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你为什么会被骗?——揭“实盘神器”之交割单制作软件

14-09-20 09:49 301553次浏览
偷着乐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之前在本论坛发了一个贴《你为什么会被骗?——致初入股市的股友们。》

链接:http://www.tgb.cn/Article/1053397/1
有行情起来,成交急速放大。两市成交量稳定在3000亿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新股民在跑步进场,于是很有必要再发一个你为什么会被骗系列之二:揭“实盘神器”之交割单制作软件。

这款“神器”价格极为便宜,具体请看截图为证:




实践出真知,有实验才有发言权:
使用该股票交割单制作,和真实交割单一摸一样,添加自动生成账户姓名,股东账号,成交日期,买入卖出操作,可用资金余额等和真实交割单一摸一样,还可以制作任意版本,任意界面的交割买卖以及持仓信息,委托信息,资金流水等等等任意操作界面。

有了这款“神器”,股神就诞生了。和真实的区别就是千万不要让“股神”的粉丝用他的交易软件登陆股神的账户,因为使用这种交割单软件只能是电脑端,而不会连接券商的客户端滴。

新股民们,老股民们,本帖的下面的回复还将有跟踪报道,并且本人还将在未来不定期自己顶上本帖,因为本人的ID就叫偷着乐-----------尽一切可能在现实或网络做一些能称为善的事,一定会有福报的。本ID已经相信且确信这一点了。

因此,偶尔进来的朋友,请顺手顶一下本贴,你也会有福报的。
打开淘股吧APP
556
评论(573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时代大T手

22-06-22 17:05

0
老师,那个骗子玩法在淘吧没有市场了,现在都流行实时贴单,这能假得了吗?还有更厉害的,直接晒盘前预判,谁能这样做假,我想上下当哈。
偷着乐

22-06-22 17:04

0
偷着乐

22-06-22 17:00

0
偷着乐

22-06-22 16:47

0
偷着乐

22-06-22 16:46

0
偷着乐

22-06-22 16:21

0
偷着乐

22-06-22 15:58

0
券商实生假冒分析师 骗一群毕业生写研报!10个月写了百万字!多家券商紧急发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刘某在多家证券公司实期间,冒用分析师名义私招实生,并称实六个月以上可以获得留用机会。有实生向记者表示,自己在被骗的10 个月里,累计完成上百万字的研究报告,甚至大年初一晚上都在加班。这些实生一直以为自己在证券公司实,结果辛苦写出来的报告,却被刘某以自己的名义交了上去。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最近金融圈的奇葩事中,有一件绝对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实生假冒分析师,骗来一群实生帮他写报告。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获取的证据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刘某在多家证券公司实期间,冒用分析师名义私招实生,并称实六个月以上可以获得留用机会。有实生向记者表示,自己在被骗的10 个月里,累计完成上百万字的研究报告,甚至大年初一晚上都在加班。这些实生一直以为自己在证券公司实,结果辛苦写出来的报告,却被刘某以自己的名义交了上去。
被骗的实生因此错过了校招,又错过了春招。还有实生原本已经被某知名公司录用,但因为这段存疑的实经历,最终被取消offer.
事件的始作俑者,刘某也正在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代价。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东北证券曾向刘某发出offer,不过在今年1月底获悉刘某存在不端行为后,就与刘某解除了就业协议。
6月10日,德邦证券人力资源部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关注到外界热议的“实生事件”,得知此事件后,我司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校方调查核实。在校方反馈明确调查结论前,将暂缓该名同学的校招录用流程。
辛苦实10个月,最后发现是骗局
这个瓜要从去年“吃”起。
2021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安(化名),通过邮箱投递了一则“Top10券商”行研的实申请,很快就收到了面试电话。“一个自称国X证券军工组姓H的人添加了我的微信,并称实六个月以上可以获得留用机会。”
周安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入职前他曾反复向对方确认是否为正式实生、有无留有机会,均获得肯定答复。2021年7月17日,周安签订了一份显示甲方为国X证券的“实协议”。“H老师”承诺周安可以参加2021年12月初的公司留用答辩。
到2021年12月6日,“H老师”称公司领导因时间未达成一致,答辩改为直接递交材料。周安将答辩报告发给“H老师”两周后,对方通知答辩已经通过、预计2022年1月发放录用函。
在此期间,周安曾就实报告盖章申请等事宜与“H老师”沟通,但对方以人力部门负责人员离职为由推诿。2022年春节假期后,周安返回上海,仍未收到国X证券的录用函,他又多次向“H老师”询问实报告盖章及录用事宜。结果到3月23日上午,“H老师”以“公司临时缩招,卡本科学历”为由,称无法录用周安了。
这样的理由,让周安感觉太过生硬,他通过学校与国X证券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却意外得知所谓“H老师”的微信,并非H分析师本人所有,而是其他人冒名顶替,国X证券方面同时表示,没有查到周安的实及答辩记录,更没有向其发放过录用函。
实了10个月时间,竟然遇到冒牌分析师!今年5月22日,周安在网上分享自己实教训,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一个名叫戴潇(化名)的被骗同学,通过网络联系到周安,这时周安才知道,被骗的不止他一个。
冤家路窄再相逢,骗子也是实生
戴潇是最早戳穿“H老师”身份的实生。
2021年5月28日,戴潇通过邮箱投递了国信军工行研实申请。2021年5月30日,国X证券H分析师添加了戴潇的微信,双方进行了简短交流。(注:此处的H分析师为国X证券真正的分析师,为免混淆。)
巧合的是,2021年5月31日中午,戴潇又收到自称所谓国信军工H姓(注:国信军工只有一个人姓H)人员的“面试电话”。而这位“H老师”称将在两三周内将戴潇转为暑期实生,并安排他先整理西部某上市公司的资料。

