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资本争入交通LNG背后,是LNG潜在的庞大市场。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中国26%的环保重点城市和17%的地级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全国两会上更传出消息,去年6个节能减排目标有3个没有完成,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且涉及农业、交通等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巨大的压力之下,两会之后,七大
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第一个出台。
“十二五”规划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提出新目标——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由4%提升到8%。行业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天然气供需增长空间巨大,行业整体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显然,国家宏观形势为清洁能源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优质城市管网铺设几近饱和,央企、民营、外企等各路资本将继续加速一、二线城市的布局争夺,并逐渐向三线城市和中小县城推进,竞争将呈白热化。是继续跑马圈地,还是顺应国家政策调整,取法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精耕细作,做大清洁能源市场?
这一背景下,交通能源成为不少燃气企业的不二选择。
天伦燃气集团总经理胡晓明对记者分析了LNG作为交通能源的优势。“首先,LNG更经济。LNG与汽柴油比较,可以节省燃料支出30%以上。以长途货运车为例,每100公里消耗柴油45升,消耗LNG50Nm3,柴油的价格为每升7.33元,LNG为每Nm34.5元。LNG比柴油每百公里节约费用104.85元。”胡晓明说。
其次,LNG更环保。液化天然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它可将汽油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减少72%,氮氧化物减少39%,一氧化碳减少90%,硫化物、铅降为零,增强了汽车的环保性能。
同时,LNG更安全。LNG汽车比LPG、汽油、柴油汽车更安全。LNG汽化后密度很低(比空气轻),因而稍有泄漏即挥发扩散;LPG汽化后密度大于空气,泄漏后不易挥发;LNG的燃点为650℃,比汽柴油、LPG的燃点高,汽油燃点为427℃,柴油燃点为260℃,LNG比汽柴油、LPG更难点燃。
河南省城市燃气学会副秘书长武振宇认为,从国内交通燃气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而言,目前LNG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大规模应用条件。“以往国内交通燃气的发展受到气源资源、政策等条件限制,各地的交通燃气多集中在CNG上,主要在城市内运行的出租车、公交车上使用。”武振宇说,“但如今随着政策的明晰和气源保障的加强,LNG的发展瓶颈正在逐步打破,城际客车、重卡等具备了LNG应用较为成熟的先期条件。”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认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CNG的续驶里程比较短,LNG汽车单瓶运距可以达到500公里,为天然气在道路运输业进一步扩大应用创造了条件。
政策指向的出炉,以行政之力推动交通燃气步入新阶段。
由于其清洁的特质,车用LNG的发展在政策上可谓一路绿灯。
近年来随着LNG技术的成熟,LNG汽车正在加快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天然气生产、运输、加注和天然气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以及推广使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链。天然气发动机、整车制造,天然气生产储存等配套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
我国在“九五”末期到“十一五”中期开展的清洁汽车行动,重点示范推广了天然气汽车。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每年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支持营运车辆利用天然气等替代燃料。
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及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使用天然气,并且将使用天然气汽车作为车船路港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加以推动。
2011年8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对LNG汽车加气站的行业标准等进行了明晰化。
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20年,中国主要运行车辆的10%~20%要使用清洁能源。针对这一指导意见,各地研究制定了如燃料电池、LNG等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同时地方出台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明确,2011到2020年的10年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