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引爆产业亮点 商业保理业务模式大改变
[淘股吧] [导读] 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商业保理的业务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继余额宝、P2P、众筹等掀起一波互联网热潮后,商业保理业务又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宠,商业保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展越来越多,并衍生出B2B电子商务、保理平台融资等诸多模式。比如早期京东与保理公司合作为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如众利网将P2P业务也将融资端拓展到了保理领域,专门与保理公司进行合作,推出对应收帐款进行P2B融资的平台。引入国外Lending Club模式的点融网也推出了一些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在新一轮的的商业保理触网的浪潮中,商业保理如何搭上互联网金融顺风车?商业保理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中又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商业保理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
英国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Christopher)曾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商业保理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伴随着赊销年代的到来,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截止2013年末,全国共有注册商业保理企业284家,注册数量是2012年的4.5倍,2011年的11.1倍。注册资本金总额超过290亿元人民币,业务总量超过200亿元。业务总量比2012年增长超过一倍。如此增速未来三到五年内,商业保理业务年保理营业额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商业保理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近几年可以预见的市场蛋糕规模。然而在互联时代,商业保理公司不得不结合市场发展,加快拥抱互联网时代的脚步。
2013年,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引爆了无数产业亮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吸引了无数的创业者、淘金者。互联网金融与过去的金融互联网化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一次技术升级,不是把传统金融业务简单嫁接到互联网渠道,而是一次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的完全创新。有人称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则被业内称为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生态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转型与发展。
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商业保理的业务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保理业务对核心企业、大金主(主要是银行)的依赖大,直接基于中小微企业信用的直接授信较为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业务拓展上,难以快速实现海量中小微客户群的营销;在融资渠道上,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保理业务缺乏担保品和良好的资信,银行难以满足保理公司的资金需求;此外,在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业务将产生高频次、小金额的资金进出,对保理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管理成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运营成本上,中小企业的单笔业务收入低,用传统的现场尽职调查等传统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
而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整合,这一局面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真正基于中小微企业债权信用的融资服务具备了可操作性。商业保理对于互联网生态环境在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务层面而言,互联网金融弱化了传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作用,起关键作用的是汇集了大量商家和交易的网络信息中介。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所掌握的交易、物流、资金流数据,保理商可以对特定行业的中小微企业集群进行评估、筛选和营销,形成针对性的细分市场的业务。这时,过去所依赖的核心企业信用,被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特定行业中小企业群的整体信用以及各个企业的网上交易信息记录所取代。
第二,就资金来源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降低保理商对于银行的路径依赖,产生所谓的金融脱媒效应。互联网所引发的金融脱媒并非媒介的消灭,而是新型金融媒介对旧有媒介的取代,是将过去只能通过传统金融机构才能实现的功能转移到网络媒介平台,其本质是金融交易渠道的网络创新。
第三,对于金融提供商和金融消费者而言,当新的互联网金融媒介在交易成本、收益率、便捷性等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展现出明显的超越时,自然会转投向互联网金融的怀抱。目前高收益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分流了大量银行活期存款,这部分汇集起来的民间资金需要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投向。这为保理商通过网络进行融资提供了的机会,为不符合银行风险偏好的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商业保理的发展前景
(1)贸易结算方式的转变决定了保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过剩的时代,短缺经济已被过剩经济所取代,买方市场形成。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赊销结算方式日渐盛行。以国际贸易为例,L/C(信用证)的使用率已经降至16%,在发达国家已降到10%以下,赊销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成为主流结算方式。在国内贸易中,以赊销为结算方式的商业活动在国内贸易中的占比也已近80%。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结算比例已下降到20%以下,而赊销比例上升到70%以上,而国
内贸易更是大量采用赊销方式,这为我国保理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 (2)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不断提高决定了保理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达到6.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4%,比上年增长了8.4个百分点。从工业企业数字来看,应收账款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是很高的。这说明,应收账款的风险很高。科法斯企业信用管理调查结果显示,有67.4%受访企业曾于2010年遭遇国内买家拖欠付款,这一比例与2009年的72%相比,下跌了6.4%,但由于交易规模的扩大,被拖欠付款的绝对数额并未下降。 而据有关机构的调查,2009年,我国逾期账款平均超过60天的企业占33%,较2008年同期增长了50个百分点。企业的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较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企业在国内进行交易的话,货款回收通常需要90天左右。而在国外,平均回收期大概30天。这样一来,国内一年只能周转4次,不仅限制了交易的规模,加大了资金投入的成本,也加大了融资的难度。 研究资料表明,
美国企业的无效成本只有3%,得益于企业重视和实行严谨的信用风险管理,而中国企业的无效成本平均
高达14%,中国企业的利润躺在应收账款上的。 (3)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的差异,决定了商业保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银行保理更侧重于融资,银行在办理业务时仍然要严格考察卖家的资信情况,并需要有足够的抵押支持,还要占用其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所以银行保理更适用于有足够抵押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商贸企业通常达不到银行的标准。而商业保理机构则更注重提供调查、催收、管理、结算、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综合服务,更专注于某个行业或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更看重应收账款质量、买家信誉、货物质量等,而非卖家资质,真正做到无抵押和坏账风险的完全转移。因此,如果通过商业保理的形式把债权转嫁给保理公司,就可以实现对账款的盘活,提高其现金流的使用效率。有数据显示使用保理的企业比不使用的企业平均利润水平高出10%以上。 (4)作为国内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了保理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巨额的信用成本剥夺着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
科法斯企业信用管理调查结果显示,近年中国各行各业愈来愈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其中有85.4%受访企业表示曾在2010年实行相关措施以管理信用风险。在采用第三方信用管理工具的受访企业中,有42.3%的企业表示曾于2010年采用信用保险,比2009年(32.3%)增长31%。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信用报告及额度建议58.5%,商账追收27.9%,应收账款融资11.7%,外包fp管理1.6%,其他2.5%。不过,仅靠企业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整个社会需要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信用平台才能降低信用成本。 保理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国内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目前正在筹建保理行业协会,商务部还将研究制订与商业信用相关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场需求,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立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同时,还在研究制订商圈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据介绍,商圈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由商圈管理机构牵头,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搭建的以区域性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数据库为核心,提供融资支持、信息查询、信用评价、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服务,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和其他信用产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