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陈培雄:从杨剑波起诉看中国股市乱象

14-04-07 10:01 2633次浏览
千度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陈培雄:从杨剑波起诉看中国股市乱象

2014年04月04日13:42 来源:和讯网 作者:陈培雄
  【核心提示】杨剑波在庭审上炮轰证监会说因为我专业才知道你们不专业。事实上杨剑波的专业是策略投资,说白了就是专业炒股票。而光大乌龙指事件反映出来的是证券市场管理问题。原本应该是证监会和交易所要比杨剑波专业。从目前情况看,两者都不专业。

如果没有记错,昨日杨剑波案件的开庭是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例起诉中国证监会并且受理的案件。借助这个案件,如果能够让公众的目光注意到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上,那也不是件坏事。遗憾的是,整个案件从证监会处罚开始,一直到原告起诉,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置上,而把光大乌龙指事件本身给遗忘了。

  光大乌龙指事件过程很简单,在没有72亿元的情况下,光大证券 公司由于计算机故障误买下了200多亿元的买入单,最终成交72亿元。由于巨额资金操作,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波动。随后光大证券紧急对此事件进行了所谓的对冲处置。2013年8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了对光大证券的处罚决定,认定光大证券对乌龙事件对冲处置不当,属于内幕交易,给予了重罚。除了对光大证券公司罚款5个亿之外,对杨剑波等当事人还给予了终生证券市场禁入处罚。

  如果把光大乌龙指事件分为两个部分:(1)光大乌龙指事件的产生;(2)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事后处置。即“事件”与“事件处置”。显然,从证监会的处罚到杨剑波的起诉,从法庭到公众,大家的目光都盯着“事件处置”上,而没人关注“事件”。人们关注事件,目的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空难事件为例,当空难发生时,我们可以将空难分为“事件”和“事件处置”。事件处置是善后处理,人们重点应该关注空难“事件”,而不是空难“事件处置”。只有关注“事件”,分析原因接受教训才能避免日后类似空难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光大乌龙指还是空难,如果人们都关心“事件处置”而不关心“事件”,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国证监会有意在误导公众,把大家的目光从关注光大乌龙指“事件”引向“事件处置”。因为“事件”的主要责任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事件处置”的主要责任人才是光大证券。这一点从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发生可以分析出来。

  光大乌龙指事件表面看是光大证券计算机故障引发的,但是我们要追问的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为什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可以允许光大证券下了200多亿元的买入单。如果消费者到商场购物,没有钱就可以把电视机搬走,把汽车开走吗?市场的管理者一定要等到买方搬走电视机后才去追索吗?如果这个市场这样管理,无疑很快倒闭。

  光大乌龙指事件那天,如果不是涨停板,成交的就不是72亿元而是200多亿元。如果光大证券那天计算机再错得离谱点,输入的不是200多亿元,而是2000多亿元,再假设交易所系统全部成交了,那会是什么结果?中国证券市场必将爆发不亚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不论中国证监会或者上海证券交易所如何解释这不可能,但是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事实上,计算机不是人,它可以错误输入200多亿元,自然也可以错误输入2000多亿元甚至更多,对计算机而言就是几秒钟的事情;既然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在没有资金情况下可以成交72亿元,那么理论上也可以成交720亿元甚至更多。

  光大乌龙指事件暴露出来的是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系统存在的巨大风险隐患,即券商可以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买入股票。如同消费者在商场买卖没有钱就可以搬走电视机开走汽车。对这关系到上亿股民利益的股票市场重大安全隐患,至今证券界、法律界都没人关注,而大家都热衷于关注市场管理者追讨没付钱电视机汽车的细节。从这一事件中就可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水平。

  杨剑波在庭审上炮轰证监会说因为我专业才知道你们不专业。事实上杨剑波的专业是策略投资,说白了就是专业炒股票。而光大乌龙指事件反映出来的是证券市场管理问题。原本应该是证监会和交易所要比杨剑波专业。从目前情况看,两者都不专业。(本文作者陈培雄系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3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zhouzhihh

