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David Casasen

14-09-21 18:09 1140次浏览
casun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Prof. David Casasent

Headshot of David Casasent
Laboratory for Optical Data Process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15213-3890
Telephone 412.268.2464; Fax 412.268.6345
casasent AT ece DOT cmu DOT edu

[ECE Faculty Page]
Office:
Hamerschlag Hall, B202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Marilyn L. Patete marilynp AT andrew DOT cmu DOT edu
Hamerschlag Hall B211, (Voice) 412-268-8162, (Fax) 412-268-6345
Research Interests:
· Image processing, distortion-invariant detec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 Target recognition, robotic vision, product inspection, biometric recognition
·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morphological, and distortion-invariant filters
· Nonlinear algorithm fusion to improve PD and PFA
·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R and EO object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 Hyperspectral product inspection


Current Projects


Product Inspection - We are developing non obtrusive methods to locate anomalies in various products (e.g. locating tumors in chicken carcasses), using hyperspectral data.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using Distortion Invariant Filters – We locate objects or regions of interest (ROIs) in a scene; the objects can be at any orientation, contrast or class, and in IR, EO or SAR imagery.


Face Recognition using Correlation Filters – We are developing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that are invariant to illumination, pose and e x p r e s s i o n variations using various distortion invariant filters.


Fingerprint Recognition-We have developed elastic distortion-invariant correlation filters for live-scan fingerprint matching.



Biometric Fusion – We are developing novel fusion methods which combine face and fingerprint biometric results using fingerprint data quality information, which outperforms standard multimodal results and unimodal system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Neural Networks- We us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neural networks for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ATR) to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Not



Select Publications:
David Casasent and Yu-Chiang Wang, “A Hierarchial Classifier Using New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 Neural Networks Special Issue, July 2005,pp 541-548
Rohit Patnaik and David Casasent, “ MINACE filter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ATR using MSTAR data”, Proc. SPIE, vol. 5807, pg 100-111,April 2005
Rohit Patnaik and David Casasent, “Illumination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and impostor rejection using different MINACE filter algorithms””, Proc of SPIE, vol. 5816, April 2005,pp 94-105
Chao Yuan and David Casasent, “ Face Recognition and Verification with Pose and Illumination Variations and Impostor Rejection”, keynote address, , Proc of SPIE, vol. 5779, April 2005,pg 247-255
Craig Watson and David Casasent, “Recognition of live-scan fingerprints with elastic distortions using correlation filters”, Optical Engineering, October 2004, pp 2274-2282
David Casasent and Xue-Wen Chen,“ Waveband selection for hyperspectral data: optimal feature selection”, Proc of SPIE 5106, October 2003, pp 259-270

Songyot Nakariyakul and David Casasent, “ Hyperspectral Feature Selection and Fusion for Detection of Chicken Skin Tumors” , Proc of SPIE 5271, October 2003, pp 128-139

Songyot Nakariyakul and David Casasent,“ Hyperspectral Ratio Feature Sel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Inspection Example”, Proc of SPIE 5587, October 2004, pp 133-143

Selected algorithm code:
Adaptive branch and bound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created by Songyyot Nakariyakul): ABB codes.zip

Research Description
Vita: Post Script format
Resume: pdf format Postscript
Current Teaching
· 18-793 Optical Image and Radar Processing (Spring)
· 18-551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Design (Fall)

Current graduate students:
Songyot Nakariyakul, snakariy AT andrew DOT cmu DOT edu
Rohit Patnaik, rpatnaik AT cmu DOT edu
Yu-Chiang Wang, ycwang AT cmu DOT edu
Chao Yuan
Avinash Nehemiah, avinash AT cmu DOT edu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casun

14-09-21 21:39

0
三次差异定价增资
陈林森9年图谋维格光电控制权
  本报记者 苏江 上海报道

  

  随着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格光电”)招股书申报稿的披露,其实际控制人陈林森的高超财技跃然纸面。

  2001年发起成立的一家国有企业,经过数次增资后,国有股东持股或转让或被摊薄。而昔日苏州大学激光研究所副主任陈林森凭借着公司技术骨干的身份,通过三次差异定价入股,最终从一名持股仅为9.43%的小股东,最终变为这家拟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间波折令人寻味。

