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2014年的回顾,关于
老百姓收入的表述有这么几段:“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按照这里的表述说明,物价稳定,老百姓的收入的提高远高于物价的上涨,而且消费很旺盛,国家开始从出口拉动、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了。很完美的数据,说实话,按照这个数据,中国真的不需要再改革了,真的非常好了。
如何看待2014年的这些数据?有三种比较合理的解释:1、数据造假;2、数据是真实的,只不过问题出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人均”出问题了。马云等人的可支配收入均到我的头上了,导致我被增长了8%。;3、在财政没有对民众的收入直接进行补贴的情况下,企业迫于各方面压力确实提高了劳动者工资,独自扛下了工资上涨的成本,需求也确实增长了,只是因为产能过剩导致物价无法上涨,企业上升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消化,那么部分企业将被迫面临被市场洗牌的局面。
显然,国家会比较认同的是第三种解释。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被自然淘汰,有竞争力、有市场议价权的企业生存下来,通过支持服务业、新产业承接被淘汰的企业的员工来保证就业。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转型的逻辑。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靠企业牺牲利润转移给民众的这些财富,能否支撑得住产业转型所需要的市场条件?
服务业的繁荣需要购买力的提升作为支撑,简单点表述就是------必须得人们愿意为了自己更方便而多掏钱来购买服务。现在企业的死亡腾出的转移给老百姓的这点财富,能否支撑服务业的繁荣,这是个大问题。
淘宝等电商的出现是服务业的繁荣所产生的社会现象,还是服务业衰败的典型案例?要知道电商的出现,实际上是把服务业的个性化转换为标准化,去除中间环节。这就好比生物界,单一的物种大量繁殖,而其它物种消失的过程,不是物种繁荣的过程,恰恰是物种衰败的体现。电商,是通过标准化的服务,让人们掏更少的服务费用来完成消费,是去除服务个性化的一种业态,便宜,是这个业态最大的特征。类似的情形在服务业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餐饮行业中央厨房的出现等等。同时,向个性化发展的服务业态,比如原生态食品等,这些需要提升购买力支撑的新业态普遍亏损,难以支撑,还在大量死亡。
由此可见,不管《报告》中的数据多么华丽,社会服务业的业态确确实实在向更加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牺牲企业所获得的驱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至少在2014年期间,并没有改变服务业的业态,或者出现业态开始发生改变的迹象。在单一化的业态下,服务业繁荣从何谈起?如何消化未来淘汰企业所富余的劳动力?甚至如何消化正在被单一化的业态消灭的服务业产生的劳动力?没有就业的及时跟进,也就没有购买力的及时跟进,经济就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循环。2015年,大量企业会被洗牌淘汰,转型面临非常重要的关口,内需必须及时有效跟进,购买力必须支撑服务业的繁荣,被牺牲掉的企业的灰烬上才能建立起繁荣的市场。
由此可见,即便《报告》中的数据属实,情况确实是第三种解释,也需要国家在民众的购买力上多做点文章,按照目前的节奏,财政在内需上再不出点血,经济还是很可能要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