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的坑挖的真是经典~~
0
时光流影TIMEFACE将引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传播模式。
0
无油干推
0
昨天呢?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大盘都跑不过呀
0
增值服务不光在出版,还在于衍生品。
0
亿万人参与,万亿人创作,亿万人修改,亿万人品头论足,就是一个三教九流JJYY吐槽的广场,或天桥的庙会,每根葱都在兜售自己的思想。
谁也不知道时光留影能走到哪里,但每一个机构都不敢忽视她的存在,等到上线时,做消费电子和移动互联的机构多少都要配置点
600551
0
消费电子
0
Wattpad是一家社交数字出版商,用户可以利用Wattpad提供的在线制作工具进行电子书制作,然后通过该平台将作品分享出去。无论用户是知名作家还是匿名写手,都可以在Wattpad上免费发布文章、故事、小说以及诗歌等。可以说,Wattpad是一个“三免”平台——免费创作、免费阅读、免费分享。创始人Allen Lau自诩Wattpad为口袋里的图书馆和在线出版界的YouTube。
虽然Wattpad从事的是传统的出版领域,但是又不同于其他出版商,它是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通过故事将读者和作者联系在一起,用户可以加入某些作者,成为粉丝,获得作品更新或参加读者活动,还可以评论故事文章和作者互动。作者则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延展故事情节。这种社交化的出版平台可以充分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其魅力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文字作品聚集用户,也让用户参与到文学创作过程之中,从而吸引了大量用户。
Wattpad每天都有大量新故事发布,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题材也应有尽有,读者和作者的创作力让Wattpad变得生机勃勃。为了帮助用户更好的参与文章,Wattpad提供了图书管理、自动书签、配套插图、字体类型、背景、大小、颜色等等设置功能。不仅如此,Wattpad社区还提供了跨平台服务,用户可以通过PC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文章。Wattpad也是目前唯一提供移动社交功能服务的电子阅读社区。
目前,Wattpad用户中有一半是来自美国地区,该平台支持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42个国家语言,当然也支持简体和繁体中文。
0
微信之后出现了易信和来往,也都有自己的公众平台,但是我并没有研究他们,因为这些公众平台和微信的同质化很强,在大家使用频率不高的情况下,就和很多博客一样,同时更新,需要很大的工作量,甚至一些新闻客户端的后台更新我都觉得麻烦,也耽误了很多更新。
不过微信公众平台除了用户量巨大外,几乎一无是处,麻烦的后台,难用的粉丝管理。比如说,到现在也没出粉丝查询功能,换句话说,如果之前有个粉丝,你没有单独设立分组的话,你很难从几万粉丝中,把他找出来的。在用户体验上,无论是订阅号的折叠推送,还是服务号的一个月只有一次,都是很痛苦的。前者影响了打开率,而后者则让服务号根本无法提醒用户打开,经常就会被遗忘掉。最近最打动我的一个公众平台产品,并不是微信类这样的IM工具,而是365日历。
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奇怪,怎么可能是日历,这和日历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开始我也不知道,等我用了,才发现,日历公众平台实在太强大了。所谓日历公众平台就是定制的日历,展现形式就是一个日历,然后可以从后台编辑每天的内容。如果用户订阅了你的日历,就会在他的订阅库里。日历公众平台的最大优势是添加了一个时间维度,改变了微信类公众平台只有一个点对点的维度的情况。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如果你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你每天可以收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看以前的文章就难死了。第一你可以用查阅历史文章,但是你一天一天翻过去,要找一篇四个月前的文章就累死了。第二你可以用自动回复,前提是我在后台设置了自动回复的关键词。而且,只提供200个自动回复,所以我超过200的文章,就没有办法做自动回复了。而日历公众平台是什么?就是一张日历,你点一号,就可以看到我一号的文章,点二号就可以看到二号的文章,一个月的文章,用一个页面就可以全部展现清楚。
如果你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么我换个场景。比如说健身房,做一个定制日历,可以把每天的课程安排放进去,用户只要订阅这个日历,可以随便点看每天的课程。再比如电影日历,可以看到每天的影讯。比如演唱会的日历,比如餐馆的日历,每天的特价菜什么的,都非常方便可以查询。
现在你知道了最大差别在哪了吧,对,就是利用日历的特点,给公众平台加入了一个时间维度,极大的丰富了信息量,增加了浏览的价值。这个非常经典的地方在于,这个公众平台的切入,是架空了社交关系,完全用信息展现制作的。然后基于信息,再去做LBS和社交。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情,不一定非要去做社交才会有关注,从其他角度切入,一样有可能获得粉丝和关注。而值得一提的是,365的装机用户已经过亿,推广难度也很低,需要的只是唤醒沉睡用户。
目前电影首映推荐已经有158万人收藏,品牌特卖推荐也有近百万人收藏。京东特惠日历、信用卡优惠日历等消费类日历,移动互联网圈、电子商务圈等圈子日历,北京日历、上海日历等城市日历,北大日历、清华日历等大学日历……日历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日历被创建出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收藏与使用。海量个性化的公众日历去切入用户每一天的生活,用户主动选择收藏,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金矿,很多O2O商业模式都可以结合进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定制日历还有其他场景可以应用。比如说,工作小组可以定制一个工作日程的日历,每个关注的团队人员,都可以及时看到和同步进度,还可以一人更新,全部看到。再比如家庭日历,妈妈可以把小孩上课的课表都放进去,孩子可以看到,爸爸也可以安排时间去接送孩子,等于是一个公告板的形式。当然,日历做公众平台最大的贡献还是加入了时间线,你如果了解人人或者qq空间什么的,你就知道,时间线这个东西有多重要了。
这样公众平台从一个点对点的产品,变成了一个面的产品,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形成了一个有规划的内容表,这种浏览的简便性,是高于微信公众平台做到高阶阶段的自动回复的。因为自动回复我还需要找到这个企业号去打字问他今天是什么优惠,想问任意一天还会很麻烦。如果在日历上,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订阅一个日历,可以看到企业或者个人一个月的安排,信息量增加,易用性也提升。而在传播上,也和微信一样的方便,你做好一个定制的日历,也可以生成二维码,也可以实现扫码关注,在这方面,和微信可以做到同样的用户体验。而在信息层面,一个页面内,至少要比微信能够多提供30倍的信息。
微信刚推出的时候,我发现朋友圈的商业价值更高于公众平台,现在得到了验证。而现在,我认为365日历的公众平台的信息传递价值,也高于微信的公众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验证。不过运营之路,确实还是有很长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