  根据披露,维格光电2009年录得2675.12万元的净利润,对应公司发行后6200万股摊薄每股收益约为0.43元。以目前创业板60倍平均市盈率计算,维格光电一旦获准上市,陈林森持有1674.6万股的市值将达到4.32亿元,而其先后三次投入成本仅约为1687.17万元,资产增值幅度达到2460%之多。

  另需指出的是,虽然保荐人和审计机构表示,公司并不存在对关联方的重大依赖情形,但曾一度成为维格光电大股东的虞樟星背后的虞氏家族,从2005年入股以来就一直和公司存在着众多关联交易。即便是2009年虞氏家族控制的美浓集团依然是公司第二大销售客户,公司对其关联交易的销售额依然占当年公司主营收入的23.45%。

  三次增资价格玄机

  据披露,维格光电前身维格光电光学有限公司(下称“维格有限”)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由国有背景的苏州大学激光试验厂(下称“苏大激光厂”)和陈林森等10人共同出资的530万元注册资本在当年10月16日完成验资。

  其中,苏大激光厂以实物资产作价230万元持有维格有限43.3%的股权,剩余300万元由陈林森等10个自然人以现金形式出资。其中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陈林森出资50万元获得9.43%的股权,和另一名自然人股东陆志伟并列第二大股东。

  令人蹊跷的是,就在刚刚完成验资3天之后,维格有限就以定向增资的方式迎来了3家新的股东——江苏省苏高新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高新”)、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后更名为江苏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省高新”)和上海盛业印刷有限公司(一下称“盛业印刷”)。增资完成后苏大激光厂、苏高新、省高新和盛业印刷4家法人分别持有公司23%、20.89%、15.67%和10.44%的股权,剩余30%股权由原先10自然人股东持有。

  从时间上来看,维格有限最初发起成立和第一轮增资几乎在同一时间,新进入3家股东启动增资时维格有限甚至还没有正式成立,那么为何公司直接将这3家法人机构纳入公司发起人呢?

  玄机就出在价格之上。

  据了解,在苏大激光厂和10名自然人发起公司的同时,新引入的苏高新、省高新和盛业印刷的认购价格较之发起人溢价比例高达1.9149:1,三家公司合计出资900万元仅获得公司470万元的注册资本。

  也就是说,尽管出资时间几乎一致,但陈林森以50万元出资获得的股份,苏高新等3家机构却需要支付95.745万元的价格才能够获得。

  可以比照的是,即便是在公司成立数年之后的2005年1月,自然人虞樟星对维格有限第二次增资的价格也只有2.3:1的溢价而已。

  不过,就在虞樟星出资639.59万元以2.3:1的比例进行增资的同时,自然人陈林森、沈雁、解剑峰等三人再次以1:1的比例对公司进行增资,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基于这三人是公司的“研发人员”。

  经此一役,陈林森在维格有限的持股比例一举提升至15.87%,较之新增股东虞樟星17.622%的持股比例较为接近;而苏大激光厂、苏高新、省高新和盛业印刷的持股比例也被相应摊薄至14.57%、13.24%、9.93%和6.62%。

  就在此项增资进展的同时,省高新决定就其持有的9.93%的股份出手。

  2005年3月18日,省高新将这部分股权以360.4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陈林森;两天之后的3月20日,这部分股权再次被陈林森以同样的价格转让给虞樟星。

  以360.41万元转让价格和省高新最初投入300万元获得156.7万元股权相比,省高新此次转让溢价比例为2.3倍,和虞樟星在此前入股价格一致。

  乍一看,省高新在2001年的这笔300万元投资在4年后退出时获利20%,但如今看来省高新当年的退出无异于给他人做嫁衣裳。这笔股权如果没有转让的话,经过2008年的股改之后将变为296.2万股,按照25.8元的发行价推算,这笔股份的市值将价值7600万元。

