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改变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15年05月14日 18:09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创业板进入“3时代”之后,中国官方媒体集体用头版向市场喊话,称创业板泡沫凸显A股恶性,称卖方研究机构没有节操,公募基金“大散户”陋严重,要求机构投资者务必不要掉链子。文章措辞尖锐,口吻严厉,喊话对象异常明确,这在本轮牛市中从未有过。
统计显示,今年年初以来,仅仅4个月时间,创业板指涨逾一倍,近日更有加速上涨之势,从上周五到本周二的三个交易日中,创业板指涨幅接近16%,创业板指已向上冲破3000点,进入“3时代”。
5月14日,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创业板泡沫凸显A股恶》的文章,称创业板狂欢中,能找到所有长期以来遭到诟病的A股陋。该文作者是吴黎华,其常年在《经济参考报》发表证券报道。
文章提出,“高达114倍的平均市盈率,227只个股今年以来价格翻番,中国创业板正在上演的这场史无前例大泡沫的背后,是一幕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联合做庄、散户投资者跟风炒作、卖方研究推波助澜、上市公司配合炒作话题的狂欢大剧。”
文章称,在这场创业板泡沫中,公募基金“大散户”的陋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创业板股票中,公募基金整体持有流通股比例已经达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控盘。单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多只基金“抱团取暖”的景象也变得司空见惯,今年以来上涨最为猛烈的创业板股票中,均出现了同一家公募基金旗下产品集体重仓的情形。
该文章还直斥,“依靠基金分仓的卖方研究在这场泡沫中也表现得毫无节操可言”。
文章分析称,券商研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基金分仓,在当前基金公司集体重仓创业板的情况下,出于利益考虑,很少见到券商分析师提示创业板风险。即使在当前的危险点位,也有不少卖方研究在为创业板估值泡沫寻找合理性,摇旗呐喊。
文章喝声,“泡沫终究会破灭。在杯盘狼藉的餐桌底下,是A股市场种种陋的集中体现,这些陋共同制造了创业板市场如今的‘癫狂’景象”。
在《经济参考报》发文当日,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的媒体《证券时报》也在头版头条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文章题为《引领创业板理性投资机构投资者责无旁贷》。
文章称,当前局部市场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因素。比如,市场对概念的炒作过分狂热,一些公司只要沾上时髦的概念,股价就可以脱离经营收入、业绩等基本面的地心引力,任性地疯涨,甚至只能用“市梦率”、“市胆率”来解释。
《证券时报》的文章亦将矛头指向机构投资者。文章称,“有些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过度追逐创业板股票,扎堆持股、集中持股明显,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还有一些公司不务主业,痴迷于跨界并购和资本运作,有的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号游走于法律边缘。”
与《经济参考报》口径一致,《证券时报》文章也提到公募基金“大散户”的说法。
文章称,在过往多次的大涨大跌中,相当一部分机构受大环境的影响,没有认真去履行理性价值投资的承诺,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以致于被戏称为“大散户”。
文章并称,基金管理人“容易受到诱惑,背离价值理念,参与概念炒作的积极性有时不输中小投资者。”
该篇文章提出,创业板市场要更好发挥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敦行致远,必须从短期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回归理性,回归常识。
让市场关注的是,《证券时报》文章反复提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文章称:“有时候,机构的投资行为未必损害了客户利益,但与社会责任的要求不符,这时候要敢于担当,把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
“在市场运行的关键时刻,各类机构投资者尤其要尽好信托责任和社会责任,把握大局和主流,务必不要掉链子。”证券时报评论文章如是说道。
对于上述两篇评论文章,市场有着不同看法。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在官媒集体发声背后,或体现监管对市场调控的态度,这将对创业板短期走势带来负面影响。
但亦有市场人士提出,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在法律框架下合法合规逐利是市场应有之义,当前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供需失衡,建议监管机构加快注册制改革,加大股市供给,由市场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