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基因组图谱全面揭秘鸟类演化“大爆炸”历程z't

15-05-02 22:40 1460次浏览
天汉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为何鸟类没有牙齿;颜色鲜艳的羽毛如何演化;鳄鱼怎么会跟鸟类攀上亲戚;鹦鹉为何能“说”人话?

一项历时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全面解析现代鸟类基因组图谱,使约6600万年前地球上庞大动物类群恐龙覆灭之后出现的鸟类演化“大爆炸”历程浮出水面,并深入解答了很多疑问。主导这项研究的国际鸟类基因组研究联盟不久前以专刊形式集中公布了28篇首期研究成果,其中8篇刊登在《科学》杂志鸟类专刊上,其余20篇陆续刊登于《基因组生物学》《大数据科学》等杂志,这些揭开了生物演化史上又一重要的篇章。

鸟纲基因组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以往的研究显示,在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幸存的鸟类,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演化。然而,这一快速演化过程在此前一直是个谜,现代鸟类的演化关系困扰了生物学家数个世纪之久。另外,在物种大灭绝之后获得新生的鸟类如何演化出1万多个物种,其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分子基础也知之甚少。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国家基因库副主管张国捷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希·D·贾维斯、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托马斯·吉尔伯特领导的国际鸟类基因组联盟,完成了48个鸟类物种的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包括乌鸦、鸭、隼、鹦鹉、企鹅、朱鹮、啄木鸟、鹰等,囊括了现代鸟类的主要分支。

这些新发布的成果在许多鸟类演化相关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其中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两篇综合性文章称,研究人员基于全基因组数据构建了有史以来最高可信度的鸟类分子演化树,前所未有地解决了关于早期鸟类演化关系的历史争论;描述了鸟类基因组演化的历程,从基因组角度阐述了鸟类宏观演化的重要特征。

而刊登在《科学》杂志鸟类专刊上的6篇文章,分别阐述了控制声音学的分子通路在一些鸟类和人类的大脑语言控制区域中独立演化过程、鸟类性染色体复杂的演化历程、鸟类在早期演化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丢失牙齿、鸟类近亲鳄鱼的基因组是怎样演化的、鸟类歌唱行为在大脑内的基因调控机制,以及一种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构建演化树的新方法。

清晰绘制鸟类家族关系树

以往生物学家利用部分DNA测序、解剖学或行为学的特征均无法构建出明确的鸟类家族树。研究人员解释说,由于现代鸟类在早期快速形成物种,扩张的时间很短,物种间单个基因的水平上没有演化出足够多的序列差异,因此仅用少量的DNA序列很难提供足够的信号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另外,由于许多物种可以演化出类似的形态或行为,这为利用解剖学和行为学特征进行物种树构建制造了许多障碍。

为了解决现代鸟类分化时间及其之间关系的问题,研究人员决定采用全基因组DNA序列来推断鸟类物种树。通过全基因组数据的方法推断出的鸟类物种树发展史,与之前得到的结果有巨大差异。研究发现,单纯使用编码蛋白基因来构建演化树与真实物种树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还需要利用非编码序列,包括基因间区。研究还发现,编码蛋白序列在一些具有相似生活史的物种之间存在有意思的趋同演化现象。

新的鸟类物种树彻底解决了今颚总目(新鸟),即鸟类主干的早期分支问题,还对一些长期争议的关系给以确切的结论。比如,新的研究结果支持水生鸟类有3次独立起源;主要陆生鸟类如鸣鸟、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鹰和隼等都来自同一祖先——顶级的捕食者,这类生物同时也是一种曾生存于美洲的巨型恐怖鸟(又称骇鸟)的祖先。

研究人员表示,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成本下降,以及构建演化树计算方法和比较基因组学等的发展,使得他们能比过去更好地解决这些科研难题。

由于每个物种约有1.4万个同源基因,鉴于这一数据集的庞大和分析的复杂性,研究人员采用了几个新的方法来构建鸟类演化树。研究人员称,构建鸟类物种树一次计算大约一个CPU要跑300年才能完成,因此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数据分析的计算挑战。其中一些分析甚至需要太字节内存的超级计算机。

更新鸟类演化的诸多论断

全基因组分析的结果推翻以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此前研究推测现代鸟类的大爆发发生在6600万年前大灭绝事件之前的1000万年至8000万年左右。然而新的分析表明,现代鸟类的爆发应该发生在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之后1000—1500万年以内,虽然这一时期覆灭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恐龙,部分鸟类却存活下来。

