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地热资源,在过去40年里,干热岩的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显现出了巨大的利用价值。我国陆区面积广阔且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在对我国陆区大地热流、不同深度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以及放射性元素集中层的厚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根据浅部测温资料向地壳深部外推的方法,对我国陆区不同深度温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体积法对我国陆区3.0~10.0km深处的干热岩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0~10.0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5×1025J,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我国目前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其中,位于深度3.5~7.5km之间,温度介于150℃到250℃的干热岩储量巨大,约为6.3×106EJ,按2%的可开采储量计算,也将获得126000EJ的热能,相当于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20倍,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0
大冷股份(
000530 ):国内具有海水源地源热泵整体设计施工能力的公司之一,整体设计、大面积一体化承包能力的国内最强。2006年独家中标大连星海湾一期工程。2006年中标小平岛150万平米海水
地缘热泵项目。公司正逐步将海水源热泵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拓展业务。
0
地热能概念股:
汉钟精机(
002158 ):“地源热泵”新空调技术领军者地源热泵前景广阔,公司提供核心零部件。地源热泵作为一种用低温热源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与使用煤、气、油等常规能源供热制冷方式相比,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的特点,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国策。目前,全国正在施工的地源热泵项目超过2300个,各主要城市都有关于地源热泵建设的相关规划。
公司与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和山东富尔达等下游公司合作,领军地源热泵行业。公司为上述两家公司提供地源热泵产品核心零部件: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目前已共同完成沈阳大学、北京首钢篮球中心、济南奥体中心等重大地源热泵项目。
0
http://zghb.chinadaily.com.cn/news/20140331/41760.html
中国环保
0
——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殷秀兰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大规模地燃烧化石能源已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越来越担心大量使用传统化石能源所带来的资源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热能等可再生的清洁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发达国家试验研究表明,利用干热岩发电,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几乎不对人类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且干热岩这种能源非常丰富,被证明是对人类十分友好的洁净新能源。这一种全新的事物;也许很快就会夹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殷秀兰。
记者:对人们来说,干热岩发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请您谈谈干热岩研究的发展缘起。
殷秀兰:干热岩是一种普遍埋藏于距地表2千米至6千米深处、温度为150℃至650℃的、没有水或蒸气的热岩体。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中,较常见的岩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一般干热岩上覆盖有沉积岩或土等隔热层。它所储存的热能约为已探明的地热资源总量的30%。
干热岩发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室研究人员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在高温但无水或无渗透率的热岩体中,通过水力压裂等方法制造出一个人工热储,将地面冷水注人地下深处以获取热能,然后将热导出地面进行发电。30多年来,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投入巨资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干热岩开发技术可行,它不受自然地热田的局限。现在,由于我国天然的地热田尚未充分开发,此项人造地热还未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在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铀和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开展地热、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远景开发区”,这为干热岩开发做了很好的铺垫。
多年来,干热岩理论与技术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美国开发的干热岩系统已可支持10兆瓦的发电站运行,并在运行过程中只有很小的压力损失,水的流失量仅为注入量的7%。但是,由于人们期望干热岩所提供的热能可以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之一,因此,人类迫切希望建成更大的干热岩系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注水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为500米至800米,才能达到商业运行的目的,于是带来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目前,最困难的问题是人们对干热岩系统连结部分的裂隙分布还不十分清楚,而在人工热储中,水的流失等问题也还难以解决。
记者:我国干热岩资源储量是否很丰富?