14-04-07 15:54

0
分析:万幸的是,当时软件程序化交易设定了熔断机制,
也就是市价买入,见市场上面有筹码就吃掉,一路吃到涨停板,
吃掉涨停板上面股票后,发现没有筹码了,就自动熔断,不再执行买入指令了,
这就是为什么挂单几百亿,实际成交72亿的原理。
电脑不停的吃股票,没有成交的,就挂在下面,上面有股票,继续吃,每次交易市价吃进多少手。
50或者180股票标的物抛盘,上面筹码全扫光。
万幸的是,软件有这熔断机制设计,涨停板的股票不吃或者吃光,交易自动终止。
如果电脑再出一个错误,熔断机制失效,
不停的执行市价交易,有多少抛盘就吃多少抛盘,
那么电脑交易速度快,不停的申报市价买进,有多少股票抛出,就吃多少。
这样,“电脑程序操盘手”的乌龙指,没有被发现,或者突然断电的情况下,是有可能买光所有标的物(50或者180)抛盘的,
然后在资金清算的时候,交易头寸干瞪眼。
因为其它人抛出的股票资金是需要清算后到账的。
看来,金融风险控制确实需要堵塞交易漏洞。
书生凤凰

14-04-07 15:46

0
别忘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信用卡透支提前消费,也不是只有券商可以先交易再决算的。比如融资融券业务其实是散户实现券商特权的一种途径
zhouzhihh

14-04-07 15:40

0
实际暴露的问题是这样的,不知道对不对?
比如某券商发现市场有机会,买入200万金额的50ETF或者180ETF样本股票,
然后,股票换成50ETF或者180ETF基金,然后抛掉50ETF或者180ETF基金,
当天完成T+0交易,清算的时候,只算差额。
----------------------------
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这么多,但是资金是第三方存管的,银行会卡住你的交易总额。
券商资金由于不是第三方存管,于是电脑出错,资金搞大了,
这样,为了不出现头寸问题,换成50ETF或者180ETF抛,同时,在期指市场卖空期指,锁定风险。
这是交易手段,没有什么错,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这样操作。
非常幸运的是,交易软件用了熔断机制,也就是市价委托后,发现涨停板没有股票成交,交易熔断。
如果交易软件没有熔断机制,软件设计成成交全部市价挂单买进,那么很有可能,当时标的物股票很有可能全部封住涨停板,直至按“乌龙指”交易指令全部成交的---也就是有多少抛盘,就接多少股票。
--------------------------------
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是第三方监管的,资金总额是被银行监管的,没有这类风险。

而券商交易资金没有第三方存管,这样交易清算规则上的漏洞,
可能昨天光大能出现72多亿乌龙指,未来其它券商也能够出现7万亿乌龙指,
最少理论上推敲,未来是有出现7万亿乌龙指的可能的。
只想发点小财

14-04-07 15:27

0
关注.
zhouzhihh

14-04-07 15:1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不对,交易是采取会员制,也是防范风险。
投资者没有跑道,为了防止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现在采取的是资金第三方存管。
也就是投资者券商跑道买卖股票,资金清算后,由银行掌握。
比如,你卖出了多少股票,然后,清算后,银行将印花税划出,佣金划出(上海还有过户费),
然后,你账上还有多少钱。
券商的不同,买进卖出,一清算,差额多少,税多少,过户费多少,等等,
结算差额也。
明白了吗?所以,高频交易几乎可以“空手套白狼”。
zhouzhihh

14-04-07 15:09

0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
基金,券商,保险等的交易资金(也就是有专用跑道的),
理论上应该采取第三方存管方式。
zhouzhihh

14-04-07 15:06

0
专家提出的问题,确实是金融风险问题,
如果某小券商,电脑出错,大量分时段,买进沪深300股票,
透资,比如透资一百亿,
下午卖出,由于股票交易不能T+0,因为电脑出错,不能平仓股票,
这时候,就出现了差额。当天清算,差额很大,怎么办呢?
看这规定“结算参与人没有足额及时交收,出现透支的行为。结算参与人因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履行资金交收义务的,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可以采取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同业存款利率收取利息,并按每日透支金额的1‰向结算参与人收取罚息,并可以采取冻结结算参与人所管辖相关证券账户上的证券、要求结算参与人立即补足透支金额、强制卖出暂扣证券等必要措施。”、
也就是罚息或者强制卖出证券账户上的证券,补足透资金额。
------------------------
也就是如果市场出现大行情,券商可以合理利用规则,大量透资资金买进股票,
清算的时候,没有资金足额交收,出现透资,按同业存款利率收利息,并按每天千分之一罚息。。。
如果行情看错了呢???这就是金融风险。
看来,券商交易资金也确实需要跟普通投资者一样,
做第三方存管,由第三方负责结算交易,
才能规避金融风险。
墨墨黑