基于新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认为,仅有很少的鸟类幸免于大灭绝事件。后来,它们突发性的演化出1万多种新鸟纲物种。预计现存95%的鸟类的祖先均起源于这一时期。研究人员推测大灭绝事件之后原本由恐龙所占据的生态位被鸟类所占据,新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新物种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导致它们在不到1500万年的时间快速产生很多新物种,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现代鸟类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

让人惊异的是,相比其它脊椎动物,鸟类基因组具有极其特别的特征。张国捷及其学生李彩研究发现,与其它爬行动物相比,鸟类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含量比较少,并且在鸟类祖先从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后丢失了数千个基因。

张国捷说:“鸟类丢失的很多基因对于人类都有很重要的功能,在维持如生殖系统、骨骼生成和肺部系统等方面不可或缺。这些关键基因的丢失对于鸟类许多特有表型的演化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通常认为的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新性状和表现一般是新产生的遗传物质的产物,然而鸟类独特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很特殊的例子,说明基因的丢失也能引发出新表型。”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整个染色体水平到基因顺序,鸟类的基因组结构在过去1亿多年的时间内非常稳定。与哺乳动物相比,鸟类的基因演化速率也很慢。这是鸟类在超长时间跨度下,在基因组水平上展示出的特有宏观演化特征。

然而,一些具有相似生活性或表型的鸟类,如具有鸣唱学能力的鸣禽,它们的部分基因组区域表现出极其快速的演化速率。这种情况称为趋同演化,可能是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鸟类独立演化出相同表型的潜在机制。

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鸟类为何可以鸣唱?研究表明,鸣唱学在鸟类中至少独立演化产生了两次,并且与很多基因的趋同演化相关。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出,具有鸣唱学能力的鸟类,包括黄莺、鹦鹉和蜂鸟,大脑中与鸣唱学相关的脑基因调控回路,跟人脑中语言相关的区域呈现出趋同表达和演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有50多个相关基因在上述区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模式,且这些基因很多与神经联结的形成有关。另一篇《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则认为,全基因组10%的基因参与了鸟类的鸣唱。这些基因在大脑中与鸣唱学相关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激活方式,而且它们的激活还通过表观遗传进行调节。此外,一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研究称,鹦鹉具有一套独特的鸣唱学系统,其中还会嵌套另一个鸣唱学系统,这也许是其具有模仿人类语言强大能力的原因。而另一篇发表在《BMC基因组学》杂志上的研究则揭示了鸣禽大脑中与鸣唱控制相关的物种特异性基因。

鸟类的性染色体有何特别之处?正如人类的性别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控制一样,鸟类的性别由Z染色体和W染色体控制。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提出,半数以上鸟类的W染色体仍然包含大量的功能基因。这极大地颠覆了之前所认为的鸟类W染色体和人类Y染色体一样都是“基因坟墓”的传统观点。该项研究还发现,不同鸟类的性染色体处于截然不同的演化状态。如鸟类家族中相对古老的鸵鸟和鸸鹋,它们的性染色体跟祖先状态非常相似,大部分基因是有功能的;而一些现代鸟类,如家 鸡和斑马雀的性染色体则只包含少数的功能基因。

鸟类为何没有牙齿?生物学家早就发现,鸟类有砂囊却没有牙齿。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与其它一些有齿类的脊椎动物不同,在现存鸟类中,与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齿的构建块相关的部分基因发生了关键的基因突变。研究表明,在大约1亿多年以前,鸟类共同的祖先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失去了5个与牙齿相关的基因的功能,从而导致鸟类没有了牙齿。

鸟类和恐龙有何等关联?与哺乳动物不同,鸟类具有大量的小染色体,这些小且富含基因的染色体被认为存在于它们的恐龙祖先中。在一项发表在《BMC基因组学》杂志的关于基因核型结构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家鸡、火鸡、北京鸭、斑马雀和虎皮鹦鹉的全基因组。结果发现,家鸡具有相对较少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鸟类最近的亲戚是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与鸟类关系最近的亲戚——鳄鱼进行了基因组研究,结果发现,鳄鱼基因组是演化速率最慢的基因组之一。根据鸟类和鳄鱼的基因组,研究人员推断出鸟类和鳄鱼共同祖先的基因组序列。而这个“祖先”也是鸟类和那些在66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的共同祖先。