殷秀兰:干热岩的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它是无处不在的资源。不过,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地方,还是那些新的火山活动区,或地壳已经变簿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位于全球板块或构造地块的边缘。
我国西部的滇西地区及东部台湾中央山脉两侧,分别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及其相邻地区,都是当今世界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温水热系统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我国西南部的地热活动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东部区的地热活动呈东强西弱之势,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根据我国区域地质背景,高热流区均处于板块构造带或构造活动带,在滇藏、东南沿海、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区分布有范围较大的火山岩体,说明我国具备干热岩地热资源形成的区域构造条件。据初步估算,我国干热岩在2000米至4000米范围内的产热量大于8×10焦耳/平方千米。所以,我国主要高热流区的热储资源相当丰富,相当于标准煤516.亿吨。
记者:这么丰富的资源,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
殷秀兰:国际上一些学者曾对干热岩何时进入商业运行做过分析,他们认为,若研发基金的投入能保持当前的水平、政府的能源政策允许、商业经验积累充分、能源市场供需良性发展,干热岩的发电技术再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二代技术研发阶段和技术成熟阶段后即可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行。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已广泛用于发电、纺织、印染、采暖、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方面。然而,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利用多局限于地热点、地热田的利用,对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干热岩却没有足够重视。我国仅少数科研单位参与了部分干热岩国际合作研究,如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开展合作,在北京房山区进行了干热岩发电的研究试验工作。澳大利亚特里特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最近洽谈了一个中澳合作的研究干热岩项目,名称为“中国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研究”,项目组在澳方指导下对双方商定的重点工作区藏滇川和闽粤琼地区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以确定下一步工作靶区,然后开展可控源大地电磁物探和热物理参数测试等进一步研究,以评价选区的潜力。
目前,国际上干热岩发电技术正向第二代过渡,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研发干热岩发电技术的机构,并投入巨资。我国可以紧紧抓住这次契机,开展干热岩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工作。
0
人民网西宁4月1日电 (张志锋、康维海) 记者今天从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获悉: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钻探项目经过近一年的钻孔施工,取得进展,近日在地下2230米处钻获发现温度达153℃的干热岩。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钻获发现干热岩。这种地热资源可用来发电,属于清洁能源。
这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共和盆地中北部成功找到的干热岩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勘查发现干热岩资源的空白。不仅对我国开展干热岩资源的深入研究、争夺新一轮能源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地区能源结构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大地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共和盆地前景最好。为推动青海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共和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研究,自2011年开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立项,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承担的“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中深层地热能勘查”项目,开展了前期研究和钻孔勘探。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的协助下,通过聚热机制分析,经过对近年实施的三个孔的钻探验证结果的深入分析,在中新生代盆地——共和盆地中北部确定了干热岩寻找靶区。2013年6月,启动实施了这个深达3000米的编号为“DR3”的钻孔,前不久在2230米深度揭露到温度达153℃的干热岩。同时这个设计3000米的深孔目前仍在向地下深部钻进,已达2330米。且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按6.8℃/100米的梯度稳定升高,勘探表明干热岩岩性为印支期花岗岩,致密不透水,1600米以深无地下水分布迹象,完全符合干热岩的各项条件。
勘探显示,该岩体在共和盆地底部广泛分布,仅钻孔控制干热岩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以上,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由于黄河横穿共和盆地,同时盆地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仅每天泄入黄河的地下水达20万立方米以上,丰富的水源保障了干热岩资源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日前,《全国干热岩勘查与开发示范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希望2013~2015年是在干热岩勘探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也就是能钻探到150~200摄氏度度的干热岩。青海共和盆地钻获我国首个干热岩,加快了这个进程,使目标的实现提前了两年。http://news.163.com/14/0401/10/9OO7GASB hk00014 JB6.html
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1/c70731-24785663.html
人民网
0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01/12028176_0.shtml
凤凰财经
0
我国首次发现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http://www.gov.cn/xinwen/2014-03/31/content_2650490.htm
0
干热岩(HDR),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 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人岩, 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 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 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开发干热岩资源的原理是从地表往干热岩中打一眼井(注入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 产生了非常高的压力。在岩体致密无裂隙的情况下, 高压水会使岩体大致垂直最小地应力的方向产生许多裂缝。若岩体中本来就有少量天然节理, 这些高压水使之扩充成更大的裂缝。当然, 这些裂缝的方向要受地应力系统的影响。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 裂缝不断增加、扩大, 并相互连通, 最终形成一个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干热岩热储构造(图1)。在距注入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井并贯通人工热储构造, 这些井用来回收高温水、汽, 称之为生产井。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 产生了温度高达200-300℃的高温高压水或水汽混合物。从贯通人工热储构造的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 用于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注入井回灌到干热岩中, 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