2021年5月31日下午,“H老师”又给戴潇安排新的任务,要求其搜集国内外战斗机的机体和发动机使用的材料等内容。
5月31日晚间,真正的国X证券H分析师通过电话与戴潇交流,告知需要与人力部门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达到入职要求。戴潇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当他问及布置的任务是否还要继续时,真正的H分析师却表示并没有安排过任务。
戴潇意识到,给他安排任务的“H老师”可能就是个冒牌货。他随后用微信搜索对方的手机号码,发现对应的微信名为“peterliu”。一周多后,真正的H分析师告知戴潇,人力资源部门未能通过他的实申请,戴潇就停止了工作,同时删除了冒牌“H老师”的微信。
戴潇也没想到,自己会与冒牌的“H老师”在江湖上偶遇。
2021年9月25日,戴潇向另外一家证券公司招聘邮箱投递了实简历。2021年11月14日,他收到了这家证券公司的电话,并于次日到公司参加面试。面试结束后,一名男子主动与戴潇搭讪,询问他是否是公司新招的研究员。
双方简单交谈后,戴潇扫了这名男子的微信,竟然发现弹出的是“peterliu”,相同的头像,相同的名字,戴潇赶紧点了“返回”,对方这才没有发现戴潇的身份。
戴潇立刻向证券公司了解情况。2021年11月17日,证券公司相关人员打来电话,表示之前就怀疑刘某行为不端,如今通过戴潇的遭遇获得印证。戴潇由此获悉所谓的“H老师”、微信中的“peterliu”的真实身份:刘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2020级硕士生研究生。
更让戴潇没想到的是,刘某居然也是一名实生:戴潇忙活了这么长时间,竟然是给实生做实生。
多名学生被骗后,求职都被耽误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洋(化名)同样被骗了。2021年9月17日,刘某以一家证券公司Y姓分析师的名义对其进行电话面试后,承诺她可以与秋招正式批一起答辩,通过后就可留用。
陈洋从去年9月22日开始领到第一份“实任务”。不过由于实期间事情特别少,而且对方经常性非正常晚回消息,陈洋对“Y老师”的身份产生怀疑。2021年10月11日,陈洋提出希望实地实,对方以疫情为由拒绝。当天下午,刘某假冒的“Y分析师”让陈洋签署2份带有该证券公司抬头的实文件。
陈洋的疑虑并未消除,她通过曾在这家证券公司实的学弟打听,竟然得知真正的Y分析师已经离职。毫无疑问,跟自己联系的“Y老师”,其实是个冒牌货。2021年10月26日,陈洋提出了离职,但没有拆穿对方造假行为。
这个“实生骗局”的受害者,目前已知达到8人,其中多人也因为这段“假实”而影响到就业进度。
周安从去年7月“实”到今年3月,期间曾收到某知名银行的offer,但他因为这次难得的“实”机会而选择放弃,“我还收到了好几家券商研究岗位的实邀约,也因为这份‘实’无法分身,就把其他券商的邀约都拒了。”
毕业于海外院校的韩刚(化名),也被这次“实”伤得很深。从去年6月起,韩刚被“H老师”忽悠参加所谓国X证券军工组的实,“11月,他还告知我组里留用名额充足,且只有我一人参与答辩。”
韩刚十分珍惜这次实机会,也拼尽全力完成“H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10 个月里,我完成了公司深度报告和行业深度报告十几篇,累计有近百万字。在实期间,周末、国庆假期、春节都没有休息过,大年初一的晚上都还在加班。”
“2022年4月底,在韩刚提交最后一篇报告后,对方却突然以”上海突发疫情,行情较差,审批流程的都没通过“为由,告知韩刚审批没有通过。对方还称韩刚的整体表现,离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韩刚向记者强调,自己在毕业以后的半年里,一直反复催问答辩留用的时间和流程,“同样作为应届生的对方,并没有一丝的同情心和良知,继续欺骗我半年,导致我现在错过了校招又错过了春招。”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获悉,多名同学最初并不知道刘某设下的骗局,因此在求职简历中列出这一段实经历。其中一名同学原本已经被某知名公司录用,但对方尽调时发现到这段实经历存疑,最终取消了offer。
