市没有什么不同。用之弃之,全凭当局掌控。所以现在封杀环京楼市是杀一儆百,丑话在先。如果我的领会还算正确,当局确实有这样一个考量,应该说当局也算是比较局气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如此,当今热钱该如何进退,宜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