  游戏还没结束。在2008年5月进行的第三次增资中,陈林森将增资价格差异演绎到极致,也正是通过此次增资,陈林森从原先幕后走到前台,一举成为维格有限的第一大股东。

  资料显示,此轮增资中,陈林森以现金1437.17万元增资取得公司增资后25.85%的股权,溢价比例2.26倍较之虞樟星在2005年的增资2.3倍还要低。

  而同时参与增资的蓝壹创投、世厚投资和自然人杨建民却以5.05倍的溢价比例分别认缴公司4%、3%和3%的新增股份。

  公司表示,此轮增资中陈林森的2.26倍溢价是以公司2007年末未经审计净资产确认,但蓝壹创投的定价却是“8-10倍市盈率范围内协商确定”,陈藉此成为维格有限的控股股东。

  据记者统计,陈林森在2001年、2005年和2008年先后出资50万元、200万元和1437.17万元,三次合计出资1687.17万元获得维格有限36.01%的股份(改制后约合1674.6万股),并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以25.8元的发行价计算,维格光电上市后陈林森持有股份市值将达到4.32亿元,资产增值24.6倍之多;尤其是在2008年增资的1687.17万元上市后增值10倍后达到1.926亿元的市值。

  复杂的关联交易

  而作为公司合作方代表的虞樟星在2005年耗资1000万元(639.59万元参与增资,340.41万元受让省高新股份)获得公司17.67%的股份(改制后约合821.85万股)后,公司上市后其所持股份市值也将达到2.12亿元。

  但令人生疑的是,虽然作为公司业务的合作伙伴,但在2005年维格有限第二次增资中,虞氏家族代表人虞樟星竟然成为了公司第一大股东,并长达3年之久,直到2008年第三次增资陈林森才通过低价增资取代虞樟星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据公司介绍,在2005年引入虞氏家族主要是考虑到虞樟星哥哥虞樟良控制的美浓集团和维格有限一起在烟包领域进行市场推广,“虞樟星入股后即产生了公司与美浓集团之间大量的关联交易”。

  可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虞氏家族控制的美浓集团是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对其销售额高达4461.75万元,约占公司当年主营收入的58.75%;排在美浓集团之后的江阴中亚装潢彩印厂等4家客户(第2位至第5位)合计销售额也仅占据公司主营收入的28.91%,尚不足公司对美浓集团销售额的一半。

  2008年,虽然维格光电对关联方美浓集团销售额占主营收入比例下降至32.92%,但这一比例依然使得美浓集团位居公司第一大客户,而排在第二位的公安部交管所的比例仅为18.4%。

  及至2009年,美浓集团虽然被公安部交管所取代了第一大客户的位置,但销售额占主营的比例23.45%和第一大客户25.48%的比例极为接近;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对美浓集团的销售比例才下降至16.51%。

  作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此表示,2007年公司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关联销售占主营业务比例较高;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的开拓,2008、2009年和2010年1-6月关联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及关联销售产生的毛利占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均逐年降低,因此“发行人不存在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存在重大依赖的情形”。

  不过,根据公司自己披露,在2009年其卖给关联方美浓集团的膜产品平均售价为1.49元/米,而其对非关联方膜类产品的均价仅为1.16元/平米。即便是剔除了非关联方中宁波百艳公司的特殊情形,平均1.39元/米的售价也较之1.49元/米的价格低出6-7个百分点。

  公司对此的解释是,“2009年公司向非关联方销售的包装用膜类产品以附加值较低的通用膜为主,而向关联方销售产品为附加值较高的定制化产品为主,二者可比性不强”。

  据了解,在今年5月份中旬的第二期保荐人培训会议上,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门相关官员特别强调要求披露公司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情形;而从9月份初完成的第4期保荐人培训中传出的信息显示,对于关联交易的披露更为严格。

  一位参与此次培训的人士透露,“对于比较重要的关联交易,现在不仅仅要披露该项关联交易占发行人同类业务的比例,还要披露占交易对手的收入和成本比例,并要求公司解释交易的公允性;至于关联交易占比,目前监管部门没有一个量化指标,但沟通的时候他们私下里表示尽量控制在30%以下。”
casun

