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总结一句话:肖钢简直不入流,一个散户都不如

14-01-20 08:42 1360次浏览
新锐抄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转帖:忠言

新股改革大弊端:

(1)没有用优先股扼制“一股独大”,即使引入存量发行,有些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仍在70%以上(如奥赛康 减持32亿后,大股东仍控股71%),这是向家族企业利益集团的妥协,离公众公司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差距甚远。

(2)老股存量发行是变相的大小非提前减持,不仅与“三年内大小非减持须与发行价挂钩”的规定相矛盾,而且违背了《公司法》132条关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在上市一年内不得转让”的法律相违背。

(3)承销商可自主将网下配售的股份配给特定客户,容易产生利益寻租和腐败。

(4)对周期性、高污染、过剩产业的大盘股上市,仍然予以纵容(如陕西煤业 ),与政府的调结构、促转型方针不相符合。

(5)新股发行缺乏额度管理和指数管理。管理层只宣布1月份发行50只新股,那么以后各季、各月发行多少仍是个黑箱,缺乏透明度,遂引起市场的恐惧。2012年11月停发新股的位置是2102点,而现在重启新股的位置竟然是2000点,并且每天是靠“暴力哥”拉升石化双雄才勉强托住。既然管理层要求上市公司加强股票的市值管理,那么,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加强股市市值管理和指数管理?为什么对13年股市涨幅为负无动于衷?

(6)管理层只将新股发行作为硬指标、硬任务,限时限刻抓紧贯彻落实,而对股市严重的供求失衡、对扩资,却始终流于空谈,没有任何具体的举措。

2.新股发行是以牺牲大盘股和指数作为代价。

以前股市还经常有“八二现象”和“二八现象”的风格转换,大盘股在跌久之后,也经常会有波段反弹行情,甚至有阶段性的领涨行情。大盘股的估值维持在12——15倍市盈率左右。

但是,自从创业板 扩容355只股票之后,大盘股领涨的“二八行情”便十分稀少。即使出现,也只能维持一天或半天。

那是因为,市场有限的存量资金发生了转移,创业板小盘新股的发行和热炒,是以牺牲大盘股和多个大盘股指数作为代价的。新股的不断上市过程,也就是大盘股的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

遂导致大盘股的市盈率节节败退,逐步降到10倍、8倍乃至现在的4——5倍,银行股全面跌破净资产。即便QFII、基金、汇金公司按国际成熟股市的估值标准不断地买进严重超跌的大盘蓝筹股,也死死被套。即便它们的代言人不断鼓吹“大盘蓝筹股极有价值”,也乏人问津。

如今,随着IPO重启,大盘股被牺牲情况将会再度重演。不仅创业板、中小板 新股的不断上市,会进一步压低大盘股股价,而且主板中大盘新股的上市,也会压低大盘老股的股价。更何况,沪市大盘股的市值不能用来申购深市股票的规定,更会使沪市大盘股成为市场的“弃儿”。“上证指数已死”,这已成为股市残酷而又现实的不可抗拒的趋势。

3.一季度新股对创业板影响仍然正面。

根据管理层的安排,1——2月份只有50只新股发行上市,发审委要三月才开始工作,排队企业需按照2013年年报数据重新申报新股。可以推算,从发审委开始恢复审核,到通过,到发批文,再到招股发行,下一批新股发行的最早时间是3月15日“两会”结束之后。

也就是说,未来两个月内,只有50只新股的扩容量,并且以小盘股居多,压力并不大,甚至对质地更优、估值更低的老股,有向上牵引作用,新股对市场的影响偏于正面。

周五,传统产业的8250万股流通盘、0.47元业绩的新股纽威股份以25.34元收盘,已经对市场树立了比价效应的标杆,对相关个股产生了正面影响:

创业板、中小板中比它更有价值、产业更先进、估值更低、且有高送转的股,优势尽显,趁势上扬;

一些去年一年未涨的10多元的低价股逆势爆发,如最低价北斗导航概念加手游概念股欧比特 强劲拉升;

一批与即将上市创业板、中小板新股的同类股,也提前向新股的高发行价靠拢(如东宝生物荣科科技 等);

一些流通盘和总盘比纽威股份还小,股价比它低10多元的高科技股,也因比价失调而放量上涨(如华虹计通北京君正 等);

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的领头羊、首批国资重组试点股,根据公开信息,它们作为重组后将脱胎换骨为新兴产业 股,其股价只有纽威股份的三分之一,显然比价失调,比新股更有机会,吸引了人们调仓换股。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感谢纽威股份的炒新族给了其他个股上扬的依据。因为,商品市场最不可抗拒的规律是比价原则!

本周五利空特别集中:多家信托爆仓,使银行股集体走软;股指期货交割日,空头再度打压沪深300和期指;有9只新股发行,特别是周期性产业的大盘股陕西煤业发行40亿新股,抽血严重;沪市传统产业新股纽威股份上市,吸引了资金炒新,大盘失血,等等,使本已紧张的市场的资金面不堪重负。

但下周起,新股发行进入尾声,股指期货交割日多空争斗结束,仍然没有破2000点,下周2000点更难破。市场将瞄准50只新股,对创业板和中小板中新兴产业的小盘股开始联动炒作。机构和投资者将抓住今年最重要的一段“吃饭行情”,营造春节前后的“春生”行情。

