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人地关系显得更加紧张,小农经营规模更加变小。目前,中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仅7.5亩,相当于欧盟的1/40,
美国的1/400,不到日本和韩国的1/2。故中国农业是典型的低于人地关系合理水平的小农农业,
农户经营规模逐渐降至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理的低水平。
中国依靠精耕细作的小农农业一直养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太小造成经济不合理。户均不到10亩的小农农业低于合理的农业经营规模,造成农业生产低效,单位面积上的耕种、收获、施肥、打药等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小农农业还不利于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缩小了农业生产收益空间。小农农业属“薄利农业”(甚至是“无利农业”),不仅单位面积收益低,而且经营规模小则总收益也低,收益低反过来又限制了农业投入能力、降低了投入热情,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应用缓慢,土地经营粗放甚至撂荒。小农农业产出低、效率低、收益低、投入低,低水平循环,难以迈向现代化。 进入现代社会,农产品的商品化属性日益明显,小农生产的农产品除满足自家需要外还要在市场上出售,小农农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尤其在农业全球化浪潮中,小农难以像在传统农业中一样“独善其身”,其生产、需求、价格、效益都深受世界农业影响。近年来,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小农和小农农业的自身困境因国际市场压力加强。“小农困境”像一块巨石一样拖住了中国现代农业前进的脚步。以玉米为例:
国内玉米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水平,现在从美国进口玉米到广东完税价格是1740多元每吨,但是从东北调到广东是2700多元,每吨相差1000元,价差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