14-09-21 18:25

0
陈林森
  
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主任。从事光信息处理、衍射光学器件、数码激光图像3D照排系统及相关软件,光光变图像光存储系统、数码全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曾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或主要参加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的项目曾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市其他科技奖多项。获国家软件著作登记权3项,申报发明专利9项,已有1项获授权,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数码激光3D图像照排系统等在国内外激光图像行业、信息安全存储防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激光图像行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激光杂志》编委,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承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省工程技术中心等多项项目,主要参加国家863项目1项。长期从事光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工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扎实有效的具体行动。注重产、学、研结合,在本学科领域作出了突出的业绩,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林森】学术著作
1. 陈林森,解剑锋,沈雁等.采用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变图像光刻系统[J].光电子.激光,2004,15(5):561-564. 
2. 陈新荣,陈林森,朱士群等.空间调制干涉光谱仪中Wollaston棱镜的研究[J].应用激光,2002,22(5):476-478.
3. 陈林森,周小红,邵洁等.一种基于二元位相加密的大信息量数字全息水印[J].光子学报,2005,34(4):616-620. 
4. 魏国军,邵洁,周小红等.用于二元光学器件制作的激光直写系统[J].光电子.激光,2006,17(10):1212-1215. 
5. 顾敏芬,梁忠诚,丁冬艳等.波导多层只读光卡及其软刻印制作方法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7,18(2):164-166. 
6. 叶燕,浦东林,汪玲玲等.用于光导板的亚微米光栅衍射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6,17(11):1301-1305
7. 张恒,周云,方宗豹等.用纳秒激光在镜面不锈钢表面刻蚀微光栅结构[J].中国激光,2008,35(3):448-451. 
8. 陈林森,邵洁,王雪辉等.一种二元整形元件激光直写方法的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5,34(3):346-349. 
9. 叶燕,陈林森.埋入式光栅双通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J].光学学报,2008,28(12):2255-2260. 
10. 陈林森,解剑峰,沈雁等.双、单光束互换光学头方光斑激光直写系统设计[J].中国激光,2005,32(4):487-491. 
11. 陈林森,解剑峰,陆志伟等.具有存储功能的衍射图像光刻系统的研制[J].光学学报,2005,25(3):392-395. 
12. 陈林森,解剑锋,沈雁等.基于SLM的三维图像激光光刻系统的研制[J].激光与红外,2003,33(5):367-370. 
13. 沈雁,陈林森,周望等.光变图像光栅条纹高效率转移组版系统的研制[J].中国激光,2004,31(10):1212-1216. 
14. 陈林森,周望.红外上转换材料共焦光学检测器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4,15(5):582-585. 
15. 周雷,吴智华,浦东林等.一种基于散斑结构的全息显示屏[J].中国激光,2007,34(12):1665-1669. 
16. 叶燕,陈林森,周望等.红外上转换油墨光转换特性共焦光学检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34(2):195-199. 
17. 周望,陈林森,叶燕等.共焦光学传感头用于红外上转换油墨的微弱光检测[J].光子学报,2004,33(7):814-817. 
18. 顾莉婷,陈林森.新型复合式空间码原理和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1,12(7):715-718. 
19. 吴智华,魏国军,周小红等.高分辨率衍射图形的DMD并行激光干涉直写[J].光子学报,2008,37(9):1784-1787. 
20. 陈林森,解剑锋,陆志伟等.一种新型数字化衍射光变图像的存贮系统[J].光学技术,2005,31(1):11-13,16. 
21. 吴智华,周小红,魏国军等.采用DMD并行输入的激光干涉直写方法[J].激光与红外,2008,38(5):424-428. 
22. 周小红,陈林森,邵洁等.消色散光变图像的二元光学设计与制作方法[J].光子学报,2006,35(11):1701-1704. 
23. 万远红,张瑾,浦东林等.一种三维全息图的数字化实现方法[J].光子学报,2010,39(7):1268-1271.DOI:10.3788/gzxb20103907.1268. 
24. 鲁琛,方宗豹,申溯等.传输-散射理论设计LED照明导光板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0,40(7):752-756. 
