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王石:万科准备用3D打印机打印房子。。敢为人先?

14-04-11 14:41 1192次浏览
大风车转啊转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据万科周刊,本文是王石在“万科公开讲坛·致敬1984”系列活动上海站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审阅。上海站活动的主题是“中国城市30年”,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美国建筑师Ben Wood、建筑师李虎等出席。

20年前万科刚进入房地产
不久,半路出家,半路出家的好处就是没有条条框框,不会受什么约束,不好的就是一些传统是要破除。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住宅内装修是千篇一律的大镜子、大沙发,不像居住家庭,而是像临时住宅。我们国内的建筑师没有经验,就室内装修宾馆化。第二就是小区规划广场化,什么叫广场?就是大喷水池,一个大狮子张着口,那其实不适合居住的。这个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们进入上海是1991年,第一个就在长宁区建了西郊花园别墅。之前我没住过别墅,当时请的华东设计院设计这个别墅。由于当时别墅比较少,我们规划的88栋很快就一栋一栋卖出去了。客户入住,发现有问题就投诉,说你设计的不好,别墅当然有车库,不是自行车库,业主就投诉了,说我这个汽车开到这个车库里面开不进去,我说怎么可能呢,后来发现,车进去的转弯半径是自行车的转弯半径。我们的设计师是骑自行车出身的,汽车要拐几次才能进去。当时都是这样的一个水平,这是1991年的时候。
  一晃就到了2001年,我记得有一次南京开会,一个南京的地方发展商很得意地就把我带到他开发的别墅去了,一看确实规划的很好,不过我一看,我说你的车库一次开不进去。他说怎么可能,我说咱们试试看,因为犯的毛病还是91年万科犯的毛病。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使城市的道路从适应自行车到适应小汽车,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这个就是比葫芦画瓢,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海南岛那时候热起来了,开发了很多的别墅,万科走的比较早,当地把我请去,对他们的设计进行点评。
  又去了一个别墅,让我看,车位没有问题,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去一参观卫生间,我说你怎么有两个坐厕,一般美国三房有三个卫生间或是3.5个卫生间,那个0.5是没有淋浴、没有浴缸的,只有一个方便的地方,那就算半个。
  但是它三个也好,三个半也好,每个卫生间里面只有一个坐便器,我说你怎么有两个?他说我这叫情人别墅。我一听挺好的,情人别墅,情人别墅是要两个。我再想不对啊,一块儿上厕所?后来弄清楚了,那叫比葫芦画瓢,其实原本一个是妇女专门用的清洁盆,他照搬过来以为是马桶。中国从传统的农村进入城镇化过程中,会犯很多的错误。
  当然了,万科也是不断地试错。Ben Wood先生跟万科没有关系,但是他参与设计的新天地是非常有名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如何尊重传统,如何把传统城市的记忆想办法保留下来。我记得很清楚,万科那时候在上海开发,我们对新天地这个项目一直关注,从一开始怎么拆怎么建我们都是跟着记录的,这个过程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这个项目是一个城市地标改造的项目。
  当然万科也有这样的一个追求,我们虽然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有这个追求,所谓的追求,首先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要尊重历史。如果你不尊重过去,将来的人成为现在的人,你过去之后,将来的人一样不尊重你。
  这个尊重也在国外考察中感受过。比如我们到澳大利亚模拟参与人家的投标,我们假模假式地参与投标也拿标书,当然我们不敢举牌,只是来看。我们看到一个项目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城市工厂改成住宅。现在工厂已经搬走了,这里已经是一个废弃的地方,为了保留记忆,这个工厂的烟囱是不能拆的。我们回来也学一下,我们天津拿一个玻璃厂,玻璃厂有三根大烟囱,我们不是投标的,就是跟地方公司的总经理说了,这三根烟囱不能拆的,我们现学现卖。等建设好了一看,我说烟囱呢?你哪怕给我保留一根啊,三根全没了。我们的负责人说我们要保留,但是买的业主不愿意,说你要留着烟囱我们就不买。我们要跟着消费者走。所以理想主义的东西就拆掉了,我就非常郁闷。
  有一次去日本参观京都一家搬迁的陶瓷厂,发现有三根烟囱,和天津玻璃厂的相似,但是是半截的,只是原来烟囱的1/3。里面再看,拆的砖做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告诉你这里曾经是一个陶瓷厂。看着很受启发,如果我们在天津可以这样做,就可以把它保留下来,弄成一个城市雕塑品了。显然你有好的愿望还要有一些创意,更要尊重历史。