4.二季度后新股对市场的冲击力度将加大。

一般认为,二季度开始新股的总量肯定大于一季度。因此新股对大盘的负面作用将会加大。

不仅大盘股会遭到新股更猛烈的冲击,而且创业板也难逃厄运。尤其是399006创业板成分指数,其七大权重股虽然仍有各种各样的题材和成长性,但由于去年已获得了几倍的涨幅;许多个股都有1-2倍的涨幅,获利盘甚多,估值较高。如果遇到超力度的新股扩容,其股价就难以支撑。

如果说去年整年我都讲创业板是大机会,几乎不讲风险,每一次回调都坚定不移的看好创业板,主张捂股不动的话,那么,今年,我认为创业板在二季度以后,也同样存在风险,主张打运动战、游击战,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尽量把胜利成果拿下。我较看好的是创业板去年未大涨、业绩高增长、有高送转预期、估值在30倍市盈率以下、股价在10——20元的个股,安全边际相对较高。并更看好399102创业板综合指数。

如果说去年只要选对板块就锁定了盈利的话,那么,今年不仅要选对板块还必须选对个股,才能成为赢家。

今年,如果要找一个能不惧扩容利空、能超越指数涨跌、获利机会更大、并更安全的“避风港”,那就是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中能脱胎换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价股。这是熊市中靠外生性成长性获利的不二法宝,是全世界股市的历史证明了的永恒的最大赢利机会。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马踏连赢

14-01-20 10:04

0
入流的能混这个场子吗?
richzz

14-01-20 09:51

0
能爬上这位置的,能力都不会欠缺,不过用在歪处的话,危害更大。
顺势加码

14-01-20 09:48

0
你在侮辱散户,散户多数都炒过10年8年股票,肖接触股票才多久?
新锐抄手

14-01-20 09:07

0
传证监会最大一次机构改革拉开序幕 明年或撤销发审委
  证监会近年来最大幅度的一次机构改革即将拉开序幕,并称2015年就会取消发审委。
  文章援引消息人士称,1月下旬证监会召开的2014年度监管工作会议将对本轮机构改革作出部署。目前各个部门人事安排已有初步结果,但仍存变数。
  文章称,最新方案是合并减少四个部门,同时新设四个部门。新设部门的名称与2013年流传版本有所调整。改革除了将一些功能类似的部门“合并同类项”,总体思路在于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同时推进监管重心向稽查执法转型。
  文章指出,证监会机构改革确定要合并的部门是,发行部与创业板部,上市公司一部与上市公司二部,期货一部与期货二部,机构部与基金部。新设的四个部门是:私募基金办公室、创新业务办公室、债券办公室和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办公室。另外,重点强化的案件稽查部门内,也将有机构整合与新增。
  文章更爆料称,在证监会2013年11月确定新股发行制度向注册制过渡后,发审委的存在已渐无必要。2014年《证券法》面临比较大规模的修改,取消发审委应是题中之义,2015年即会实施。
  文章认为,本次证监会的机构改革是按照功能监管模式重新布局,将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文章还援引证监会规划委研究员的分析称,上述安排有利于合理调配审阅资源,统一审阅标准。在企业融资部内,将审阅人员按照信息披露义务所处的行业划分为12个办公室,有利于提高行业审阅的专业水平,增进审阅效率。每个审阅办公室大约有25到35名员工,主要由具有执业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组成,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这样的机构设置,体现了功能监管和专业分工特点,从而提高审阅质量和效率。
  文章认为,将一些部门合并或可促进协调、减少部门之间的隔阂,下一步证监会将对业务部门的职能重新定位。在大幅度减少前置审批的情况下,促进各主要监管业务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响应速度和全局性的审慎监管能力,及时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移交稽查部门。
  此外,文章还了解到,此次机构改革,在合并减少四个局级部门同时,新设了四个局级的“办公室”。在证监会内部有形形色色以“办公室”命名的部门,但没有中央编制办公室(下称中编办)的正式编制。
  文章指出,创新业务办公室和私募基金办公室则是两个完全新设立的部门,目前创新业务办公室如何与基金部、机构和期货部协调开展工作尚不明确。而债券办公室事实上早已存在,目前的主要职能是监管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负责与央行和发改委之间的债券市场部际协调,债券办公室未来还可能整合原来属于发行部的公司债审核职能。
  至于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办公室,文章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这个部门将整合证监会对打击权益类非法集资的工作职能,并对派出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新锐抄手

14-01-20 08:55

0
大家找出肖钢违规的行为,举报它,让他走人,选举zhu*出来当证监会主席
新锐抄手

14-01-20 08:48

0
个人简介
编辑

肖钢[2],男,1958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江西吉安人,硕士学位,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198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湖南大学)。从1981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肖钢自始至终只“行走”于央行这样一个政府机构。
从中国人民银行老行长吕培俭的秘书,到计划统计司,再到政策研究室,直至主管金融监管的央行副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36岁时,肖就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内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2009年赢得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

年度金融家”荣誉[3],2011年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银行家”殊荣。[4]
肖钢行事稳健,但并不乏改革创新之举,其思想开放之程度、断事之魄力亦非比寻常。20世纪90年代广东国投事件发生后,肖钢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致力于广东省金融业重创后的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肖钢对银行信息化问题颇感兴趣。2002年,他在第二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已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讯网络,银行主机和服务器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为银行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计算机系统安全措施的完善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数据大集中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彻底地对信托公司实施整顿、撤销、合并、重组的工作进程中,肖钢也担当了重要角色。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以及《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修改完善的积极促成者之一,这两部法规使有关部门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更加有法可依。主管货币政策期间,在汽车信贷市场的开放问题上,肖钢一直持加速开放的观点。[5]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