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自主创新之路
2014年09月18日 09:35 来源于 企业观察报 收藏此文 打印 | 字号:
改革发展 2014国企系列专题报道
编者按
9月5日,在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改革发展 ·2014国企系列报道》第三期“国企科技创新”访谈中,邀请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新亚和中国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围绕“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相关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中,李新亚就制造技术革新和投入及研究院的“收益+公益”双重属性管理创新作了介绍。张宝林则主要介绍了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创新成果,分享了
长安汽车科技创新模式的经验。
机械总院经营模式再造路径
李新亚
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观察报》记者 侯明辉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简称机械总院)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基础研究支持。可能很少有人会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这个名称想到她的身份是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实际上,早在1999年,机械总院就完成了转制,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此后一直以企业管理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经历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伴随近年经济整体下行,机械总院也暴露出其先天不足:产品、产业、土地、资金等企业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发展多为自身积累滚动式发展,没有形成做大规模的商业模式。另外,资本总量少,经济基础薄弱。数据显示,2013年机械总院的经济规模在40亿元。
“脱胎于事业体制,我们承认在观念上有落后的地方。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也比较单一。”机械总院院长李新亚在回答企业观察报记者提问时如此说道,未来机械总院将会走技术和资本双驱动的路线,寻求兼并重组、产业规模发展等资本运作的机会,将积累的技术潜能充分激活。
深化集团化管理
管理方式市场化是保障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的前提。2002年机械总院完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式集团管理架构调整,并逐步形成了“集团—直属单位—事业部”的三级组织,按照三级管理架构明确了各级经营责任。
机械总院综合全院资源推动高端合作,统领全院经济发展;直属单位统筹本企业资源,拓展市场,监管项目实施和产品质量;事业部(研究室、产业部等)等发挥技术优势、开发专业市场,执行具体项目。
为构建满足管理要求的集团组织架构,机械总院先后组建了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械工业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等机构。为了规范管理,加强总部建设,机械总院于2008年强化集团总部建设,创新管理,建立了总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在中央企业总部是走在前列的。
“质量管理体系本来是针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但是我们将它应用到管理中来。”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针对科技型企业集团总部的管理特点,在识别产品类别、顾客类型、服务流程、不合格品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通过对原有管理基础的梳理和诊断,重新界定了部门管理职能,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制定出20多个规范总院管理活动的程序文件。
建立三级研发体系
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技术研发永远是机械总院的专长和优势所在。但是如何保持研发创新的活力,并将研发成果产业化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机械总院高度重视研发体系建设,从机制上保证研发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从组织上建立起“总院—研究所—事业部”的三级研发体系。三级研发体系的定位是:机械总院级研发机构,面向整个装备制造业制造技术的发展与需求,从事综合性、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孵化;直属单位级研发机构,面向本单位技术覆盖专业,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和竞争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孵化;各单位的事业部、研究室,面向本部门已有产品及技术进行更新优化类的研发,完善现有产品质量和工艺。
三级研发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大批研发人才的支撑。从2012年开始,研究总院就发布实施了全新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中将“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和“重点人才培养与开发”作为两项战略目标。在四类人才建设中,除了经营管理人才外,还不断加强集团级杰出科技专家、杰出复合型专家、杰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为了引导和鼓励支持各单位引进人才,机械总院还制定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以引导和鼓励支持各单位引进人才。
除此之外,与大学的合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机械总院相继与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湖南大学三所“985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与高校合作能够建立起相对紧密的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对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不无帮助。
丰富商业模式
在李新亚的“机械总院经济升级版”构想中,投资并购集团大发展是丰富商业模式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此,机械总院提出要发挥集团综合技术优势培育新增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办一批专业公司,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并在“十二五”总体战略中明确:做大产业、做强科研、做优服务,力争在2015年集团营业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2-3家企业基本具备上市条件。
李新亚介绍,寻求资本驱动需要积极推进投资并购活动,机械总院已经在做相关准备,比如强化职能建设和专业人才引进,论证并构建投融资平台,挖掘并识别有价值的投资并购对象等。可以预见,加大在资本市场的探索将是机械总院今后的重点工作,而与资本的结合也将最大限度激活机械总院的技术积累能量。推进商业模式的升级是机械总院当务之急,一是要发展规模化独特产品,二是技术服务商向工程总承包商转型。
由于基础共性技术具有“跨行业、跨产业、多类产品共用”的属性和特点,这决定了机械总院的业务市场面宽、服务领域广,客户跨行业、跨产业,所以不能大批量生产,难于形成规模产业。对此,机械总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结合个人股权设置组建专业化公司,发挥集团引导作用,强化对直属单位发展规模化独特产品的支持。
工程总承包业务是机械总院实现规模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机械总院目前有三块核心业务,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科技产业,但是这三块业务协同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相对而言,技术服务的收益较低,工程总承包业务更容易上规模,因为工程总承包业务是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从工厂设计、厂房建设、设备开发、设备集成、设备安装到投产服务的“一条龙”服务,这种“交钥匙工程”能更好地支持机械总院做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为数不多的没有上市公司的老牌央企,如今也醒悟了。实体经济升级改造的最大受益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