  回到新的城镇规划,在这个规划出台之前,我是比较焦虑的,焦虑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这几年就是靠基础设施拉动投资刺激经济。但是这种拉动更多的是沿着全国铁路、公路在一个城市地区配公共建筑,还是以大城市、省会城市为主的。现在提出这种大城市资源太集中了,应通过小城镇,用新一轮的刺激来拉动经济。这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城市真的已经大到顶了吗?大城市病真的需要通过中小城市来解决吗?一出门就看到山看到水这种理想主义的东西,我是怀疑的。
  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说大城市病的时候往往会说到贫民窟。刚才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必啊,农村来到城市一开始就是低层低收入。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说法,确实有点浪漫主义。但是我说的不是很浪漫,就是“城市让生活更好”。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哈佛有一个教授是专门研究城市发展的,他叫格莱泽,格莱泽教授有一本书叫《城市的胜利》,他列举了里约,我们知道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贫民窟,还有圣保罗,他做了调查和分析。什么是“让生活更好”?“更美好”那个“美”字就算了,你到贫民窟一看,绝对不美,城市要发展,贫民窟就是城市的毒瘤了。
  格莱泽教授专门针对贫民窟做调查,从寿命,发展机会,教育、求职等方面入手,结果表明,卫生很差,水供应也不好,供电是黑帮控制。不过问贫民窟居民,你愿意在这里生活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生活,可以看到山看到水?他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里有希望,生活是为了希望而生活的。为什么年轻人愿意离开家乡到城市来,他觉得可以给他更多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一个很主观的预期,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了。
  我们看统计数字,贫民窟居民平均寿命长于农村居民的平均寿命。他们在里约在孟买享受的公共卫生、自来水和电比农村好。总的来讲,它对城市的繁荣发展是有利的。你说公平吗?不公平。他为什么还是愿意住在这里。你说不需要改善吗?当然需要改善,无非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硬把它拆了;另一个就是想办法局部改造。现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在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怎么认识不平等的现象,怎么改善。你说更美好做不到,那应该是更好。我们来看看,中国有没有贫民窟?中国至少从公共建筑形象来讲,绝对是比其他的贫民窟好很多,我们也没有黑帮控制。现在可以看到,北京有人群租,群租房就是变相的贫民窟。两房一厅的设计,本来三到五个人住,现在有的住了30个人。它为什么存在呢?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住不起,生态链当中一定要给他谋生的机会。但是总的来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说到最后,再谈两句自己的体会,第一个就是发展商要扮演什么角色。直到93年以前,万科始终是被动的。到了现在,开始有一种被动到主动的感觉,就是我们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当中。第二个就是绿色建筑,这个你可以做,可以成为企业的品牌,也可以成为你的美誉度,成为你的竞争力。所以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当中,政府、媒体、社会都非常愿意看到有一定品牌和信誉度的公司进一步发展。下一步发展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主要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品牌体现,不仅仅是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还要赢得社会的信任,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万科下一步准备做什么呢,我们要用3D打印机打印房子。三年之后万科的建研中心就会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房子,万科要集中资源,集中全球最优秀的资源,在中国广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做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逼上梁山

