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花园生物 企业陷入困境
我国维生素行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维生素企业各自突破国际维生素生产巨头的技术封锁进入国际市场,起初均是以行业新进入者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原有国际维生素巨头“寡头垄断”的格局,借助技术和成本优势打起了价格战,使得原有国际维生素生产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在经历长期的价格战之后,中国维生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成长,扩张产能并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占领了维生素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维生素C,在经历了1996年、2003年两次价格大战之后,2008年中国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已合计控制了全球86%的市场份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维生素行业已形成与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分庭抗礼的竞争格局,中国维生素产量已占到全球的60%以上,部分维生素品种已经进入到高度集中阶段。
维生素D2行业概况
除了维生素D3,目前已知维生素D共有5种化合物,另一种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可以作为维生素D3的替代产品。维生素D2又称麦角钙化醇(Ergocalciferol),分子式为C28H44O,系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氯仿,不溶于水,主要由植物中合成,其先体是来自植物的麦角固醇。与维生素D3相同,维生素D2同样可以调节人和动物体内的钙、磷代谢,促进钙、磷的吸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对于动物,维生素D3的活性远高于维生素D2,如对于家禽在内的鸟类,维生素D3的活性约为维生素D2的20~40倍,奶牛为2-4倍,鱼为3倍等21。因此,维生素D2很少用于饲料添加剂,一般用于食品和
医药行业。
维生素D2生产工艺路线为光化学合成方法,以麦角固醇为起始原料进行光化学反应,在热异构化反应后制备维生素D2结晶。原材料麦角固醇主要来自酵母发酵或从生产青霉素等药物的废菌丝、植物油、香菇等产品中提取,目前国内80%的麦角固醇主要以废糖蜜为原料,经过发酵、菌体破碎、皂化、萃取、结晶等工艺制得。
维生素D2活性较维生素D3低,生产成本较维生素D3高,市场价格也高于维生素D3,因此应用范围远不及维生素D3广泛,目前品种主要是食品级维生素D2及医药级维生素D2。据健康网统计,2008年全球维生素D2的产量仅4.65吨(含量:4,000万I.U./g),折合成50万I.U./g仅372吨,远低于维生素D37,000余吨的产销量规模。目前维生素D2的生产厂商主要在国外,有日本日清化学等公司,中国维生素D2生产厂商规模较小,主要有江西赣南制药厂、四川内江汇鑫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玉鑫药业有限公司、山东东营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海关统计,2012年及2013年中国维生素D2出口总金额分别为98.19万美元、129.0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