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新型研发机构 如何掀起创新“风暴”

15-06-03 16:17 1159次浏览
漫游深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新型研发机构 如何掀起创新“风暴”

2015-06-03 --------------------------------------------------------------------------------

冠昊生物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倩忙个不停,她谋划把美国硅谷的干细胞科研项目引入北昊研究院。

冠昊科技园内,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简称北昊研究院)成立已有一年,运行的5个项目(均未产出)都是通过企业、高校以及资本的合作推动。这些项目来自全球各地,也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更有美国麻省理工、哈佛等著名学府专家的指导。

北昊研究院实际是由企业运营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由北京大学、广东知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旨在汇聚一批全球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研发精英、技术成果的临床应用研究落户,吸引各种资本,建立一个世界领先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和产业化转化平台。”张倩对此寄予厚望。

事实上,类似中科院广州生科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崭露头角,而更多被称为“四不像”的研发机构正在冒起,逐渐形成一股新的科技创新力量。

2日的广州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新鲜出炉的《广州市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四不像”的地位,并提出了多条鼓励措施。

在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大局中,新型研发机构这股新生的创新力量将如何作为?将带来怎样的变量?创新“风暴”中的广州,让人期待。

不可小觑的“容量”

新型研发机构被称为“四不像”: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而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就把新型研发机构定义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和事业单位三种形态。

深圳的华大基因、光启团队,广州的中科院广州生科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被称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而在广州的天河、萝岗等地,有关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 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崭露头角。

在广州开发区里,冠昊科技园的孵化器中的众多企业和机构,主打干细胞细分领域的北昊研究院并不突出。但张倩告诉记者,小小研究院内深藏国家级专家、干细胞领域全球顶尖人才,内里的“容量”不可小觑。

早在一年前,因为深感生物医药研发到产业过程之艰,冠昊生物的创始人推动北京大学和冠昊生物联姻,并形成了北昊研究院。“实际上是整合高校科研、人才、实施产业对接的开放式平台。”张倩说。

冠昊生物创办于1995年,历经10年的研发才将第一套产品送到市场,这样筚路蓝缕的科研之旅令张倩印象深刻。“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不是单靠政府或者个别企业就能独立推动,而是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利用高校、科研所、临床医学、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力量才能促成进步。”

张倩说,北昊研究院的使命正是在于此,依托于冠昊生物的知名度,聚拢了全球创新的项目,同时也汇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专业机构和高校资源。“机构不一定全国有名,但必定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排头兵’。例如在干细胞研发上,我们就在美国、加拿大设点,引入硅谷、多伦多大学的产学研资源。”

在早前举办的中加干细胞论坛上,大会主席Janet Rossant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赞扬说,广州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加拿大没有像冠昊这样优秀的干细胞产业化公司,希望通过论坛和北昊研究院平台进一步交流,推动产业化发展。

由于是企业主办的研发机构,北昊研究院在撬动社会资本上更加灵活。张倩介绍,他们利用冠昊生物成立的科研基金以及资本市场的融资,对科研项目进行投入,同时借助冠昊生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营销资源,实现产业承载,令项目更加舒畅地走进市场。“从一项专利到成为产品,中间需要很多环节和要素的支撑,而像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恰恰能为此对接。”她说。

在北昊研究院成立一年里,已经运行了5个项目(均未产出),都是通过企业、高校以及资本的合作推动。这些项目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也有来自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更有美国麻省理工、哈佛等著名学府专家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容量不可限量,它的后劲还可以陆续爆发出来。”张倩满怀信心。

老教授等待的“转变”

新型研发机构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角色,但仍然无规避体制机制上的“四不像”。

50多岁的战荫伟是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擅长于物联网应用研究。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数字广东研究院的科技特派员。他发现,作为高校的科研人员,本职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和企业对接项目,帮助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显然不具备条件和可行性。“首先我们是教师,不是企业供职的研发人员。”他说。

战荫伟说,一般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只有三种途径,首先依靠科研者自身的人脉,跑企业落地项目;其次通过政府组织的对接会找“对象”;最后是学校组织的学术论坛和科研沙龙,看能否与与会者“对上眼”。但这三种方式,都很难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关联,也无法让科研和企业达到信息对称。能否有一种新的形态为此解决问题?他提出疑惑。

在数字广东研究院里,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战荫伟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他可以指导企业的项目。数字广东研究院是北大数字中国华 南的分支机构,但同时它也是一家民办非企业科研单位。

网络部总监庞志雄说,他们所呈现的是平台的功能,在数字广东研究院里,不仅有大量的国家级专家学者,还有不少进驻的中小企,甚至提供政府层面科研基金的信息。数字研究院下属的8大工程中心,能为企业做上下游配套,也能借助公共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技术,最终帮助企业把项目带入市场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参与直接的研发,提供技术和基础性服务,为成果到产品作配套。”在他看来,相比起一般的科研机构,具备集合资源、转化项目的他们更有自主性,但与新型科研机构仍有一些距离。

张倩认为,新型研发机构首先是开放的平台,能够整合人才、技术、研发等环节,为高校科研所和资本牵线。其次是产业组合能力,机构要具备整合能力,不只有专利,还要产融互动,撬动社会资本投放到科研项目上,实现科研、产业和资本的三方对接。“当年冠昊生物就依靠掌舵者的投资运作能力,以及团队的科研能力互相配合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仅仅都是‘技术控’,对资本和市场毫无认知,不懂得向投资机构路演,不懂商业模式,更谈不上持续创新。”

一名科研工作者表示,新型科研机构作为一种新事物,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在实操过程也面临着观念和政策上的制约。关于新型科研机构的界定和管理方面,需要政府层面给予支持和规范。

张倩认为,广州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是积极的信号,让更多政府和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同时也应赋予研发机构创新“试错权”,这就需要政府帮研发项目“兜底埋单”,给研发机构“扶一把”。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广州市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亮点

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新型研发机构指在广州市辖区内以多种主体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模式运作,充分运用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

至少2亿元资金扶持

市政府每年在市科学技术经费中原则上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启动建设运营、持续建设发展和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奖励。

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市、区政府可通过股权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

可采取“一院一策”

对支撑和引领全市科技进步、高端人才培育、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研发机构,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更大扶持力度。

本版统筹:郑佳欣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zkq龙居士

15-06-15 21:06

0
楼主说说后期如果处理..跌倒了
zydxxn

15-06-04 00:28

1
走势上真是无语 这么牛的市场居然10倍涨幅都没有足以证明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