14-04-11 15:52

0
布衣老张

14-04-11 14:51

0
全球首批3D打印房亮相上海 24小时打印10间房
http://www.youth.cn  2014-04-11 07:42:00  中国青年网


用打印机来盖房?不要一砖一瓦,只要一台3D打印机,就能在24小时内“兴建”10间房?

  号称“全球首批3D打印实用建筑”的房屋近日亮相上海青浦。“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让建筑工人做更体面的工作,让建筑成本降低50%,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房型家具私人定制,让水更清天更蓝……”其研发者马义和近日也被冠上“全国3D打印第一人”的名号。
3D打印建筑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革命?建筑学专家认为,作为全球建筑革命的热点,3D打印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从环保节能省时省力角度看,有其创新意义。不过新型“油墨”打印的建筑,其刚度、强度和耐久性等综合性能还待进一步验证。

  “24小时能打印10间房”

  近日,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的3D打印建筑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在园区内的一片空地上,10幢一至两层的毛坯新房错落安置。据悉,这10幢有着方便面式外表纹理的房子,并非由工人一砖一瓦砌出来,而是由一台3D打印机,在24小时内打印出来的。

  走进一个3D打印的房间:设计的多样性可以让门窗等位置在“打印”过程中就预留出来,并且根据需要安装预埋件。与众不同的墙体,也并非钢筋水泥浇筑,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油墨”,根据电脑设计图纸和方案,在现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上海盈创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给记者展示了现场打印时拍摄的视频片段,只见一只巨大的喷头,像奶油裱花一样源源不断喷出灰色的油墨,油墨呈“Z”字形排列,层层叠加,很快便砌起了一面高墙。之后,墙与墙之间还可像搭积木一样垒起来,再用钢筋水泥进行二次“打印”灌注,连成一体。马义和告诉记者,整个打印过程,只需要一张图纸、一台电脑、就地取材制造的足够“油墨”,就可以在24小时内打印出10幢200平方米建筑。

能打印房子,该要一台多大的3D打印机?技术方称,这台超级打印机是企业的最高商业机密,外人都无缘一见。记者有幸见到了这台巨型打印机的视频,机器呈长方体,厂方介绍的高6.6米、宽10米、长32米的打印机,底面占地面积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高度足有三层楼高。且打印机的长度还可以延伸,完全拉开足有150米长。马义和前几年对它完成了设计研发,然后全球定制零部件,最终在苏州工厂组装而成。这次现身青浦的3D打印房屋就是在苏州打印好后搬运到上海的。

  “用3D打印机来造房,是世界各国建筑师的梦想。此前,俄罗斯曾发布一幢3D打印建筑,但他们的原理是打印一个个像乐高积木一样的配件,然后通过组装做成建筑的墙体;荷兰打印了一个景观房建筑叫莫比乌斯环,是通过用沙子和黏合剂的方式打印若干个模块进行组装,最终,也没有打印出完整的房子。而有了这台打印机,就可以就地取材,制造打印“油墨”,打出整栋房子。”马义和称。

  “油墨”来自建筑垃圾

  3D打印的房子是否为一种噱头?打印的建筑牢度怎样?能用多少年?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推出3D打印住宅,有人会买吗?面对记者一连串的疑问,马义和回答得胸有成竹。

  在他眼里,3D打印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更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建筑模式。它更加坚固耐用、保护环境、高效、节能,不仅解放人力,还能降低建造成本,造出普通百姓都能住得起的房子。

  据其介绍,3D打印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建筑垃圾再利用,同时让新建建筑不会产出新的建筑垃圾。“今后建筑过程将降低扬尘和污染,建筑工地不会再是一片狼藉,城市空气质量也会得到改善。”马义和说,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而盈创3D打印建筑“油墨”的核心技术就是将建筑垃圾再利用,通过技术处理、加工、分离,使之成为3D打印建筑“油墨”的原材料。

  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

  那么这样的“油墨”牢度怎样?马义和表示,“油墨”是一种经过特殊玻璃纤强化处理的混凝土材料,其强度和使用年限高于钢筋混凝土。“空心的墙体不但减轻了建筑本身的重量,还可以随意填充保温材料,并可任意设计墙体结构,一次性解决墙体的承重结构问题,因此无论是桥梁、简易工房、剧院、还是宾馆和居民住宅,其建筑体的强度和牢度都符合且高于国家建筑行业标准。”

  更颠覆想象的是,“油墨”挤出后会很快凝固,保证打印机能连续打印。“如果是整栋25层的住宅楼,只要打好地基,仅十天半月即可完成整栋楼的建筑框架。之后安装好门窗,排好各类电线管道,再由打印机打印出整体的复合地板和家具,业主一个多月就可拎包入住。”马义和说,这绝不是未来的梦想,而是现今已经实现了的技术。“现在,你看中了外滩的哪栋建筑,或者喜欢全球哪套品牌家具,只要用照相机拍下来,将设计图纸输入电脑,很快就可拷贝不走样地打印出来。”

  更令他对自己产品信心十足的是3D打印的价格优势。据他测算,打印能使建筑能耗从70%降低到30%以下,让建筑成本降低50%,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