25. 邹建兵,浦东林,申溯等.基于紫外纳米压印的菲涅耳透镜制作[J].光子学报,2010,39(6):1085-1088.DOI:10.3788/gzxb20103906.1085. 
26. 李现胜,浦东林,魏国军等.一种数字化的全息透镜制作方法[J].激光与红外,2010,40(6):656-659. 
27. 徐兵,陈林森,魏国军等.基于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的光束整形元件位相编码的优化设计[J].激光杂志,2004,25(4):73-75. 
28. 叶燕,浦东林,陈林森等.亚微米光栅型导光板设计[J].光子学报,2008,37(2):234-237. 
29. 朱冀梁,张恒,陈林森等.多光束纳秒紫外激光制作硅表面微结构[J].光子学报,2009,38(10):2463-2467
30. 陆亚聪,陈林森,魏国军等.基于DMD高分辨率激光直写系统设计与实现[J].激光杂志,2007,28(6):46-47. 
31. 魏国军,周小红,周雷等.低空频模板实现微光变图像的激光直写方法[J].应用光学,2007,28(6):742-745. 
32. 李晓建,朱冀梁,申溯等.基于DMD微光刻的导光板模板的制作方法[J].应用光学,2009,30(4):669-673. 
33. 张恒,方宗豹,吴智华等.镍金属表面双光束激光干涉直写研究[J].光子学报,2009,38(6):1525-1529. 
34. 解剑锋,陈林森,胡元等.干涉型激光直写技术用于光盘防伪[J].激光杂志,2003,24(6):39-40. 
35. 张恒,周云,周雷等.纳秒激光刻蚀玻璃基质铬薄膜直写微光栅结构[J].光子学报,2009,38(2):241-244. 
36. 樊莉,陈林森.一种利用光变图像光刻系统的存储方法[J].激光与红外,2003,33(4):297-299. 
37. 周云,张恒,方宗豹等.用于制作衍射变色图形的激光干涉打标系统[J].激光与红外,2008,38(7):638-641. 
38. 解正东,陈林森,魏国军等.大幅面点阵素面彩虹全息的实现方法[J].激光杂志,2007,28(6):31-32. 
39. 叶燕,浦东林,周云等.用于光导板的亚微米光栅透射衍射特性分析[J].激光杂志,2007,28(5):55-56,58. 
40. 朱天淳,王策,吴建宏等.带有全息滤光片的激光共焦系统用于基因芯片的检测[J].激光杂志,2003,24(6):42-44. 
41. 王敏怡,周小红,魏国军等.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三维轮廓测量方法[J].光学技术,2007,33(2):189-192,195. 
42. 韦晓茹,陈林森.多波段红外上转换材料及其检测器研制[J].激光杂志,2003,24(2):26-28. 
43. 浦东林,陈林森,解剑锋等.傅里叶变换存储光刻系统的研制[J].激光杂志,2006,27(5):51-52. 
44. 汪玲玲,叶燕,浦东林等.利用亚微米光栅制作导光棒方法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6,36(8):687-690. 
45. 王策,沈为民,吴建宏等.大幅面大场景全息照相[J].激光杂志,2000,21(4):23-24. 
46. 浦东林,王策,吴建宏等.光刻胶傅里叶全息图的记录条件对重构图像信噪比的影响[J].激光杂志,2004,25(1):58-59. 
47. 魏国军,徐兵,陈林森等.灰度狭缝扫描制作多台阶光栅的工艺研究[J].光学技术,2005,31(2):190-192. 
48. 张敏,唐敏学,顾莉婷等.新型透射式全息带通滤光器[J].应用激光,2001,21(3):167-171. 
49. 沈雁,陈林森,周望等.针式光栅头光学可变图像打印系统的设计[J].激光杂志,2005,26(1):67-68. 
50. 邵洁,陈林森,解剑峰等.矢量化光学可变图像的生成和应用[J].应用激光,2004,24(4):229-232,206. 
51. 陈林森,陆志伟,周望等.激光直写技术应用于烫金箔隐形图像上的研制[J].激光与红外,2004,34(4):257-259. 
52. 沈为民,陈林森,顾华俭等.激光与分子相互作用制备量子态[J].激光杂志,2000,21(1):27-29. 
53. 顾莉婷,唐敏学,张敏等.新型衍射光学元件实现三维立体显示的原理及设计[J].激光杂志,2000,21(5):36-37,39.
54. Ye, Y, Zhou, Y, Zhang, H and Chen, L Polarizing color filter based on a subwavelength metal-dielectric grating 2011 Appl. Opt. 50, 1356-1363 
55. Dong, X, Shen, S, Shao, R and Chen, L A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ntireflection structure using self-agglomerated metal nanoparticles as an etching mask 2012 856427-856427
56. Shen, S, Pu, D, Hu, J and Chen, L Fabrication of microlens arrays based on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2012 Zhongguo Jiguang(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39, 0316003-5
57. Lou, Y, Chen, L, Wang, C and Shen, S Tunable-focus liquid crystal Fresnel zone lens based on harmonic diffraction 201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1, 221121-221121-4
58. Zhou, X, Fang, Z, Zhang, H and Chen, L Research on pattern-induc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2012 85550G-85550G
casun