基因树和物种树的差异重要吗?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由单个基因构建出来的演化树与物种树完全一致。导致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种叫做不完全谱系分选的过程造成的,即由于物种分化时间极其短,使得祖先基因的多态性在分化的物种里随机的固定下来。这种现象也为构建系统演化树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提出基于溯祖理论利用综合的基因树来推断全基因组水平的物种树。

鸟类基因组携带的病毒序列比其他物种少吗?哺乳动物基因组拥有大量过去病毒感染后插入宿主基因组中留下的DNA“化石”,被称作“内源性病毒元素”。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鸟类的内源性病毒元素数量比哺乳动物少6—13倍。这也与鸟类基因组比较小的事实相符合,并暗示着两种可能性:要么是鸟类基因组更不容易被病毒入侵,要么是鸟类能更好地清除入侵的病毒序列。

艳丽羽毛是怎样演化出来的?精致鲜艳的羽毛在鸟类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羽毛漂亮的雄鸟在求偶过程中会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在前面提到的一篇《科学》杂志的综合性文章中,研究人员称,在鸟类46个家族中有8个家族,其与羽毛颜色相关的基因角蛋白等要比其他基因演化得更快。而一项发表在《BMC演化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称,水禽具有最少的β角蛋白基因,在陆地鸟类该基因则多出两倍以上,而在家养宠物和农业鸟类中该基因数量则更多,高达8倍以上。

当鸟类面临灭绝,或者从濒临灭绝中恢复过来时会发生什么?在一项发表在《基因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包括亚洲朱鹮和美洲白头海雕在内的多个濒危鸟类的基因组,发现这些濒临灭绝的鸟类体内,降解环境毒素的基因有着较高突变率,同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具有更少的多样性。在一个近年来才逐渐恢复多态性的朱鹮种群中,与大脑功能和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具有更快的演化速率。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比预期要多,这为后续的朱鹮种群保护带来了更多希望。

继往开来谱写重要篇章

鸟类基因组图谱项目的开展,获得了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其他机构研究人员的支持。在过去30年中,他们所收集的冻存鸟类组织样本,为获取DNA样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鸟类基因组联盟建立了各种数据库,以便其他科学家对鸟类各种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

建立一套大规模基因组研究的流程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组织样本、提取DNA、分析样品质量、测序及管理大量的新数据。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工作将为其他在做脊椎动物大规模测序的研究团队提供重要借鉴。为了鼓励其他研究人员从这些“大数据”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以及发现以往小规模数据很难观察到的数据特征,鸟类基因组联盟已将整个项目得到的全部数据公布在GigaScience、NCBI、ENSEMBL和CoGe这些数据库上,对外开放并允许下载。

其实,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项目产生的数据,研究团队在项目早期就已经将未发表的数据开放给同行以开展相关研究。在2014年年初,他们把课题所有基因组数据公布在GigaScience上,并通过推特进行推广,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短时间内使得该数据库的用户量增加了一倍。

“物种从何而来,如何演化,如何发展,是生物演化研究中最基础的问题。基因组的应用使我们得以重现历史,回答了这些最根本的科学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对同一类群物种最大规模的基因组演化历程分析,也是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揭示生物宏观演化历史的重要一步。”张国捷说。

吉尔伯特认为:“虽然不断有许多脊椎动物基因组发布,但目前还没有一项研究对某一大类的脊椎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开展如此详细的专项分析。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子基础正是组织这一联盟的初衷。只有在足够大样本量的前提下,科学家才能完整开发出包括整个脊椎动物群在内的基因组多样性。”

埃里希·D·贾维斯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刻。随着样本量的扩大,基因组数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关键问题可以被回答。我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是因为本人长期以来一直把鸟类作为研究人类发声和语言学的模型。这些鸟类的起源为在大脑演化方面的研究开辟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原标题:缤纷羽翼、悦耳鸣啼、盘旋翱翔,还有与时迁徙……基因组图谱全面揭秘鸟类演化“大爆炸”历程)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天汉

15-05-26 23:29

0
不使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吗?

