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明康系中国银监会原主席,本文根据其2014年3月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高端系列讲座上发言整理而成。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去年二季度已经存在了,但我们并没有很好把握,所以出现了一些情况。2014年到2015年这两年间,会对中国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发生影响的事情就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
政府债券牛市时代结束
目前全球市场有三大趋势:第一,西方都在进行反通缩大战。第二,风险进行了一个大轮回。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大家都不敢买风险资产,但熬了6年以后风险大轮回,世界各地都在开始买垃圾债券,甚至更差劲的风险资产。第三,资本跨境大流动。因为市场有太多的流动性,实体经济不需要,所以金融业人士就自己和自己玩,银行和信托玩,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相互玩,玩到最后大家都拿手续费,然后去做一点套利。
套利目前已经成为相当大的浪潮,有几十万亿美元参与其间。由于日元是最便宜的,业内有个简单的做法是:借日元,把日元换成港币,就可以买中国香港的股票和地产,另外通过中国香港还可以走qfii、QDII通道到中国内地。目前各种假借装修、房地产开发等名义,变着花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套利者多的是。而国企在香港的分支机构,也几乎通通都在做套利。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在升值,中国的资产都在升值,中国经济还在增长,大量的资本在流动。
不过,今天美国量化宽松开始不做了,套利者马上就会想到,美元要走强,美元的利率要升高,于是他们会赶紧把钱从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撤走,把做套利的钱换成美元,然后再去买美国的股票。所以资本大轮回,造成了土耳其、乌克兰、印度、菲律宾和印尼等的流动性困难。
最后的结论就是,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政府债券时代性的牛市结束了。
在如今的债券市场上,风险与回报严重脱离。目前债券指数景气度已达到历史最高点,收益率却为历史最低点。所有的投资者仍都在投资债券,但收益率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并且随着机会的减少,风险在增长,这就是我们的风险。
我认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30年的牛市循环已经结束了。
大家可以看到,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高点一路下滑,但最近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在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益率从1.6%反弹到2.7%,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这两段时间还曾突破过3%。我认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完全可能重新达到3%,碰到4%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到2.7%,看似没多少,但一个百分点后面就是2.3万亿美元。
在2013年5月份到7月份这两个月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100个基点,相当于跌了1个百分点。而5月份正是去年中国闹第一次钱荒的时候,12月份是中国闹第二次钱荒的时候。我们的钱到哪里去了?
事实告诉我们,国际市场上发生的三次变化,是中国三次最重要的钱荒时间,也是全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动性发生急剧减少的时间。其原因就是美联储放言改变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去年5月表示,因为美国经济在逐步复苏,要考虑量化宽松政策是否要逐步往回退。受此影响,市场套利者马上就解套,钱马上就调走。两个月可以走掉2万多亿美元,这就是市场。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图。1992年7月到1995年6月间,利率水平一直处于平缓状态,而且为非常低的水平,为3%。1995年6月,美国决定要改变自己的货币政策,美联储逐个加息,将利率从3%提到了6%,上去了3个百分点,造成了国际上大约5、6万亿美元的
跨境资金流动。因此引发了墨西哥财政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然后造成了俄罗斯的违约,南非的违约,亚洲撑到1997年7月2日,泰铢彻底崩溃,然后爆发了
亚洲金融危机。
1994年也被称为债券的“大屠杀”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巨幅波动,损失了全世界持有美国国债人大量血汗钱。
第二个利率平缓期是2003年4月到2009年9月。期间利率一直是平缓的,而且几乎是零利率状态。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觉得经济有点过热,因此就0.5、0.25地逐个加息,一共提了17次息,造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全部资金断流,因为所有靠高杠杆借钱拿来投资的人还不回去了。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过去,但是历史往往给我们带来惊人的相似之处。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转向,哪些经济体会受到最大冲击?我认为,凡是经常账户下存在大量赤字,而又有外来的大量投资和借债的,这些国家都将倒霉了,其中,乌克兰受冲击最大。中国的外来债务不多,经常账户项下一直是盈余的,但是今年2月份,中国经常账户项下赤字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民币会贬值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每个市场经济体资产组合的回报表现做比较就会发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体成为两个极端。过去他们是平行走的,通常是你好我也好,但是自2003年以来,他们成为两个极端,通常不是你最好就是我最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我投你就不投他,投他就不投你,这就会造成资本极度流动。
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做好尽职调查
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我认为今明两年有两件事情要抓好。第一就是从今天开始,把流动性风险管理好。不论是哪个领域的从业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现金流问题有可能变得既严重又广泛。所有的机构都需要在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内控体制下有效地管理现金流的运用。
对于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开发并表的数据平台。在流动性风险面前,一个小孙子公司就可能把母公司拉下水。这方面,银行业已有案例。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不良资产,而是因为流动性,流动性拉垮一家银行轻而易举。如英国的北岩银行在2009年倒闭的时候资本充足率是17%,不良资产率只有2%以下,资产状态很好,但是倒闭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流动性。
管理好流动性风险,我认为企业需要大幅度提高前中后台的运营效益,并且把生产的成本控制好,确保流程和平台的自动化和可控性,保持自己的灵活性,现金多一点,可变现的资产多买一点。董事会要负责研究整个企业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应当把流动性资产保持在什么水准;高管层要满足董事会的要求,认认真真把流动性管理做到位;监事会则要认认真真监督流动性的管理。
战略上,我觉得企业需要由首席运行官(COO)来管理这件事情,因为他对于整个前中后台的消息都非常熟悉。COO 负责流动性所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由总裁和首席风险官积极配合,把握好前后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首席运行官,这个活要交给首席财务官(CFO),让他管住流动性风险,该叫停的就要叫停。
在战术层面和技术层面上,大家一定要注意,要有专人专岗,要读懂数据,要有明确的汇报路线。对所有的资产,表内和表外,都能把握得一清二楚。很多表外的东西,随时都可以翻到表内。
第二,除了流动性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尽职调查。无论是基金从业者,还是兼并收购从业者、会计从业者,还是银行间拆放从业者,必须深耕尽职调查,一定要养成一种文化,别人的东西必须怀疑,不要相信数据。过去银行和银行之间借钱,亲如手足,今后不要相信这一点,银行要么不违约,违约起来就是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
对企业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西方的量化宽松以及我们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去做很大的决策性改变,但我们要做好流动性管理,做好尽职调查,以便生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