多家券商发声,分析师揭其不端行为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综合其个人简历以及相关分析师介绍,大致梳理出刘某在证券公司的实经历:
2019年7月-11月,在东方证券研究所机械组实;
2020年7月-11月,在安信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组实;
2021年4月-6月,在国X证券军工组实,(个人简历显示为2月-8月);
2021年8月-11月,在某证券公司实;
2021年10月-2022年1月,在东北证券实;
2021年11月底-12月,在德邦证券面试期间参与部分任务,后续未实。
部分实经历存在时间上的重合,在获悉刘某实期间存在的不端行为后,相关证券公司也纷纷采取处理措施。
国X证券发布在5月25日发布关于警惕假冒国X证券经济研究所分析师等名义招聘实生的公告:相关人员谎称其为国X证券经济研究所分析师,通过微信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在经过电话面试后告知对方学生被录为正式实生,实六个月以上可以获得留用机会,并通过微信向对方学生发送了实协议等文件,以假乱真。国X证券借此提醒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明辨真伪,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刘某私下招的那些实生,其实我一个都不认识,”被冒名的H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曾有一家券商做尽调, 向他求证某位被骗大学生实经历,他只能客观回复对方,对这位同学的“实”经历没有印象。H分析师在获悉刘某的不端行为后,曾经发短信警告对方,“当时我说你如果再这样,我肯定要走法律程序的。”
东北证券曾向刘某发出offer,不过在2022年1月底获悉刘某存在不端行为后,就与其解除了就业协议。
被东北证券解约了之后,刘某又接受了德邦的offer.6月10日,德邦证券人力资源部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关注到外界热议的“实生事件”,并于第一时间与该名同学所在母校复旦大学取得联系,“目前,校方已在积极调查核实中。”声明中显示,该名同学于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进入德邦证券研究所实,目前尚未入职,得知此事件后,我司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校方调查核实。在校方反馈明确调查结论前,将暂缓该名同学的校招录用流程。
被骗学生正在维权,正与对方所在学校沟通
获悉刘某系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后,曾有被骗同学于5月23日向复旦大学校长信箱发送举报信,举报刘某在实期间,私自使用证券公司员工身份私招实生无偿帮助其完成实工作,致使多名同学上当受骗。
6月8日,复旦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拟获得者名单公示中,经济学院的刘某位列其中,随后该事件在网络平台发酵。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此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人员与受骗学生陆续进行沟通,其中提及校方不会包庇刘某。根据学院工作人员的转述,刘某称受骗的同学“不到10个”。刘某还曾向学院工作人员辩解称,每去一个新单位就把这些实生拉上,是给他们一个新的机会。
而对于刘某被举报后仍入选优秀毕业生拟获得者名单,学院工作人员称系“乌龙”。据了解,目前学院对刘某采取的措施包括取消优秀毕业生等。在更新后的优秀毕业生拟获奖者公示中,已将刘某的名字删掉。对于被骗学生提出的其他要求,学院方面称尚无对应的校规进行处理。
据了解,目前被骗学生仍在推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记者就相关事宜致电刘某,对方在记者身份后挂断了电话。
偷着乐