14-04-07 15:00

0
SEC抨击高频交易:把普通股民当猴耍
文 / Guevara  2014年04月06日 11:32 来源:华尔街见闻

如今高频交易已经成了市场操纵的重灾区,CFTC、司法部、FBI和SEC纷纷对其进行内幕交易调查。SEC更是指责其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人为操纵价格,将普通股民当猴耍。目前高频交易已经占到美国股市交易总量的70%。
上周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了两家高频交易公司Visionary和Lightspped,指控他们在交易中涉嫌非法操纵价格,欺诈投资者。
SEC表示,高频交易商欺诈投资者的手段之一,就是设置大量并不会执行的指令,造成虚假市场需求,引诱投资者在人为操纵的价格下买入或卖出股票。
据路透,SEC纽约办公室资深主管Sanjay Wadhwa表示:“一个公平和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应该是需求和供应的真实反映。但高频交易通过各种操纵手段扭曲了市场。”
近来,高频交易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联邦调查局(FBI)、商品期货和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司法部(DOJ)纷纷开始着手调查高频交易领域的内幕交易行为。
著名金融作家Michael Lewis也跳出来揭露了高频交易员如何操纵股市的秘密。他说,美国股市其实被高频交易者控制着,他们用非常先进的电脑设备“玩弄投资者于鼓掌之中”。
如今,高频交易已经成为市场上无法忽视的力量。华尔街见闻网站曾提到,2012年时,高频交易创造了美国股市70%的交易量,而2000年时这一比例还不及10%。
高频交易在短短十几年中迅猛发展,但大多数时候游离于监管之外,这使得高频交易成为交易员“玩弄”投资者的乐土。Lewis也详细描述了高频交易的具体操纵手法:
比如,个人投资者要买某一只股票的时候输入了一个买入指令,这个指令传达到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BATS。几乎同一时间,高频交易员就能获取这一指令(这 就相当于交易员已经确切地知道了你的交易计划),并抢在个人投资者之前买入这只股票。几毫秒之后,高频交易员再将这一股票加价卖给个人投资者。
金融博客zerohedge总结了高频交易的“六宗罪”:
提前交易:这个无须解释
价格微调:以极微小的价差提供“更优”的买入或卖出价,使得目标订单价格上浮或下降。
多重订单:在多个价位设立大量的订单,以达到推动价格走势的目的。
巨量指令:高频交易员发出巨量的下单和取消指令。
令市场丧失流动性:对市场消息闪电般的做出反应,通过大量的指令轰炸令市场在短时间内丧失流动性。
火上浇油:高频交易员探测到一笔大的订单,然后在该订单之前提前行动。
zhouzhihh

14-04-07 14:54

0
如果对券商,也采取交易资金第三方监管模式的话,
自然就不会有乌龙指这类事情发生了。
zhouzhihh

14-04-07 14:53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股民资金是第三方存管,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情,资金不够的,不能够买。
--------------------
券商:T+1日,结算参与人可联机查询结算备付金账户明细和余额、结算保证金账户明细和余额等。结算参与人应根据其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进行资金交收工作。当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时,结算参与人应于当日16:30(若当日有新股申购资金结算业务,则为17:O0)前补足;当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大于其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时,结算参与人可以向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发送电子提款申请,将款项划至其指定收款账户中(结算参与人最大可提款金额=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一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
结算参与人没有足额及时交收,出现透支的行为。结算参与人因结算备付金账户余额不足,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履行资金交收义务的,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可以采取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同业存款利率收取利息,并按每日透支金额的1‰向结算参与人收取罚息,并可以采取冻结结算参与人所管辖相关证券账户上的证券、要求结算参与人立即补足透支金额、强制卖出暂扣证券等必要措施。
------------------------
券商T+1结算的。如果上午买进,下午卖出,一结算,平衡的话,不用缴纳钱。
也就是说,程序化交易,可以玩“空手套白狼”。
用电脑程序化交易,如果发现机会,马上买进,马上卖出,如果能获利,也就是不需要一分钱资金买卖股票。
因为券商资金是专用跑道(席位号),只在收盘后,T+1清算,缴纳差额。
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券商喜欢搞程序化交易的原因,可以空手套市场的钱。
但是,如果用电脑交易,就一定会出乌龙指的。
因为券商的电脑系统,不象商业银行的电脑系统,
券商的电脑交易系统是各家券商自己开发的,
银行的电脑系统,是银监会统一标准监制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