14-09-21 18:10

0
在创新中超越——访苏州大学陈林森教授
陈树荣 耿新芳
 
  陈林森教授近影
  耿新芳摄
  陈林森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回来后,带领他的研究所在信息光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数字化激光衍射图像光刻系统领先国内同行,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数码激光图像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等。目前公安部正在推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就采用了陈林森教授的定向光变色膜防伪技术。基于陈林森教授回国后作出的突出成绩,2003年底,国家六部委授予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为什么能有如此杰出的表现?“一流的科研工作需要高效的组织行为,科学研究要出高水平的项目,这项科研工作本身不仅要有特色,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协作和持续的努力,要发挥团队成员的专长。”做事严谨的陈林森教授谈及科研工作,沉思后这样回答。

  科研要面向经济建设,这是陈林森教授从事科研的主导思想。他最近完成的课题———数字化激光衍射图像光刻系统就是应市场需要的项目,这个项目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依托该技术,他们研制出了国内最好的衍射光学器件,可以用于科研仪器、包装、印刷和纺织领域;还研制了863大口径衍射光学元件,这是神光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件,同时他们为索尼相机研制了二元光学器件自动聚焦光学镜头。目前,公安部正在推行的第二代身份证信息量大、高科技含量高,“其中的物理画面就是由我设计的,采用的是我自己研制的定向光变色膜防伪技术。我设计的这套公众防伪方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可能被人伪造。”陈林森教授说。基于在激光全息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陈林森教授开始承担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陈林森教授代表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承担国家863项目神光3的研制工作,这是陈林森教授进入国家战略高科技领域的第一步。

  科研水平的提高依靠技术创新。

  陈林森教授主持的“高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与生产技术”在数字化激光图像技术与系统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工作,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和知识产权的高品质激光全息制版系统和技术,使我国的数码激光图像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推动了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型激光无油墨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实现了编码全息光栅的高品质制作,整体上使我国的激光全息行业的数字水平迅速提高,增强了行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应用水平。

  以著名光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王大珩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对陈林森教授主持的真彩色三维全息制作项目的鉴定结论是“该技术代表国内真彩色全息技术最高水平,数控激光全息技术在系统结构研制、全息图像处理、光刻控制与照排软件的设计包括矢量化光变图像处理、防变形技术等上有技术创新,能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光刻速度方面为国际领先,系统和技术达到了产业化的要求”。

  在取得了前沿高新技术后,陈林森创建了苏大维格数码公司,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在苏南的图像行业中,苏大维格是“领头雁”。在苏南的外资和台资图像行业中,各公司的核心设备都是由苏大维格提供的。不论是性能还是整个产品的设计,苏大维格都比国内外的厂商高出一个层次。陈林森教授的激光全息图像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成材得益于优秀的导师。现年42岁的陈林森1996年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研究光学数字的处理。他的导师是前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主席,导师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对陈林森影响深远。

  基于对创新独特的理解和身体力行,陈林森在科研上不断超越:他主持的“高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与生产技术”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苏州大学激光全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代表了我国激光全息的技术水准,在专业界和行业界被认为是代表我国激光全息制版系统和技术的最好水平,成为该领域国内的权威机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4月01日 第六版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