22-06-22 15:54

0
偷着乐

22-06-15 14:17

0
偷着乐

22-06-15 12:44

0
癌症史首次治愈直肠癌:18名患者仅用药半年,每剂价格11000美元 网页链接
葛兰素史克公司近期在纽约试验了一种免疫治疗癌症药物,18名直肠癌患者完全治愈,为癌症史首次。该药每剂价格约为11,000美元,每三周给药一次,为期六个月。
这是一项小型试验,只有 18 名直肠癌患者,每个人都服用相同的药物。
但结果令人惊讶。癌症在每一位患者身上都消失了,身体检查、内窥镜检查、PET 扫描或 MRI 扫描都无法检测到。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 Luis A. Diaz Jr. 博士是周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描述结果的论文的作者,该论文由制药公司 GlaxoSmithKline 赞助,他说他不知道在一种治疗完全消除了每位患者的癌症。
“我相信这是癌症史上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迪亚兹博士说。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结直肠癌专家 Alan P. Venook 博士说,他也认为这是第一次。
他说,每位患者的完全缓解是“闻所未闻的”。
这些直肠癌患者面临着艰苦的治疗——化疗、放疗,以及最有可能导致肠道、泌尿和性功能障碍的改变生活的手术。有些人需要结肠造口袋。
他们进入研究时认为,当研究结束时,他们将不得不接受这些程序,因为没有人真正期望他们的肿瘤会消失。
但他们得到了一个惊喜:不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有很多快乐的眼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肿瘤学家和该论文的合著者 Andrea Cercek 博士说,该论文于周日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发表。
Venook 博士补充说,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一个患者出现临床上显着的并发症。
平均而言,五分之一的患者对药物有某种不良反应,例如患者服用的一种药物,dostarlimab,被称为检查点抑制剂。这种药物每三周给药一次,持续六个月,每剂花费约 11,000 美元。它揭开癌细胞的面纱,让免疫系统识别并摧毁它们。
虽然大多数不良反应很容易控制,但多达 3% 到 5% 的服用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会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肌肉无力以及吞咽和咀嚼困难。
Venook 博士说,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意味着“要么他们没有治疗足够多的患者,要么不知何故,这些癌症完全不同。”
在论文随附的社论中,北卡罗来纳大学 Lineberger 综合癌症中心的 Hanna K. Sanoff 博士(未参与该研究)称其“小而引人注目”。不过,她补充说,目前尚不清楚患者是否治愈。
“对于确定对 dostarlimab 的临床完全反应是否等同于治愈所需的持续时间知之甚少,”Sanoff 博士在社论中说。
哈佛医学院的结直肠癌专家 Kimmie Ng 博士说,虽然结果“显着”和“史无前例”,但它们需要被复制。
直肠癌研究的灵感来自于Diaz 博士在 2017 年领导的一项临床试验,该试验由制药商默克公司资助。它涉及 86 名患有转移性癌症的人,这些癌症起源于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但是这些癌症都有一个基因突变,可以阻止细胞修复 DNA 损伤。这些突变发生在所有癌症患者的 4% 中。
该试验中的患者服用默克检查点抑制剂 pembrolizumab 长达两年。大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的肿瘤缩小或稳定,他们的寿命更长。10% 的试验参与者的肿瘤消失了。
这导致 Cercek 博士和 Diaz 博士问:如果在疾病过程中更早地使用这种药物,在癌症有机会扩散之前会发生什么?
他们决定对患有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患者进行一项研究——肿瘤已经扩散到直肠,有时扩散到淋巴结,但没有扩散到其他器官。Cercek 博士注意到,在 2017 年的试验中,化疗并没有帮助部分具有影响患者的相同突变的患者。他们的直肠肿瘤没有在治疗期间缩小,而是在生长。
也许,Cercek 博士和 Diaz 博士推断,使用检查点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可以让这些患者避免化疗、放疗和手术。
迪亚兹博士开始询问制造检查点抑制剂的公司是否愿意赞助一项小型试验。他们拒绝了他,说审判太冒险了。他和 Cercek 博士希望将这种药物提供给可以通过标准治疗治愈的患者。研究人员提出的建议最终可能会使癌症生长到可以治愈的程度之外。
“改变护理标准非常困难,”迪亚兹博士说。“整个标准护理机器都想做手术。”
最后,一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 Tesaro 同意赞助这项研究。Tesaro 被 GlaxoSmithKline 收购,Diaz 博士说他必须提醒大公司他们正在进行这项研究——公司高管几乎忘记了这项小型试验。
他们的第一位患者是当时 38 岁的 Sascha Roth。她在 2019 年首次注意到直肠出血,但其他方面感觉良好——她是一名跑步者,帮助管理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一家家庭家具店。
她回忆说,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期间,她的肠胃科医生说:“哦,不。我没 想到会这样!”
第二天,医生打电话给罗斯女士。他对肿瘤进行了活检。“这绝对是癌症,”他告诉她。
“我完全崩溃了,”她说。
很快,她被安排在乔治敦大学开始化疗,但一位朋友坚持要她先在纪念斯隆凯特琳医院见到菲利普帕蒂博士。帕蒂医生告诉她,他几乎可以肯定她的癌症中含有一种突变,这种突变不太可能对化疗产生良好的反应。但事实证明,罗斯女士有资格参加临床试验。如果她开始化疗,她就不会。
没想到对 dostarlimab 的完全反应,Roth 女士计划在试验结束后搬到纽约接受放疗、化疗和可能的手术。为了在预期的放射治疗后保持生育能力,她将卵巢切除并放回肋骨下。
审判结束后,Cercek 博士告诉了她这个消息。
“我们看了你的扫描,”她说。“绝对没有癌症。” 她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治疗。
“我告诉了我的家人,”罗斯女士说。“他们不相信我。”
但两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患上癌症的迹象。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