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是锌溴电池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目前全球第一大锌溴电池生产商ZBB能源公司(ZBBEnergy Corporation,NYSE: ZBB)生产的锌溴电池中,隔膜的成本大约占电池总成本的40%,而他们的隔膜正是采购于旭化成公司。要研发出自己的隔膜,必须从材料配方开始。“这不像写一段程序那样轻松,可以直接通过运行检验哪里有问题,这是一项耗费时间、精力的基础研究,必须反复尝试和探索,在千万次测试中找出最合适的配方。”陆克说。
最终百能做出了自己的电池隔膜。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性能指标与旭化成公司不相上下,某些指标甚至更加出色。最为关键的是,隔膜成本降低到外界采购的1/3 到1/4。
电解液是电池成本中另一个重要构成。以往锌溴电池生产商基本通过以色列化工采购,每吨的价格需要1万多美元。通过自己研发配方,百能将电解液成本节约了一半。“我们的设备生产线全部是自己设计的。”孟琳颇为骄傲地说。通过工艺改进和优化,百能的电池部件生产不仅简化了生产步骤,降低了成本,还确保产品规模化生产时的高度均一性。
经过5年多研发,去年第三季度,百能汇通终于打通整个锌溴电池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将产品成本做到了不到竞争对手的1/2。“如果不付出这样的时间和代价,我们永远不知道如何大幅度降低成本,而我们的竞争对手们仍然在走着高成本的‘集成’道路。”陆克强调。
不过,陆克并不满足。根据
美国电力 研究院的数据,利用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LCOE)的方法计算,储能产品的价格只有在300美元/ 千万时以内才具备商业价值——这与当前储能产品的价格相差甚远,全矾电池的市场售价目前超过7,000元/千瓦时,而ZBB锌溴电池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的售价则在6,000元/千瓦时。
这一高昂的成本和价格让储能厂商处于发展的尴尬境地。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ZBB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目前股价已经跌入1 美元以下;而更多的储能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惜长期亏本扩张,其风险是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则陷入破产的边缘。
“与竞争对手不同,因为突破了产业链上的所有技术瓶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规模优势来进一步大幅降低电池成本,预计到2015年,我们的电池成本将达到300 美元/千瓦时以下的目标。根据我们的估算,在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分摊后的度电成本将可以达到0.46元/千瓦时。”陆克说。
显然,从分摊成本的角度来看,电池的稳定性是另一个核心技术要素。目前,百能汇通的满负荷年产能为10MW。“一旦市场需要,我们具备快速扩产的能力。”陆克表示。
陆克坦承,做“挑战世界难题”的事情必须“耐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他透露,在坚持研发道路的过程中的确流失了不少员工,甚至包括创业时的一位主要公司创始人。而在两年前,韩国某大公司抛出橄榄枝,希望通过控股的方式收购百能时,他们又咬牙拒绝了。
自从去年投产以来,百能已经拿到了4个示范项目。虽然项目规模不算大,但陆克对于这个开头充满信心。“我们希望2016年能实现3亿元销售收入,净利润达8,500万元。”陆克称。他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希望在产业链条上帮助公司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