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愿意写太多东西了,还是稍微总结一下。
对于大部分量化交易者来说,2016年11月以后的半年是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简单地说,就是之前一直很有效的小市值因子的激烈逆转。从K线图上表现出来的反转(抄底)因子的失效,其实也算是小市值因子所导致的。 从题材来说,次新股板块和高送转板块表现最差,他们的市值正好是最小的。
另一个因素就是波动率的降低,必然减少收益率,不管你是短线还是中线,不管是主观还是量化。 这一点2016年就很明显了,2017年也差不多。
其实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大小盘股的市场表现,以及管理层对题材炒作的打压,还有大量发新股形成事实上的注册制,我就感觉大盘股和小盘股的逆转不会是一个短暂的现象,会是比较长期的,因为小盘股在之前的七八年时间内表现太好了,而大盘股又表现太差了,物极必反,现在来看,这个“极”应该就是2016年11月。 在2016年底,我曾建议一个朋友,如果2017年要买股票,不要买别的,就买上证
50ETF。 但是对于我本人来说,不可能去买指数,肯定还是坚持原来的选股模型。
量化投资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根据足够的历史数据去调整模型,不能像主观交易者那样的灵活。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根据模型的表现,逐步的去修改交易体系。 现在也比较懒了,所以修改是比较慢的。
其实任何量化选股策略,从个股权重上来说,无非是两种思路,加权,或者等权。 加权,就是大体上根据个股的市值的权重去配置个股,或者跟踪某个成分指数。 等权就是把所有的股票,大体上看成是同等的权重,不管大盘小盘,买的都差不多。
我们常说“跑赢市场”,那么什么叫做”市场“,很多人通常用沪深300或者上证指数来代表市场, 但是就我的理解,市场应该是所有二级市场玩家所持有的筹码的总和,也就是所有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的总和。 两市大约有3000个股票,沪深300大约占了自由流通市值的一半,代表了一半的市场,其他两三千个股票代表了另一半的市场。
所以你如果是全市场加权策略,那么一年下来,资金的一半应该是在沪深300里面流动,另一半在其他两三千个股票里面流动。 如果是全市场等权策略,那么只有10%的资金在沪深300里面流动,90%都在中小盘里面流动。
所以如果你是全市场加权,基准指数应该选择全市场指数,如中证全指或者国证A指,;如果你是等权的,那么基准指数应该选择中证1000或者国证2000这种小盘指数。
如果是跟踪某个成分指数,比如沪深300或者中证500,那么基准自然就是跟踪该成分指数。 过去这些年,采用等权策略的量化基金,都获得了很大的超额收益,比如
长信量化先锋,泰达宏利逆向,连续几年表现很好,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追捧,在2016年底达到了顶峰,不得不限制买入控制投资规模,事后来看,这是等权策略(也就是小市值策略)在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些等权基金今年基本上都是亏损。 可笑这些基金虽然长期净值表现依然不错,但是因为众多投资者都是在表现逆转之前买入的,所以还是亏钱的多,赚钱的少。
就我的资金曲线而言,2016年底的时候,是完全等权,然后不断增加大市值的权重,到了现在,基本上按市值加权。
今年首次出现年度亏损,虽然只亏了2%,但是亏损让人进步,就好像股灾市值腰斩让我对市场的理解不一样了,模型表现的激烈波动也是难得的一个经历。
投资就是一方面需要坚守,不为市场所动摇,另一方面需要进化,跟上市场进化的步伐。
量化交易也是如此,在变与不变之间取舍,才是体现研究者的价值。
随着lphago的横空出世,
人工智能的热潮,这两年市场涌入了众多的量化交易竞争者, 使得市场进化的节奏加快了,这个游戏也就有了继续玩下去的乐趣。 一个游戏,有输有赢才有乐趣,一直赢或者一直输,都难免会让人沮丧。
一个自动下单的量化交易者,不再是交易者,哪怕他持股周期很短,行为方式上也会越来越像价值投资者,年化收益率也会越来越接近价值投资者。而越来越脱离需要整天看盘的交易者,淘股吧显然是交易者的乐园,所以我在淘股吧也越来越找不到乐趣了,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