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船”维新样本:军工资产改革步入深水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时候外界并不大容易分清这两大巨头。
以长江为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称“中船工业”)的船厂多在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称“中船重工”)旗下船厂多在长江以北,业内分别称之为“南船”和“北船”。早在四五年前,两船就已先后突破千亿营收大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两大集团的总资产分别突破2100亿(南船)和3600亿元(北船)。
在这背后,中央大力推动国资改革功不可没。业务广泛的“两船”旗下,均有重要的军工资产和被视为未来增长潜力的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因国防安全需要和事业单位改制难,这些资产一直未能装入上市公司。
但在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和转变战略的思路下,“两船”旗下的资产注入终于迎来曙光,有望拯救几家上市公司平淡的业绩。与此同时,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露出了冰山一角。
“两船”基本面:规模庞大 业绩平淡 和南北车如出一辙
回溯历史,“两船”原属同一家——由六机部所属全部企事业单位和交通部所属的15个大中型修造船企事业单位联合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CSSC)。为鼓励国有企业的竞争,1999年一大批国资企业被要求进行分拆重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当年也被分拆为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两大集团。 十多年后的“两船”,其规模与成立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船重工集团和中船工业集团年营业收入已经分别突破了千亿元,各自总资产也超过2000亿元。根据其官网介绍,中船重工目前有46家企业和28家科研院所,中船工业的企事业单位也有近50家。
长远利好:研究院所改制畅想
“两船”旗下,存在军工资产改革空间利好的,不仅仅是上述造船企业。
中船重工近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推进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其中尤其提出,要加快科研院所的资产证券化步伐,推进优质资产重组,适时注入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2013年科研院所对中船重工集团利润贡献超过30%,这无疑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期待。
中国海军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大部分集中在中船重工集团,其下辖的28个工程技术研究所有近4万技术研发人员。根据官网的介绍,这些科研所的技术和产品涉及海洋装备、能源装备、电子通讯、材料环保等领域。其中,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即第701研究所)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蓝”;大名鼎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则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研究所)的作品。
中船工业旗下同样有多家涉及国防军工的科研院所。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是船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国防军工技术基础研究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则是中国船舶行业内以系统集成为主要业务领域的骨干科研单位。
不过由于这些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性质,要理清资产性质和产权关系,仍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其如上市也要面临如何平衡信息披露与科研安全的难题。
中国重工上市时,中船重工集团曾制定“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方案,2015年之前要完成体制改革。而在近日发布的《若干意见》内,中船重工也明确重申,要在今年内完成科研院所的分类方案,适时注入上市公司。
终极目标:国有资产再添活力
在民用造船行业长期低迷带来的业绩压力下,“两船”只能沿着中央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加速自身改革,通过进一步明确国防安全与上市经营的关系和界限,来释放两大集团国有资产的活力。
按照中船重工集团的长期发展思路,未来上市公司最终将形成以军品为核心,包含军品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交通装备及科技产业、民船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舰船装备业务五大产业布局。
综合年报来看,中国重工的民用船舶制造、修理、改装和民用舰船装备两大块带来的利润,在三年前可占64%,当时军工则只有20%。此后民用船舶类业务占比逐渐下降,军工和能源交通装备开始上升。大连造船和武汉造船的航母等军工资产注入后,军工资产的利润占总比将超过一半,而上述民用船舶类业务则减少至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