蒋高明

2012年5月18日,农业部网站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农业部日前就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进行解读。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1]。

农业部网站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农业部指出,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上文强调了农药的重要性,将其抬到与医药对于人类一样重要的地位,甚至吓唬不同意见者:“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这不仅是为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寻找强硬的理由,甚至是为过度使用农药开脱,客观上将造成农药的进一步泛滥。

不使用农药就会减产吗,不采用化学农业的方法,病虫草害会引起70%减产吗?我们通过9年的实验证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从2007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平邑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一滴农药没用,一粒化肥没用,也没用覆盖一片农膜,而将秸秆过腹并堆肥后还田;用物理+生物措施控制虫害,结果将低产田(小麦玉米两季600公斤/亩以下)变成了吨粮田(小麦玉米两季1000公斤/亩以上)。

“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就会出现饥荒”,正如当年他们反对生态农业的理由如出一辙——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我们通过实践证实了他们说的是谎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几届研究生冯素飞、乌云塔娜、李静、李霄、博文静、唐海龙、郭立月、刘海涛、孟杰等研究生开展的连续多年的实验,揭开了有机农业可增产这一谜底,即不用化肥农药的生态耕作方式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我们不使用化肥后的产量变化:“2009-2010年玉米产量增加了4.05 ton/hm2,2010-2011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2009-2011年小麦产量增加了2.57 t/hm2”。我们不使用农药后虫害的变化(一只诱虫灯):“2009-2011年,频振式杀虫灯日捕获量显著下降,年捕获总量降低了85.9%,日均捕获量从0.45kg下降到0.04kg,降低了10倍。其中金龟甲类捕获量下降较为显著,总捕获量从31.87kg下降至1.28kg,蛾类捕获量变化不显著”。

三年后一只诱虫灯收获的害虫生物量下降了10倍。不打农药,害虫为什么没有成灾呢?这是因为:一,害虫交配后雌虫没有机会回到地里产卵,从虫子的爷爷奶奶辈就开始计划生育了;二,农田生态平衡建立起来了,益虫益鸟多了,害虫一出现,就会变成它们的食物。最近三四年里,我们的实验田在没有用农药的前提下,害虫平均每天捕获量没有超过40g,以远远大于用农药控制的效果。

我们也期望一种减产70%(不知道此数据从何得来)的情景,即除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外,病虫草害一概不管理,其产量作为农业增产的背景值,这样来观察粮食产量的变化。进行该实验的研究生丁娜有些犯愁了,即使我们没有打农药施用化肥和人工或化学除草,小麦的长势依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差,杂草根本就不多。我们甚至怀疑,被农学家和农业官员信奉了几十年的所谓现代农业理论基础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如果继续打农药、施加化肥,甚至转基因,依然出现了饥荒,那会是什么原因引起呢?据笔者的观察,造成中国粮食产量下降的真正原因,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下降,谷贱伤农;二是地力严重下降,化学农业和环境污染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三是进口粮食尤其转基因粮食与豆类更压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将粮食安全太轻易地交给了人家;我们太轻信现代农业技术的威力,蔑视自然生态平衡,小看了物种的力量。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农药呢?农药实际上是灭火器,是救火车,只有等火灾起来了,才用之救火,但为时尚晚了。最科学的办法是将火灾隐患消除,早预防,早受益。如果科学管理农田里的害虫,提前防御,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我们很自信地告诉大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中国农田内减少50%到90%的农药用量,是不会影响产量的。

这需要政府政策导向的配合。当前的做法,政府大量补贴农药,使得农药价格很便宜,农业的投入在生产成本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越杀越多,而天敌越来越少,病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农药补贴是否该叫停了呢?政府不能继续鼓励环境破坏吧?政府的涉农资金应当向从事环境保护的农民倾斜,向生态农业产业倾斜,才能制止上述恶性循环。
天汉

15-05-26 13:27

0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其产量的稳定也遭受高温的严重威胁。据统计,全球水稻产量受到高温潜在威胁的面积约400万公顷。到2050年,高温会使全球粮食减产20%~40%。

正因为如此,发掘作物抗高温基因资源,进而培育抗高温新品种,一直是科学家待解的难题。

10多年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林鸿宣就开始关注这一重大农业问题,如今,其团队首次从作物中成功克隆了控制高温抗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而且,经实验证明,带有这种基因的水稻比其亲本对照产量高出很多。5月18日,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成功克隆作物的抗高温数量性状基因,这在国际上是第一例。”对于团队的成果,林鸿宣很自豪。

大海中找一条鱼

全球平均统计,结实季节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粮食作物会减产 2.5% 到 16%。

2013年极高温天气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全国农作物受灾1.68亿亩、绝收2257万亩,造成粮食损失2064万吨。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抗热性状的改良,但效果并不理想。能否从遗传学入手,发掘抗热基因用于提高作物品种的抗热性?这个问题在林鸿宣的大脑中盘桓了很久。最终,他将目光聚焦在了非洲稻上。

尽管亩产不如亚洲稻,非洲稻依然被科学家们视为一个有待开发的珍贵基因资源库,尤其是它表现出的相当强的抗热、抗旱性。

林鸿宣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非洲稻抗高温的基因片段。这可是一项相当庞大的工程。因为非洲稻中有3万多个基因,要在这么庞大的数据里找到承担抗热大任的基因,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条被放逐的鱼。

而且,高温抗性实验涉及温度和湿度控制,实验的环境条件很难把控。“这就需要反复鉴定和筛选才能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果,平均5次实验才能确定一个数据。”林鸿宣指导的博士、该论文第一作者厉新民告诉记者。

还好,他们有着自己的“法宝”,那就是分子标记法。在庞大的基因组这张地图上,他们对抗热基因,一步步追踪,终于在大规模的筛选中,找到了一个包含抗高温基因的片段。

“环卫工人”的保护

林鸿宣等人成功分离克隆了这个基因,并将其命名为高温抗性1号基因 (TT1)。

研究人员发现,一般水稻在高温条件下,细胞内的蛋白质会大量失去活性,并具有毒性,造成水稻枯萎死亡。

而引入TT1基因的水稻,能够快速降解因高温而变性的蛋白,并清除这些有毒垃圾,避免水稻死亡。

“TT1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就像积雪封路以后,环卫工人很快赶到现场清理一样,高温来临时,该基因表达水平会快速升高。”厉新民说。

而且,清除以后,细胞中没有用的蛋白可以作为原料,降解变成氨基酸,从而循环利用原料,抗热性会变得更强。

他们还将基因导入到草坪草和十字花科等植物中,发现TT1在不同物种中都具有提高植物高温耐受性的功能。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我国栽培的水稻品种中其实也有该基因的“姊妹基因”,而且这些“姊妹基因”的抗高温能力也各有差异。

“生长在低纬度地区的品种,由于面临的生长环境温度较高,该基因的抗高温能力就稍强;反之,高纬度地区品种中,该基因的抗高温能力就弱。”林鸿宣说,事实上,TT1“姊妹基因”早就发挥了使水稻适应环境温度的作用。

“成功分离克隆出高温抗性一号基因,这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基因资源,将来育种学家想改良我们国家水稻品种的抗热性,可以直接拿去做杂交。”林鸿宣说。

读懂水稻基因

TT1只是支撑非洲稻抗热能力的一个基因。他们发现,至少还有四个主要基因位点也在发挥着作用。也就是说,还会有高温抗性2号、3号等将被发现。

那么,尽快找出其他四个基因位点也就成了摆在眼前的任务。“我们希望找到别的基因,集合在一起应用,那时抗热性能会更佳。”林鸿宣说。

读懂水稻基因,是林鸿宣的梦想。水稻就像他的一本书,2002年完成的水稻基因测序让人们知道这本书里有接近500兆容量的内容。

“但现在我们还不太清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水稻的哪些性状是由哪些基因决定。”林鸿宣说,同一个基因不只发挥一个功能,同一个功能也不只由一个基因决定,“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

2001年以来,林鸿宣团队先后分离克隆了控制水稻耐盐性、粒重以及株型等重要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如今又在抗热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认识水稻基因,利用并掌握他们,是林鸿宣他们的梦想。

《中国科学报》 (2015-05-26 第1版 要闻)
寂听

15-05-22 12:56

0
研究表明,在大约1亿多年以前,鸟类共同的祖先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失去了5个与牙齿相关的基因的功能,从而导致鸟类没有了牙齿。。
双德贵神

15-05-05 15:11

0
mark "鹦鹉具有一套独特的鸣唱学系统,其中还会嵌套另一个鸣唱学系统,这也许是其具有模仿人类语言强大能力的原因""

学^-^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